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论
三明论
──五年在普陀作──
缘起分第一
交芦子若存若亡,不觉心动:昏扰淆然撄于心,光象眩然要于知,浑浑芒芒,恍恍惚惚,初不辨象从知出,知从象来;扰故心动,心动故扰,然心动而不能自止,知出而不能自弭,如有所使,如有所系,其知弥出,其光象弥辟,其心频动,其昏扰频烦,又忽若有所自觉者。要乎,撄乎,感乎,觉乎?其光若有晦明乎?其色象若有青黄赤乎?忽焉有所动而光象泯灭,忽焉有所动而光象炳现,光乎象乎!殆系于动乎?其昏若有坚湿暖乎?若有香味乎?其扰若有轻漾嚣叫乎?忽焉有所动而有所得,忽焉有所动而有所失!昏乎,扰乎!殆亦系于动乎?光、象、昏、扰系乎动,其动殆亦有所寄乎?动其寄于感乎、觉乎、知乎?动、感、觉、知其交纽若一乎?其不能独存乎?其不可分擘乎?此不可分擘者,殆即不觉而心动乎?光象泯灭,昏扰或无减焉;光象炳现,昏扰或有增焉;推求昏扰于光象,或得或不得焉。光象、昏扰,二者其有种界乎?昏昏默默,或得坚暖焉,或兼得坚暖、香味焉。扰扰荡荡,或得轻漾焉,或兼得轻漾、嚣叫焉。一一昏扰,其亦有种界乎?或各得种种光象昏扰之一焉,或都得种种光象昏扰焉,或都不得种种光象昏扰而仍若有所觉知焉。其更有起灭离合光象、昏扰之元枢乎?种种种界,殆亦有所系有所寄乎?其所系所寄者,殆有分属乎?其分属者,殆有六族乎?六族其恒转总持聚处间列者乎?其即光象昏扰之都宅乎?忽焉辨之群象群碍中,若有一聚之昏碍光象,凡动、感、觉、知咸与俱焉,此殆即六族所聚处间列者乎?盍从之推求六族之所居乎?恍若司觉坚碍等者,即此碍象之全聚焉;司觉嚣叫者,有两窍焉;司觉光象者,有两朵焉;司觉香臭者,亦有两窍焉;司觉甘苦等者,亦有一段之色碍焉;而此碍象之表里,又恒有冷暖、虚胀、痛痒等触觉而不能离焉。此碍象内容之光色,虽莫得而见,其昏触固冥有所感觉焉。始焉若有六族,今历辨乎碍象,特五族耳。殆但有五族而无六族乎?则又不然。盖尝伥伥乎有所游处,若由佗聚顿失五族所司之感觉,而重现此聚五族所司之感觉者矣。其顿失者与重现者,两者全异,则必有第六族以恒转总持此聚他聚之五族所曾受之感觉者,且可与此聚他聚之五族离合焉,故得忽失他聚五族所司之感觉、而重现此聚五族所司之感觉欤?顾虽知必有第六族,而终不知第六族之奚存耶!则亦虚拟之为感动、觉知、忆念、思想之共主而已。于是乃有分司之五族及共主之一族所积聚连持者,得执之吾矣!曰吾者何?能感动、觉知、忆念、思想之一色碍聚也。执此一色碍聚为吾,乃格彼一一色碍聚为非吾;更推知彼一一色碍聚,其为色碍聚同,故其执有能感动、觉知、思想、忆念之吾亦同。知愈推出,境愈差别,由一一色碍聚之同然,复辨一一色碍聚之异然,异中更同,同中更异。取同异之分齐者曰想,想即名也,名所楷定之分齐相,即吾及非吾之物物。计同异之分齐者曰念,念即数也,数所贯综之分齐相,即吾及非吾之一一。以数持名,以名持数,名数交纽,是名万物。以历忆念、思、动三而似有相续者曰时,时则由刹那秒忽以至阿僧祗劫可也。以想区感觉知而似有并著者曰方,方则由点线面积以至华藏刹海可也。然吾能感动觉知、思想、忆念之色碍聚,既恒有冷暖、虚胀、痛痒、香味等感受觉知贯澈表里;又恒有光象、嚣叫等感动觉知,寻伺周遍,其感觉者平等调顺则快乐,其感觉者损益乖违则烦恼。