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攻略:初学 八、认识真我

  八、认识真我

  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继续学习大乘道次第。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探讨了《认识自我》,那个自我是个假我、小我、无明,是我们过去我执和法执纠结成的一种自缚,并非是实在的我。佛教中以破掉自我为修行,小乘佛法破掉自我就是最高境界。大乘佛法不仅是破掉自我,还协助其他的我法二执来破掉自我。在佛陀的教法中有无数对真我的表述,在不同的语境下,为了更加清楚表述真我状态,佛陀用了“佛性自性、真我、无我、真如、一真法界、如来藏、妙明真心、心、空性”等等各种名相来方便表述,所说的就是“与佛无差别”的真我状态。

  佛言:“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真谛。如日与光不相离,如来功德涅槃。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生死涅槃等无二,其性不坏无造作。垢净如如性不异,唯佛世尊独能了。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10卷)唐·般若译)

  众生的一切显现,都是我们称之为空性如来藏的自性所显现的。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它的树枝树叶(化身)丰富多彩,它的树干(报身)高大巍峨,它的树根(法身)密布深邃,这是一个整体。作为众生来说,就是这棵树上无数的一个树枝。当一个树枝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生生灭灭的树叶上时,就会患得患失,感受轮回苦难。它认为自己是一个孤单的树枝,生灭的树叶就是它的财富、名誉、健康。它一直梦想着也能成为一棵大树。终于有一天,它静下攀援恐惧的心来,回光内观,发现自己与传说中的树根(法身)和树干(报身),原来从于无始,乃至未来,都是一体共存。这个树枝悟道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原来树枝皆具大树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于是,这个树枝就用49年不辞劳苦地向其他尚在烦恼中的树枝讲解这句话,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个开悟的树枝,向其他自感孤苦的未悟树枝解释它自身就是大树,当未悟的树枝舍弃过去错误知见时,就进入生起次第。像今天上午,用种种的经论、种种的比喻给大家解释,那个生灭的东西是一个幻相,是一个假相,是一个局部,并非是实相,并非是真我。当你认识到本我、真我,实证如来藏和佛性的修法过程,我们称作圆满次第。

  例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长了无数的树枝,每一个树枝都是大树的一部分。生长出来的每一个局部树枝,我们称为化身;树干部分,我们称为报身;树根称为法身。就像整个的大海我们称为法身;大海的波澜壮阔,浩瀚无边,我们称为报身;大海中此起彼伏的泡沫我们称为化身。法身、报身、化身是圆融一体的,从不分割。当众生心念执著在小泡沫是“自我”的时候,他的世界里就有了生灭、苦难、残缺。如果孤独的一朵小浪花在迷惑中突然醒悟:哦,原来我融入大海,就拥有了大海的浩瀚无尽和波澜壮阔。这一刻,他就证悟了。浪花悟了就是融入大海,众生悟了就叫见性成佛。《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性”在我们身体内,如同一个秘密器官,不是!是我们的身体在自性内。祖师说“身在含元殿,何须问长安”,含元殿是金銮殿,长安城是都城。这句话是将含元殿喻为“自我”身心,长安城喻为自性,意思就是“自我”在“自性”中,“自我”其实是“自性”的一部分。只需悟道,法身、报身、化身,当下具足圆满。千万不要以为需要折腾一番才会成佛,不明自性,怎么折腾也不会成佛。明了自性,当下就是佛。法身、报身、化身,当下具足圆满。千万不要以为需要折腾一番才会成佛,不明自性,怎么折腾也不会成佛。

  我们说修行,修行就是修心,到底修哪个心呢?是我们的心脏吗?不是,心的核心是妙明真心。我们的妙明真心就是法身,本来就是佛的状态,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去修。要修的是染污识的妄心,即我法二执,使之转识成智。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在禅定中二十一天,为界外的法身大士讲《华严经》。讲完《华严经》之后,发现娑婆世界没有人能听得懂,所以他降低规格,在婆罗门的教法基础上,注入“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又讲方等时教法、般若时教法,最后又讲法华涅槃时教法。法华涅槃时的经典和最初《华严经》的高度是一样的,这是佛陀观察众生根基,遵循道次第的教化

  阿含时讲小乘教法,是以超越人天乘为目的。人天乘,就是希望修现世福报和长生不老。人天乘有四个愿望:常、乐、我、净。称作四颠倒见。二乘就是破掉人天乘“常乐我净”的虚妄期待,而说“苦、空、无常、无我”。

  “常”,梦想长生不老。不可能,我们注定要死的。五十年后,咱们在座的都死干净了。“乐”,娑婆世界注定了苦难,没有快乐可言,冬冷夏热,全是苦。“我”,我们一直依恋的这个身体不是“我”。

  我前段时间去王居士的公司,公司边上有座小庙,叫东镇老爷庙。里面破烂不堪,神龛上污垢脏乱,我说:“这些神明也是当地的护法,你打扫打扫,上上供。”我们用饼干水果上供,也念佛念咒供养他。从殿堂出来的时候,低头看见铺在脚下台阶上的石板写满了人名,一看是块残碑——功德芳名的残碑。古人修建寺庙都会刻功德芳名,密密麻麻的名字。这些古人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希望能够流芳千古,永垂青史,让后人缅怀铭记。然而今天却铺在地上,让大家脚踩走过。我对当地的村民说:“不能这样对待先民啊,这是咱们的历代祖先。古人修复古庙是为了保护这一方,留下名字是为了让我们缅怀,让我们去纪念他们的丰功伟业,现在我们用来垫路,用脚踩着祖先的名字,不敬啊,赶紧起出来。……”我们就用铁锹挖出来,抬到一边,将来有机会砌到墙上,让大家看到祖先的丰功伟绩能够去缅怀。出来后,我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建寺院的时候,为了劝导大家多发心捐钱,我们说:捐钱多了给你刻个碑,即使一千年后你不在了,你孙子一看,这是我爷爷,他也很自豪啊。很多人被忽悠了,拿一百万刻个单独的碑,感觉很高兴。其实,这就是忽悠人,刻上碑有什么用呢?大家想有用吗?很多人刻个碑是希望得到永生——我不希望死,如果我死了,我名字在也行啊!你想想,到时你名字还在吗?就像我们前世,可能建了庙做了功德,但是哪个碑上是我们的名字,大家还能对的上号吗?面对生死流转,虚名假位根本就没有用。我们一死,没有什么东西可代表我们的,就是能代表我们的也没有用。你买上很多房子,建好多豪宅,只要你一死,他们就会把你抬出来,不可能让你在里面待着。所以,没有永恒的东西。

