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随笔
目录
释第一义空
释七方便
释真如
释如来寿量
释妙法莲华
略释如来十号
序
夫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穷奥义妙境、悉赖文字阐明。而自古迄今、能阐明诸法奥义妙境之文字、莫佛经若。顾三藏十二部经、能全读者几人、即读数部而了解其义趣者又几人。佛经难读甚于儒家诸书、不独译文古朴、而微言精义、又多与儒书异趣。何以故?佛经所言、皆使人背尘合觉、凡夫习惯、靡不背觉合尘、积非成是、牢不可破、则非深有夙慧者、谁肯舍其先入之见、研求此广大幽远之佛经哉。古大德知佛经难明、故宗经造论、说相说性、阐发无遗。而佛理乃得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转凡成圣、离苦得乐、世不之人、而三宝始得同为千古所崇尚矣。惟诸论文繁意赜、仍为浅学者不易卒读、故历代法师、又于诸经论不惜注释而讲演之、无上妙法、遂普人善信之心目中、特以讲经法会、既不能到处皆有、而听众亦少能始终莅会、则又何法以益人之闻思耶。倓虚法师深知讲经及闻经之难也、遂本其平日讲演及思修所得、每择经中要语、或行者所常见之文句、特加以发挥、对于佛祖所示精意均有探骊得珠之妙、而文笔巧妙、使难明之理易明、虽未阅经论之人、亦得藉窥经论耍义、岂不简而易明、轻而易举之作乎。然非倓公平时随文入观、又乌有此循循善诱之文字哉。今名其书曰读经随笔。盖犹儒家读经读史笔记之类。窃望学佛者于自修有心得时、即就经论中释明一二、亦自觉觉他之始事也。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仲秋月
菩萨戒弟于陈显怀研清谨序于青岛之湛山寺
释第一义空
佛说第一义空者、乃简别于其他空义也、其他空义大端有四、一凡夫所缘顽虚空境、一外道所缘断灭空境、一藏教人所缘析法空境、一通教人所缘体法空境、此四者皆非第一义空也、何则、顽虚空者、乃一般世人承认、眼前所对冥顽不灵之虚空、若着此境修观、再能放下诸缘、亦可证得空无边处天、若能观之识力胜者、则证识无边处天、断灭空者、乃外道断心境之想、若缘断灭境、则证无所有处天、若缘断灭心、则证非想非非想天、析法空者、乃藏教人于因中分析有法、观苦空无常无我、至果上发明偏真心理、与事不融、是心外有法、故成析法空果也、所谓析法空果者、乃自心回向已灭之色受想三粗蕴之心、为究竟、而不知其余行识二细蕴、为变易生死之根、故曰证偏真者、惟了一层分段生死也、问、云何析法灭除五蕴、答、乃行人分析清净觉心、为五蕴所染、故修灭受想定等、以除之、虽欲灭五蕴、而祗能灭色受想三蕴之粗相、不能灭行识二蕴之细相、何则、以灭除时即是行相、了知灭除尽者即是识相、又识时亦是行相、明了时犹是识相、是故不能灭除也、问、既不能灭除而觉心何得清净、答、五蕴元是觉心、本自清净、因欲灭除亦成不净、问、世人不知灭除何亦不净、答、世人不知灭除细念之染、纯是贪着之粗染、藏教人所灭之染、胜此万倍不止、何可以凡心而较圣念、如是灭除之染、以视体空、及第一义空、固为不及、若较凡夫外道之染、其相去奚止天渊、体法空者、乃通教人悟心境双方皆属缘生无性、若心若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虽是但空理体、亦属偏真者、若不住果、即为大乘之初门、何则、以悟缘生无性故、即有悟无性缘生之可能耳、以上四种空义、皆非第一义空也、夫第一义空者、不落情想、不落言诠、不落色相、而亦不离情想言诠色相、此义难会、以无会处故、若非上根利智者、必须先明前四空义、而又一义不着、然后始能渐次会入、方不致儱侗暗证也、不然、断无入处、何以故、第一者迥超一切法也、义空者即法离相也、即起信所谓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虽离此诸相、而不坏诸法、故曰第一义空也、问、如何是离相不坏法、答、相者分别之能、法者分别之所、即是离分别之心、不坏分别之境、而境之有名、由分别心起、若离分别之心、则境无分别之相、虽无名相、而境自昭然、即是离诸名相、而不坏本境实法也、略而言之、故曰即