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玄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玄义)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略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因缘
从玄奘法师说起
五重玄义
略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因缘
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倓虚大师,生于光绪元年乙亥(即一八七五年)农历六月一日,诞生于中国天津北塘,四十三岁出家,剃度于印魁老和尚,记莂于谛闲大师座下。弘法讲经五十余年,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时年八十九岁,圆寂于香港九龙荃湾华南学佛院(弘法精舍)。大师的一生风范、道德、持戒、修持,慈悲教导,弘法建寺,在当代佛教界与虚云、太虚鼎足而立,共称为三虚之一的高僧,给人留下无比的景仰与怀念!
倓公老人,住港十五年,创办华南学佛院,培养僧材,续佛慧命,成立中华佛教图书馆,长年讲经说法,应四众弟子恳请,每星期日请「楞严经」,指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本具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爱欲为生死之本,清净三业为证涅槃之门。所谓「开悟之楞严,成佛之法华」,实不虚也!
「楞严经」能破一切虚妄之假相,「法华经」显一切法皆是诸法实相。因此,倓公老人终生持诵「法华」、研究「楞严」,以看破、放下、自在六字示人,让人转迷启悟,认识自性,最后讲解「楞严」,随意演说,自由发挥,不拘经文,以明了如来藏性为宗旨,解除烦恼,早证涅槃是心愿。遗者录音带流传人间,法音弘阐广度有缘。
诚祥法师住港期间,用两年时间将「楞严经」录音带抄出约数十万言,携来加拿大湛山精舍,蕴藏了三十年,至今因缘成熟,由郭喜道居士阅毕,受益良多,发心倡印。由卢善宗居士打字,李小唐居士校对,并有台湾弟子发心督印,成就此法宝问世,功德无量,不可思议!
倓公老人生前有愿前来海外弘法,后因年岁所限,未能成行,今得法音著述,流传海外,以满倓公之愿,大家共同发心,流通法宝,广结善缘,天人获益,同成佛道,是为缘起。
一九九八年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湛山门人乐渡、性空、诚祥敬述
从玄奘法师说起
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我国早已深入民间,家传户诵。记得在小孩子的时候,每晚总得要爸爸讲讲「西游记」的故事才肯上床安睡,及至长大了,方知道心中所喜爱而又崇拜的美猴王孙悟空,竟是吴承恩笔下的幻想,取西经的祇得个玄奘法师。
当时,太宗皇帝除赐了三杯御酒之外,还派有数百官兵,配备了大量日常所需,护送着浩浩荡荡的上路。然而前途实在凶险,走不到一半的路程,护送的人死的死了、逃的逃了,到头来祇得个玄奘法师孤身继续上路。
试想,青天黄土,四野苍茫,人像在热锅上的妈蚁一般,一步一步的在沙漠上走去,然后又一步一步的走回来。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历时十四载,去国数万里,个中苦沉,实不足为外人道。三藏十二部就这样在我国阐弘开来。每当我手持经卷,安坐家中阅读,想到先贤圣哲的愿力与毅力,不禁铭感五中,欷歔不已。
还有一宗事情很少人知道,就是我们手上拿着的这本经,却不是玄奘法师带回来的,而是西土高僧般刺密谛带来的,他带来了「楞严经」,也带来了一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原来「楞严经」是印度的国宝,等闲不易得见,何况带出国外?般刺密谛大愿心切,三番五次的想偷运来中国弘扬,又三番五次的被关卡截了回去。后来,他终于想出了办法,他费了数年的光阴,把经文在腊纸上写作蝇头小字,然后把手臂瓜拉开,放入缝好,浑蒙过关。
般刺密谛来到了中国的广东,适值有一位高官名叫房融的,他是唐朝开国元勋房玄龄的孙子,因开罪了则天皇帝,而被贬到此地。般刺密谛知道他的才学了得,于是将经文交给了他来处理。但是,难题来了,事缘那腊纸在肌肉中逗留时间过久,早与血块凝结在一起,化解不开,房融乃日夕嗟叹,一筹莫展,后来他的闺女得知此事,于是告诉他用人奶浸泡,那腊纸经人奶浸泡后,果然与血块化开了,经文一个字一个字的现了出来。
但是,另一个难题又来了,般刺密谛不懂中国话,而房融又不懂梵文,试问如何是好?幸亏有一位名叫弥伽释迦的高僧答应帮忙,他懂梵语又懂中国话,于是一个依梵又读出梵语,另一个依梵语读出中国语,而房融立即翻成格调很高的文字,这部光芒万丈的「楞严经」就这样产生了。
历年来演绎此经的有百数十家之多,可惜大多以佛学巨著的高姿态出现;打开经卷但见七宝楼台,珠玑满目,霎时间令人手脚无措。就以这部「楞严经」来说罢,稍稍的往旁一靠,已牵涉到「大乘起信」与「八识规矩」,若再大事张扬,哎唷!诛连大啦!试问张开眼晴,现前一草一木一尘一渧,哪点不是佛法?但见左一个佛法、右一个佛法,学者不特不知从哪一个法出去,也忘记了从哪一个法进来!
少年时期的我,也曾拜读过倓老的「金刚经讲义」、「心经讲义」、「念佛论」等,都是直叙法体,简单自然,从未有寻行数墨,翻转葛藤的敝端。但其间也不无文艺的润饰,故仍是只可传理,不可传真。今日有缘,得读此经讲义,端的是浑金璞玉,天籁自然,顿然间耳日一新,如啖醍醐!
原来这部讲义,是我诚祥师父在香港用了两年的功夫,从倓老的录音带抄录下来的,这里没有巧心思、也没有闲家具,祇是一个声音一个字的,洋洋数十万言,就这样原原本本的保存下来!
倓老的乡土风情、智慧幽默,在纸上跳跃、奔腾,今人开心不已;例如临济祖师在黄蘗求法的故事,经前人转述、看过的不下十数宗,今天听倓老娓娓道来,不禁眉飞色舞,初则莞尔而笑,继而忍俊不禁,终则哈哈大笑,人就在欢乐的气氛中渲染熏陶,渐渐的超凡入圣。
经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诸位善知识,会得么?