  只要你不是为成佛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实际作用。在人天乘的时候,我们教导别人,既然你做人,你要做出一番事业来,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这都是些托辞。人天乘的善恶业区别是:你利益别人就是善业,伤害别人就是恶业。到了二乘,修行到了解脱乘的时候,为成佛为解脱而做的就是善业,为轮回而做的就是恶业。即使你去帮助天下人,即使你去做慈善,即使你去捐款,即使你去放生,只要不成佛,你就是恶业。在轮回中,只有恶业,没有善业。所以,在解脱道中明确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真实所谓“我”的存在,就是指小我。打破小我的概念,老想这个小我永生,给他照个像,给他立个碑,给他建个牌坊,让他永生长存,没用。就像我们前生做的那些事,哪个是我们?根本对不上号。所以,在人天乘中找不到一个真实的“我”。

  “净”,只要你在轮回中,没有清净可言。只要不成佛,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多做点善事,未来福报大!”你未来福报越大,可能造业越多;造业多,再次轮回的时候就堕落下去了。高低高前进,轮回式来生。上去了下来,下来了上去……只要在轮回中,没有善业,不可能得到清净。所以,二乘破掉人天乘的“常乐我净”,称其为四颠倒见。

  当我们进一步起修的时候,我们要找到真实修证的核心所在,到底是修什么?只要还抱着“常乐我净”四颠倒见的时候,世间人往往就是在修身体。例如:我眼神不好,听力差,学佛后眼神好了。其实再好,也终归是个死人。修行不是把你眼神修好了,把你耳朵修得更敏锐了,也不是增寿个十岁八岁,长寿个一百岁也没有用。不是修这个,要超越,不在身体上用功夫。

  我们初级修行往往是在身体上用功夫,要么保养身体,要么折腾身体。人天乘的人是保养身体,天天琢磨化哪个妆好,吃什么能保健,怎么能补血补气。二乘往往又陷在一个误区里,没事就折腾身体,每天多吃些苦,少吃顿饭,拜多少拜,坐几柱香,好像感觉让身体很难过,很痛苦,才对得起谁似的。这都是深度误解,因为身体永远不会成佛。成佛的不是身体,身体注定了是个生灭的四大假合。就像树叶不会成为大树,树叶是注定生生灭灭的,很快会脱落。我们的业报之身也是生生灭灭的。所以,修行不是修身体,是修心。

  修心第一步是修知见,第二步是修正觉。修心也可以理解为修觉受,把过去的错觉修到正觉上就是成佛。错觉认为小我是我,我要让小我变得强大,让他有荣誉,让他受人恭敬,让他受人赞美,这是人天乘。二乘就开始折腾他,也是颠倒。要透过生生灭灭的假相进入到实相的形态,让实相的智能显现,而实相的智能显现就是正觉。过去的一直是一种错觉,自认为在轮回中生生灭灭。而正觉是不生不灭的,错觉是生生灭灭。把“错觉”修证为“正觉”就是修心。有人问:“修行就是修感觉,这是不是太简单了?!”

  感,就是第七意识末那识,我法二执称为感性。佛就是觉的意思,觉悟的圣者,叫佛。让我们的感性生起觉性来,就是成佛。让我们的感性和佛性合二为一,完全地融合,就是成佛。什么是觉?觉就是感觉,能感的就是我们佛性的能量。让他产生正知正见,产生正觉。对于我们实相的真我、佛性,我们有时候也称为如来藏。经典中是如何表述真我(如来藏)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六祖坛经》: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实相:空分(中观、般若);明分(瑜伽、转识成智);显分(如来藏、自性)。】

  六祖惠能大师是禅宗祖师,达摩祖师把佛陀的心法带到中土,依次相传,传给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大师在黄梅传播教法,开东山法门。惠能大师是岭南人,就是现在的广东一带,偶尔听别人诵念《金刚经》,触动了他内心中的灵感。于是专程去投奔五祖请教,不辞劳苦,步行一个多月到达五祖的寺院黄梅。一见五祖,五祖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啊?来此干什么?”当时惠能还没有出家,他说:“弟子是岭南新洲百姓,来此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他说话很直接。五祖问他来做什么,他就说我是来成佛的,别的我不要。后来,六祖快速证悟了佛陀心法,悟道成佛,和他目标精确有关系。

  我们仔细想,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学佛?很多人的学佛往往都带着人天乘的思想。当然,初级学佛无论带着什么思想都是合理的,只是我们必须要提升。为什么来学佛呢?身体不好,听说学佛后身体好,身体再好也注定死亡;生意不好,听说佛陀有智慧,让佛陀保佑生意好点,再好你将来一分也带不走;夫妻不和,学佛把关系搞好些,再和也得离散。如果不是为成佛而学佛的话,都是很可惜的。遇到佛陀的教法了,就是要成佛。要树立一个单一的目标,不要太复杂。单一的目标:我为成佛而学佛。六祖就是下的这么一个订单,我为成佛而学佛,所以六祖快速成佛。六祖是直接成佛,即身成佛。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六祖虽即身成佛,仍示现为祖师身弘法,免得教法混乱,但他的证量与佛完全等齐。这是佛陀授记的。

  六祖学佛很简单,就是为成佛而学佛的。五祖单独给他讲《金刚经》,完全彻悟,彻悟之后,写的这一段偈子,就是向五祖汇报自己的悟道心得。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什么是一切万法呢?就是一切现象和事物,不离自性。自性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也称为本来面目。一切现象没离开本来面目,就像大海中的浪花从来没有离开过大海,江河波涛从未离开水,任何一个树枝都没有离开这棵大树。我们生生灭灭的幻化现象从来没有离开过佛性,只是忘失了佛性。

  一切万法,这个法是指现象事物,一切现象事物从来没有离开过佛性——佛性就是能量源。不同的宗教对它有不同的表述。其他的教法虽然未悟达佛陀的高度,但是方向却很接近。比如:道家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万物是由无极的状态而生的,佛教中讲“空生万有”,基督教讲到“圣灵、圣父、圣子”也是这个涵义。《道德经》讲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这种表述类似《心经》中讲到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用了空和有,老子《道德经》中讲无和有,两者同出而异名,都是同一个源头而显现。天体物理学讲到,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在一个空无的状态下产生裂变,裂变之后向外扩张形成了空间,先后顺序形成了时间,于是宇宙产生了。和我们所说的佛性显化万有,同一道理,是空产生万有。

