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攻略:初学 十二、根、道、果
十二、根、道、果
学习和修行的氛围、思想、心态、次第等,一切都可以量化和表述。有时我们把修行都想象得过于抽象,其实是可以量化的。只是需要达到一定高度,才可以回过头来制定量化。俗话说: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佛陀和历代祖师作为“过来人”,为了方便我们后人修学,就广作讲经造论等佛事,用量化的方式来引导我们领悟。
修行,讲究“根、道、果”。根,就是因;道,就是方法;果,就是目标。这个因也包含着当下状态。例如,我们现在潍坊,我们的目标是到北京。可以设计几条路线:要坐飞机,就到青岛或者济南机场;如果开车,我们就选择上高速;如果愿意步行呢,我们要准备干粮。方法有多种的,因人而异。但目标要明确,如果目标不明确,那就无所适从,只能在这里辗转徘徊。所以,建立这样一个世俗谛“根、道、果”的概念,对修行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现在要建立一个目标——果。什么样的果呢?我要成佛。再明确一点,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佛?我要成为阿弥陀佛那样的佛。阿弥陀佛有什么特点?他发了四十八大愿,最终成佛,建立极乐世界,利益一切众生。好,我就照着四十八大愿去做。什么叫阿弥陀呢?阿弥陀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不生不灭,无量光就是光明遍照。这时目标问题就解决了。
方法是什么呢?净土法门的方法就是念佛,行菩提道。净业行人长时诵念阿弥陀佛圣号,是在给如来藏下订单——我要回归无量光寿,不生不灭,光明普照。其实,光和寿代表着众生的法执和我执转化到清净三昧境界上,我们就能现证无量光、无量寿。
有了方法(道)和目标(果),我们还要找出我们目前所处的准确位置(根),这个很重要,却经常被我们忽略和混淆。修行到哪个高度,就用相应的方法“解决烦恼,化解危机,精进办道,自利利他”。自己的高度(位置)找不准,方法就会混乱。方法用错,就如同吃错药,不仅无益,反受其害。这个就是对症下药。要遵循道次第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就要诚实思考,无伪观察,不要刻意美化自己,也无须过分谦虚。我们仔细思维自己修行的动力来源,通过察知自己的发心,便可了知自己正处在哪个修学阶段,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我们把道次第量化为:人天乘、声闻缘觉乘、菩萨乘和无上乘。无上乘,就是密乘,也称作净宗玄门。
在净土念佛法门中,修学次第就是净土宗根本经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净业三福”,由佛陀金口亲宣,不仅是净宗修学次第,而且是一切法门的修学次第。
“净业三福”是《观经》中释尊无问自说: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观经》中的“净业三福”,在净土宗中有五部经典:《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念佛圆通章》,这是五经,再加上《往生论》(世亲菩萨造),叫净土五经一论。“净业三福”是《观无量寿佛经》中的,有时候我们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三部经,称作净土根本三经。这几部经典将来大家都要深入地学习,参加了这次的学习班,你再去看这些经典,就容易理解“如来真实意”了。
“净业三福”,佛陀称之为“三世诸佛成佛正因”,一切诸佛都是依据这三福来成佛的。第一,就是人天乘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乘的修法。这个还没上升到修行成佛的概念,连二乘出离都不够,但是这个必须要完善,这个完善不了,到后面就会出现偏差。