法离相、又即法者有也、离相者空也、空有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二与不二、不可思议、乃天然不假修为之妙有真空、为简别一切、故曰第一、问、佛家之极言、非曰不可分别、即曰不可思议、其义安在、答、其义无所不在、乃法法本具之真实义也、凡举一法、研穷至极、皆是于事不可分别、于理不可思议、若能会于不可分别思议之中、而后复用分别思议者、则于事理无不适中、此为第一义空之全体大用、故凡夫外道执有欲、有色、有空、是以用而废体、藏通教人执离有欲、有色、有空、又以体而废用、两端各执、皆不适中、故非第一义空也、
释七方便
佛法深微难入、而以方便为可入佛法之门也、所谓七方便者、乃以此七种方法、便能入佛之知见、但其名之见于诸经者、各有不同、今就解法华药草喻品之名、而释之于左、一人乘、二天乘、三藏教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菩萨乘、六通教菩萨乘、七别教菩萨乘、修人天乘者、以五戒、十善、四禅、四定、四无量心等而成之、修藏教声闻乘者、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成之、修藏教缘觉乘者、以观十二因缘还灭门而成之、修藏教菩萨乘者、以行事六度而成之、修通教菩萨乘者、虽行六度、而悟入无生、修别教菩萨乘者、盖已悟不生生理、而行六度也、此七方便入佛知见、有顿超渐次之不同、因根性惑业之差异、故有如是之阶级也、但此祗可云为初入佛知见之门、而非为已入佛之知见也、若果入佛知见、则七方便即是佛之知见矣、何者、是法随知见转故、夫佛之知见、本在众生寻常日用之中、奈众生不自知见、仅知见一切日用、则随日用所转、愈转愈下、愈下愈苦、而苦无底止矣、故我世尊兴大慈悲、于常寂光中、示生灭相、开方便门、引导众生、对于种种习染之贪着惑业、而一一治之、驯致慧开惑解业尽情空、则乐无边际矣、夫众生苦由于业招、而业生于惑、惑起于贪、贪着苦果、其习染牢不可破、故设方便以破之、乃破尽熟习异染、则不舍惑业苦、即是佛之知见、故曰烦恼即菩提也、问、此熟习异染、何至关系如是之重大、答、实乃即生即佛之机、何以言之、本来诸法常如、而众生着异成染、染习成惯、熟不自知其非、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曰熟习异染、所谓如者、乃无异相、因众生徧计分别、遂成诸法之相、虽成诸相、若离众生分别、则诸法岂非常如乎、不知诸法由分别成相、反着诸法为自异相、认异数趣、成熟习惯、谓之异染、由是万别千差、迄无穷境、此即庄子所谓发始也简、将毕也巨、周易所谓履霜坚冰、由来渐矣、若能回生换熟、便是即生即佛之机、所谓回生换熟者、乃回其诸法常如之生、而成熟、换其异染分别之熟、而成生、所谓回常如之生而成熟者、须观生无生相、熟无熟相、异无异相、如无如相、无无无相、相无相相、无无无不无、无相无不相、生则生如、熟则熟如、异则异如、如则如如、一如一切如、如外无非如、无非如对如、则如不可得、一异一切异、异外无非异、无非异对异、则异不可得、无得无不得、泯立同时、不可思议、于是观念成熟、而变换异染分别之熟归于乌何有也、即是佛之知见亦即七方便也、故经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乃开权显宝、如七方便等、皆佛之实知实见也。
释真如
如来说法随情、立名亦尔、俾学者顾名思义、由义人理、夫理者、乃真常之性也、若非真常、则不足为理、而理又不与事物相离也、芸芸万物、孰为真常、须知物如则真、物真则常、又何物能如能真、然无物不如、无物不真、是无一物而不以如为真者、故名真如、是知所谓真如者、非谓物外别有真如、乃谓物物本自真如、然而不如者、乃由徧计名相而缘起也、万物本位、原始无名、本既无名、相自何起、皆是假借为名、借名为相、例如大借小而名大、有借无而名有、物借名而为相、相借分别而立名、又相借非相而名相、非相借相名非相、是皆假借而成、故曰假名假相、既知借者是假、当知如者乃真、顾名思义、故曰真如、夫立真如之名者、欲人知其真常性理也、顾所谓常者、非别于物外觅求、即为物为常也、然物有生灭、何得为常、盖生灭者、物之假相也、其情理本无生灭、祗不分别物之假名假相耳、既不分别、则心无憎爱、而顺流于大慈平等矣、由是可知、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名相。