珍重
李小唐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五重玄义
此二十个字,这是一部经题,依天台智者大师,凡解一切大乘经典,必须要用五重玄义。以这五重玄义可以令解经的人不致于以凡滥圣、以小乘滥大乘、以权智滥实智,能去这些弊病,这是什么意思呢?佛出世说法就是谈玄论妙,完全地不是说世间上这个道理,不是这个意思!他是用世间法要变成佛法,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就得谈玄论妙,才能够把这个世法转成佛法。转就难说了,人的根性不同,可以多转、少转,不能都转,所以必这五重玄义就是为的做这些个前方便,容易明白这个妙理。佛出世是谈玄论妙,以玄妙可以改正人在世间上的习气;一概的都是错习啦!错习了,这个人就得受苦啦!所以要改正为佛法,人人都能安乐,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并没有一种事情、什么东西叫佛法,再添上一份佛法,就是世间法改变过的,能是这么一个道理。
改变过来到究竟呢?到究竟呢就是说一个妙法。这妙法不容易了然,人的心对着这个妙法距离得太远了,就得先说这个玄义,由这个玄义才能够发明这个妙理,怎么叫玄义呢?这个「玄」字就是解释,用这么一句话解释叫了不可得,怎么叫了不可得呢?就是明明了了的,这个了字做明了讲,明明了了地,心理是明白了,明白什么呢?明白不可得,我们这个世间人的知见,都是有得的心,哎哟!我得了道啦!这都是随着人情说,他不是叫你有所得,干什么呢?说是叫你放下,你学的这些东西,全不对呀!都是吃亏的门,你把他撂下了,你就得自在、得逍遥,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啦!就是这么个意思,就是叫人撂下!撂下!你再说这个妙理,这个好处,这个人不容易接受,不容易接受怎么办呢?就得说浅的呀!就说一个「妙」、一个「玄」,这两个字,你要研究经,要不抖露开了,要不解释开了,就没有办法,这是怎么个理呢?刚才我不是说过,这个「玄」字就是了不可得,明明了了的,没有可得的东西,说这么一句话!这个「妙」怎么讲呢?不可思议!不是你可以思想到的,或是你拿嘴来议论出来的,你说事情拿嘴不能议论吗?你还在这里讲经,这不是议论吗?这议论的都是曲引旁征,就如同那画工的人,烘云托月!你不能直接了当的说出来,你要一说出来就把这个佛法沾啦!所以这个道理,就得光讲这个玄义,非玄义不能入妙理,佛出世就是谈玄论妙,就是这么个意思。最要紧的,必须先要解释这五重玄义,头一种的玄义,就要解释这部经的名字。所以这部经的名字,由佛说的法,一类归一类;由佛说的法,立的这个名字,所以先得解释经的名字。
佛说的经,这个名字有几种例子,大端有七种立名,以人立名、以法立名、以譬喻而立名(这是指单以人、法、喻上立名)。上来我也说过,有没听到的,我就略略地点一点,这好比「弥陀经」吧!他这是个人的名字,拿这个人代表名字──「佛说阿弥陀经」,以人立名;以法立名呢──「般若波罗蜜多经」,这光是佛说的法,不带人的名字,这就是单法为名;单喻为名──单单的拿个比喻做个名字,就如同「梵网经」,那纯粹就是个比喻。这是三个单名字,单单的人、法、比喻做名字,这还有重复的!人与法合在一块立一个名字、人和比喻立一个名字、法和比喻立个名字,这又是三个,最后呢,三个重复在一块,人、法、喻立名,这一共是七种名字。佛经立名字都脱不了这七种名字。那么,这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十九个字是一个别名,底下这个「经」字是一个通名,都通这个名字。所以解释这个名字,虽然是假名,能诠真实的义理呀!这里头是以什么为名字呢?是以人法兼喻为名,有人、有法,兼着比喻,可不是单题另有一法做个比喻,相兼着,兼着两样,他又是法又是比喻,这是人法兼喻,这三样都算全啦,全都是这一样法兼着一份比喻,这么个道理。说这个别名上十九个字,哪儿是以人为名字?哪儿是以法为名字呢?哪个地方算是以比喻为名字呢?这个地方得要点清了。
「如来」是佛的名号,即以人为名;「密因修证了义」,这就是法,即以法为名。「如来」他是人,是人成的佛嘛,所以这个地方是果上的人,人与人不同,证了佛果,是果上的人。底下这个法呢,「修证了义」,还有个「密因」;「密因修证了义」,这是因地上的法门(因法-因地上的法门),「了义」又兼因又兼果,果上也讲「了义」,因地上也讲「了义」,这个「了义」因果都可用的,了是明了、义是真实义,由义可以入理,所以这一段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诸菩萨」是人,他这个人是还没证果的人,他是因人,他还没成佛、还没证果,是「诸菩萨」三个字的意思,「万行首楞严」,「万行」是因法,因地修行的法,「首楞严」是证了果啦,叫「首楞严」,「首楞严」这三个字是梵音,翻我们中国话叫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一般人叫「楞严经」,是简略的名词,一共要是说具足了是二十个字,他因什么说了这么多的字呢?佛说了五时的法,有五个名字,五个名字集成了一个名字,不要细说了,时间很短促的,总之,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名字就很多了。楞严是梵音,翻译我们中国话是坚固,坚固就是结实,他不是一种东西坚固,也不是指哪种东西坚固,是说一切法是究竟坚固,一切世间上种种样样的都是坚固的、都是结实的,不能破坏的。也不是说这个人炼结实了,打不破、砍不破,可也没说是炼成了的,他根本就没破也没坏,他告诉你这个道理,根本就没坏,这话怎么讲呢?一说到这里,大家都觉得这个是「楞严经」上说的,这个世间上有破坏吗?
假设有人说,你说一切法都究竟坚固,坚固的究竟,坚固到底,永远也不许坏,还不止这一样东西,一切包括无余,这道理就在这里,这怎么讲呢?没有旁的,佛说法就是破人的迷惑,破人的坚固执着,从小就是这么学的,他说你也说,所以你就不知道打根本上解决呀!所以这个烦恼就多了,是不是呀?这个东西破坏了,破的时侯就成啦!成的时候就破!假定说,你说一切事究竟坚固,我拿这个茶碗一失手就掉在地下摔碎了,这不破了吗?怎么坚固呢?你说破了就成了,怎么成了?你那碗要是磁碗或是铁碗,这都是地下出的东西,你要是烧磁器窑,你得找这个好土地好磁泥呀!你做碗的时候把那个地得破一块土;所以破那边就成这边,叫成!你把这碗摔破了呢,他又归土啦,又还原啦!所以这两边你别着在一边上,世间上一切事情都如此,破的时候就有成、成的时候就有破。你好比说,你找个木匠,一块木头给我破开了,破两块板子,这木匠就拿大锯拉了拉,拉一锯破一锯、拉一寸被一寸、拉一尺破一尺,你岂不知拉一尺就成一尺、拉一寸就成一寸,什么道理呢?你拿锯拉下多深去,那个板子就成多长,你拉完了,这板子也就成完了,你拉,得破开这个木头,你把木头破开就成了板子了,一切事情成中能有个破、破中就有个成;得理就有个失、失里就有个得,你要明白这个理,哪一种事情你也不可执着。
佛出世说法,说一大藏教,无非是破执之具,大家要把我这句话记住了,我打今天说到来年今天,你们都记住我这句话,就是破执着,要不破执着要说出旁的话来,你们可以问我,他说话的意思是如此。所以,佛出世说法,无非是破人的执着!佛说一大藏教,无非是破执着的一个工具,你拿着我这个话,把你的执着性破了,你破了执着性,你就没有烦恼了。
这经题一共是二十个字,解了十九个字啦,略略地!「大佛顶」不能解释了,因为时间很短促,这意思都在「大佛顼」里头呢,这「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就是依着「大佛顶」,就是依着「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呢?这也是依着「大佛顶」,所以连菩萨带佛都是依这个「大佛顶」,所以「大佛顶」这三个字得付于下期,一时解不完。
解释这个「经」字,这个是通名,怎么叫通名呢?佛说一切法统统都叫「经」,这个「经」是翻做中国话,梵音叫「修多罗」,这「修多罗」翻的名字很多,不多说啦!我们这个讲经容易明白,用着简便就翻契经,契者当合字讲,就是地契的那个契字,契合!契合什么呢?往上边说是契合诸佛的心理,往底下说是契合众生的心机,像我们这都是众生,众多成份的!合我们的心理、合佛的心理,上边契合诸佛的心理,向下说呢?契合我们世间人的心理,这两个心理合在一起,就叫契经。这「经」字根本上就是中国话了,翻就是契经,这个「经」字简单说,说是经常之道,「经」者径也,如同是路径,人人必经之路,必须得要照着这条路走,你要不照着这条路走,那准许错的,所以这个地方是解释通题。