第一是孝养父母,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我经常讲的几部经是比较注重这一点的,“净业三福”、《吉祥经》,还有《善生经》。讲这几部经都是基于人天乘,比较适合普通大众,不管他有没有宗教信仰,都能完全接受。到了二乘,要让大家观想苦空无常,不是世间人都能够接纳的。而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人人可以接纳的,这是一个普世价值。
这几年,我一直倡导给父母磕头。那是几年前,在泰安给一帮年轻居士讲课的时候,我问:给佛磕过头的举手?大家都举手。给师父磕过头的举手?大家都举手。给自己的父母磕过头的举手?基本就没人举手了。基于此,给大家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大家回家给父母磕头。后来效果非常好,逐渐就开始向外传播。当时我要求给父母顶礼的时侯,设置了一套仪轨:把父母请到自己家里佛堂,让父母在主座坐好,晚辈们排成一排跪在父母前,双手合掌说三句话,磕三个头。第一句话说:爸、妈,为了照顾我,您二老一辈子受苦了,孩子给您磕头了!一个头磕到地。第二句话说:爸、妈,我年轻不懂事,有时惹您生气,让您牵挂,让您担忧,我在这里至诚忏悔。一个头磕到地。第三句话:爸、妈,我非常感恩,是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庭,给了我疼爱,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将来好好孝顺您二老。一个头磕到地。这种倡导感觉效果非常好,后来就开始在民众中普及。到现在,大概有一万几千人磕头了,之所以有这个统计,是凡磕了头的,我都让他们发短信,或者在我博客上留言,我定期给他们做大准提火供,为这些天下的孝子祈福。
有时候到民众中去讲课,劝他学佛皈依,他不接受。但是你教导他行善,遵守孝道就很方便。尤其有老人孩子现场示范,老人上座,让孩子给老人磕头。这个头一磕完,老人孩子大多都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这时,你再说让他们皈依让他们念佛,他们即刻接受,怎么说他怎么听。所以弘法以这个做切入,他最能够对佛教对佛陀产生亲善的感觉。作为父母来说,辛劳一生,对孩子从小的牵挂、疼爱、付出、心血,无与伦比,天地可鉴。但往往孩子有时候不乖,不听话,调皮忤逆,让父母很纠结,当这些孩子在跪下磕头的那一刻,老人悲欣交集,酸甜苦辣的感觉一下子就涌上来。在那一刻,老人就有个感触:孩子还是个好孩子,为了他们受累也值啊。孩子一开始只是被动地磕头,当他说这几句话的时候,一开始有嬉皮笑脸的,当他磕第二个头的时侯,他就笑不起来,就开始良心发现:是啊,从小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还那么调皮,气他,自己真是不懂事。也是百感交集,那一刻,一磕头,双方的关系就拉近。有些有家庭矛盾的,甚至抱头痛哭,相互忏悔道歉。
我到农村去讲课,一些婆媳关系不好的,儿子和老人多年不说话的,这一刻一个头磕下去,一下子一家人水乳交融。所以,用孝道去传播佛教文化是最接近世俗人情,也最符合这个时代大众的需求。
这个时代大众的孝道观是有问题的。我每次给大家讲课讲到孝道,都是先讲老人带孩子多么不容易。从母亲怀孕开始,饮食上就注意,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生病了,不敢吃药自己扛过去,怕影响孩子的健康。到孩子出生时万一赶上难产,母亲宁愿用自己的命换宝宝的出生。出生到长大,小孩病了,父母恨不得替孩子生病,看着小宝宝逐渐长大。从小家伙第一天成长,第一天叫爸爸妈妈,父母的那种感觉,那种爱,那种奉献。到孩子上学,母亲每天早起做饭,上学送,放学接,到外地上大学,到毕业帮着找专业。孩子上大学到了外地了,老人在家里想孩子,站着也想孩子,坐着也想孩子,躺着还想孩子,忙也想孩子,闲也想孩子。老怕孩子第一次离家那么远,能不能照顾自己,会不会晒被子?会不会洗衣服?老是牵挂。天天在家不看当地的天气预报,都是看孩子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如果孩子是在上海上学,老人坐在家里就光等着看上海的天气预报,乃至一看到报纸上“上海”两个字,心里就“咯噔”一下。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在那里。慢慢随着大学毕业了,要给找工作,从来没求过人的人,现在为了孩子低下头去求人,求关系找人,一直到孩子结婚,生了孩子,再替孩子看孩子。孩子长大做事业了,出去喝酒,父母在家牵挂,怕他喝多了伤身体,怕他开车出事。每天都睡不着觉,都等着,怎么九点了还没回来?十点了还没回来?等到十一点,哦,孩子回来了,这才开始踏实睡觉。孩子不回来,老人不会睡觉,在等着孩子回来,不回来不睡觉。不会喝多了吧?开车没事吧?……总是在那里担心和牵挂。