释如来寿量
如来者、乃十种佛号之总名、三世诸佛之通称、因义立名也、寿量者、乃佛之寿命受用竖穷横徧之容量也、盖如来之寿量、是以如来义为寿量、非如来外别有所受之寿量也、何则、如者不异之名、来者有异之称、而异与不异同体、故谓之如来义、问曰、异与不异之同体、于何见之、曰、尽世界无一物不是异与不异同体者也、就世界之总名解之、即了然矣、世者乃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之称、界者乃四正四隅上下十方之名、三际十方皆如皆来也、际无际相、方无方相即如义、无相而相即来义、所谓际者、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也、过去已去、以何为过去相耶、现在不住、以何为现在相耶、未来未至、以何为未来相耶、三际了不可得、相即无相、非如而何、所谓方者、东西南北是也、然方无自相、亦无定相、如观在南之南、反观南而成北、在东之东、反观东而成西、可知方无自相、亦无定相、既无自相定相、非如而何、而一切名相、皆由无相中徧计而来、非来而何、而寿量者、即此三际十方森罗万象、皆是如来、皆是如来寿命享受之容量也、如是信者、为十善菩萨发大心、如是解者、为大开圆解、如是修者、为一如来行、如是证者、为如来佛。
释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原夫一切世间众生之习性、辄轻其易而重其难、轻其易故信之难、重其难故信之易、所谓难易相成者、信不诬也、如来说法度众、因机施教、或随情或随智或随情智、双随分有多少非一致也、盖众生之情、习欲染厚、徧计执深、闻繁颐分别之说、视为重典、故信之易、不知佛智本自清净、其简单成于无作者、则闻而轻忽、故难信也、谨按阿弥陀经、乃如来多分随智之说、故曰不可以少善根一脑德因缘得生彼国、所谓少善根一略得因缘者、即闻佛随情说法、繁颐分别、则乐而易信、若闻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是多分随智之说、简单无作、故信之难也、所谓为诸众生说者、乃指大善根机缘成熟者言、是一切世间者、乃指少善根机缘未熟者是、故称难信之法也、佛又曰、于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盖佛于说法时己知之审矣、夫世间最难信者、唯佛法也、何以故、佛诠为觉、法训为轨则、众生既不觉、自不肯循于轨则、此难信之因也、次则由于五浊深重、所谓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是也、劫浊者、谓世间不安、浊法聚会义、见浊者、由清净知见、为六尘所牵、昏昧汨没、揽六尘而成我见、烦恼浊者、乃贪瞋痴慢疑邪见是、由我见起贪、贪之不遂则瞋、贪之若遂则痴、痴迷目是成慢、由慢过慢而疑人、卑劣慢而疑己、邪慢而疑正法、由疑正法而不信、遂造出五利使之邪见、故皆名烦恼浊、众生浊者、由诸烦恼浊、召感粗敝五阴和合之因而成、及无情诸不善法也、命浊者、由粗敝五阴及诸不善法致生命短促之报、而无由培养慧命、慧命既浊、焉能信佛说多分随智之法耶、故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也。
释妙法莲华
佛说妙法莲华经、为诸经之王、何以故、以其法纯圆独妙、而又为如来最后所说、开前四时之权、以显一乘之实、开一代之迹、以显久远之本、全始要终、罄无不尽、五十年说法之归宿、唯此本怀、以是名题、又诠一经之要领、故释之、或曰、智者大师、注有法华玄义、发明其纲要细则、无微不至、可谓尽善尽美矣、子何须又更释为、答曰、因其善美故、文博义幽、初学者有望洋之叹、余撮其要义、顺于时机、俾学者得窥探全经之旨、故专释别名四字也、是经以法喻为名、取莲华而喻妙法、以妙法而合莲华、夫法者式也、尽世界之虚空宇宙山河大地飞潜动植、及诸形色等、乃至佛家之名相、如五蕴十八界等、莫不各有其形式也、故概括其名曰怯、既谓之法矣、又云何