「大佛顶」三个字为这一部经题之首,因此,这个经题字多文也长,做为三段解释。上来解释这个中段「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如来」是证果的一个人,这「密因修证了义」就是因中的一个修法,「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诸菩萨」他没证果,是因地之人,他修的这个法是果上的佛法,所以这个因、果、人、法互相交插,这上来也略略地解释过啦。「大佛顶」这三个字,这是初一分、初一段,非因非果,他能够成就一切的因、果、人、法,他这个意思也包罗的很多,所以要留在这长时间解释。这三段落,应当先解释「大佛顶」,为什么从第二段上起呢?是因解这个经题,这个经题是以人、法、喻为名,所以充得要解释这个人、解释这个法,喻是兼着点比,比喻在后边,所以上来解这个如来、菩萨,因人、果人,因法、果法,已经略略地解释过了,到了今天,正式地解「大佛顶」这三个字。「大佛顶」三个字包罗的义理甚广,怎么个广法呢?是包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三德秘藏,怎么叫三德秘藏呢?这个大表示法身德;佛者觉义,表示般若德;这个顶字,顶者相也,表示解脱德。所以,这三德一般人皆不能够自知自见,这三德秘藏,我们人人本具,都有这三德,自己不知道,没见着,所以称为秘藏,秘密地藏起来了,是谁藏起来的呢?是自己藏起来了!是自己给藏起来了!所以解释三德秘藏这个意思,就得先在「大佛顶」三字上解释。
先解释这个大字吧!这个大,什么叫做大呢?就是这个世间上没有比他还再大的啦,这就称起一个大字,没有比他大的,怎么大呢?就是一个性大呀!性就是人的天性,天然的理性是最大,所以用这个大字表示这个性,这个性也是个假定的名词,你要表示他,名字是个假定的,性的本体呢?没法表示!没法表示,所有一切的可表示出来的,还都是从这个大上出来的,大就是个性吗?说一切法都有一切性,这个地方就得多说话啰,说这个性大,包罗什么呢?他包罗一个心大、还有一个相大,这个性,光说大呀,没法表示,从哪儿表示呢?就借着这个人心、借着这个世间上所有的形相,藉这两种可以把这个性表现出来,要不然是没法表现,怎么个表现法呢?这表现法呀,就得从这个心上,从这个相上表,你就照着这个宇宙、山河、大地呀,这都是有形相的、没有知觉的,宇宙、山河、大地不出五种,这五种相是什么呢?所以,地、水、火、风、虚空这就成立这么一个物质的世界,就这五样。你要是论这个心大呢,心就是这个知觉了,就得用人比例了,哪个人没有心哪?说人身上也有五大,这个心有六种,称六大,因什么大呢?个个都有性,这心的六种,有六种性;这个相有五种,有五种性,怎么说这个事情呢?这是人人所承认的,人人心目之中常常地用的、常常地说的,拿这个你就得表示了,你不信,你常说,你怎么不信呢?这个人身比做宇宙、山河、大地,就拿整个人身比例显出这个性来,这个人身是什么成的呢?就是五大成的: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这五大成这个人,地大成的什么呢?人身上皮肉筋骨,这都是地大成的,水大成人的血脉津液,这还有温热燥暖,身上这个热度是火大成的,人的气力动转是风大成的,人的五脏六腑通身的毛窍都是空的,他没有空的,人不能活呀!这是空大成的,所以这算五大。怎么算是性呢?就是人不知不觉的自己就承认啦!怎么承认呢?这个地大成的,他是一种凝聚性,各有各性,水大成的有一种滋润性、流动性,各有各性,这人嘴里常说的,你怎么不承认呢?这个火呢,他是暖热的,他能发生一切万物,有生长性,要不一到夏天万物发生呢?风大是一个摇动性,人身上活动全仗着这个风,所以这个地方各有各性,你能说是没有性吗?
整个人哪!人有人性,你这个人的性情是好、是不好,嘴里常说,常说可不承认,也不知道这个性是什么,你说我也说。所以,佛法他要把这个事情考实了,佛说的这都是亲自考脸出来的,亲自所见到的事情,他才这么说呀!这也是为的让人自己承认,所以这个地方相分中有形相的一分子,这五大,连虚空都在形相里头,大家要知道,他怎么叫形相呢?你看我们人眼前看的虚空,是眼所能见的都叫相,眼睛谁不能看虚空呢?这都是设在相里头,则才说的这个,这是形相上的一分子,现出是性造成的,他都有性,再说,就说知见的一分子,也是拿这个性造成的,怎么知道呢?说眼睛见,人身上这个知见,见、闻、齅、尝、觉、知眼晴见,因什么才能见呢?有个见性,有看见的这个性,耳朵闻有个闻性、鼻子齅有个齅性、舌头尝有个尝性、身上感觉有个觉性、心里头有个知性,见、闻、齅、尝、觉、知,这是一个心分成了六种性。你就知道这个人心也是性造的,大家都知道了,一切法就是一性、一性就是一切法,这个法在佛经上说就是当样子讲,一切样子都是性造的;这个性还不是一切物、还不是一切心,他能造一切物、能造一切心,就是没法表示。所以呢,这个地方表示完了,是重在这个大字上,说这个知觉大、心大、相大,终究还得归在这个大上,所以,世界是怎么成的呢?就是唯心所造。「华严经」上有这么一句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说你要想研究这个佛法,研究世界上的根本,你就应当观察,法界就是世界,世界统统都是性,法界的性呢?可都是心造的。心,他是一个造作性;性,他是一个体,一体二用,发出这个二用:二个是知见的一分子、一个是形相的一分子,在法相宗里头说,就是见相二分,形相时一分子叫相分,见、闻、齅、尝、觉、知这都算见分,这个大,就是自证分。这么说,也这么简单,人不研究佛法恐怕也不知道、不明白了,我这么一说都还容易了解,说到这里,
一切唯心造,这个力量大呀!都在这个知觉的心上。你要是研究过科学的人,也研究、也听人说过,你这个心,假比你要是有一百天的工夫,说是我要想一个相,你不间断的想,一百天就有效验,你想哪个形相,随便你想什么形相,和照相似的就照出来了,这是常听研究科学的有这么讲,咱就不说这个了。就说一切唯心造,要想着造地狱,也是心造的,最苦啦!要造大自在、得大安乐,成佛也是心造的,并没有二一种。所以,这个心,你可别用小了,你要用小了,就不能成佛啦,怎么呢?得用大了,这不是由这一个大字来的吗?心也是大、相也是大,你这个心要知道自己是个大的,你就得发大心,这个大心怎么发呢?佛经上有现成的话呀,这也不是我造的呀,发大心!发三种大心:大慈、大悲、大愿这三种大。大慈,怎么叫慈呢?大慈悲心!这上头搁个大字,不是泛泛的慈悲,大慈悲心是怎么回事呢?与一切众生之乐,我要想安乐,我总得想个法子叫世间人都安乐,这就叫大慈呀!大悲呢?我见着一切世间人都有苦恼,我想让世间人把所有的苦恼都去掉了,悲能拔苦,人有苦恼,我把他提拔出来呀!这个心发的多大,这是二种大啦,第三种大呢?发大愿!愿者是誓愿,这个誓愿加一个誓字,我说了这个话永远不许改变的,说了就算,这就叫誓,是从我心里所愿意发的这个大誓愿哪!发什么愿呢?四宏誓愿!宏者是广大无边,你发这个愿叫宏,宏也当个大字讲,四种宏誓是什么呢?「众生无边誓愿度」,世界上…我也是众生的一分子,世间人也是众生的一分子,什么叫众生呢?是众多成分成的这一个人哪,你看这个见性有多少,你看成份顶大的这五样相,一样还分多少样呢?这是众多成分成的就叫众生,连佛也叫众生,佛是一个无上的众生,菩萨是大道心的众生,这都叫众生,缘觉叫孤调众生,独善其身!阿罗汉叫希果众生,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是四种圣人,都叫众生;天上的人是乐趣众生,安乐多,苦少;我们世间人是苦乐众生,有苦有乐,苦的时候总是多,乐的时候少;还有一种阿修罗是瞋斗的众生,讲究较力、讲究能耐,尽讲打仗,这叫阿修罗,天不天、人不人,这还都在三善道里头。三恶道更不用说了,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人所共知的了,这也是三类众生,一共十法界。你看这个地狱叫苦苦众生,畜类叫愚痴众生,饥饿的饿鬼就是悭贪众生,因此悭贪刻薄,他就堕在饿鬼道里头,永远也模不着饭吃、也摸不着水喝,这个寿命还长,一活多少万年,你看看这个罪怎么受哇!这都是那个悭贪人!所以嘛,这是说这都是众多成分成的,众多成分成的都有苦恼,所以立一个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我立个誓愿,我决定度他离苦得乐,这叫「众生无边誓愿度」哇,说你必得要度众生吗?因为众生烦恼苦太多啦!
