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一)
——以《印光大师文钞》为中心
能 利
内容提要:印光大师是净土宗之第十三祖,距今最近,其思想也最契当今修行人,本文以《印光大师文钞》为原始资料,分别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印光大师净土思想及过程,阐明印光大师对净土之特别法门、净土宗往生原理、三辈九品之关系问题、净土与禅宗之关系以及独倡净宗的道理,最后印光大师对净宗生起信心过程作了一个纵向的追索。
关键词:印光大师、净宗原理、三辈九品、独倡净宗、
前 言
印光大师,世所公认的莲宗第十三祖,又有传为大势至菩萨再来[1]。大师生活在清末民国年间。
自佛教东来,始庐山莲社,净土宗一法一倡百和,弘遍天下,故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美传。净宗诸祖之形成,非同禅门须以心印心或衣钵传承。祖师之名,皆得世之公认许可即以。所以,莲宗各祖之位,有时生活的时代相差较远而不是连续的。印光大师,学修皆专于净土,继红螺山彻悟禅师后力弘净土。实际上大师却是明教通禅而兼儒的。所以弘一律师尝赞云:“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换世风。折伏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二百年来一人而已,诚不刊之定论也”[2]。
大师弘法的特点是多以书信等文字方式应机设教,同时倡印适合时代的法宝而传道。大师的书信等各种文字,由徐尉如编《印光法师信稿》始,后经大师从众多的信函及各种作文中选编成《印光法师文钞》。大师住世时即刊有正编(即增广文钞)与续编。到大师圆寂后,由罗鸿涛收集正续二编中未录的信函信其它稿件,至1950年结集成册,而因缘不凑并未刊行于世。1980年,灵岩山方丈明学法师在修复寺院时,发现此稿,遂于1984年刊于福建莆田广化寺,名为《印光法师文钞三编》[3]。本篇即是以此文钞之正、续、三编为主而讨论大师的禅净思想。此外还有,对文钞进行摘录的《嘉言录》等,大师圆寂后,又出版了纪念大师的《永思集》、《永思集续编》及《纪念文集》等。目前,台湾佛教出版社所印行的《印光大师全集》[4]收录了以上各书及其它关于大师的资料,精装成七巨册。这是关于大师最全的一套书[5]。
关于大师的文钞,梁启超先生曾评价曰:“古德弘法,皆觑破时节因缘,应机调伏众生。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6]。这短短几句话正是对大师文钞的鲜明写照。大师之为文,皆针对时与机,且文字流兼有口语,阅读流畅,辩证明晰。其文字与内容、说理等,既符合知识阶层,又适于一般老百姓,那怕是村中的阿公阿婆也能理解,读之者无不受益。所以谛闲法师亦云:“阅是编而能循文悟旨,慕果修因者,何可胜计”[7]。尽管大师已圆寂六十余年了,大师当时弘法的效果在今天许多地方甚至偏远之地仍存有遗痕。大师的影响之大,取决于文钞流传之广泛;而文钞流传之广泛,取决于大师本身的修证工夫及开示之文符合当时一般大众学佛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大师一生的活动范围除了上海周围外,没有到处讲经说法,且大师经常劝其弟子们不必亲自朝拜,所以弘法的力度之大就是一部文钞的作用,由此可见文钞的重要性。
本篇讨论大师净土思想,主要以文钞之正、续、三编为来源,采用大师的语言体现大师的思想,其目的是尽量原本地反映大师的思想。基于此,本篇极少采用其他的资料。
本篇分六个部分,分别阐明印光大师对净土之特别法门、净土宗往生原理、三辈九品之关系问题、净土与禅宗之关系以及独倡净宗的道理,最后以印光大师对净宗生起信心过程作为结语,本篇尽可能地从主要角度凸现大师的净土思想,同时也使大家对大师何以独倡净宗有一个较清晰的瞭解。
第一节 特别法门
印光大师对净土法门一句总的评价是“乃如来一代时教中特别法门”。大师把佛陀的教法分为通途教理与特别法门。大师认为,佛陀一代时教、一切法门,皆是令众生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了幻妄之生死,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证真常之性,然此皆为通途教理,是仗自力,其难也——难如上青天!而佛陀慈悯一切众生,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不论根之利钝、惑之厚薄,皆可于现生临命终时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速证不退位,一生而成佛!
净土法门既是特别法门,就不可以用通途教理断惑证真而论,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8]。
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圆顿直捷广大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决难信受奉行也。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盖纪实也。”[9]
正因为净土法门之特别,不须断惑即可带业往生,一生成办佛道,所以“每见愚人,卑劣自居;亦有学者,大乘自命,不屑修习”。实际上净土法门在如来一代时教中是成始成终的法门: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但以二乘不预此会,莫由禀承,故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宣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令其悉知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俾一切具缚凡夫与断见思惑之二乘及破无明之法身大士,同于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以渐进修,直至圆满菩提而已[10]。
《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对证法身的果位菩萨们所宣讲的,末后善财童子遍参知识,最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11]。此乃大机所见,华严一经王于三藏,亦以净土为归!
