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详情]
三辈往生安乐国土
三辈往生安乐国土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这一段经文,讲的是十方世界的诸天,以及所有的人民,虽其根性各有不同,如果他们能够以至诚恳切的心,相信有个无量寿佛的安乐世界,愿意临终往生彼国,则依他们各自的善根、福德、因缘,分成三个等级:上辈、中辈、下辈。
我们常听到的「九品莲花为父母」,是《观无量寿经》的记载,由于往生的人在生前所修福德、智慧的程度不一样,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的品位也不同,一共有九等。与此经对比,则上三品为上辈、中三品为中辈、下三品为下辈。
一、上辈往生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这是能够生到上辈莲花中的五个条件:1.舍家弃欲而作沙门,2.发菩提心,3.一向专念无量寿佛的名号,4.修种种功德,5.发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沙门」是梵文Sramaṇa,是息心、静志、净志、勤息的意思,泛指佛教及诸外道的出家人。「弃欲」是断除名、利、财、色等欲,要把俗情、俗物、俗事舍掉,才能出家为沙门。若没有出家而愿生彼国净土,只得中、下辈生。
「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若不发菩提心,便不能以上辈身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欲生中辈,都应该发菩提心,也就是必须发起大悲愿心,用佛法广结善缘,济度众生,愿一切众生都得诸佛护念,得生安乐国土。
「一向专念」意思是,不论在何时、何处,总是要至心专一、精进不懈,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系念阿弥陀佛功德,就是一门深入,专修念佛法门,日也念,夜也念,有事没事都要念,心无二用,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念佛能够长寿健康,乃至临终发愿念佛,一定也能往生西方。
「功德」是修种种善行,心有所得。吉藏的《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云:「施物名功,归己卅德。」众生当以恭敬供养三宝为功德福田,即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一一所说:「功德福田,谓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慧远的《维摩经义记》卷一亦云:「功德者,亦名福德。」
《观无量寿经》有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一般将之称为世福、戒福、行福。此经文的「修诸功德」,又名修诸功德藏,虽未明言是那些功德,衡诸经证,应为功德福田及三福的内容。
「愿生彼国」,是西方净土法门的重心,信有阿弥陀佛愿力庄严的净土,愿生彼国,而至心修行净土的念佛法门,此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本经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以及主张但能信乐,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念佛名号,求愿往生彼国者,亦得如愿。可知西方净土法门,除了依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也得要靠众生相信、发愿、念佛,始得相应。
具足了以上五个条件的众生,到临命终时,就能够见到无量寿佛,手持金台,亲自带着西方安乐世界的诸菩萨众和诸上善人,一起来迎接这位临命终人,往生彼国,到了彼世界中,就在七宝莲花之中,自然化生,住于不退转位,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同于圣者菩萨。
根据《观无量寿经》的上品上生,条件是除了修行前面所举的三福,尚须具备两类的三种心:1.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2.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如此之人,生彼国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授手迎接;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往生彼国,闻佛说法,得无生忍。
本经讲的上辈众生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就在七宝莲花台中化生,「莲华」就是「莲花」,人间的莲花是草本植物而不是宝,开敷时虽然也是非常的娇美、鲜艳、芬芳,但是过了几天之后,渐渐就会枯萎、雕谢。而西方安乐世界的莲花是七宝所成,永不雕谢。