这烦恼有多少呢?可就多啦,略略地我就说个名词吧,大家不用细讲就可以知道,也就能躲避呀,所以这个烦恼有六种根本烦恼,随着起来有二十种随烦恼。这个根本烦恼是什么呢?贪心是一个烦恼,有贪心就容易起烦恼,贪不足烦恼就来了,瞋恨心也是一种烦恼,愚痴心,糊涂人做糊涂事,愚痴也是个烦恼的根,贪、瞋、痴!你自己有点学问,或是有点家业、有点地位,高傲的心,瞧不起一切人,这也是烦恼的根本,所以再向下说,这个烦恼就很多啦…贪、瞋、痴、慢-高慢心,有疑惑心,你哪一种事情也放不下,你总是老疑惑…贪、瞋、痴、慢、疑,另外呢?还有个邪知邪见,没有正知正见,这是六种的根本烦恼。随着他还起了二十种随烦恼,他分小随、中随、大随。这小随烦恼就有十个,十个是什么呢?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忿就是忿怒了,这种烦恼是孤起的,叫小烦恼,这个东西也是苦恼事,也是受苦的地方:恨,恨起人来,这也是烦脑,这是小烦恼,孤起的,单单的起来的;恼,恼怒;覆,是什么呢?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很遮盖着,心里总怕人知道,横拦竖遮着,怕人知道,这个名字叫覆,有这种心哪,所以啊,忿、恨、恼、覆、诳!诳什么呢?诳言诳语啊!尽说瞎话骗人,所以,这都是烦恼的根本,这是随着贪、瞋、痴、慢、疑、邪见这六种根本烦恼起来的,这是有五个:忿、恨、恼、覆、诳,底下还有五个:谄、骄、害、嫉、悭。谄是谄媚人,俗语讲话统是巴结人、溜哄人、奉承人,就是这一套,所以叫谄媚;骄,有点身份、有点财势,这个骄傲的心就起来了,这也是烦恼呀!这是个小随的;害,看你这个人和我不对劲,想法要害他,这是害人的害;嫉,嫉是嫉妒,嫉贤妒能,看人家能耐比我强,恐怕他盖着我,我就嫉妒他,想法总是要把他除掉了,这就是嫉妒;最后,这个悭,这个悭是什么呢?刻薄悭吝、片善不为,他不但不为,而且人家要做善,他在外边还说些不好听的话,所以,这十个叫小随的烦恼。还有两个中随的烦恼,是无惭、无愧,这个人得有个惭愧心,惭是对自己得要对得起,别说对待,就是做的事情、说的话、心里的思想,也得要对得起自己,这就叫有惭的人;有愧的人呢?总得要对得起人,我做出事来、说的话、我心里的思想,都能对得起人,这对得着人家这就叫有愧、对得着自己这叫有惭;你说这个无惭无愧,他做出事情来,也不怕对不起人、也不怕对不起自己,他全不管,只要我对着我的心思,我就要做,这叫无惭无愧,这叫中随的烦恼。余者,还有八个大随的烦恼,这八样,头一样就是不信,管你什么,我也不信,我就信我吃饱了、穿暖和了,有银子、有钱比什么都强,旁的事一大堆,我都不信,这就是一个不信最厉害,这是大随的烦恼,将来这烦恼就多啦!这是一个不信。要不信的人,当然就是诳妄了,这一诳妄,完了就是放逸、随便,怎么舒服怎么干,是不是呀?这是三个了。这底下还有个昏沉,这些个人就是醉生梦死,不昏沉就来了掉举了,心里头横算竖算,这么掉算一会儿、那么掉算一会儿,这也是一种的大烦恼。余者呢?是不正知,这知觉没有正当的,见识上不正见,没有正当的见识,最后第八个是什么呢?心就乱了,也不知道想什么好,这一天乱乱哄哄的,这是这八个大随的烦恼。烦恼要不断,痛苦就不能离开,不能离苦得乐,得怎么办呢?怎么个断法呢?「法门无量誓愿学」,佛的这个去烦恼的法,就多了,无量无边,立下誓愿一定要学佛法,学了佛法干什么呢?断烦恼!这个烦恼要是不断,这个苦恼就多啦!所以必须要断烦恼,断尽了烦恼就成佛呀!所以四大宏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没有比他再高、再上的,我立个誓愿一定要成佛,佛呢,他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成佛,我不能成佛吗?就因为我没有发这个大心,没有发这个大慈大悲大愿。
「大佛顶」为此一部经题之首,上来解释了一个大字,今天要解释佛顶这两个字,佛者觉义,这个佛字是印度话,梵音(印度话)说佛陀耶,因东方人说话简略,就说一个佛,要翻中国话呢,就是知觉的一个觉字,所以,哪个人没有知觉呢?人人都有知觉,所以,人人皆能成佛呀!这个成佛不是一种希奇的怪事,是人人本分的事情,所以人人都有知觉,成就自己的知觉也不是额外的去求,也不是特别地修炼,他的要紧就在这个意思上,因这个人自己迷惑了,不能够觉知本觉、不能知自本知,这个就迷了。所以,佛看见我们世间上众生很苦啦,所以嘛,在娑婆世界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从兜率降王宫,也就是佛对众生大权示现,其实他久已成佛了,特意地现这么一个佛身,让人看看,说我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悟道,说法度众生,怎么是成佛呢?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一个知觉哇!这是简单说,要是说具足了呢,见、闻、齅、尝、觉、知!眼睛见、耳朵闻、鼻子齅、舌头尝、身上感觉、心里头知道,见、闻、齅、尝、觉、知!就是说这个觉字,就代表这六个,这六个有见分、有相分、有自证分。我们这个人迷惑了,所以,这一迷惑就随着所知觉转了,这个人还是有个知觉,有知觉,他不能够自己觉自己的觉、知道自己的知呀,怎么称所知觉呢?世间上所有的这些事情,就在这上头发生了知觉了,不知道知觉自己的知觉,知觉把知觉忘了,就成了所知觉了,所以,由这上头所知觉是知道什么呢?知道这个六尘,这个尘劳世界、尘劳妄想的这个思想,由这真变成虚妄的了,怎么叫虚妄的呢?眼,知觉在形色上了,眼见色;耳呢,迷惑在声音上了;鼻子迷惑在香臭上了;舌头迷惑在滋味上了;身上感觉,更不用说了,触觉在身就是身上感觉痛痒酸麻呀,都在这上面做了知觉了,心里头分别外头这五尘:什么色好看、什么声好听、什么味好闻、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东西舒服,就是这么一套,就把自己的本觉就迷了,你要不迷呢?不迷能是佛呀!迷惑!迷惑你就是众生,所以这种道理,这是人人的本分事情,人自己迷惑了就没有办法了。所以佛出世嘛,特意地也现出一个凡夫身,所以引导人,让人可以离苦得乐。世间上知觉这个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六种尘让人发生劳动、劳心、劳力,总而言之,就是为这六个字:色、声、香、味、触、法,名字叫六尘,所以,你要反过来呢?