对于根劣之众生,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以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因之大师总结为:上上根不能踰其阃,故已证等觉者,尚须十愿导归;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故将堕阿鼻者,犹能九品立预[12]。所以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法身大士不能超出其外,下至将堕阿鼻众生亦可预入其中。而其它通途法门则不同,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
一般人之观点,认为净土法门简便易行,无甚奇特,是愚夫愚妇之所为,是接根劣众生的。大师则不同于这个看法,他说:“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旁引中下流”[13]。尽管此法是旁引中下流,但于末法时代,大师认为唯此法是众生了生死的依估。而大集经中如来也授记曰,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菩萨则简示于娑婆谓为易行道。因此“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14]”这句话实在有道理,可以说是对净土法门之不思议之义总的概括。
大师还认为此法门是“极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乃即浅即深、即权即实之法门,一切法门,河沙妙义,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15]。大师甚至还说“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16]。由此可见大师是对净土法门是极力推崇,同时也可知大师对净土法门悟证之透彻。
对于净土法门成就之直截了当,大师曾以诸多比喻说明。例如,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资格而为官;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即为一切臣宰所恭敬[17]。又如:
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照水,虽十重蓊蔚峰峦,一照具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18]
总之,净土法门其殊胜,有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兼自他二力、带业往生、往生后得不退转达且能即生成佛、下手易且成功高、非通途教理所能比拟的特别法门等优点,也是特别适宜末法时代众生修持了生死的法门。
由于净土法门殊胜,故历代祖师大德皆弘此门,或专弘、或兼弘、或暗弘。大师曾在《青莲寺念佛宣言书》中历数古圣先贤对净土力弘之事实,也是说明净土一法其功德利益不可思义,方流传不绝:远公东林结社念佛;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自昔诸宗高人,无人归心净土,唯禅宗诸师专务密修,珠少阐明,自永明倡导后,悉皆显垂言教,切劝修持矣。死心新禅师作《劝修净土文》;真歇了禅师净土说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长芦赜禅师结莲花胜会,普劝道俗;省常、净严皆结净社,入社之人不胜计数;元明之际则有中峰、天如、楚石、妙叶,或为诗歌,或为论辨;莲池、幽溪、蕅益,尤为挚诚恳切;清则梵天思齐《劝发菩提心文》、红螺彻悟《示众法语》,皆可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19]
-------------------------------------------------
本文发表于:觉群佛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2006年
--------------------------------------------------------------------------------
注释:
[1] 《印光大师言行录》P107,《印光大师全集》第五册P2461,杨信芳《纪梦悼大师》;又《印光大师言行录》P241,《印光大师全集》第五册P2595,杨信芳《致施戒园居士书》中有详情。其大意为,杨信芳女士在未闻印光大师之名前,于民国廿五年(1936年)冬梦见观音菩萨告女士言,现有大势至菩萨在上海教化众生,印光和尚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四年后化缘即毕等语。后经女士证实有此有此事(时大师正在上海主持护国息灾法会)。杨女士曾对大师讲过此事,但被大师呵斥,不许外传。四年后,大师果真圆寂,杨女士遂为文以记。
[2] 《印光大师永思集》P263,《印光大师全集》第五册P2617,弘一大师《复王心湛居士书》。
[3]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下P1125,《跋一》。
[4] 《印光大师全集》,释广定编,台湾佛教出版社,增订本,1991年4月再版。
[5] 为简明扼要,对所引各书,不再使用全名,对照如下,均不用书名号:
《印光法师文钞》(增广正编)——文钞正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文钞续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文钞三
[6] 文钞正卷一《题词并序》,P1。
[7] 文钞正卷一《题词并序》,P1。
[8] 文钞正卷二论P7,《净土决疑论》。
[9] 文钞正卷三序P53,《与徐福贤书》。
[10] 文钞三卷下P758,《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11] 文钞续卷下P5,《净土五经重刊序》。
[12] 文钞续卷下P137,《敦伦莲社缘起序》。
[13] 文钞正卷四杂著P43,《示净土法门及对治嗔恚等义》。
[14] 文钞正卷四杂著P29,《佛学编辑社缘起》。
[15] 文钞续卷下P20,《念佛三昧宝王论疏序》。
[16] 文钞正卷一书P4,《与悟开大师书》。
[17] 文钞正卷一书P85,《复周智茂居士书》。
[18] 文钞正卷三序P72,《近代往生传序》。
[19] 文钞正卷二书P56,《青莲寺念佛宣言书》。
- 上一篇:大乘与六度
- 下一篇:应城天元寺心诚和尚塔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