言妙、所谓妙者、乃心不可思、口不同议之谓、无以名之、故曰妙也、夫器世间之万物皆妙、而众生不知、故举莲华一物之不可思议、以例其他、或曰、莲华云何不可思议、曰若色香味等、无一非不可思议也、色香姑不论、且如尝莲子之味、心试思之、与何味相似、口试议之、与何味相同、将谓其似芡实之味乎、抑同百合之味乎、然皆非也、彼各有其味、而非莲子之本味也、又莲子二字、乃徧计之假名、若去其假名、再思其真味、当无名可议也、故曰不可思议、或曰、既云万物皆妙、何必特举莲华以为耶、曰、诸法固尔、唯莲华一法、妙义最显露耳、举世界之万物、莫不各具其因果、而世人固执分别、必拘于先因后果、故以莲华之华果同时、互为因果、无所先后、而分别不可得者、故可喻诸法之妙也、更观芥子与芥菜之因果先后、亦可证无一法而非妙也、或曰、虽然知法法皆妙、究与吾人修行何关、曰、大矣哉、其关系也、如来出世之本怀、唯令众生识此法妙、而后则无法可执、既不执法、名破法执、法执既破、法性显矣、所谓法执者、即徧计之所知障、又曰无名、无名既破、法性炯然、纵余我执之烦恼障、可任运脱落、如皮去而毛安附、至此则吾人生死之大事了矣、如来出世所为之大事毕矣。
略释如来十号
一、前言
如来十号,又名十种通号,散见大乘诸经,独妙法莲华经言之特详,经中与诸弟子授记,每弟子成佛时皆系以十号,泛观之似犯重复,实则佛意慈悲肯切,唯恐听者忽略,故不惮烦言之,以示重要。此十号古今经师,多所注释,陈词析义,大旨相同,殊少异议,然今细辨文义,确成十一号,一、如来,二、应供,三、正徧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十一、世尊,尝考诸经所列名数皆同,教乘法数,佛学大辞典亦同,大辞典解释似详,然多程序凌乱,义理错解,既无根据,且无理由,唯翻译名义集云:「善逝者一说可翻善去,」楞伽经:「大慧菩萨问佛,四十余条,佛说皆属世论,无有正理,应皆去之,」今若以「善逝」「世间解」合为一号,成「善去世间解」合翻译名义集,与楞伽二处旨趣·可知善去世间解者,善于去掉一切世间之解,使恢复无知解本觉圆明之体,词义彰明,而古师传来,并非错解,特古籍流传,均展转抄写,句读一失,千古成讹,此其主要原因也。昔曾征询久居锡兰之法舫法师,亦言彼国以十一号,其错误原因正与吾国传来相同,余不揣剪陋,敢罄愚见,解十号于后,希望明哲指正。
二、正释又二
(一)自行因果配五蕴释前五号。
一、如来,由色蕴成,今释色义,不取质碍义,不取色象义,直指超伦绝待之体。一色一切色,色外无非色,无非色对色,色名不可得,不可得处本无名,强以名之,叫「如」,不可得处无不得,是如如体起用,此用从如中来,名「如来」。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随缘中
有不变,不变中有随缘,如行住坐卧四威仪,行不是住,住不是坐,坐不是卧,变动不居,四仪始成,但四仪不离一身,行时身行,住时坐时卧时,皆是此身,故知四仪随缘常变,此身不变。又如水,湿为体性,水恒不变,遇寒变为冰,是随缘,湿性仍不变。又如虚空,不拒万物发挥,云雷电雨,变化万千,而空体不变。又如五金之属,可以镕铸范错,巧变形态,做成器物,而原质不变,总之本性原质形象,交互依伏,可悟万变不离其宗乙旨,然人亦有不变之本性,千生万劫不变随缘,茫茫众生迷而不知,背觉合尘,此中知者唯佛;佛亲证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知者,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下此圣贤少分知!不能全知,凡夫更是完全不知,但能从名义知解,发挥议论而已。佛是圆知圆证,体性无边