反过来就对了!反过来你就是不容易了,回光返照了!就不能够随着迷惑转啦,并没有旁的巧法子!见、闻、齅、尝、觉、知,这本是六种人的根性,由这里可以返本复元,人不能返本复元,因什么呢?变成了六种的认识,什么六种的认识呢?眼,认识这是什么样的形色;耳朵呢?闻识,闻这是什么样的声音;鼻子闻,也是一种认识,这是什么香臭味…;舌头也有认识,辨别这是什么样的滋味,这都是发生认识啦;身体呢?这是什么一种的感觉,是痛、是痒、是涩、是滑;心里呢?说分别是非邪正,眼、耳、鼻、舌、身、意发生了六种的认识,我们这个人都随着认识转了,随认识转怎么就不好呢?所认识的是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认识这六尘怎么就不好呢?都是无常的,他不能常在呀,你认识他就随他转了,你瞧瞧吧!我这个身体,这是自己的色相-色尘,这是头一种的亲认识,最亲近的认识,自己的认识呢,又认识自己家中眷属的认识,你就知道拿镜子当真的了,完了呢?由这个亲戚朋友越见越认识越远,所以,这都是人对人的认识。这个认识就错了,也不管你是自己的身体,也是不能长久的,到时候就得销灭了,就得死啦!所以,世间上一切宇宙山河大地,到时候也得坏,到时候也是靠不住的,所以这些靠不住的认识,就认识错啦!没认识正当,因什么没正当的认识呢?不认识自己!自己是什么呢?自己有三因的佛性,佛性就是觉性,就是一个天理,正当的根本上就是一个正因的佛性、了因的佛性、缘因的佛性,这三种佛性,后首一分别,又分别正、缘、了-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这还不错呀!这是说佛开悟是打这上醒悟的,我们这个人把刚才说的这三样都迷了,都迷了!所以佛出世说法让人要自己回头,要认识!怎么个认识法呢?这个地方讲这个佛字了,这是讲这个经题了,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就是个知觉!自己知觉了,让旁人也知觉,旁人知觉了,「觉行圆满」,我让人知觉了上头有缘的都圆满了,这就叫佛,「度尽众生,方成佛道」嘛!怎么叫度尽众生呢?佛成了佛,怎么把众生度尽了呢?世间上就没有众生了,都度完了,不是那么个讲法;和他结过缘的众生,就像种庄稼一样的,一插一插的,他所以度化的这个众生都让他明白啦,都让他觉悟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啦,对他有缘的众生圆满了,他这就要成佛了,是这么个意思,没成佛的时候呢?行菩萨道!觉有情呢?我自己觉悟了,让一切众生都认识自己、都觉悟了自己,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佛要说法的时候,就让人的这个知觉,这里头说了无量无边的方法让人觉悟,说了四十九年,没有第二个法,说是让你觉悟!你要说的就多了,多的时候呢,所以佛就得现出相来,让人跟着学呀,说佛怎么成的佛呀?怎么觉悟的呀?是不是呀?佛特意地示现,以为我好像普通人一样,在菩提树下静坐,悟这个理,按中国的这个年月讲,就是腊月初八,他在印度可不定是哪个日子了,因年历不同,那就不一样了,年岁说不同了,反正就是初八这个日子,要在咱中国就是腊月初八,说佛成道啦,这初八成的道,怎么成的道呢?这佛说告诉人这个法呀,让人自己要认识自己。
天明腊月初八东方有一个大明星出来了,夜睹明星悟道,夜间一睹见这个明星,悟了道啦,开悟了!他开悟的时候说了几句话,他一看见东方这个明星,他说了什么话呢?「奇哉!奇哉!」说这太出奇了!怎么出奇的呢?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佛一成道就说这个话,这是在「华严经」上,他一成道,他就称这个事太出奇了!太惊人了!说奇哉!奇哉!怎么个奇法呢?说一切众生,就指世界上的人类吧!众生!连天上人也叫众生,是一切的飞、潜、动、植、矿物都叫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迷的有深、有浅,认识有高、有低,他所以有成佛的、不成佛的,有早成的、有晚成的,不一样啦!你看这句话说的有多恳切呀,包括无余!说一切众生,有十二类众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色生、非无色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这一说说十二类,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个个都有如来的明智、有如来的夙慧,这个智慧两个字有分别呀!这个智是现前我明白,明明白白的,这叫明明白白的这个智呀;慧呢,是宿世的这个因缘,那种智慧,那宿世带着的慧命,那永远不死呀!
我们这个人,今世的智就成了来世的慧;今世的慧就是前世的智,智慧有先有后。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你听这个话,有如来的智慧,不但在说心里头有如来的相好,和如来是一样的相貌,这指着法身说,是一样的,有如来的智慧、有如来的相好,因什么怎么不成佛呢?这说对呀,一样呀,为什么不成佛?这底下有譬喻呀,说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你就听这两句话说得有多结实,不因旁的毛病,什么毛病?这个但字用单字讲,单单地因他妄想,不应当想的他乱想,这叫妄想。这妄想就够受的啦,再加上执着,抓住就不松手了,就讲这是我,这是我的知觉、这是我的心,其实你心里生的是妄想心,那是害你的那种知见,错了嘛!所以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要那么一说,这妄想执着怎么去呢?道理说在这儿,妄想执着要怎么去?所以嘛!这才告诉人去妄想执着的法。
佛出世说法,不是还一定有个什么东西叫佛法。佛者觉也,就是你自己的知觉,你用错了,用错了!怎么错的呢?妄想执着!不应当想的想,想出来还罢了,你还抓住,还不松手,就执住了,那么佛怎么办呢?佛的法都是破你的执着的法子,佛说一大藏教,说了四十九年,哪一句话都是破人的执着,你把这个执着性给破了,妄想就丢了,你这就是佛呀!说是这么一句话,并没有旁的,哪有出奇的事情呢?
