问提“天下皆知”
明贤法师《中观见与道德经》:问提“天下皆知”
天下闻名就一定是好事吗?人们充满侥幸,以为知名度就是价值。孰不知价值背后,恶与不善在横行。
“道常无为,初无美恶;才涉有为,便有美恶。贵在无为而成,不言而信,故次之以天下皆知章。”(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华东师大出版社。)有些读本编辑者将此章编入“治国”篇,也不见得就比放在这里好。从行文情况看,先说道体,再说作用,十分妥当。其方式与中观体系中先说“自受用无性身”,再说“他受用功能”颇有相似。
第1句,是说:自古圣贤及“修行之人”,皆体前文所说的“道”而运行于天地万物之间,这原本是好事。而倘使有那样的“修行人”,虽亦顺乎万物自然当行的理路,但却“矜(jīn,自夸而怜惜)之以为美,伐之以为善”,令天下皆知,则必生恶与不善。如中观“精进性无罪”相似,一旦产生我慢类的歧变,则早已不是“精进”了。
“天下皆知”,可理解为“令天下皆知”,也可理解为“天下皆知则善亦成恶,善亦成不善”,不光只是提倡“阴德”,也是说明世人“矜伐美善”的普世陋习,足以令美成为恶,善成不善,这当然是对修行人的警示。“世俗人居有为之迹,虚名不足尚;圣人处无为之道以御世,功不朽而真名常存。”(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解·上》。)世俗人不舍“矜伐美善”之习,必引修行种种障违,终为世间所损毁。
美,是人心愿乐欲闻而进取的;恶,是人心所厌离而疾憎的;美恶言“喜怒”,善不善言“是非”。喜怒同根,是非同门,不可单求偏举。天下人以适己意者为美,不知在我以为美,而在彼则并非全美矣!如东施所效之颦,实不美且丑恶。
善恶之名、美丑之别,对待而有,在“名”则是有无,在“事”则为难易,在“物”则为长短,在“位”则为高下,在“言”则为音声,在“行”则为前后,相因而存,凡物皆然,皆有为之迹。若以大道观之,本无美与不美、善与不善,世人不识道理,妄起分别,取舍好尚,故有美恶之名。
况且,倘若世上的人都只对某种事物的好处表示欣赏,那么,遭厌恶的事物也就太多了;而人人都知道怎么做是善巧的,这种善巧行为就不再是善巧的了!
第2句,“顺乎万物自然当行的理路”,则“道”的世间功用全然展开。矜伐之,则善恶必当改变性质,不予矜伐,则天道施张,一切安和。而人的个性,唯有“处无为事,行不言教”,才能安获“不矜伐”的保障。
此句“相生”实即《中观论颂》中的“不生”。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与《中观论颂》“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中观论颂》,龙树菩萨造,第一偈)相比,“相生”多是“实体间的条件促成”,“不生”多是“非实体间对应的如幻联络”。
前者正如南传佛教的阿毗达磨(梵语Abhidharma的音译﹐或译为“阿毗昙”。?指解说和论证佛经义理的一种体裁﹐成就佛教智慧的手段。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七:“阿毗昙,或言阿毗达磨,或云阿鼻达磨,皆梵言转也。此译云胜法,或言无比法,以诠慧故也。”‚指佛教三藏中的“论藏”。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优波厘持律明究,众所知识,集毗奈耶藏。我迦叶波集阿毗达磨藏。”)典籍所记载的佛教古典物理学所提到的“混合空间”的概念一样,有太阳照射的白天吸收阳光,而在夜晚变成黑暗的,这即是所谓“混合空间”,其本身不是“绝对”或“相对”的,它只是一种媒介物,我们只能对其做关连性的说明。
就像时间,没有绝对时间,必须与其他事物相关连,才可以说明得了。因此时间是个“指涉实体”(时间是个指涉实体,因为它是根据非时间的别的东西来确认,当我们看着手表,并确定时间在度过,其实只有手表上的秒针在转动。
秒针并非时间,但我们都根据秒针的移动,去说时间在度过。秒针转了一圈,我们说过了一分钟,这是一种有效的指认。时间要由改变中的混合因素加以指明,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时间的确是存在的,任何事物的独立发展都留下了它的烙印。
但它确实存在吗?当你试图去指认它的时候,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独立代表它。是不是绝对地无法代表呢?相对世界中是否根本不可能产生绝对呢?这又涉及到了“实相”或“实际”的问题,譬如一个人,你找这个人单独的一个状态或一连串的单独状态是找不到的,但你可以谈他的功能、作为,这是有意义的。