把这些事情一分析的时候,孩子确实就一下子体悟到每一位父母都是这份心。这时侯,对父母那种感恩的心、孝道的心、惭愧的心,一下子就生起来了,这一念生起就叫善根生起。善根具足了,就具足了福德因缘。《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同样,善根福德因缘不足的人,无法证得大清净三昧,极乐三昧。所以要从善根培养,当他对父母的这份感恩心生起的时候,他对万物的感恩心同时生起,感恩心一生起,善根就有了,福德、因缘就具足了。
所以,父母是孩子们的福田。什么叫福田?长稻子的田叫稻田,长麦子的田叫麦田,长福的田叫福田。孩子对父母的孝道、供养能增长福报,就有福。有福之人不用忙,没福之人瞎慌张。善根生起来时,福德就增长。我们知道佛是两足尊,福慧具足就是两足尊。福是承载智慧的,没福的人无法承载智慧,没福的人看似有知识,也只是个愤青。因此第一步先有福,然后才能荷担智慧。就像写书法,字写得再好,也得需要有纸墨,没纸没墨,就没有承载书法的载体。智慧也是这样,需要福这个载体来承载。善根是修行的基础,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就能现证清净三昧,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明白了这个道理,世间的一切都是和成佛有关。不要认为孝敬父母和成佛没关系,一切都和成佛有关。我在民间用这种方式,几年的时间,光在山东通过我做皈依的三万多人。我到一个村里讲课,一天下来,基本上一两百人都皈依。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可能还没到达一定的高度,但是却知道:孩子终于给我磕头了,这些年养活他这么大,没给我磕过头,光和我抬杠,伸手要钱。在那一刻,老人也高兴,孩子也感恩。以此为契机,在普通大众中弘法是最有效果的。
奉事师长。劝勉大家尊敬老师,在生活中,尊敬所有对我们工作学习有所指导的老师。出世间的三宝,还有世间的老师、领导,以及老同事等,都要尊敬。尊敬才能获得智慧,下人不深,学人不真。
慈心不杀。倡导大家不要杀生,杀生有果报,因为生命都有不可替代性,不可侵犯性。
修十善业。就是不杀、盗、淫、妄、酒、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十善业中,身三、口四、意三。所以,善护口业,成佛一半。身体造作的恶业,有杀生、偷盗、淫欲。口业,就是妄语,以凡滥圣,跟别人说“我是佛”,未证言证。已经证得尚且隐藏,因为听不懂的人听了有坏处,何况自己本身未证呢?未证言证叫大妄语。谈鬼说怪,比方说,看见鬼了之类的,都是大妄语。恶口,就是以嗔恨心诅咒别人。两舌,就是颠倒是非。绮语,就是说风流话,说引人堕落的话,发黄色短信,说黄色笑话这一类的。思想造作的有三个:贪心、嗔恨、无明。不做这些,就是十善业;做,就叫十恶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修行人一定要受持三皈。皈是回归的意思,这个皈和回归的归是一个意思。皈依三宝,依靠、回归、敬仰于佛法僧三宝。佛,就是以佛陀为代表的十方诸佛,代表了我们本有的佛性;法,是真理,所有让我们趋向证悟的都是真理;僧,就是引领我们共修的僧团,包含圣贤僧、凡夫僧,以及大众。具足众戒,要去受戒和持戒。对于大众来说,应根据自己的因缘,求受更高次第的戒,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逐次上升。在居士戒中,菩萨戒是最高的。不犯威仪,威仪就是在哪里做事都要得体。这个威仪很多人想成是摆架子,这是错误的。威仪,就是你和大众的完美融合,不显山露水,就叫威仪。很多人把威仪想成了是摆架子,不管到哪里都摆个修行造型,这是不对的。你要和大众和场所融在一起,所以威仪是指随众处事。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要发起成佛的心来。一个学佛的人就要发起成佛的心,不能只求健康,再健康也死定了;不能只求发财,再发财也空定了。所以,要超越。要明确:我要成佛。成佛了就解脱,不成佛什么都不行,要发起成佛之心。深信因果,要相信因果律;读诵大乘,就是读诵大乘经典;劝进行者,要劝那些不学佛的人学佛,已经学佛的人更进步。