  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云:“是以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思益》平等如如,《华严》纯真法界,《圆觉》建立一切,《楞严》含裹十方,《大集》染净融通,《宝积》根尘泯合,《涅槃》咸安秘藏,《净名》无非道场,统摄包含事无不尽,笼罗该括理无不归。”

  万物是同一源头而显现,众生也是同一源头而显现,我们的一切天地万物也都是同一源头而显现。在同一源头这里众生是一体的。无数浪花看着很多,但在大海这里是同一本体的;无数的树枝枝繁叶茂,但是在树根这里是同一体的。菩萨悟达了这种同体,而真实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很多人认为菩萨对众生那么好,是他道德好。和道德没有关系。他是真实证悟的境界,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一切众生共一悲仰。这个境界是真实悟出来的,证出来的,不是靠道德约束出来的。在人天乘是靠道德约束,好像这样做道德,那样做不道德,用道德来约束。这个道德其实是个名,是个虚名。为道德而做是个虚名,它仍然是个幻相,生灭的,轮回的。菩萨不是靠道德约束,而是一种自性本能,他是法尔自然所做。就像左手和右手,左手被门挤住了,右手毫不犹豫地会救它,不是说我救它就有道德,我不救它就没有道德。菩萨能够了知众生之疾苦,就是因为他真实证得了与众生的同体。所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上我们与天地万物都是同一体性的。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六祖继续向五祖汇报说,原来我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从来没有染污。生生灭灭的染污现象只是一个假相,并非实相。就像浩瀚的大海没有什么染污不染污,百川入海,同一海味。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原来我的自性从来就不生生灭灭的,就像大海从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的自性中本自具足一切。就像我们所学的教法,普通人学习佛法以为是从外面向里学,我看多少经,持多少咒,念多少佛。从外面积聚多少功德,这是误解。从外面所积聚的叫造作,没有功德。就像达摩祖师来到中土,梁武帝把他迎请到宫廷。梁武帝问他:“大师,我建了那么多寺院,度了那么多僧众,你说我的功德有多大?”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呢?只要不是从你心性中显发出来的觉醒意识,就没有功德。其他的只能是福德,你做了多少好事是福德。下一辈子有福,但是和你成佛仍然不相关。成佛的智慧是从内向外显发的觉醒意识。

  农村有个手动压井,倒点引水进去,再压,不够的时候再倒点水进去,再压,慢慢那里面的水就出来了,源源不绝。我们听课、诵经、念佛、拜佛,都是向里面加引水。从外面往里添,不是目的,是方法,只是个引子,是为了引发内在的智慧向外显现。内在的智慧向外显发的时候才和成佛真正相关。这个叫功德。显发多少就有多少功德。外面向里面倒,只是结善缘。如果不能从你内心显发出智慧,加多少也成不了佛。成佛不是从外面加进来的,是从里面向外显现来的。既然是显现,那他得有才能显现,而我们的自性本自具足世间天地万物的一切信息、一切资源,都在我们的心性中全体存在,因为存在,所以具足。

  现代心理学认为,我们的大脑还有很多地方是未开发的。其实并不是他未开发,是他把古往今来所有的历史融摄其中。任何一粒微尘中都包含着天地万物的所有信息。同样,古往今来,从远古历史到今天,所有的信息在我们同一脑海中都有。只要你能调出来,所有人的信息在你这里都能自然显现。我们把这个能量称作“如来悉知悉见”——在如来那里是悉知悉见一切众生,在我们这里也是悉知悉见一切众生。只是误认为自己不知道,把这个能量给掩没了,使它隐而不现,所以信息就隐藏了,其实它是完全具足的。

  任何一粒微尘中都包含了法界的一切信息,这叫“一粒微尘含摄三千大千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的自性本自具足一切能量,具足所有佛陀的智慧,以及成佛的功德。我们成佛的功德不需要你向外面累积多少你才能成佛,而是你显发多少你就能成佛。不是你再去聚集多少,造作多少,你自然本具佛陀的一切功德和智慧。这叫“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的自性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如同一棵大树,秋风扫落叶,春来新芽生,树叶生灭摇摆,树根却没有动摇。同样看大海波澜起伏,潮起潮落,总体看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动摇不动摇的,就是如如不动。我们的自性好比这大海,好比大树。他没有什么动摇不动摇,也没有轮回,也没有生灭。生灭的是幻相,是幻觉,是小我自我的纠结,在如来藏来说,在佛性来说,他如如不动,从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虽然它如如不动,却生机盎然。就像大树到了春天的时候,就会长出无数的树叶来,色彩缤纷,绿意盎然。这种能量我们称为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它能显现一切现象。佛性是空性光明的,但它能显现万物。能显现万物的能量,我们称为如来藏。我们总结“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涵盖起来就是实相的状态。实相是什么状态呢?第一,它是超越概念的,方便表述为空性;第二,它是光明的;第三,它能生万法,是显现的,能够显现万物。

  专门研究实相的某一种特性,就出现了几种学派体系。研究“空性”的是中观般若系,像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都是研究实相的空性为主。研究实相的“光明性”称为瑜伽系,以唯识宗、密宗、律宗为主。佛的境界是光明,但在众生的境界却充斥着烦恼阴暗。在同一法界体性中,两个人不一样的心态,就呈现不同的感受。在此刻同样的这个佛堂里,一种心态是听闻佛法欣喜万分,另一种心态为简直是折磨,快结束吧。在同一个体性中,佛陀所感受的这个世界是完全的佛国净土,而众生所感受的这个世界就是五浊恶世。

  悟道不是让你改变世界,这世界不需要你去改变。本来就是从佛性中显现的,没有任何的问题,是我们的感觉出了问题,我们把感觉调整到正觉上,当下的一切就是圆满的状态。这就是大圆满的修法,大方广、禅宗心地法门,也是如此。因此,对佛来说是光明的,对众生来说是烦恼的。佛用智来感悟,就是实报庄严,殊胜光明;众生用识来感受,就是烦恼苦难,轮回业报。因此,众生需要转识成智。禅宗、唯识宗、密宗、律宗,都有转识成智的修法,转烦恼成菩提,转众生的分别执著为佛的慈悲觉受。