我这个话就是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赞成,他心里头明白啦,夜睹明星,他呀!在后半夜,天将亮了,看这个大明星,像我们,哪个人没看见过明星呢?对不对?因为什么就不能悟道呢?所以嘛!这个道理就在这狸。所以嘛,这个地方我就多说上几句话,大家可以上里头追求追求。
我们就是着在相上了,我们人一看见,不管是什么相,是光明、是黑暗,这个相是好看、是不好看,这一番的精神都着在相上了,怎么个理呢?不能回光返照,你拿着你那个精神、你这个眼里的,统统都是精神,你一出去一看,看见了!这是谁看见的呀?你就觉着看见,你也看见、我也看见,这也不希奇,所以不能醒悟,佛特意在这个地方就赞成了两句,说「奇哉!奇哉!」你说这个地方是怎么个意思呢?他悟道了。
我们这些个世间上的人,哪个人没看见明星呢?怎么就不悟道呢?就是在这一触动的光景啊!这里这一触动、一看见这个星光,这么一触动,由这个星光一反个呀,就见着自己的见性啦,看见这个性啊!大家要知道,他那边那个光,光明是个色相,是相分,形相的一分子,由星星的光里出来的,在我们的眼里这个知见呢?是知见上的一分子,就是两分子,可以拿着他那个星光,把我这个眼睛一触,触动啦!这就叫一句,普通的话叫触目惊心,把自己的这个心惊起来了,怎么触目惊心呢?他一看这个明星有多少万里,大家想想,多少万里!你看见光,那个星球也到了跟前,比地球还大,你心思心思!你看见那么一点,就在这个工夫上,你想一想?这离得太远了,多少万里地,我这个知见也是亿万多万里,数不过来,几百万里、几千万里,就这么大呀!你把自个儿都看小啦,你就拿这个知见看五尺来高,拿秤约约一百多斤重,今天又磅一磅一百二十五啦,就弄这一套在身上,这都是自己迷惑了,太迷惑了!迷惑里头加迷惑!就是这个见着明星的这个见是自己呀!大家知道呀!悟道!这道怎么讲呢?道者通达之义,你这个人你通啦!他为什么没道?好比道有荆坷、有河水、有烂泥、有乱石头,不好走啊,那就没有道,都拥塞住了。他这个光明大道,你这一看到底,你就知道人人的法身说这么大呀,这些知见呢,你敢放开呢?「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就这么大,你知道你的见这么大,你的知觉就这么大,见、闻、齅、尝、觉、知都这么大,谁能醒悟哇?他所以说得明明白白,就这么说呀,也没有人拣起来、也没有人接受,所以这个地方我说的这个话,大家慢慢地研究研究,要明白这个理,又该怎么样呢?得回生换熟!什么叫回生换熟呀?你把他搁生啦,你天天拿眼睛看什么色好看、什么声好听,你就弄了这么一套,就迷的不得了啦,他这个地方看熟了,眼看色、耳闻声、鼻子齅香、舌头尝味、身上感觉怎么舒服、心里分别怎么对,就弄了这么一套,自个儿把自个儿就害了,把自己就害了!你讲这些东西,怎么叫妄想执着呢?你还抓住还不放松,你看这个颠倒不颠倒?佛说是颠倒众生,在世界上,甘心受苦嘛!你有这么大的家当你不要,世界上又是争名夺利的弄这么一套,你这多冤枉啊,冤枉到哪狸了?你真是!
所以你要知道这么大,这怎么办呢?这个道理就在这里,光知道该怎么办哪?最要紧就在这儿,怎么叫修行啊?你见道而后修道!这个地点就见了道啦,怎么见了道?你通啦!你心里不拥塞着了,没有挡着的了,你通的怎么样呢?回生换熟!你把那眼见色、耳闻声那一套俗套子,你把他撂下,把他撂生了,你把这一套你搁生了,你把他换熟了,换熟了怎么换哪?你也不想那一套,就像每天眼睛爱看好色、耳听好声,就这么一套,一转过来就行了,你这眼睛还有什么瞧法?你要撂个光啊!也不管你是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你要把这个心一转,转过来说我就是看不见这个明星,我就拿这个做个比量,比量!你比量什么?就是个大,法身!就像佛的法身一般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的明智,明明白白的,你怎么不认?有如来的夙慧,今世的明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夙世的善根啊!这是夙根种来的!所以你今天要明白了,明白了该怎么样呢?还是这句话,回生换熟!怎么叫回生换熟?把你那套熟的都放下,换什么呢?你把这些生的,把它撂生了,总也没看见,今天早上我可看见啦,可别松手啦,你松手,你看不见也这么想,你看见的时候也这么想,时时这么观念,也不一定观那个明星啊,借着明星观你那个见性啊!自己见你的见性,你观明星,明星还是个见,拿着他把你这个知见触动啦,在这个地方你自此就观我这个知见有多大。释迦佛打眼见的悟的道、观世音菩萨打耳朵闻悟的道,按「楞严经」后面一共二十五样,都能悟道,悟道最容易的,就这两样最容易。佛是眼睛见悟的道,见着自己的见啦;观世音菩萨在海边修行悟道,闻听海潮音,到了时候就响、到时候就灭,他打耳朵里这个闻性闻着自己的闻啦,别拿那个闻闻那个声音哪,借着声音知道我有个闻性,永远也不灭,这个东西。世间上的声色,才刚说的,眼见色、耳闻声,那代表世界上的一切,你知道都是无常的,那海水潮一会儿就不潮啦,这个音声怎么不响了?我这耳朵的闻性怎么没灭?雀叫我为什么又听见?他不随着海潮音一块灭呀,这边风刮在树下,我也听见啦,那边有人说话也听见啦,你足见你这个闻性是没灭,海潮的声音可灭了,你借着海潮的声音你认得你自己的闻性啊!释迦佛是见着这个明星的相,观那个形相,反见着自己的见性啦,见、闻、觉、知的见性啊!这个道理就在这里,最要紧了!得怎么办呢?就是这么一个观想,你返见见自见,反过来见!你就见我这个见性有多大,无量无边,耳朵的闻性呢?你别跟着声音跑,借着声音你说闻着自己的闻性啦,你闻着自己的闻性,这个东西不容易,得慢慢的才熟啦,回生换熟!你把他观熟了,这就叫成道。我呀!做人难啊!那我也下地狱呀,我告诉你,我研究了几十年,我就研究了这么几句话,我告诉诸位吧!