“净业三福”含摄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一切善行功德,会通净土门与圣道门。净土门,就是我们修行求生极乐世界;圣道门,就是你在当下依次证得解脱境界。这两者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净业三福”是无论我们求生极乐世界,还是要现证解脱境界,都是最根本的门径。
不过要提醒大家,无论我们是修学净土门还是圣道门,我们都要求生极乐世界,在今生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大家不可以改变的。别的可以变,这个不可变。大家一定要求生极乐世界。
如果你能现证极乐境界,你也要求生极乐世界;如果你现证不了极乐世界,你更要去极乐世界;打死也要去极乐世界,打不死更要去极乐世界;反正我就去极乐世界。我好也去极乐世界,不好也去极乐世界,我就要去极乐世界。就要有这份心。“我修行不好,我去不了。”修行不好你也要去极乐世界,修行好了也要去极乐世界。总之,就去极乐世界,没有第二个选择。就去极乐世界!要有这份心,决定去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我请大家到我莲花里喝茶去。咱们一块去,谁早去了给我们大家占个地方,我早去了给你们占个地方,咱们相约净土,不见不散!我要早去了,到时候你们该去的时候,我就和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我和他们都很熟,我要跟着去接。阿弥陀佛说:去吧去吧。我和阿弥陀佛一块来接你们。如果你们去得早,到时候也要来接我。你们到时候谁走,要给我个信,我组织人给你助念。我要在外地实在去不了,我就在当地组织人给你助念,给你做佛事,超度你,送你一程。让你锦上添花,品位增上,好上更好。因为利益你,你到那就会罩着我。朝里有人好做官,庙里有人好挂单,极乐世界有人事好办。
“净业三福”依浅深次第和修行特点,可例分为:
一、人天福:也就是世间的善事,以事业心、名利心,要获得美好的名誉,要获得很好的利益为动力源。在世间,世善包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做世善的动机就是单纯为了获得福报,却不能超越生死。孝养父母,能获得福报;奉事师长,能获得学问;慈心不杀,能获得健康;修十善业,能获得美好的名誉和果报。包括致力于获得“家庭幸福,完善伦理道德,事业责任,健康名誉”等为努力方向。
二、二乘福:戒善。就是受戒持戒,以出离心为动力源。完善了人天乘,你就会发现,你再怎么做,这个世界都不会有个什么好结果的。所以就开始反思,我这么累,做这些事如果就是为了忙忙碌碌,忙个空,忙个死的话,是否不对?就开始产生出离心,然后开始以出离烦恼、解脱痛苦为动力源。致力于证得“出离六道,结束轮回,了生脱死”为终极修行目标。此时,往往以自己解脱为重,别人能不能解脱他不会顾及和重视。
三、大乘福:行善。行善是指行菩萨道,以菩提心为动力源。菩提心是自觉觉他之心。不能光我自己解脱了,还有我过去的父母亲人朋友,他们还没得度,还在轮回中受苦,我得度,也要他们得度。发起这份心的时候,就是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致力于“六度四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自觉觉他,自己觉悟,也想别人觉悟,与别人共享法喜。究竟圆满,志求无上菩提。
这是三乘法。在三乘法中,大乘的和人天乘在行为表现形式上几乎是一样的。这个我们要警惕,防止以大乘的名义做人天乘的事,这是最麻烦的。看着是在行菩萨道,而只是为名为利在做的话,仍然不是大乘法。你事事处处的动机都是为了成佛,这才称得上大乘法,菩萨道。当然,佛教也并非否定世间福乐,一味提倡禁欲和苦行。但是,你不要仅仅贪图和停留在升官、发财、荣耀、长寿之类的这些事业上,而是应以成佛为终极目标。一切都是为了成佛,就是大乘。所以要警惕。所谓的大乘和人天乘在外在形式上都一样,但在内涵上多了一层出离之心,成佛之心。