无际,与众生万物,性相同体,非有所来,由如而来,故名「如来」。二、应供,如来应人天供养,由受蕴亲证,一受一切受。受外无非受,无非受对受,受名不可得,故无施者无受者,三轮体空,空处亦无名,强名叫「应」,不可得处无不得,名「应供」。此应供不可思议,非应非供,亦应亦供,谓之真实受用不思议妙供。三、正徧知,佛受十方供养,无所不知,是普徧正知,知与想一体二名,故正徧知由想蕴成,一想一切想,想外无非想,无非想对想,想名不可得,不可得处亦无名,强名为「正」,不可得处无不得,故谓「正徧知。」正徧知本性不可思议,谓之妙也。四、明行足,知与明是慧,从知明生行是福,福慧完备,合因果而言,谓之明行足。此明行足由行蕴成,一行一切行,行外无非行,无非行对行,行名不可得,不可得处本无名,强明为「明,」不可得处无不得,谓之明行足,明行足亦非明行足,本不可思议之妙也。五、善逝世间解,福慧两足,功德完备,善巧方便,破九界沉迷,九界通名世间,世间知解,皆不究竟,要想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必须去掉知解,一法不立,始得转身吐气,彻见娘生面目,佛为普救群迷,故名善去世间解。此解由识蕴成,一识一切识,识外无非识,无非识对识,识名不可得,不可得处本无名,强名为「善」。不可得处无不得,谓之善去世间解,去掉世间解,叫什么解,不可思议之妙解也。
(二)化他能所约九界众生释后五号。
众生名五蕴,叫染五蕴,诸佛转五蕴为五德,成五通号,名净五蕴,五德化九界众生。六、无上士,所化菩萨,未证菩提,名有上士,佛为能化,能化有上士,令成无上士,故约能化名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声闻缘觉,止于自度,难发大心,不明大乘,佛先调顺二乘小志,令发大心,犹如驾车前行叫御,调御,是所化,丈夫是能化,故名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人间天上,婆罗门,外道梵天,皆妄自尊大,好为人天师,然自未离苦,道眼未明,故未明故,不得为人天师,佛能普令天人转凡成圣,离生死苦,故名天人师,天人所化,师是能化也。九、佛,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名四恶趣,罪重障深,难化难度,佛以大权示现,入四恶趣,随类现身,实有能化所化,但以随类故不分能所,单标名「佛」。十、世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众生,皆沐佛恩,以佛为尊,三世众生为所化,尊为能化故名世尊。
三、结语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佛是已成之佛,众生是未成之佛,佛有十号,众生亦应有十号,但以在因故不显,吾人发心学佛,无论听讲看经,一句半偈,务须销归自心,转向自己,一念相应,受用无穷,不相应亦种下金刚种子,来日遇缘成熟,若闻十号,推归佛边,自己无分,即是心外求法,名为学佛,实同外道,自暴自弃!为诸佛怜愍也。
-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妙玄要旨
- 下一篇: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
- 倓虚法师: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 法藏法师:念经用基本版的断句法是对的吗?
- 仁清法师:读经、去寺庙,有时候总是想哭是怎么回事?
- 倓虚法师:略说戒定慧三学 令众生开佛知见
- 倓虚法师:僧宝是世界的大轴
- 仁禅法师:读经要讲究方法才能功效快且功德更大!
- 倓虚法师:诵经念佛应该注意的五个原则
- 倓虚法师:两次出家的心路历程
- 倓虚法师:学佛不是迷信 学佛为的是破解迷信
- 倓虚法师:六道轮回存在的根源有三个
- 倓虚法师:佛法灭尽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 倓虚法师:佛法为何能弥补教育的不足,法律的不至?
- 倓虚法师:晒蜡的傻和尚如何成长为一代高僧?
- 梦参法师:念经念佛还会有灾祸吗?
- 倓虚法师:末法劫难时期人类的生存状况揭秘
- 净慧法师:诵经的十二个步骤
- 净慧法师:佛教是教育还是教化
- 净慧法师:读经开悟要经过十二个步骤
- 印光大师:念佛与阅经读论是什么关系?
- 仁清法师:光诵经能得到地藏经所说的二十八中利益功德吗?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