所恶者烦恼而所欲者快乐,故常欲调顺而常恶乖违。常欲调顺快乐,则法尔须交藉于非吾之一一色碍聚而后得,然交藉于非吾之一一色碍聚,或不能藉彼而为彼所藉,反得苦障,或渴愿藉彼而无力藉彼,徒殷希望。而非吾之一一色碍聚中,则有与吾形同欲同者也。形同欲同故易得亲爱,抑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而渐能相狎识形声所表示别别之情欲想思;因相狎识,乃相要求,求互助以袪不能藉彼而为彼所藉之苦障,求合作以达渴愿藉彼而无力藉彼之希望。以互助合作之群力故,竟得苦障袪而希望达,烦恼减而快乐增,于是知群力之妙,可以无求不获,乃汲汲以彀充其群为第一要事。然而得亲爱狎识以成互助合作之群者,盖因形欲之同,而欲之所同,则在藉物之力而济我之私,故所同之欲乃私欲也。私欲同故亲爱,所同者是私欲,故又憎忌,憎忌交加,故互助者或以互拒,互作者或以互毁,拒毁并作,故又恐布,拒毁相续,故又怨恨。怨恨私欲,同时奋发,故不独互拒互毁,而亦互争互夺。毁夺纷乘,则愈恐怖,以恐怖故愈求互助,求互助故愈用亲爱。亲爱、憎忌、恐怖、怨恨,转辗增上,转辗衔结。故互助互作,互拒互毁,互争互夺,同时并存,同时并行。其毗于我私、憎忌、怨恨、恐怖之甚者,且倒以互助互作为射,互拒互夺为鹄焉,乃反以合群而益增烦恼、益多苦障矣!于是又知合群而互助求乐之术,不独彀充其群,尤须有职守纲维之事也,乃为之名位而职守,乃为之政法而纲维。然政法相制,名位相格,以利害故群各自群,以亲疏故群又分群,毁夺间作,仍不能免。且揽纲维者,或毗重我私、恐布而用强权,执政法者或毗重憎忌、怨恨而尚复仇,则又反以术群之职守纲维,而益增烦恼,益多苦障矣。沿习弥久,流变弥杂,终以一亲爱之善情,对于憎忌、怨恨、恐怖之恶情,寡不敌众。故虽术群之道逐事修良,卒不能达互助互作而不互拒互毁、互争互夺之初愿也。益密其牵制,有若三权宪政;益严其拒格,有若地方自治;益巧其掠夺,有若株社、印税;益盛其争毁,有若帝国军政。夫以群功交利而增之,快乐固多,而以群力交害而增之,烦恼尤众。此增起之烦恼,岂始志之所期哉!夫快乐以群而增进,烦恼亦以群而倍快乐为增进;然则以离群而快乐减省,烦恼亦必以离群而倍快乐为减省。烦恼既不可独袪,则快乐亦不可独得,其有不愿以合群求快乐而增烦恼,愿以离群损烦恼而失快乐者乎?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烦恼、快乐胥何存哉!然以损断烦恼而并失快乐,殆亦非吾之始志乎?则欲遂吾之始志,群又终不可离乎?交芦子曰:吾初认识一能感动、觉知、思想、忆念之色碍聚,始确知有吾矣;吾继认识一一异形、异能、异欲之色碍聚,始确知有非吾之万物矣;吾继又认识一一同形、同能、同欲之色碍聚,与之共求所欲,共习所事,始确知吾为人、吾为人群之一人矣。