  实相还具有显现的能量,研究实相的“显性”为如来藏系。虽然实相空性,却显现万有。尤其是禅宗的心地法门,密宗的大准提修法,以及华严宗的大方广修法,这些修法都是体悟显现的。如来藏的显性,你想显现什么,他就营造什么。这个世界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在显现,如来藏显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谁都有自己显现的能量。一切都是根据心的变化而显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就如此刻太阳在天空普照万物,房间窗户的玻璃好比我们的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为玻璃(我执),玻璃(我执)上有个什么,在你的化现投射境界里就有什么。阳光好比我们的佛性如来藏,玻璃好比代表我们的“我执”,投射显现的影像好比我们的万物世界。生命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佛性一体不二的显现。我们现在显现的一切,不论是五浊恶世的境界,还是光明庄严的境界,它的能量源都是来自于佛性。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就如同如来藏按照我们所下的订单,我们想要什么,如来藏就给我们显现什么。这种感受是根据众生的认识不同而感受不同。所以,叫“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的心决定了你要显现什么现象,你的认识决定了你的感受是苦是乐。佛性的力量在佛那里并未增加什么,在众生这里也从未减少过什么。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五祖知道惠能完全悟达了本心的概念,知道是如何显现,如何变现。它的本有状态也完全证悟。这个本心就是自性,我们的分别心是妄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本心,学习佛法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埋头研究世间的生灭法只会造作继续轮回的种子。你如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佛性、自己的本心,这时候你就是丈夫、天人师、佛。

  “丈夫”就是大丈夫、伟人、圣人。“天人师”就是堪为人天师范,可受人天供养。“佛”,证得佛之知见就是化身佛,证得佛之觉受就是报身佛,证得佛之不二就是法身佛。对于众生来说,如何来证得了化身呢?就是你深信深知你和一切来自佛性,天地万物都是同一佛性的显现。你相信有佛性,你是从佛性显现,只要你认识到这个,就是证化身。你现在感觉世界不圆满,你不需要改变外在的任何现象和事物,只需改变自己的感受,感受当下具足的光明,当下具足的解脱,当下是圆满完美的一切,感受到它,把你的错觉调整到正觉上。当下就证得了实报庄严身,就是报身。而法身本来就是那样,不需要证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法身、报身、化身。

  证悟后有什么特征呢?如果具足三种感觉,就是正确的。

  第一,喜悦。你生命中的所有万法,一切现象都让你充满了喜悦。在佛教中称为法喜、禅悦。我们用喜悦来表述便于大家理解,他是充满了喜悦的。如果你做的这件事一点不包含喜悦,那和成佛没有任何关系。和成佛有关的一切,一定是充满了喜悦。

  第二,慈悲。慈悲就是你对众生真实地充满爱心,乃至对你身边的一切万物,桌椅板凳、草木岩石都充满了柔情蜜意。你不会为了对一个人好,而伤害别的人,开门的时候你不会一脚踹开。一个真正悟道的心,他会爱天地间的一切,爱所有的人,爱所有的生命,爱所有的一切万物,把一切情与无情同等看作佛的化身,带着感恩和慈悲去体悟。他是慈悲的,他不会恨任何人,不会伤害任何人,不会轻慢任何人。你不慈悲就和成佛不相应,和成佛相应必然慈悲。像净土的根本经典《观无量寿经》明确讲到:“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佛就是以大慈悲心为体,所谓的佛心就是大慈悲,就是博爱。只要是往成佛之路递进的修行,一定是充满慈悲的。

  第三,高尚。崇高的,光明的,天然的。当心安住在“我要成佛”“我是要成佛的人”,这时候他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高尚,不管他行为是什么,只要他心中想着“我是一个要成佛的人”,他的行为和心性中就具足了高尚。不管他现在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只要他说“我是一个要成佛的人”,他的行为中就具足了高尚,他不是低级趣味的,他是绝对高尚的。

  喜悦、慈悲、高尚,三者缺一不可。这三种觉受在我们内心中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行住坐卧统统是无上密意,统统是修行,统统是戒定慧六度四摄,菩萨万行,八万四千种功德都在此刻的心性中涌现。缺乏这三种心性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残缺的,不圆融的。这是我们要培养和保持的一种心态。喜悦、慈悲、高尚,生起了就是觉受轻安,不再退失就是三昧境界。

  现在我们了知了实相中,具足“空、显、明”三种基本特质。其实实相的特质还有很多,广说无尽,究竟为空。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沿用这三种特质来表述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本来面目。他是空分、显分、和明分。空分,在佛教中大部分用中观见和般若来表述。中观就是龙树菩萨的中观见,般若是六百三十卷的大般若经。像《心经》《金刚经》就是般若系的。显分,如来藏和自性就是禅宗和密宗经常体悟的,以及净土宗都是修如来藏法。明分,是他本自光明,我们忘了他的光明,要体悟他的光明就是大瑜伽修法,是转识成智的修法。密宗、禅宗中也都有这种修法,转换感受。

  修行就是为了证得实相。而实相此时此刻和我们一直同在,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只是忽略了实相的存在。我们说实相空性,空性状态是什么呢?无常就是空性的粗相。我们了知万事的无常生灭,我们就了知了空性的粗相。进一步去深化,就能感悟到空性的状态。

  显发万物。我们想要什么,我们的世界里就会显现什么。这个显现我们在上几次的课中讲过,想生病的人他就生病了,想倒霉的人他就倒霉了,想升官的人他就升了,想发财的人他就发了,想着想着那事就来了。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想着想着它就产生了。显分,我们也称作给如来藏下个订单,你到底想要什么,明确你的想法,它就显现什么,这个就是显分。

  我们现在的显现都是光明的,为什么是光明的呢?因为我们了知佛性是光明的,而佛性显现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就像松树长出来的树枝一定是松枝,同样佛性是光明的,他所显现的一切万物也一定是光明的。我们不必怀疑佛性显现的光明,天地万物是佛性显现的,所以它一定也是光明的。我们没有感觉到它的光明,是因为我们掉到了一个妄想执著的错觉中。你不需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你只需要改变感觉。实报庄严的境界当下显现,它是可以现证光明的。