所谓「七宝」是依当时印度所有者,但各部圣典的分类法,彼此间略有出入,若据《阿弥陀经》所说则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此处是用七宝来作比喻,说明往生彼土的众生,是自然化生,不需经过母腹怀胎,那是由于各自所积的善根福德,和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
「智慧勇猛」,是说有真智慧的人,一定是勇猛精进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而永远不退道心。
「神通自在」,是说莲花化生的彼土众生,都能飞行自在,而且思食得食,思衣得衣,心到神至,处处现身,十方佛国,随时往还,并且宫殿随行。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这几句经文,是总结上辈往生的情况,释尊勉励众生,若愿今世命终便能亲见无量寿佛,至少应具三个条件:1.发菩提心,2.修行功德,3.愿生彼国。
二、中辈往生
佛语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这段讲的是中辈往生的众生,以什么条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方世界的诸天及其人民,如果能够以至诚恳切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身不出家,但要能发无上菩提心,大修五戒、十善、八戒、六波罗蜜等各种功德,同时要一心念无量寿佛圣号。随缘尽力修行善法,包括建立佛舍利塔、佛的塑像,供养僧众衣食,在佛前悬挂缯彩、点燃灯烛、散花烧香等,以之回向愿生彼佛国土,便可如愿中辈往生,得不退转。
「斋戒」是指居士所持的八关斋戒,内容可以参阅拙著《戒律学纲要》。
佛「塔」要起,佛「像」要立,塔里供的是佛舍利和佛像,这是让众生有供养和恭敬礼拜的地方和对象。传说阿育王曾派遣使者至天下各地,造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藉以传扬佛的教化。迄于目前,在缅甸有个大金塔非常有名;在尼泊尔、印度,有多座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塔;在中国大陆浙江省的阿育王寺里有一座舍利塔,另外在山西、河南、北京等地,也有佛的舍利古塔。舍利有两类:1.佛的肉身舍利,是佛的遗骨;2.是佛的法身舍利,是佛的遗教经典,都是象征着佛的精神所在。
「像」是石雕、木刻、泥塑、金属铸造,乃至彩画、绢绣等的佛陀圣像,在印度、中国大陆,都有许多石窟中的佛像雕刻,成了后代的艺术宝库,然在当时,乃是为信仰功德而建立的。今人建寺必造像,也等于本经鼓励的「起立塔像」功德,是往生佛国的资粮。
「饭食沙门」就是斋僧的意思,在印度对于宗教师的恭敬供养是天经地义的事,并能从宗教师获得祈福及教诲。佛法门中,乃以三宝为中心,又以僧众为弘法利生、护持三宝的代表;为了佛法住世,便需有三宝住世;欲有三宝住世,就必须供僧,世尊是佛而现僧相,住于僧中,是故若仅供佛,便不含僧,若供养僧,佛在其中。僧众的需求极少,最不能少的便是饮食。僧众修学佛法,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而众生供僧,便亲近三宝,获得佛法的利益,也能让他人接受佛法的利益,所以供僧的功德,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是大功德。
「悬缯」及「然灯」就是庄严道场,令众生生起敬仰欢喜之心,而燃灯又象征光明的智慧,能除黑暗的烦恼。
「散华烧香」,在南方国家,以及尼泊尔和印度,到现在还有人把鲜花的花瓣,一小瓣、一小瓣的摘下来,然后装在盘子中,卖给朝拜佛塔的信徒去塔前散花供养,表示对佛的恭敬。在佛圣典中记载,若听说佛陀要来了,便在佛陀要经过的沿途撒上花,就好像我们现在迎接贵宾的时候,铺上了红地毯一样。在佛教大型的庄严仪式中,大和尚的前面会有一位侍者捧着香炉及鲜花,香炉中烧着香,托盘之中盛着花;我在讲经前也通常会烧香,礼佛,是为了感恩三宝,请佛光临,求佛加护,并作证明。
经文中接着说,当这个人已修以上的功德,又能以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他在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便以化身,出现在此人眼前接引。此虽是中辈所见的化佛,但也有光明相好,跟佛的真身(报身)一样,同时还有菩萨、声闻、天人大众,围绕着无量寿佛。往生者便在命终的一剎那,随着化身佛及诸圣众,永离娑婆五浊恶世,往生安乐清净国土,住于「不退转位」。其「功德智慧」,虽不及上辈往生者,仍然还是非常的高大,本经说:「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
依《阿弥陀经》所说,化生的莲花有多大呢?「大如车轮」,在古代印度有羊车、鹿车、马车、牛车、象车,车辆有小有大,上中下三辈,往生者所坐莲花,也是有小有大。