你把他转成了六性,拿什么转呢?拿六根转,什么叫六根呢?六根里头有浮尘根、有胜义根,胜义根里头还有见相二分,这叫胜义根的见分,见分是什么呢?拿这个见字,眼看见的见起头,见、闻、齅、尝、觉、知这六个字,这叫根,大家知道,这叫胜义根的见分,他怎么叫根呢?宇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打这个根上生出来的,大家要知道啊,有说打这里出的、那种长的,印度那个外道,又说打方向里出来的、打时间里头长出来的,这都是揣度。究竟的理都是打这个人身上都有的这六种根:见、闻、齅、尝、觉、知,要会转的呢,就转成了六性,不会转的就转成六识,六识,认识呀!认识什么呢?认识世界上的色、声、香、味、触、法,认这六尘,你要是转成这六性呢?见性、闻性、齅性、尝性、觉性、知性,也还是在六个上,就变成了六性,凡圣的机关犹如反掌,大家知道,你能把这条理研究明白了,你还得有观行的功夫,你怎么观着他?世间上也是观行成的,你做买卖学木匠,你天天这个心总在木匠上观念!你做生意,你的心就注重在本利,讲本图利,怎么个利、不利为观念,世间法也是这个观念的,你就做官,你就是科学、哲学,这都没离了观念,说你要转凡成圣呢,这也是观念哪;这观念打哪来的?打根上来的,什么叫根呢?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根,这六种叫胜义根、叫见分,知见的这一分子,胜义根还有相分,浮尘根呢?就是人的有形像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里头还有个心房,这六样是有形相的,叫六尘根,所以在这上头起了这六种胜义根,在胜义根上起观念,这就叫对啦,这就叫能转凡、能成圣啊,这个地方并没有旁的巧法子,把这里我所说的这个不算哪,你们诸位可以把佛经打开,只要是大乘经,他要与这上头相合的,你就可以照着这条路走,要不相合呢,那我在这胡说八道,是不是呀?这是一定的道理,都在这里摆着呢。
「大佛顶」这三个字在经题上还没解释完,因这个经是佛说的经,依佛经研读这个佛法,虽然是解释这个名字,套在这个佛学上是应当多解说几句话,所以,这也是研究点时间。上来是说,这个佛字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佛经里头通常的一句话呀!佛者是觉义,是自己觉悟了,觉他人,让其他的人都觉悟了,凡有缘的人都让他觉悟了,「觉行圆满」这就是佛,把这个有缘的人我行这个觉悟人的行愿,这个字念行(行为的行)也念行(六度万行的行),觉行圆满也可以说,圆满了,怎么叫圆满呢?有这么一句常言:「度尽众生方成佛道」,说把这个众生度尽了,这才能成佛,这句话要一往之谈,说过去就不好讲啊,怎么个理呢?
「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这个世界上这些众生太多了,你没度尽呀!释迦佛怎么就成了佛呢?说「度尽众生方成佛道」呀,众生还没有度尽哪,佛怎么就成佛道呢?这道理他是一往之谈,这是说佛法度化人就像种庄稼一样啊!未种令种,种上了,未熟今熟,熟了呢?还得收割,所以这三层啊!种上种子,还得培养,培养好了这才收成。这是说佛成佛呀,度尽了和他有缘的人,已经有少数佛缘的,佛也度尽了,方成佛道,不是说普通人都度尽了方成佛道,这句话得解开了说,这话虽然是这么说,说是这个自觉觉他,怎么才能自觉呢?这个事情得两解两说,按佛经上说,人人都有三因的佛性,有三种因,只要是世界上这个人,也不管是富贵贫贱、男女老幼,统统的都有这三种的佛因,没有三种佛因,你悟?悟个什么东西呢?他不是打外面学的,是自己本有的、本具的,是这么个道理,说具足的,有佛的三因,这是天然的,哪三种呢?是正因的佛性、缘因的佛性、了因的佛性,正、缘、了这是人人本具、本有的,不是学的,生下来就有,他自己迷惑住了,没有人提醒了。若分开解释说呢,正因的佛性就是正因的理性、缘因的佛性就是缘因的善性、了因的佛性就是了因的慧性,这个了字是心里头明了,他机缘要成熟,他顿然间就开悟了,他悟个什么东西?不是人家说的那个话我才明白了,不是那个道理,是自己本有的,人家说的话叫我开悟,那不好使唤,不是的!他是自己本有、本具的,他要不是这种道理不能传呢!假比要能传,他儿子传给他爹,他爹成了佛,这不是个好孝子吗?对不对呀?他爹最近的是他儿子,他爹为什么不传给他儿子呢?是不是?他不能传哪!所以是人人本具的,就得你自己醒悟,你看释迦佛吧,他也不是他师父教给他,你看他夜睹明星悟道,上次也说到这儿了,他一触动这个明星,顿然就明白啦!明白什么呢?认得自个儿啦!人家告诉的,不是啊,明白什么呢?拿这个明星一触动他这个心,就是心理明白,明白什么东西?就是明白,明白个什么呢?早先怎么不明白呢?机缘成熟了,他自己本具的,他借着这个明星,他把他自己这个觉性-「正因的佛性」冲动啦!冲动了,他明了啦!就是「了因的慧性」,智慧呀!这是他自个儿具足的,不是学的,「了因的慧性」他自己足了呢,他就说法度他人,与人结缘,这是「缘因的善性」,这是必须的。这个人,世间上众善奉行,唯有度化人让人明白佛法,这种功德是最上的功德,所以,这三因佛性;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这是人人本具的。
说到这个佛,夜睹明星悟道,这不是说过一次了吗?这个地方说几次也不算多,他因什么呢?要紧就在这儿,说夜睹明星悟道,他悟个什么东西呢?他要是有所悟,悟出个什么东西,那就成了妖魔鬼怪啦!告诉你讲吧!什么也没悟出来,那怎么叫开悟了呢?他借着那个明星的光明啊,他心里这么一明白,你要说明白个什么就错啦!他就是一个明白,他这么一明白,这明白就大啦,他距离的那个明星,不止几百万里,几千万里也多呀!他就知道我这个明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是现在才明白的,从来自己也不承认哪,从来就是竖穷三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都有我的明白,我就看这个明星吧,多少万里地,你说从那边,那是个边际,我这里也是个边际,当中算个边际,这也叫三际,由这三际竖着看,你横竖着十方,这也不知有多大啦,什么就是个明白,就是个明啊!这个话,你假比大家也有念过儒书的,说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人之学的这个道理呀,在哪儿?什么叫个道哇?就在当下这个明白,明白这个明,大家就知道啦,你要明白了自己这个明就叫明德,你要心里说我明白个什么,就糊涂啦,你们不信,你们诸位自己比量比量,说我这什么也不要想,你问问我这个心里头是明白不明白?当然没糊涂,这个东西就是呀!你心思心思看,还有个什么东西呀?这个人心里头成了习惯性啦!总在心里头明白个什么东西、明白哪句话、哪个文章怎么讲,弄这么一套,自己把自己就害了,他是这么个道理呀,就是明白自己那个明啊!「在明明德」,这个话说的多明白,底下又引出来曾子作的「大学」,古德唐告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视天之明…」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就是这个明,他还说出什么?他要说出个什么他就够不上个圣人了,你信不信?