因此,时间是个指涉实体,其功能作为是有意义的,就像只有因指才能见到的月。在全新的自然科学界,物理学家们让“心”参与到前沿科学的研究中,结果这种参与性的观察导致了对于“相依而生”理论的再三确认。最新的科学证据指明:具有持久性质的基本个体没有绝对的真实性。
就像我们对某一事物美与丑的评论,假如承认事物的美并非绝对——美是相依而生的,那么我们将得以解脱痛苦。不绝对,来自相依而生,这使我们更加接近实相,使我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起源,不再寄托于有限或无限的遐思、独立或众多的假想。因为,相依而生是缘起性,已充分说明了事物独立实有的虚伪性。),要根据别的非时间的东西来确认。
如手表的秒针,并非时间,但你可以根据其移动,确定时间在度过。五秒、十秒,都是有效的确认,但秒针本身仍不是时间。如同“有无、难易、长短、高下……”之间,因为借用“指涉实体”的关连作用来确定两者间的差异性,但这并不能同时认定“有无、难易……”的诸物就是实物。其“实有性”并不能获得证实。甚至,只得到了非实有的验证。
那么,《道德经》中的“有无、长短、高下”,与中观的“生灭、来去、一异”,同样依于非实有物的世间。此点甚至与阿毗达磨的“混合”概念一样,都只强调了媒介物之间的关连作用,都只能借“指涉实体”去了解,此外从未强调“相对”或“绝对”实体的实有体性,当然也不会依附于某类实体的人事关联。
这不就是禅门“因指见月”(《楞严经》卷二:“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的指涉吗?
看来,中观见与《道德经》对于“无实体的因果联络关系”,同样作为“修道”与“为人处事”的保障性规则,就如《清净道论》的“护卫禅”(四护卫禅,巴利文:caturarakkha-bhavana,为四种禅修方法的合称:佛随念(念佛观)、慈心禅、不净观、念死无常。四护卫禅在上座部佛教中极为盛行,被认为可以帮助修行者克服修行中的各种障碍,以达到涅槃解脱)。
而《道德经》则直接指向了“处事”和“言教”,来作为修行者的指导,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是虚心应物而用以体道;行不言之教,是循理利物、而如四时百物之理而配天行道,则无不当的言教。处事不造作、身教不空谈,这是精确合宜的利他之行啊!
第3句,“顺乎万物自然当行的理路”。为何圣人只处无为之事?因为自然已具足,“为”则败也;为何圣人只行不言之教?因为从当下智慧已自备,“为”则伪也;为何功成而弗居呢?因为功用由诸事物而显发,功用由彼诸事物而成就,无可居故不居。由此而自然引发第4句。
第4句,虽有成物之功,但功成而不居。不居功,所以功不朽。不尚其名,故真名常存。按“人谋”而言,假使功在于己,则功不可长久;按天道而言,漫不经心于功德美名,是庄子“天道”的逍遥态度。是“以天下之德比圣人之德,文意双关”(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解·上》),所以庄子对此解释颇多。
- 上一篇: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
- 下一篇:人们对“有为”的“主动”充满依赖
- 明海法师:要不忘初心,善于观察因缘、随顺因缘
- 明贤法师:从古到今僧服都未曾改变 为什么说僧服是无价宝?
- 明贤法师:修行人对人生的三点理解 进入禅修境界的重要常识
- 明贤法师:玄奘大师扬威异域立论高明一字不易
- 明贤法师:勿在背地说人坏话!
- 明贤法师:舍命为争取宗教信仰的弥光老和尚
- 明贤法师:嗔恨堕入恶趣忍辱功德殊胜
- 明贤法师:走偏的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讹误半世纪
- 明贤法师:禅修要放弃一切成见
- 明贤法师:企业家为什么热衷学佛
- 明贤法师:如果人人出家会怎么样
- 明贤法师:佛教的世界观
- 明贤法师:尼泊尔的中华寺
- 明贤法师: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 明贤法师:佛身如金,清净无漏
- 明贤法师:门票关乎佛教根本 不止免费那点事
- 明贤法师:千年那烂陀兴衰
- 明贤法师:佛说五个“不”连贯起来的修行路
- 明贤法师:为山僧明空上人纪行
- 明贤法师:喂鹰救鸽舍身饲虎 佛陀前世度生无数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