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全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罗诘是梵语Vimalakirti之音译,维摩罗意即“净名”、“无垢”,诘即为“称”,故《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或《说无垢称经》。摩罗诘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详情]
维摩经六讲 自序
自序
《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简称《维摩诘经》或《维摩经》。梵文Vimalakīrti是净名及无垢称的意思,故在学者间,常称之为《净名经》。
本经的异译有七种,现存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册中者仅三种:1.吴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二卷,2.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3.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另有西藏译本,日本的河口海慧氏于一九二八年译成日文,以《汉藏对照国译维摩经》为题刊行。汉地通用者,是罗什译本。
《维摩经》的注疏,允为不朽的名著者也有不少,例如:
晋僧肇的《注维摩诘经》十卷。
《义记残卷》(六朝作品,作者佚名)。
隋慧远的《义记》八卷。隋智顗的《玄疏》六卷。
隋吉藏的《玄论》八卷、《义疏》六卷。
唐湛然的《略疏》十卷。
唐道液的《集解关中疏》十卷。
日本推古天皇时代,传说是陈之慧思禅师转世的圣德太子,撰有《义疏》三卷。
《维摩经》的内容被印度大乘论典所引用者,约有如下六例:
《大智度论》第九、十五、十七、二十八、三十、九十二、九十五、九十八卷。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第三卷。
《入大乘论》下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第一卷。
《大乘宝要义论》第八、第九卷等。
由此可知,本经在印度、在中国汉地及西藏、在日本,涵盖了大乘诸宗诸大师,征引《维摩经》,注释《维摩经》。
罗什译本的《维摩经》,共有三卷凡十四品。主角是维摩诘长者示现疾病相。舞台是在印度当时六大名城之一的毗耶离城中。围绕着这个中心演出的人员,包括释迦世尊的诸大罗汉声闻弟子,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等,以及弥勒、光严童子、持世、文殊等诸大菩萨。在第七〈观众生品〉中,演出一场非常精彩的天女散花,捉弄舍利弗尊者。这场法会的导演和主持人,便是释迦牟尼世尊。
《维摩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有许多名词,不仅为佛教界普遍使用,甚至已经家喻户晓,例如「不二法门」出于本经的〈入不二法门品〉;「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这个莲花出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的比喻,是出于本经的〈佛道品〉;「灯灯相传」的「无尽灯」一语,出于本经的〈菩萨品〉;美味的佳肴称为「香积天厨」,出于本经的〈香积佛品〉;以满足众生的物欲作为接引学佛的方便,称为「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两句名言,出于本经的〈佛道品〉;禅宗《六祖坛经》所引「直心是道场」,语出本经的〈菩萨品〉。
现在我们的法鼓山,正在提倡心灵环保,正在倡导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我们的理论依据,便是出于《维摩经‧佛国品第一》所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菩萨心净则佛土净。」
本经在大乘佛教的圣典中,非常重要,例如鼓励在家居士修学清净庄严的菩萨道,却未忽略出家比丘的清净律仪;鼓励菩萨宜入世,宜处于众生群中,但又主张离欲不贪着。《六祖坛经》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实与本经有密切的关系。本经从基本的五乘共法人天十善道,通过三乘共法的解脱道,提升至大乘不共法的佛道。
《维摩经》除了是一部总摄大小五乘的大乘经典,也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像小说,也像戏剧,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第十章,评论《维摩经》「是半小说体,半戏剧体的作品」。因此也深受古来许多文学家所喜爱,甚至唐朝的田园诗人王右丞,名叫王维,而以摩诘为字,即是以维摩诘居士自许的意思。
我不能算是《维摩经》的专家学者,但是我很喜爱《维摩经》的思想。所以我不是它的研究者,而是试着成为它的实践者。因此在一九九三年九月及一九九四年二月,连续两度,以「维摩经生活系列讲座」为主题,假台北市国父纪念馆大会堂,各讲出三个晚上,共六个子题:1.社会关怀,2.福慧双修,3.净化人生,4.心灵环保,5.慈悲喜舍,6.人间净土。
我没有采取传统式的讲经方法,例如天台宗的法师们讲经,必依智者大师的五重玄义,论其玄理,再做逐句解释。我是根据主题的题旨,从《维摩经》中,一段一段或一句一句地摘录出来,浓缩成六个单元。这样子也许会被讥为断章取义,但是为了因应现代一般人的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使《维摩经》实用于现代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以现代一般人都能听懂的用语,配以大众生活中俯拾可得的经验为例子,为心灵空虚及苦闷仿徨的现代人,介绍维摩诘居士如何以入世的生活形态,而又能够过得无拘无束地自由自在的人生观。
这六场演讲,是由法鼓山文教基金会主办,每场的听众都有二千至三千人,现场有中华电视公司派了三架录影机及一台OB车,录制成为影视带于该公司的公益节目时段播出。另由苏丽美居士将录音带整理成电脑印稿,再经我在纽约,先后花了七十多个小时,修订、润饰、删补。后三篇完稿于一九九四年六月,已于《人生》月刊连载完毕;前三篇定稿于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我要感谢促成讲座因缘及出版因缘的诸位仁者,对于为我誊稿的姚果庄及丘松英,为此书策画编校的果在、果光、果毅、张元隆等诸仁者,一并致谢。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圣严自序于纽约东初禅寺
- 上一篇:法鼓全集第七辑第二册之一金刚经讲记
- 下一篇: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