  为什么说我们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具足圆满光明呢?祖师用五种方式来证明当下的光明。

  第一,它本来光明。所以不需要证明,它也是具足光明的。

  第二,佛说它是光明的。佛在很多经典中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光明的,是大圆满的世界,从未残缺过,是众生因为妄想执著而残缺。所以,佛悟道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原来众生皆具如来的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原来众生都具有佛的光明境界,却因为妄想执著而没感受到佛的光明。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佛陀高坐说法。佛陀的一个弟子就想:“佛陀经常说其他佛国清净庄严,而我们的国土却是五浊恶世。难道我们的佛不如他们的佛修得好?”这时候有位天王,有他心通,赶紧说:“尊者,千万不要这样想啊!你觉得是五浊恶世,我觉得这个世界和我的天国宫殿没有什么区别。”这时佛陀微笑,用脚趾抓地,加持大家看到佛陀境界里的世界,果然清净光明。佛虽然和我们坐在同一个房间里,在佛的境界里这个处所完全是一个美轮美奂的净土,佛的世界。而我们坐在这里就感觉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寒冷刺骨。同样的地方因众生的觉悟不一样,他的感受就不一样。因此,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此刻的这个世界就是完美世界,光明的。

  明明是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却看到不同的显现,获得不同的感受,称作“斯格托玛现象”。“斯格托玛”在希腊文中指“黑暗、失去了部分视野、盲点”。

  第三,祖师现证它是光明的。无数的祖师开悟之后明确告诉我们世界是光明的。祖师开悟之后,人们问开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啊?祖师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饥来吃饭困来眠。方信禅师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光明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憨山大师开悟后说:“今日方知,鼻孔朝下。”

  我们来看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开悟后的境界是“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云就是在天上的,水就是在瓶子里的,水就是在杯子里的,就是这样的。我们过去总感觉“不该这样”,开悟后的境界体悟到了之后“就是这样”。因此,并不是改变这个世界怎么去成佛,而是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佛的境界就显现到了我们的面前。佛的境界是什么呢?就像我们一样,只要不去攻击、谩骂,不去烦恼,安住于当下,不要悔恨过去的那些事,别去担忧未来的事,安住于当下的境界就具足了解脱相。解脱相和完全解脱高度不一样。但你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具足了圆满的解脱相,稳住它,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祖师开悟之后告诉我们世界是光明的,无论是大圆满的祖师,还是大方广的祖师,心地法门的祖师,都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光明圆满的,从未残缺过,我们一直误认为它残缺。

  第四,我们可以现证它是光明的。佛陀的教导是可以现证的。很多人的修行都寄希望于未来,现在好好念佛,死了好去极乐世界。普通人都有这种想法。你仔细想,难道佛法只有死了之后才有用吗?死之前呢?事实上,佛陀的教法是随时随地可令我们获得解脱的。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是可以现证的,解脱是可以现证的,成佛是可以现证的。就在我们的今生,就可以证得。

  很多居士误认为佛法在死了之后才有用,就陷在很纠结的旋涡中:“这个世界真是烦恼,我也天天念佛求生净土,可又年轻死不了,生活中烦恼又不断。能不能让我快点死了去极乐世界啊!”其实忽略了一点,佛陀所告诉我们的极乐世界是可以现证的。我们对照《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经》,尤其是《观无量寿经》的十六种观法中前十三观,就是让我们现证极乐世界的,就是让我们现证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状态。并不仅仅是让我们死了之后才去极乐世界,而是现在你就可以感受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发愿在这个身体示灭之后,我们的神识归于弥陀性海,安住于极乐世界,享受实报庄严,但也可以现在就开始感受极乐世界的美好。佛法是可以现证的,这种现证的修法有很多种——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以及实相念佛都可以现证,人人都可以现证。不需要你死了之后佛法才起作用,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可以获得解脱境界,只要你去调整你的觉受。

  第五,因为光明,所以光明。因为如来藏是光明的,所以如来藏所显现的一切也是光明的。如一棵树本来就是棵松树,长出来的枝子一定是松枝。此时此刻的一切都是自性显现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我们的自性是光明的,显现也就是光明的。之所以没感觉光明,是我们的感觉出错了。调整回去就是光明。当你觉受到了它的光明,就是证得了三昧境界,就是大圆满,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我们无论用什么词汇去表述它,就是那种美好的正常觉受。

  我曾经问一个弟子:你认为你是不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弟子:是!

  我问:你如何做才能成为“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弟子愣了半天,说:我不需要任何造作,就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我问:你做了什么就不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了呢?

  弟子:无论我做什么,我都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云:“且灵觉之性本非秘密,如来之藏实不覆藏。故知圆常之理不亏,信解之机难具。”

  我们所说的法、报、化三身,在修证中会有几个特点。对于化身的境界我们都能看到了,我们用“现量”来看。什么是现量呢?这就是桌子,这就是炉子,能见闻觉知的就是现量。量,是量化、表述、标准。我们能亲眼看到的,这里有房间,有佛像,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对于化身的境界我们现量就可以看到。但对于报身的境界要用“比量”,什么是比量呢?就是你看不到它,但是通过你所看到的东西可以去推测想到的,能想到的就是比量。比如,你看见一个和尚,和尚一定得有个庙,那么远过来了,一定有车送过来的。没看到车,但是你能想到它的存在,这就是比量。对于报身境界是可以通过比量感受到的。我们现在感觉苦,别人告诉我们说佛的境界是乐的,我们去体悟就能感觉的到。也许我们还没有亲眼看到,但我们相信,佛不会骗我们,师父不会骗我们。佛说的当下就是佛国境界,当下就是解脱境界,一定不是假的。于是你去调整感觉,证悟的觉受就开始在你身上显现,要通过你去思考一下才能显现的就是比量,就叫报身境界。

  对于法身境界我们只能根据“圣言量”来说。什么是圣言量呢?佛陀的语言就是圣言量,佛陀讲的是圣言量,以及证悟佛陀心法的祖师所说也是圣言量。圣言量就是说法身境界,我们只有依靠圣言量才能知道,没有圣言量我们不知道有个法身,永远都不知道。就如大海中那个泡沫,它只有听受善知识对它的教导才能开启这样的如实知见。后面我们还会谈到。

