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闭关随笔 道场建设
道场建设
佛门讲究平等和谐,体现在伦理上:师父爱护教导弟子,弟子恭敬承事师父,做到上敬下和、坦诚相待,其乐融融,相忘于道!
有事处理事,无事不挑事,得、失、苦、乐、称、讥、毁、誉总随缘,则山门清净。心清净故,行人安于办道矣!
人心以纯净简朴为真,其心若真,一切功德不求而成,仁义道德、慈爱和敬顺乎天性自然流露,没慈善之名而慈心善良满天下矣!门不闭户,其乐融融,幸何如之?若以货利惑其心,妄加上下贵贱之分别,“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人心不纯,妄起人我贵贱之见,贪嗔痴毒并生矣!
故,处上位者,切忌崇虚名、尚奢华、妄起是非人我,当无为朴素涵养自心,心似清泉,无争无碍,莫随浊世之五欲而忘却本来面目,致众生慧命于不顾,切莫以一己之世智辨聪而起扰攘不安之争名夺利之事矣!
佛教的仪规是在表达道德、智慧、慈悲,乃至长养定力,但如果没有了戒律的道德,缺乏智慧的观照,没有了慈悲而不负责任,而且散乱、昏沉,偏离了定力的相应,那么仪规就变成了形式主义而空洞无物。世俗习性——贪爱、嗔恨、嫉妒、散乱、掉举将让举行者失去佛教戒定慧慈悲道德的修养,堕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佛教真正的内涵是三无漏学的精进,唯有如此才能终究的了生脱死、普度众生!
道场与道场之间,学佛团体与学佛团体之间,佛弟子与佛弟子之间,切忌互相毁谤、攻击,无端妄起是非、排斥、大起人我之分别,这样已经不是修行,而是造三恶道的恶业了,岂可不谨慎么?
道场必须做到以戒律为准则,慈悲摄众。
应严格不失慈悲,慈悲讲究戒律,不以人情面子之凡情俗见染污佛法,依法办事,以戒为师。
道场不在地方大小,重要的是戒律、正法,宁精而勿滥,宁穷而有志,不可华而不实。善思念之!
寺院结缘的法物,大众也不应太过贪心,认为理所当得;应知来之不易,要惜福,不负施者普利大众之心,不宜一己占的太多,应生感恩之心。如果自己有能力也应随喜布施,一为自己增福德,二为法物能更多更长远地利益大众,终归还是利他利己。应文明礼让,切忌自私嗔恨,得不到有限的结缘品而妄生讥毁怨愤,这样实非佛子之心矣!(大家也应注意,不要无端助长别人的贪心。)
以德化人,知人善用。
人皆有其长,也皆有其短,用人者当知人。若只知其短,则世间无可用之人;善用其长,而避其短,乃真会用人矣!妥善分担,分工合作,则井然有序而不乱。用人者,当善于发现人之长处,以德化人,帮其改正缺点,而变其短处为长处,或把短处之危害减到最低,莫用其短。善于知人之性情、能力、德行——若有才而无德,切不可轻用;有德无才,虽用而无害;德才兼备,斯可大用。然德才有大小不同,须善识其人,才能善用其人于其所能负责之事,若有某方面之才能,而用错地方,也是不能发挥其作用,而变成浪费人才。知人善用乃在理智、深刻看人所成!
以善知识为良导,以持戒慈善为福德资粮,以闻思正法为智慧资粮,以如理思维(转化错误的知见,用正思维)法随法行,一门深入修定慧、了生死、自度度人为究竟,此为正修行的简明原则,也是弥陀院应一再实践提倡的,今后更应明确这种正确的修行原则,以自利利他!
立志建立讲次第、重实修的正法如律道场,把弥陀院建立成为戒律道场、菩提道场、真修实证道场、三无漏学并重的道场、闻思修证道场、持戒禅修大道场。目前,弥陀院道风已树立,清净悲智、朴素严谨的风格颇有影响,以后当更努力!
寺院安稳,人心调和,必须依法办事,依律行持。如此自然正规,秩序井然,大众严谨,安心办道!
因为若非已经修道成就,人心总是如野马,若无律法,安能自觉自动而无违越于道?莫作幻想了!毕竟凡夫总是受贪嗔痴之所指挥。
“领导”,是领好头、引导好大众,这才是正确的“领”和“导”;不应该有压制人、习惯指责人的错误的领导作风。所以要去掉以权压人的领导作风,而多作领头榜样,多作善意的引导,做真正自利利他的领导!
自去年以来,由弥陀院出资、居士资助、杨君居士发心启建的“人间净土”网络弘法大道场,影响广泛热烈,广被转载、称颂,受益者无数,此可谓一桩大事了。网络弘法大道场无远弗届,它利用无形的空间网络,可到达世界各地。杨居士发心以高素质、高质量、高修养的“经典性”内容为主导,不图虚浮世俗无益的新闻、喧哗争论引来人数,这样甚合衲之理想,“人间净土”网站主要是集合衲的文章、诗词、开示、讲经说法、佛曲梵呗、实修指导,乃至弥陀院的弟子修学感悟及经典文摘,内容皆是具备经久性、指导性的精华,杜绝商业性炒作,以清心甘露、天山雪池般的宁静俾大众以受益,这样反而收到佛法普利人天的效果,影响之广大,超出想象,可谓法界大道场,与弥陀院的具体性道场影响各有千秋!期间,杨居士的辛苦工作(校对、发稿、管理等)可谓功德无量!更有衡水居士的技术支持,天津居士网络空间的支持,近又有陆居士、净莲居士的监管,刘向军居士的打字,李颜柳居士的抄录皆应感恩。有大家的努力付出,才有大众受益的结果。网站上的文章经杨居士不下十来遍的校对,七八位相识不相识的居士帮忙打字、编辑,后由周玉鹏主编、设计成《正道光辉》一书,此书系衲2005年归隐静修到2006年期间的部分文字,影响甚远,系深入实修心地功夫的参照,故为真修行者所重视。在此也应感恩成就本书的人们,唯有他们的付出,才能让大众受益。
- 上一篇:第一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
- 下一篇:第一次闭关随笔 弘法思路
- 求佛求的是什么?怎样求佛才能有求必应?
- 安心做好本职工作,是入廛垂手吗?
- 如何缓解内心的孤独感?
- 既然一切由心生,为什么求佛菩萨就能得到加持?
- 为什么要拜佛像与念佛?佛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即空即有是什么意思?和即心即佛一样吗?
- 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如何做到即心即佛?
- 为什么佛陀讲法需要有人来请?
- 可以给没皈依佛门的人临终助念吗?能成功吗?
- 怎么用一念心性面对外在的因缘?
- “人和宇宙本为一体”是一种观念吗?
- 苦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会受苦?
- 如何克制自己玩手机、看电视的习气?
- 天台宗和华严宗有何不同?华严宗与天台宗的判教
- 普贤菩萨为什么最后导归极乐?
- 爱欲比较重怎么办?如何对治?
- 放生、病人、贫困家庭,应该先捐哪个?
- 四念处的观心无常,是怎么个观法?
- 怎么样速断轮回的因?
- 如何得到加持?让加持来得快?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