就净土宗来说,其中一、二为净业加行,三为净业正行。加上《观无量寿佛经》之《九品往生章》,一一对照,你修行到哪一次第,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对应着哪一品。就是按照“前行、入门、行持、成就”制订的详细修学次第。
人天乘的修行,以及解决健康、财富等问题,大多用伦理道德来注解,以法律辅助。如民国时王凤仪老善人,帮人讲病,化解纠纷等,用的都是伦理体系。
在人天乘修行的人,都是讲天地之道,像孔老夫子、王凤仪老善人,致力于人天事业的都是在人天乘修的,修得好了亦能升天,一般的就能做个好人、善人。是以伦理注解的。像王凤仪老善人,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他的书,他用伦理来注解也很微妙。他讲病不依靠望闻问切,也不讲奇经八脉、子午流注。你头痛:头痛你是和老人有矛盾,是不是对老人有亏欠?恨老人啊?惹老人生气了?所以你头痛。脚疼:你和孙子有牵挂等等。他用这个也是很准,而且头痛的人找老人磕头认错,认不是就好了。他用伦理来给人讲病、治病。包括做事业,你做什么事业,做什么官,都是从伦理上来讲,伦理上完善了事业就顺。他讲得很准很好用,到现在还有个王善人的学生叫刘善人,现在也在讲,也是有相当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
二乘的修行,以及解决问题,大多用因果轮回来注解,以戒律辅助,如忏悔、苦行等。到了二乘就开始进入修行状态,这个时候探讨问题,比方说,你生病就从因果上注解了。你头痛,你皮肤上有病和你杀过什么,或者和你伤害过什么有关联,开始用这个来治病,用这个来分析因缘。做生意也是这样,你做生意这个事不顺,看来你某个事上有亏欠,伤害什么样的众生,用这个来注解比较多,也非常有效果。
我整理《认识因果》那本书时,特别研究过因果现象,有几种杀生得现报的特别多。杀鱼的多了,得皮肤病,先从腿上开始长,长到全身,杀的多长得快,它的形状如同鱼鳞,大多呈红色状。打蛇的,颈椎腰椎都有问题。杀狗,老的时候,狗的那种嗔恨力量会在身上体现,痛不可挡。打狐狸的,容易上邪,神智容易出现问题。烫蚂蚁,有的家里出现蚂蚁,就用开水灌蚂蚁窝。就会出现皮肤过敏的情况,就跟蚂蚁咬了似的。还有很细微的现象,这几种共性是比较鲜明存在的。所以,二乘用因果来表述注解人的身体和事业状况,用戒律来辅助。像伦理、道德,是以法律来辅助的。我们的伦理大多数都形成了国家的法律,如欠钱还钱等,这实际上最初是一个伦理问题,后来就形成法律了。
二乘的修行比人天乘要高,讲究众生生命的平等性,而在伦理中,生命的平等性关注的并不多。像基督教,认为人是最高的,动物都是上帝造出来给人吃的,所以生命的平等性不够。到了二乘法的时候就讲到了生命的平等性和不可侵犯性,是用戒律来辅助。也辅助以忏悔,修苦行,用忏悔来弥补过去的过失,用修苦行来断恶除贪。
大乘的修行,以及解决问题,大多用菩提心注解,以六度四摄辅助,如放生、弘法等。大乘就开始广做利他行业,道次第逐次上升。因果现象在这三乘中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大乘在修行之后就会证入密乘,在禅宗中叫无上乘,净土宗叫净宗玄门。大乘修行从表象上来说和人天乘形式接近,但是他的根本动机是求成佛。这个过程属于生起次第,尚未进入实证。实证的过程属于圆满次第,就进入无上乘和密乘。
密乘不是密宗或者密咒,密乘是一个修证高度。进入这个高度,他的法不是不舍得告诉别人,而是告诉别人,别人也听不懂,所以称作密。因为别人听不懂还会产生障碍,形成烦恼,甚至毁谤,所以暂时不告诉他,也是密。对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如果政治局开会都让我们知道的话,一定不正常。政治局开会就是不让我们知道,我们知道了对我们没有好处,只有坏处。所以政治局开会时秘不外宣,制定出政策要外宣的时候也要严格审核。同样,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法,也具有这种性质的内涵。你不要跟普通大众去讲这些,讲多了对他不但没有帮助还有害。所以,咱这个班在哪里办,以及讲什么都不能随意对外说,高度和悟性不够,只会害他。他听个一言半语,会产生毁谤,就会与如来藏隔绝。我们昨天晚上看电影《秘密:吸引力法则》就知道,赞美就产生光彩,毁谤就制造苦难。同样,他毁谤三宝、毁谤正法、毁谤如来藏、毁谤空性见的时候,他未来解脱的障碍是非常大的。