  对于我们本有的法身状况,我们一无所知,罗汉不知道,菩萨也不知道,众生无法亲证,佛陀也是在成佛后才了知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佛陀的教导才知道有个法身。不管是谁,对法身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今天我们之所以探讨法身,是因为我们是照着佛经来探讨的,不是我们自己证得,也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是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基于对佛陀的信心,才相信有个法身。在信受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如实知见,如实觉受。于是,我们最终也能证入涅槃。所以,关于法身境界,我们只能听受佛陀的教导。

  【《如来藏经》:佛说: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虽然看着我们外在好像充满了贪嗔痴的烦恼,但在我们烦恼的状态中却有个如来在那如如不动。这个如来是指我们的自性,在我们生灭的假相中,佛性是从未消失的。所以,佛性是在佛不增,在佛那里并没有增加;在凡不减,在凡夫这里佛性也从未消失过。而且“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与无情同样都有佛性。这个桌子也有佛性,而且这个桌子的佛性和我们的佛性,以及诸佛的佛性,都是同一佛性。《华严经》告诉我们:“诸佛如来,同一法身;诸佛如来,同一法性。”我们是同一法性显现的一切。就像大树上有无数的树枝,突然有个树枝开悟了:哦,我之前羡慕人家大树,其实我本来就是棵大树啊!于是就告诉其他的树枝,其他树枝还在烦恼,都想着“我们精进努力,艰苦修行,一定要成为一棵大树”。一个觉悟了的树枝说:“行了行了,无需折腾,我们本来就是大树。”身边的树枝相信了它,就叫开悟,就叫悟道。有的树枝很难相信,告诉它还生恐惧毁谤,就用道次第先哄着它玩,建立好感,“是啊,我们都要成为大树,我相信你将来一定能成为大树!”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再告诉它:“其实,你本来就是大树啊!”如果直接告诉它,就是“直指”;用一些比喻来告诉它,就是“喻授”;还有一些需要慢慢建立良好的关系再告诉它,就叫“教授”。

  所以,佛陀教化众生用三种方法来说实相:教授,就是慢慢教导他;喻授,用比喻来告诉他;直指,就是直接告诉他,你就是大树。

  佛陀祖师经常告诉我们:你本来就是佛,你从未离开过佛,你的法性就是佛,这就叫直指。像我们从前面一点点来说就是教授法。佛陀明确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心性中有如来现跏趺坐,俨然不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尊佛,这个佛我们称为佛性,我们的心性就是佛,这是《如来藏经》中所说。

  “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虽然看着众生是充满烦恼的,但是在佛陀眼里看众生都是佛的德相,没有区别。为了圆满众生的道果,有时候用些表法的方式告诉大家。比如说,有时佛陀示现为愤怒相来代表我们的嗔恨,嗔恨中是有着解脱相的,无论贪嗔痴任何一种看似凡夫的烦恼心态,佛性仍然是存在的。六世达赖喇嘛说:“你见,或者不见佛性,佛性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佛性,觉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佛性,悟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佛性,佛性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我也模仿写过几句:

  “觉悟若是那西子湖畔的一朵红莲,我愿与佛性相恋;我愿为一池清莹的湖水,与佛性朝夕相伴。在这美丽的江南,佛性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一生一世的牵绊;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今世的眷恋;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不老的思念;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最美的红颜。”

  “爱,若是一种呢喃,我对佛性的爱有千语万言;爱,若是一种思念,我对佛性的爱朝思暮想千万遍;爱,若是一种迷恋,我对佛性的爱生生世世、永不改变;爱,若是一段奇缘,今生我愿与佛性相恋!”

  “在躲过雨的香樟树下体悟你,终于可以牵你的手赞美你。有觉悟的地方就格外的清新,想着佛性我的嘴角都会扬起,倾城的轮廓沾满我的憧憬。对全世界宣布爱觉悟,我只想和佛性在一起,这颗心没畏惧太坚定,庆幸让我能够遇见佛性,就算全世界都否定,我也要跟佛性在一起,天崩地裂也要在一起。”

  其实,诗人们的情诗,稍一转换,就是“道歌”,如:“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日日思佛不见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如今我心似佛心,定不负相思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冷落清秋节。今宵梦醒此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执著生灭幻法的心总是充满苦痛,总是处于还有那伤感的时节。今天从大梦中醒来,原来苦苦追慕的实相就在身边,就在日出月落,花开花谢。从此之后的岁月,尽显光明和解脱。如此这般的美好景致,可以和谁来分享呢。

  我们现贪心的时候,在藏传佛教,佛陀就用双修法来代表,一尊佛抱着一个明妃,有人说这不是耍流氓吗?这是表法。就像太极,一阴一阳,一天一地,其实它代表的是矛盾的统一,万物的不二,辩证法。藏传佛教比较直白,用一尊佛抱着一个明妃,其实是指的悲智不二,悲智双运,用它来表述喜乐本尊,而这种喜乐本尊并不是实体的男女合修,而是表法现象。我们汉地的人比较儒雅些,就用太极表示。藏地的人比较质朴,就用直白的方式来表述,都是指的矛盾的统一,万物的不二,空有的圆融。和合相是喜乐本尊,代表“贪”之喜乐;青面獠牙的忿怒本尊,代表着“嗔”之忿怒;寂静相的本尊,代表了“痴”。在众生的贪嗔痴中,其实佛性完全具足,从未消失。

  众生的贪嗔痴也从未离开过诸佛的妙用。在《西游记》小说中有四个主角,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呢?唐僧代表了菩提心,孙悟空代表了嗔恨,猪八戒代表了贪欲,沙僧代表了愚痴。贪嗔痴本来是不好的,是轮回和苦难的,但是在菩提心的光明引导下,贪嗔痴全体转化为道用。

  唐僧代表菩提心、道心,不管遇到什么障碍困苦,他都是坚决的西行,宁可向西一步死,决不回头半步生。所以,众生的贪嗔痴只要具足菩提心,就能转化为成佛道用,转烦恼为菩提。《西游记》中的故事表述得很有深意。孙悟空嗔恨显现的时候,能降伏魔障。八戒贪财贪色,但是他能创造和谐。孙悟空被师父赶走了,八戒就能把他给叫回来,协调关系。沙僧虽然愚痴,却是很吃苦耐劳,挑着担,牵着马。这个故事就表述了,你要用菩提心转化贪嗔痴为道用。因此,《如来藏经》中所说,众生虽在贪嗔痴诸趣烦恼身中,但是佛性全体显现。