《阿弥陀经》又说,彼土众生所依的莲花,也有各种颜色和香味:「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七宝莲花生于七宝池中,池中充满八功德水,其水具有:1.澄净,2.清冷,3.甘美,4.轻软,5.润泽,6.安和,7.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8.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故名八功德水。
三、下辈往生
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其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是大方便门,大慈悲门。有许多人既无缘出家,也无缘起塔、立像、供养沙门,更没有散花、烧香、树幡、燃灯的机会,未能做任何功德好事,但在临命终时,还是想要往生西方安乐世界。这样的人,无量寿佛也欢迎他们,不过他们还是应该要发无上菩提心,而且要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名号,乃至于每天早上起来念十念,或者是临命终之时,还能够十念不断,念无量寿佛,而且求愿往生安乐世界,如此一定可以往生彼佛国土的下辈莲花。
他们在临命终时,能够梦见无量寿佛,此乃由于往生下辈者的信愿真切,故得梦见弥陀接引,往生彼国。唯以此类往生的众生,所修功德智慧不如中辈,修因不同,得果自是有别。
依据《观无量寿经》的下品三阶,即是本经的下辈往生,下品上生者,由化弥陀佛、化观世音菩萨、化大势至菩萨前来接引,生彼国已,经七七日,花开见观音、势至,经十小劫得入初地。下品中生者,由化身的佛及菩萨迎接,于宝池莲花中经六劫后,莲花开敷见观音、势至。下品下生者,命终之时乃至十念具足求愿往生,虽不见佛菩萨,却有犹如日轮的金莲花现其人前,接引往生,于莲花中住满十二大劫,花开得见观音、势至,闻法发起菩提之心。故此下辈不及上、中二辈之处世。
法鼓山有一个护法会,护法会的工作,一方面是在劝募,另一方面就是化缘,通过化缘的机会和关系,使得没有接触到佛法的人,也能够接触到佛法,使他们愿意做大功德修行诸善,也参与弘扬佛法的工作。例如说现在法鼓山的硬体建设,就等于是做起立塔像的工作。
我们一方面要让大家来修行佛法,同时也培养很多人来弘扬佛法、修行佛法。功德做了以后,应当发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没有出家,应该也是中辈莲花化生。如果平时什么功德也不曾做,准备到临命终时才求生彼国,这种机会因缘,顶多是下辈莲生了。
四、胎生莲邦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卅:「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这段经文非常简单,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向弥勒菩萨,也就是慈氏菩萨,介绍无量寿佛的安乐世界,除了以上所说三辈往生的众生是莲花化生,尚有胎生的众生,那些是没有智慧的人,不太相信佛法,不了解佛有大智慧,但也修诸功德,信有罪福,并且发愿往生彼佛国土。
这就像很多民间信仰的人,不知道天宫与佛国有何不同,但是听说生天很快乐,所以就做好事,希望生天去;他们听到有佛国净土,也有点向往,只是不太明白,没有智慧,也不知发菩提心,因此到了西方,不是莲花化生,而是住在胎宫之中。这个胎宫有五百由旬这么大,由旬是梵文Yojana的音译,又译为由延、逾喜那,有谓一由旬,相当印度十六里,又云三十里及四十里,也有说相当于印度古帝王一日行军的路程。由此可知,五百由旬大小的宫殿,在地球上已是一个不算太小的国家了。
此一胎宫有这么大,住此宫中,享受诸种快乐,有如欲界第二天的忉利天宫。这与一般人希望生天享福的心念相应,由于愿生无量寿佛的安乐国土,仗佛愿力,使此等人生于胎宫,虽经五百岁常不见佛,听不到佛法,也见不到菩萨及诸声闻,时间之久,相当于忉利天的五百岁,而不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岁。
诸位既然来听《无量寿经》,一定要相信经文中所说的,一定要发菩提心,至少要求往生下辈莲花,也不要生到胎宫中去。
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如来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这段经文,可有三种作用:
说明佛的慈悲,已生胎宫的众生,虽其享乐如忉利天宫,由于本来愿生无量寿佛的国土,只因没有绝对的至诚信心,而以半信半疑的「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所以住于胎宫,自然而然,仍以「不见三宝,不得供养诸佛为苦」。
劝勉众生,若对「疑惑心」的罪过,深切忏悔,并且求离胎宫,便能如愿往见无量寿佛,以其所修功德,获得往生三辈之中的一种莲花;花开闻法,得于佛前恭敬供养,乃至遍往无量诸佛国土,广修诸种功德。
劝勉发了菩提心的初发心菩萨,切勿对于佛说的本经起疑惑心,一定要相信无量寿佛有「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并且「修诸善本,愿生其国」,必定得生,否则便失大利,就非常可怜了!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