在佛教修行中,毁谤三宝、毁谤正法的果报是最重的,他直接就与正法绝缘,所以我们不对外说。大家录了音,自己听,不要给普通大众听,你不必害人家。他高度不够,就像小孩子,不能让他去荷担重任,或者参加成人的聚会,因为对他有害无益,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来看大乘的胜义谛,胜义谛就是无上乘和密乘。在胜义谛之前的修行叫世俗谛,是世俗的真理,相对真理。进入胜义谛,则是究竟真理。无上乘和密乘,完全以心性来如实觉照如梦幻泡影的一切。
性,就是本性、佛性、空性、如来藏;心,就是我们的第七识和第六识的结合。有的人问:持念准提咒产生的福报,是来源于我的因果行为所产生的福报呢,还是它自然产生的呢?持咒的福报,是无中生有。它不需要你过去做了什么好事就可以获得福报,是在无中生有。二乘的因果律以行为为表现形式,密乘的因果律则以心性为表现形式。密乘中,心给如来藏下订单,性就幻化一切。它就如同催眠,催眠还讲究只有富人才做发财梦吗?不,穷人也可以做个好梦,在梦中发财。用合理的方法催眠做个好梦,只是一个梦,就这么简单。所以,在了知这个如梦幻般的世界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二乘的世俗因果律,但绝不是否定因果,而是密乘胜义因果律和二乘世俗因果律表现形式不一样。
百丈野狐禅的故事。一次百丈禅师讲完法,大众退去。一位老者独自留下,顶礼说:法师,我过去世也曾经是个法师,后来在讲法时别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回答说不落因果。结果一句话说错,感召堕为五百世的野狐狸,至今不得解脱。我不知道应如何作答。百丈禅师说:你来问我。这位长者其实是位狐仙,就问百丈禅师:“禅师,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
大修行人是大成就者,就是指密乘和无上乘;不昧,就是不迷失。在这里,百丈禅师并未说“落因果”或者“不落因果”,而是回答“不昧因果”。就是圆融表述大修行人的密乘胜义因果律表现形式,不同于二乘行者的世俗因果律。
因此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只是在探讨无上密乘的法,但我们尚未证得无上密乘。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只是火候到了人要进步,我们不能老停留在初级阶段,转来转去,折腾一辈子初级。我们知道有个高度在那里,我们就要向它迈进。佛陀用了个比喻,说:有人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在茫茫的业海中航行,经过长时航行,终于看到了海边的椰子树。能看到海边的树,他就离海岸已经很近了,从此方向也不会再错,他必将到岸。到彼岸,就叫波罗蜜。同样,我们由于过去的善根福德因缘,今天学习了无上乘和密乘的法,虽然我们现在尚未证得无上乘和密乘,但是我们解脱的方向不会再错,距离也不再远。尽管可能快了,但是我们还没到。在行为中一定要一如既往的遵循二乘的因果律。但是我们要知道,因果的表现形式确实不一样。尤其我们听了这次的法之后,你再去听世间的法,再去听其他层面的法的时候,理路会非常清晰。
要避免一种错觉就是,你千万不要误认为自己好像到了密乘高度,因此听别的法师讲法,就看不起,不随喜,千万不要这样。我们只是通过佛陀和祖师的讲解窥视密乘的高度,还不是我们的现量亲证。所以,一定还要保持最初的谦卑和虔诚,不可以狂妄,狂妄会有苦头吃,所以大家还是要了知这一点。
大乘胜义谛讲到实相,【就是空分(中观和般若)、明分(瑜伽和转识成智)、显分(如来藏和自性)。】这是佛陀对实相从“体、相、用”三个角度的方便表述,就是无我的空性、光明遍照的光明性和显发万有的如来藏性。天台宗把实相的“空、明、显”表述为“空、中、假”。无论是用哪个词汇,都是在讲实相的状态。
首倡一心三观的天台宗,是智者大师依据《法华经》而建立的修学宗派,讲五时八教。有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天台宗非常专业地把佛法修学和教理体系完全量化。教理的研究,天台宗在汉地八宗来说是最完备的。空是指空性,假是指显性,中是中道。中道,就是你到哪个高度,就以哪个高度的状态表述。世界本具光明,但是你现在可能未完全证得光明,所以用中道来对待。中道,就是你在哪个高度,就以哪个法起修,这叫中道法。“空、假、中”。中道不是中间派,是指中道,是指对机的达摩原则。