  什么是菩提心呢?你想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思,你希望觉,你发起觉的心就是菩提心。你具有菩提心的时候,你现在不需要改变你的工作,不需要改变你的环境,不需要改变你的任何东西,你都能成佛。贪嗔痴和戒定慧同是从如来藏显现的。没有菩提心的戒定慧同样是轮回,有菩提心的贪嗔痴也能转化为妙用。如果没有唐僧的话,他哥仨再能,也不会去取经,虽然唐僧没什么本事,但是他有菩提心,也就成就了西天取经事业。取经,就是成佛的意思。虽然我们还有贪嗔痴,但只要我们具足了成佛的菩提心,我们必将成佛。

  【《楞伽经》: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

  《楞伽经》是当时禅宗的要典,达摩祖师到中土来传播禅宗的无上乘妙法的时候,就是以四卷的《楞伽经》传播的。在《楞伽经》中,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

  修多罗,就是经典的意思。我们每个众生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于一切众生身中。身中也是指心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什么是贪嗔痴?就是我们本有的烦恼障。不实垢染,不是实实在在的把我们染污了,而是虚幻的染,是贪嗔痴的假相把我们的觉性给遮挡了。如乌云遮挡了太阳,并不是把太阳给灭了。

  “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好像把无价的宝物放在了污垢衣服里,我们看不见了。它从来没有消失过。“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佛陀说,虽然它藏着,虽然看似它被染污了,其实并未被实时染污,是虚假的染污。看着太阳被云彩遮挡了,其实太阳从没有受到任何的冲击。只要我们具足了菩提心,这些障碍就会云开雾散。让我们的佛性完全从我们的心性中绽放,于是我们就和佛没有区别。

  “如来藏自性清净”是一切事物的本基,是混乱的先初与终结。本初状态的明觉是对“开悟”与“不开悟”均无所偏党。众所周知的本净原始心,即一切之本基,她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她就是伟大之母,是一切事物初生与消融于“自然完美”与“根本俱生”的——大能之空性如来藏。所有的显现都是完全的明亮与清晰,整个宇宙是开放和无阻,任何事物互即互入。

  【《华严经》: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华严经》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所说。“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其实,所有的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显现,但是大家都被愚痴迷惑而没有看到。我现在应该把我的教法传播给他们,慢慢让他们的妄想执著断掉,让自己心中的如来藏完全显现,和佛没有区别。

  你看佛陀并不是说从外面加封给我们一个佛,我们成佛不是从外面成佛,是从内在显现成佛。我们内在本具的佛性显现出来,我们就成佛。我们不知道,其实佛性一直在那里显现,放光动地,从未消失过。我们现在没感觉到它,但是它一直在那里放光,一直在那里显现。我们知道我们与佛性不二的时候,就叫证化身。你完全感受到它显现的时候,就叫证报身。再往上完全回归自性,生生灭灭中有不生灭的东西。说生灭是基于假相而说,不生灭是基于实相而说。我们的生灭,如梦幻泡影。过去我们所担心的轮回其实是个假相,就像大海中的泡沫,无论破与不破都在大海中,都没有离开过大海。

  对于众生来说,想要轮回其实是不容易的,想要成佛却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大海中的泡沫想:这个泡沫千万别破了,我要保护好它!这个泡沫想要不破,想要永恒存在,是不可能的。一个泡沫在大海中老想着不破,你累死它也是要破灭的。我们总是想要长生不老,累死你也不会长生不老。泡沫说:“我不在我这个泡沫上用功夫了,我要回归大海!”其实很简单的,“啪”断掉我执就回归大海。这个泡沫是大海的时间要比是泡沫的时间更久远,同样,我们本是佛的境界比我们现在显现五浊恶世的烦恼境界要更久远。这个泡沫想永远当泡沫是不可能的,而想回归大海完全是很简单的。

  我们想要当一个凡夫是不容易的,你想当个世间的好人,不可能,你当不了好人。但是我想成佛,反倒很简单。悟道就能成佛,悟道破初关,破重关,破生死牢关。破初关是解决了见地问题,破重关是解决了觉受问题,见地问题和觉受问题两者全都解决了,就是破生死牢关,就是成佛。所以,想成佛是容易的,想不成佛反倒是不容易了。这就是佛经告诉我们的。我们过去认为当众生容易,成佛不容易,恰恰是颠倒见。

  “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什么是妄想?你只要离了妄想,当下就证得了如来的无量智慧,就是成佛。由此可知,我们的化身与佛的化身只有知见不同。你看讲佛陀化身的《阿含经》,就知道佛是一个慈悲长者。经中讲到,佛陀对阿难说:“阿难,给我捶捶背,我的背好痛啊!”阿难就给他捶捶背。佛陀临终前,有人给佛陀供养了一盆蘑菇汤,没挑拣干净,有个毒蘑菇在其中。佛以他的报身证量知道锅里面有毒蘑菇,佛陀想:要不喝,这个人这辈子就没机会供养佛陀了,我快要入涅槃了,众生一念供佛的心会获得无量的福报,那就喝了吧!喝了之后就肚子疼,佛陀临终前肚子疼得汗流浃背。

  我们看佛的三身境界,佛的化身和我们的化身只有知见不同,没有其他的不同。生老病死,一模一样。在修行中吃错了东西,拉肚子就找耆婆尊者,耆婆尊者是阿阇世王的弟弟,舍卫国的神医。耆婆尊者熬好了药,用莲花蘸蘸让佛陀闻,闻一次吐一次,闻一次吐一次,吐到第二十九次的时候就好了。吐到第二十八次的时候,佛还有点不舒服。耆婆尊者就问佛:“吐到几次了?”佛说:“吐了第二十八次了。”耆婆尊者说:“你再吐一次,第二十九次就好了。”佛又闻了一次,再吐了一次就好了。

  经典中记载的,佛的化身和我们是一样,并没有飞来飞去的神异。佛坐在那里讲法,就是一位慈悲的沙门长老,个子高一点,没有任何神秘。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和我们的化身只有知见不同,没有其他的不同。

  什么是报身呢?阿弥陀佛就是报身境界。我们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诸佛的报身境界。阿弥陀佛其实代表了一切佛,一切佛的报身境界都像阿弥陀佛一样,国土庄严,慈悲清净,能利益无量众生。这是报身境界。

