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师同行》文摘56
《与祖师同行》文摘56
——衲子常行生死脚
出家人外出参学是为了了生脱死,名为行脚。但是自古至今行脚总在变味,常常被人假以游山玩水。所以,古德种种规劝不要轻易行脚,或者用《不出院歌》(见附)赞美不行脚;或者用严规厉矩禁止行脚;或者用高门深院关闭行脚之路;到了自己的师父,也是如此,一般不给请假的机会。
出家人必须在有一定的功夫基础上,才可以外出参学行脚,至少要学好了戒律之后,才可以到外边参访善知识,这在师父门下是很严格的。当然也有很多不听师父话的师兄,自然得不到师父的指导,最后可怜的是自己。因为,什么还都不知道就去行脚,往往变成了游山玩水,耽误了自己的初发心。
出家人了生脱死是自己的大事,这样的大事自己办不了,要靠师父(或者是依止师)的引导。在师父(或者是依止师)引导、锻炼下,慢慢做得来功夫了,知道了怎么去行了,才能离开师父。然后再去参访其他的善知识,做印证。所以,常常会听到师父说某某离师父太早,可惜了。
古人行脚,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死大事,当年雪峰义存禅师有“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的记录。临济祖师半夏上山,问讯黄檗禅师。见黄檗禅师在看经,临济祖师说:“我将谓是个人,元来是淹黑豆老僧。”住数日乃辞。黄檗禅师说:“汝破夏来,何不终夏去?”临济祖师说:“暂来礼拜。”黄檗禅师便打令其去。临济祖师行数里疑其事,再回终夏。
关于行脚参学的公案非常多,教诫弟子行脚的事例也很多。下面我们看看东山演禅师送徒弟行脚的时候是怎么教诫的:
大凡行脚须以道心为重,不可受现成供养,等闲过日。须将“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每日十二时中裂转面皮,讨个分晓始得。若只随群逐队打哄过日,忽然死了,阎罗老子打算饭钱,莫道我不曾说与尔来。若是做工夫,须要时时检点刻刻提撕,那里是得力处?那里是不得力处?那里是打失处?那里是不打失处?若如此检点做工夫时,定有到家时候。有一等办道人,经又不看,佛又不礼,才上蒲团便打瞌睡。及至醒来胡思乱想,才下蒲团便与人说杂话。若是如此办道,至弥勒佛下生时,也未有入手底时节。须是猛着精采,提一个“无”字,昼参夜参与他厮睚。不可坐在无事甲里,又不可在蒲团上死坐,须要活弄。恐杂念纷飞起时,千万不可与他厮睚转斗转多。有人到这里不识进退,解免不下成风成颠,坏了一生。宜向纷飞起处轻轻放下,转身下地行一遭,又上蒲团,开两眼掜两拳,竖起脊梁,依前提起所参话头,便觉清凉,如一锅沸汤搀一杓冷水相似。若如此做工夫,日久岁深,自有到家时节。工夫未入手,不可生烦恼,恐烦恼魔入心;若觉得力,不可生欢喜,恐欢喜魔入心,种种禅病说之不尽。如众中有老成道伴,千万时时请益。若无,将前辈祖师教人做工夫语言看一遍,如亲见相似。如今向此道者难得其人,千万努力向前。望汝早早打破漆桶归来,与老僧揩背。偈曰:瞻风拨草离家时,一念途中善护持,近日丛林风味别,脚头到处着便宜。
附录
汾阳无德禅师:《不出院歌》
志静安禅不出院,天机洞贯十方同。无为大化人难凑,有作微权世易通。真慧剑,绝磨砻,当疑破惑濯愚蒙。正定不生诸妄解,须知万法本元空。尘沙界一念中,百千妙理瞥然穷。弹指尽收无量义,纵横岂碍往来风。坦荡荡坐颙颙,幽庭深院对青松。澄神静处闲心地,唯有高僧问至宗。病起药兴除妄病,病除药遣道堪崇。鶣鹊能针虚用力,祁婆妙术枉施功。宽性海,普吞容,饶人量器列疆封。谦如育德申仁义,敦美温良顺克恭。圆自智,感殊功,人问天上广兴隆。淳朴不移山野志,乐说无生得圣聪。休计度,莫思量,眉间忽尔放毫光。照破无明多劫黑,三山鬼贼不能藏。戒定慧,解脱香,知见分明满十方。为报诸贤须守护,遥天必定降嘉祥。宝光明殿亲记说,雷音震吼法中王。伏龙鬼,化刚强,如如不动行温良。百福庄严资万乘,总持道化乐时康。实堪忍,乐深藏,不话春秋青与黄。兀兀如痴心自在,腾腾似醉性舒光。四句百非俱不著,优游安坐法堂堂。
颂曰:行心已歇身安静,妄断攀缘世不拘。丝发不移通法界,河沙佛国一毫舒。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