交芦子曰:吾始确知有吾,确知有非吾之万物,确知吾为人群之一人,即蕴积三种之疑问,愤愤然而欲明之矣。云何三种疑问?曰、吾及非吾,宇宙万物,谁为有本,谁为本体,云何起源,云何究竟?一也。曰吾及非吾,宇宙万物,种种形质,种种名理,种种事用,云何能知?二也。曰吾及非吾,吾及吾人,相待之理,交藉之业,如何施设方称吾愿?三也。蕴兮、发兮、积兮,续兮,自诘、自应、自疑、自明,明已复疑,疑已复明,转疑转明,转明转疑,不明必疑,纤疑必明,盖尝疑穷量绝,明极光通,疑无可疑,明无可明矣!云何明?明于明。云何不明?不明于不明。明者自明,无明明者;不明者自不明,无不明不明者。交芦子亦自明其明,明其自明而已;无明明者,无不明不明者,故卒亦不明其果明果不明耶?蛇知蛇足,不咬蛇足,然一经非蛇者咬嚼,明非不明,不明非明,非三不明,必是三明,则姑名之曰三明云尔。
名义分第二
曷谓三明?一曰、学术,二曰、宗教,三曰、人伦;明此三事,是名三明。曷谓宗教?曰:心明自心,见心自性,证一切法性唯自心,悟入自心更无一法,境智如如言思永绝,宗也。自心起心,缘心自相,自心无相,相即万法,开示自心,具一切法,德业重重,名理无尽,教也。宗唯自证,无表无示,离名绝义;教待缘起,有师有资,建言立行。宗则非教,教则非宗,宗教相违,宗教各立,一也。以自证故,能称法性开示名相,以缘起故,觉悟有情趣入法性,以宗成教,以教成宗,宗教相持,宗教同立,二也。心符法性,称性缘起,即宗之教,教依宗立,三也。法随法行,还证自心,即教之宗,宗依教立,四也。具此四义,是名宗教。交芦子曰:此宗教之胜义也。随俗称谓,复有多义:一曰、宗者、崇尚尊信,教者、律仪言行,是应可崇尚尊信之律仪言行,或是俗所崇尚尊信之律仪言行,故名宗教。二曰、宗者、趣向,是必要之由致,教者、法义,乃楷定之名理,言行契应,故名宗教。三曰、宗者、家派,教者、学行,是一家之学,或是一派之行,故名宗教。四曰、宗者、道理,教者、名诠,是名诠所传持之道理,是道理所依止之名诠,故名宗教。此之四义,但随俗称,具前胜义,方名宗教,不具前义,非真宗教。人天小教,假名宗教耳!
曷谓学术?曰:随顺名数,寻伺事物,形质德业,同异总别,因果前后,生化次第,简择明了,胜解印持,学也;随顺寻伺,习令惯熟,任运明了,巧便效用;或藉别缘,加行寻伺,勤勇无间,增进势力,术也。泛义言之,则计闻思念模拟练习皆学也,积习累行巧知惯能皆术也。一物不学,一物不知,一事不学,一事不能,故曰不学无术。若以严义格之,此未得称学术。凡学术、即学即术,即术即学,不独必学乃有术,亦必有术乃为学。故学术者,是学术之士条贯所知义理所具功用,依比量规律着为言诠,能令未成学术之人,研思效习而可成就学术者也。
曷谓人伦?曰:伦者、类也,对待立名者也。伦者、群也,同类相聚者也。伦者、能也,交藉为用者也。伦者、习俗也,相沿成性者也。伦者、仑思也,有道术以调剂和平利乐其群俗者也──仑思犹云理性,亦犹云有意识之行为──。群俗之相待、相聚、相藉、相沿,有名义楷定其分齐而持守者曰伦理,有伦理之群俗所起之事行曰伦业。人伦所明,在正伦理以利伦业,非以明人,明人则学术宗教之事也。物皆有群,不必有伦;非徒有群,故名曰伦。伦不必人,是人之伦,遮非非人,故曰人伦。
界别分第三
明无明相,一切相离,离相如如,亦离离相,譬彼虚空,宁堪割据!然彼虚空方圆任器,车得车空,即有坐乘运载之功,舍得舍空,即有居处安藏之业,不可责舍业于车空,不能取车功于舍空。空者、理事也,器者、名言也。能诠名言,分齐既立,所诠理事,限量随殊。学术之名不具宗教之理,宗教所言非尽人伦之事,又乌得无界别哉?