  我们和佛的报身只有觉受不同。什么是觉受呢?觉受就是感受,感受这个世界不一样。我们也有报身,我们的报身就是这个世界。我们的饮食、衣服、用具,那是报,现在坐在这里凳子硬不硬,房间暖不暖,这都是报身显现。我们的报是业报身、识报身,佛是法报身、智报身。识报和智报,外在的体相没有区别,但感受不同。所以,我们要转识成智。

  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境界,我们看《阿弥陀经》,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其实我们此时此刻也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极乐世界——“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我们这里也是这样,光盘、念佛机就是迦陵频伽,外面的鸟叫就跟念佛一样。当我们进入修行状态的时候,一切都是令我们念佛念法念僧。风声、树声、鸟叫声,都是令我们念佛念法念僧,都是一样的。

  经典中讲到,“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非是罪报所生。这个世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梦境,在我们的梦境中,梦见很多的人,都是化现出来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时此刻,我们也是一个梦,一个大梦,大梦中的一切都是我自性显现的,自性显现的一切都是佛性显现,为令法音宣流所作。众生没有下地狱的,如果我做的不好,只是我呈现地狱境界,而众生并未呈现地狱境界。一切好的都是我的法师,一切不好的都是我的戒师,一切都是为我成道成佛显现的。他们都没有自性。昨晚梦里的那么多人,我们自己是有自性的,那些人没有自性,都是变化所作。谁变化所作?我的心性变化所作。同样,此时此刻也是我变化所作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梦,我们每个人的梦交感在一起,但是又各有不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梦境承担责任,每个人都在享受自己的梦境。看似相同的梦,又各有不同。

  永嘉大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此时此刻,每个人面前的都是自己梦中人梦中事,他们都是变化所作。所以,还是和《阿弥陀经》一样。

  修行念佛三昧是什么状态呢?印祖证得念佛三昧的时候,曾经一笔带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没有深入地说。但是你得明白了,念佛三昧就是对照《阿弥陀经》,对照《无量寿经》,对照《观无量寿经》,就是此时的当下,你去一一对号入座,相应起来了,你就知道此时此刻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我死了才去极乐世界,活着没有极乐世界。你死了有极乐世界,你活着也有极乐世界。

  你去对照《阿弥陀经》,对照《无量寿经》,对照《观无量寿经》,一一对应。我们此时的感觉是种错觉,经典《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告诉我们的就是正觉。把我们此时的错觉调整到经典告诉我们的正觉上,实报庄严境界就在当下显现。要对照经典一一去印证,不是死了才是极乐世界,当下是可以证得极乐世界的。

  很多人认为:死了才能去极乐世界,修行没盼头,活着很烦恼,一时半会又死不着,可实在烦透了,自杀吧,传出去不好听。其实不需要自杀的。你对照经典,一定要对照经典,要知道经典是对谁说的。不要认为《阿弥陀经》是佛对舍利弗说的,《无量寿经》是为阿难和弥勒说的,《观经》是对韦提希夫人说的,不要这样想。《阿弥陀经》就是对我说的,“如是我闻”,就是我听释迦牟尼佛亲自对我说的。所以,要知道经典是对我说的。把我们此时的错觉调整到正觉上,当下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境界就显现了。极乐世界的境界显现,极乐世界的世界也就显现。无论你活着,还是死了,只要把你的错觉调整过来,极乐都与你同在。祖师也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是指报化身;去则实不去,是指法身。就是你不需要改变任何,你就可以安享阿弥陀佛所赐予我们的一切庄严,一切解脱境界。

  【《涅槃经》:佛告迦叶: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善男子,声闻缘觉信顺如是大涅槃经,自知己身有如来性亦复如是。善男子,是故应当精勤修习大涅槃经。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对于化身境界我们是现量能见的,对于报身境界我们需要通过观修而能证得,对于法身只有听闻佛陀的教法才能知道。佛陀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说,就像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甚深禅定,二乘(声闻缘觉乘)的人不能了知,依靠佛经才能知道。对于众生的本具佛性,声闻缘觉也同样不知道,唯佛与佛才能知道。

  我们现在之所以知道我们有佛性,是佛告诉我们的。在佛未出世前,没有人知道自己有佛性。都认为自己是这个生命群里的一个,知道佛性就知道我们是一个大生命共同体。这是经典明确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要信守佛陀的言教。也许我们现在没有找到感觉,但是我们要听信佛陀的言教,知道我们具足佛性,佛性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中如实显现,从未失去。我们深信不疑,即将解脱。你接纳佛陀的言教,就离成佛很近了。

  自此,我们当树立“我是佛性之光明显现,我是诸佛之不二化身”的觉性意识。这绝不是“我慢”,而是悟道后的“佛慢”。对修道人来说:我慢不可有,佛慢不可无。“佛慢”是指消除自认是凡俗的自卑之感,生起当下“自性是佛”的如实证悟。密乘中修圆满次第时,行者必须时刻觉知“我就是本尊佛”,时刻以自己是功德圆满之本尊的智慧心态去观待自己,使自心充满自信、坚毅。“佛慢”不是烦恼所摄的傲慢心,而是般若智慧所摄的一种信心和坚毅力。

  对于一个学佛者来说,“我慢”心要不得,一旦“我慢”心升起就很难虚心修学佛法了,而“佛慢”心却是每一个大乘学人必须具足的,释迦佛祖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念:“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就是王者之风,君临天下般自然流现的大佛慢。

  “佛慢”是一种特殊的身心状态,是对佛陀所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的信心和证悟,它表现为充满证悟自信与般若智慧,即完全有把握带领众生超越“六道轮回”苦海,到达觉悟解脱之“彼岸”。“佛慢”还是一种内在力量充满的状态,由于“佛慢”心是以菩提心为前提,以空性正见为条件的,故而那种“力量”随形就势,去来自如,圆融无碍。它似日月经天,破除黑暗;它如江河行地,一日千里;又如狂风暴雨,摧古拉朽;也如天籁之音,美轮美奂!

  佛慢是法会中主法和尚“三密相应”所必须,也是证悟后的自然显现,不是似是而非,装模作样。佛慢最基本条件就是:你的身口意与你的上师完全相应,也就会与佛、菩萨相应;要传承清净,持戒清净,证悟清净。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