【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在人天乘和二乘来说就是四颠倒见,在密乘中则为涅槃四德。这二者,同名而异义。
涅槃是什么境界呢?实相的境界,它不生不灭,假名为常。这个不生不灭实相的常,是生生灭灭现象之无常的内在本体,生生灭灭的现象是一个假相,而不生灭的本体才是万物的实相。就像我们现在,生生灭灭的一切,眼前来来去去的人、事物,其实都是个假相,都是我们五蕴所产生的感觉,如梦境般幻化而有。而我们来源于那个不生不灭的本性,那个才是真我,这个是假我。所以,当我们体悟到不生不灭的本体,似天覆盖,如地均擎,支撑照耀着眼前一切,这个才是真我的时候,我们才会体证领略到涅槃的些许境界。
乐,一切都只有安乐,从无痛苦。因为自性所显发都是光明遍照,都是依据所需而量身定作,我们的梦都是自己跟如来藏要的,你要什么,给你量身打造什么,所以你别烦恼,你接纳他,感恩他,这时你接纳他、感恩他的心就令你的幻化更加美好。于是,你就会充满着安乐智慧,当下就可以获得最自在的心境。
我,这个是指大我,天地与我同在的大我,不是小我。这个身体是我?不是。天地万物的空性本质才是“我”,就是真我。如整个法界都是我,我的世界就是我跟如来藏定来的。好莱坞电影《盗梦空间》里讲到:这是我的梦境,我说了算。晚上咱们看看这个电影也行,用电影来辅助思考是非常有效的。电影是一个工具,我们拿佛法来解析,它的境界完全就不一样了。同样,一个苹果,掉到别人头上砸起个疙瘩,砸到牛顿头上就砸出一套定律;一部电影,有的人看了就哈哈一笑,咱看了能成佛。
净,本来清净,从未染污,也无法染污,当下就是清净的国土。
这就是常乐我净,涅槃四德。
不一样处,四颠倒见是指小我,假相,是从现象上来说的;涅槃四德则是从自性上来说的,实相,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再通过本质回过头来看现象,会发现:现象和本质是不二的,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但是如果卡在现象上,不了解本质,就会痛苦和纠结。
【《华严经》中讲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表明 “伦理、因果、空性”,体性一如,圆融无碍。】在汉地,大乘《华严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它讲的华严境界就是:理无碍,一切道理绝无冲突;事无碍,一切事物绝无冲突,没有障碍;理事无碍,理和事也从不冲突,理就是原理,事就是现象,理事是圆融的,现象和本质是不冲突不矛盾的;事事无碍,事与事之间也从未冲突,这就是大圆满境界,大方广境界。就像苹果有苹果的好,梨有梨的好。不必拿苹果鉴赏梨,也不必拿梨鉴赏苹果。拿着去相互交换也都好。小孩调皮很好,年轻人活泼很好,中年人能干很好,老年人稳重很好,都很好,他们交换一下也很好,老人成个老顽童也很好,没有不好。“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种境界就是上下纵横,内外交错,怎么都好,这就是大方广境界。
像王善人用伦理解决问题,二乘的人用因果来分析问题,以及大乘用空性来分析问题,同样一件事他们各自用各自的道理去分析,都没有错误,都对,都能解决问题,只要对机都解决问题,所以没有冲突。
接下来,大家对照这个来看看,自己现在修行到底是在哪一个高度,我们要找到“根、道、果”也包含着找到现在的准确位置。第一乘(人天乘),就是为了解决健康财富,就是为了获得家庭幸福、伦理道德、事业、责任、健康、名誉;二乘,就是为了获得出离六道,结束轮回,超越生死;大乘,就是六度四摄,自觉觉他;密乘,是进入光明空性状态,这个我们先不探讨。我们现在就从人天乘、二乘、大乘来看,我们现在到哪个高度了,我们在座的,自己冷静地分析评估自己,到哪个修行高度了。以此,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地向后学习。
我们这么自我的分析一下,还是非常有效。因为我们大多数忙忙碌碌,忙活俗务,轻易不静下心来分析分析自己。我们多在观察外面,不观察自己的内心。当我们静下心来观察内心的时候,能理出一个思路来。佛教中经常说到发心,古人也经常说要用心,做事要用心。什么叫发心?什么叫用心呢?发心发给谁呢?发哪个心呢?