交芦子曰:三明之界别,既定于名义分矣,今特就名所诠义,对辨之耳。对辨之数,且分四门:一、广狭门,以量外帜;二、深浅门,以测内容;三、先后门,以察生起;四、永暂门,以序存在。即此四重,又有三观:一者、依法界观,现证心性,周遍含容,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此心法,寄言宗教,无中无边,亦中亦边,无上无下,亦上亦下,无起无灭,亦起亦灭,无始无终,亦始亦终,言思所及,兼所不及,一切有法皆宗教摄。是故宗教最广、最深、最先、最永,学术次广、次深、次先、次永,人伦为狭、为浅、为后、为暂。列表如左:
二者、依理界观,现见宗教、人伦之理,皆以名数文字等学表诠楷定,虽曰华藏刹海,僧祇劫波,图腾社会,大同世界,我神彼君,吾族他社,乃至无方无体,无时无生,仍此名数文字等学表诠楷定。若离学术,必无从建立宗教、人伦之理诠。然宗教闳大,非限人伦,人伦局蹐,难拟宗教。是故学术为广、为深、为先、为永,宗教次广、次深、次先、次永,人伦最狭、最浅、最后、最暂。
三者、依业界观,现见学术宗教之事,皆是人伦之所造作,不得离人伦而外有,不得前人伦而已成。然宗教之事,必藉学术,学术之事,可非宗教,以宗教事,亦由效习名言起也。是故人伦最广、最深、最先、最永,学术次广、次深、次先、次永,宗教为狭、为浅、为后、为暂。
而此四重三观之辨,吾明学术,取理界观;吾明宗教,取法界观;吾明人伦,取业界观。学术之明,即名想而观察法相,是因俗以立诠。宗教之明,顺事相而证入法性,是忘诠以体真。人伦之明,随法性而起事行,是由真而适俗。真俗二谛,不可偏废,则并存之可也。而三明施设之次第,本当先宗教、而后学术、人伦,何则?非先明宗教,则无以起信定志,趣道造极,一也。未明宗教,则必于名相多所惑乱取着,而反为学术障碍自心,二也。未明宗教,则必溺情习俗,不能自胜,无以正德利用,膏沐群伦,三也。然建立名言,固以利俗,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习俗,不因习俗之所知所守,寝导有情而转思转化,纵能自得,必难悟人,则言与不言等,岂所谓善巧名言者欤?且学术虽不即真,而人心固好求实,彼孜孜为学术者,奚尝一旦忘庶几得悟真理耶?遗其所偏,扩其明见,揭其所封,存其成法,亦未始非辟裂迷网之前矛也。是故学术明居先,宗教明次之,而以人伦明殿焉。盖两利为利,人所共知,况有情同体,本无自他者哉! (见海刊一卷十期)
- 上一篇:僧才训练班训词
- 下一篇:佛学与科学哲学及宗教之异同(注一)
- 太虚大师:学佛者第一步需要对佛与佛教有种认识
- 太虚大师:对于佛法僧三观,当有一贯宗旨
- 太虚大师: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
- 明贤法师:走偏的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讹误半世纪
- 太虚大师:儒道不能解脱业力 离苦得乐必须学佛
- 太虚大师:学佛是为了什么 学佛在于离苦得乐
- 太虚大师:什么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 太虚大师:佛教徒应如何对待佛化婚礼?
-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开示“所缘缘”的认识
- 太虚大师:太虚法师谈梦的意义
-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论周易
- 太虚大师:凡夫俗子不明佛法,八大误会首当其冲
- 太虚大师:原子能与禅定神通
- 太虚大师:学佛初门由三法入
- 太虚大师:中国人的8种通病可以靠它改变
- 太虚大师: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虚大师:佛告诉你做人的五条根本道理
- 太虚大师:中日佛教文化的八点不同
- 太虚大师:经商与学佛的三大共性
- 太虚大师:文化守成与改革创新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