发心,就是发成佛之心。在大乘,就是发成佛之心;在二乘,就是发出离之心;在人天乘,就是发事业之心。
这个心是发给谁的呢?发给自性。自性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我们向如来藏发心。所以,当你发心:我要成就事业。你发起这个心来,就像《秘密:吸引力法则》电影中,周边的,和你成就事业有缘的因素,就会慢慢以各种形式聚过来。你发利益大众的心,会聚集;你发嗔恨的心,也都聚集。因缘聚合,在佛法中解释为“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由自性幻化出来。无论是聚过来,还是幻化出来,是一个道理,都是指在你的境界中出现。所以,外面来了人,来了事,禅宗也叫境界现前。外面来人来事,是从外向内来表述的;境界现前,是从内向外表述的。佛陀说,一切不离于自性。当你发起事业心的时候,你的事业的境界会现前;当你发起出离心的时候,你解脱的境界会现前;当你发心成佛的时候,你成佛的境界会现前。所以,发心是关键。发心,你就向自性祈祷,用现在的术语就叫“下订单”。如来藏具有无穷的幻化力。成佛看似很难,那要分谁来运作。所以在禅宗中,《楞严经》讲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无上道就是成佛。
《楞严经》中有《二十五圆通章》。是应佛陀要求,已经成就的二十五位大弟子,分别讲说自己成道的因缘,在场的有阿难尊者,以及与会大众。听二十五位大士讲述完之后,由文殊菩萨选定,最适合娑婆世界众生修行的法门,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章》。“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就是这个娑婆世界;真教体,就是受教的本体。“清净在音闻”,此方众生欲求无上菩提,证清净见,最适合的是从耳根音闻入手。
“返闻闻自性”,就是你觉知的任何外在的事物,反过来想到这是我自性的幻化。“性成无上道”,性就是自性、佛性。性成无上道,其实,性本来就是无上道。你认识到自性本来就是无上道,你就下订单,明确跟如来藏说:我要成佛。即身成佛,在小我来说很难,难于上青天;在如来藏来说很易,易如反掌。就如同,一个人穿破衣坐街头就是乞丐,穿龙袍坐宝座就是帝王。同样,把这个“我”着眼于假相,就是业障凡夫;把“我”歇脚于自性实相,就是十方诸佛。这就叫“返闻闻自性”。
学会下订单,你不要觉得订单太大不敢下,如来藏的幻化无所不能。就像昨晚的电影我们看到的:至于那个东西多大,或者多小,或者多复杂,那是宇宙的事,这些事对宇宙来说,都是小事。同样,对于我们光明的如来藏性来说,我们认为天大的事,在他那里都是小事。你就跟他说:我就要成佛。如来藏在哪里?你就冥想:就是那个能听,能看,能觉知,能够产生能量和现象的本体,跟他说“我要成佛,我今生一定要成佛!”于是,各种成佛的因缘开始聚集——善知识的引导、书籍、光盘、教化,契机的因缘。或者就像祖师一样,一心祈求开悟,于是卖猪肉的喝骂,杯子落地,竹子开裂,都能成就开悟。虚云祖师说:“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还写了个偈子:“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口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口难开。”家,是指执著的身体,没了;人亡,就是我法二执的“自我”在刹那之间,归于空性。他证得了亲见明体,明体就是自性光明。明体,莲花生大士称之为唯一明点,本来面目。当下山河粉碎,大地平沉。“春到花香处处秀”,当境界重新生起的时候,他就了知这一切,包括身心世界,就是自己的五蕴境界。春到就是返观自性,花香处处秀就是现证光明,无限风光。“山河大地是如来”,山河大地就是我如来藏的映现。开悟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下订单,用心去跟自性如来藏祈祷:我要成佛。于是,成佛的各种善缘会聚集而来。你不要管他怎么来,你也不用教他怎么来。很多人会打妄想,多事,教如来藏,完全多余,只会搅乱。你要让他来,你只管说目标:我要开悟!我要成佛!于是,开悟的因缘就积少成多,聚沙成丘。至于因缘资粮怎么来,交给如来藏去完成,如来藏一定比我们明白。我们现在,就处在探讨化身状态。当他化现出光明境界,我们就会证得圆满报身的境界,就了知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具足我一身。证量就会呈现,解脱就会到来。
须知:起点在何处,终点便在何处。这就是“根道果”的究竟之法。明了了起点的人,必能安住于终点,也自然知道当下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也就不再有死亡和轮回的苦难。
- 上一篇:大乘攻略:初学 十一、准提观修
- 下一篇:大乘攻略:初学 十四、必修经典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