所以这个明字,不许再加什么字义,也不许再加什么说啦,你明白了是明,明白不了就算是没那么回事,你要一明白什么就错了。你假定说,这个话说到这,说到释迦佛夜睹明星悟了道了,我们这个人可以试验试验,你看不见明星,你旁的星星还看见啦,你要愿意提早起来,也有东方起明星,也可以看呀,你看一看,你比量比量,他怎么悟的道呢?你拿眼睛看一看,看一看你不就是个明白吗?你也别把这个光明搁在心里头,一看到就是这么回事情。说这个明啊,就到我这个心里头就明白了,外头这个光明,不是这个虚空的这个光明,这就是你心里头这个明白,这个明被引出来啦,这是个「正因的佛性」;你借着这个外缘,那个明星,那是「缘因的善性」;你心里头了然了,这是「了因的慧性」,这是人的三个佛性。所以我用错了在哪个地方呢?就是这一个明字吧,就说这个明吧!也可以说知觉,就依照明白说吧,有能明、有所明、有本明,我们人把这三个明字,本明抛在脖子后头去啦!不管啦!能明偶尔会说,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情?每天所用的呢,就是用这个所明,这是我所明白的事情,因什么所明的事情啊?有这种事实在这里摆着,这个事怎么办?怎么对?怎么不对?怎么好?这就算我明白了。这个东西明白的叫所明白,所有的事情你明白的,你假比今天咱们研究这个佛经,我这是随便这么就是个研究性,我就这么多说几句话,假比你说到这个地方上了,说到这个明字,该怎么个明法呢?我说这个话,你们诸位要记住了呀,就怕你们受了毒啦,你记住我这个话有什么用处?无非是借着我这个话,就像佛看见那个明星,借着这个明星心里这么一明白,就对啦,你再要把那个明星记住了,老是天天观那个明星就错了。我说那个话,你们诸位知道,这是我所说的话,你们诸位所明白的,你要是再转一个个儿,他一说我就明白,必是有个能明白的,是不是呀?他说了我就明白,他借着这个明白,这还算不错,比那个所明白还高一点,到了这个地方,你再一转个儿,这个能明白打哪里来的?借着所明白来的,因我所说的你明白,所明白是从哪里来的?借着能明白才有的,能、所,你要研究佛法,得要能所双亡!能明白的也把他放下、所明白的也把他放下,根本上都有个本明白,要没有这个本明白这叫「正因的佛性」,能明白的是「了因的慧性」,所明白是「缘因的善性」。所以,说到这个地方,就得多说几句话,佛出世说「法华经」,说过去世的、现在世的、未来世的,开权显实的时候,就说未来世的。
佛出世说法四十九年,这就不提那些个了,到了那个法华会上,这是说这个佛字,就说在这儿,因此,这个人不容易明白,佛是循循善诱,由浅入深,说到开权显实的时候,佛也快要入灭了,你明白了我也这样……把这个事情说开了,你不明白我也得说啦。所以,过去世诸佛也是这么说法,现在世也是这么个说法,说到释迦佛这个事还是现在世了,不但现在世,将来未来世,怎么叫未来世呢?释迦佛在二千几百年前这么说吧,我们这个时候就是佛的那个时候的未来世呀,过去世已经过去啦,现在世呢?释迦佛那时候说法呢,说这未来世,就是为给我们这个时候的人说的,所以才引出来这个话来,引的是什么话呢?咱就不说那些个啰嗦了,直接了当地就说了:「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你听这话,先说这四句,这是佛所演的教,后边这才说入理,入这种性理,诸佛,这是说未来的诸佛,过去诸佛这都说完了,现在的诸佛呢?掌教的佛,那也算说完了,这最后给那个未成佛的,叫未来的佛,未来的佛!佛已经说下啦,让未来的人悟这个理,所以我这是触动了,到了这个时候,我这给大家随便这么说一说。这个未来的佛,他说的刚才这四句话这是先说教,说完了这四句教,底下再说理,这个时间太短促,一说起来这个岔就长啦,你不说长了人又不好明白,还没等着说完又到了时间啦,这也是一个病呀!
说到这个未来的佛,未来的佛还没成呢!这才一历耳根永为佛种,耳朵一听进一句佛经、一句佛号,这佛的种子就下啦,这都是未来的佛呀!所以呢,「见即成因」,你看见佛像了,看见菩萨像、佛像,你一生恭敬心,这也是这佛因也种下去了,咱们就先不说这个,这个种子种这个因,这还都在所因以内呢、在所明白以内,究竟为真正的真实的明白,释迦佛最后说的未来的佛,他说了这么四句话,先说教,先说这四句。诸佛-未来的诸佛,还没成的佛呢,将来人怎么成呢?「诸佛两足尊」,这两样得具足,这才称为尊,尊都是世尊,都成佛啦,这两样具足啦!哪两样呢?福要足、慧也要足。第一,得修福结这个佛缘,你不结佛缘,你怎么能明白佛法呢?第一这叫缘因的善性,你得先结佛缘、先修善,然后,还有一个了因的慧性,你这明了,说是这个明呀,你有这个善缘,你结上佛缘啦,你这才可以明白了因的慧性-智慧,一个智慧、一个福,福慧这是两样都足了,这才成佛,福足、慧足,成就什么呢?成就他自己这个正因的理性,三个性,天然的有个正因的理性,他代着一体二用啊,是一个了因,了因是智慧、缘因是善缘-缘因的善性。所以说,诸佛-未来的诸佛,两样得具足,才可以成为世尊,两足,福也修足啦、慧也修足啦!「诸佛两足尊」,怎么叫两足呢?这底下就说了:「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法,就是指着世间上所有的种种样样都叫法,他知道这个法呀,在这个地方说叫佛法吧,说知觉的知,这就是了因的慧性啊,说知道这个法,佛法接上这个佛缘,这就是缘因的善性,这叫两足,知、法,这两个法:一个知、一个法,就是两足,这底下一个常,常呀!你要知道这个,永远也不坏、永远也不变,常是怎么个常呢?是不是无故的说常就说常了吗?底下随跟着一个字就是个无,你看这一句话分好几层讲啊,「知法常无性」,他知道这个法呀,知是一个字,是智慧,法是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两足呀,两足尊称为世尊,因什么呢?因这个知就是一个法,知说是了因的慧性,法呢,就是缘因的善性,这个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该怎么样呢?常在呀,这么就把知、法、常,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这个知、法、常有什么好处呢?怎么叫做常呢?这底下有问题呀,福也足了、慧也足了,都能常了,怎么叫做常呀?你知道,这底下有个写成的一个字,「知法常无性」,都在这个无字上,他没有一定有个什么东西,知道这个法呀,知、法,知是一个了因的慧性、法是个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缘因的善性就是常,常在,因什么常在?无呀,没有呀,说这么明了,根本上就没有,你可别着在智慧上呀,还有个智慧上,有个善缘呢,你看在这说都没有,你说怎么办呢?你这不是骗人吗?什么也没有了,这么不是骗人吗?不是呀,你这什么心理都没有了,你这什么也抓不住了,你这心里也不就空了吗?你想想呀,你心里还有什么呢?这就是你的本心就露出来了,你要知道了!你的本心都拿着这个大光明镜子,都拿五色油泥都遮上了,你把这个油泥照了镜子里头,拿了镜子当明白了,哎呀!红的、蓝的、绿的、白的,你看这个知道多少哇,你心思你把油泥擦去,这个镜子一照,把天地都照下去了,你看你这个用处有多大?这个道理就在这儿呢,就怕你又糊涂了,一个智慧,一个了因的慧性、缘因的善性,这两样都足了,就全凭一个无呀,你没有拿这个代表好说呀,说完就扫光啰!是一个无性,性字也是假定的名词,到了究竟,无有性!连性也没有,你说到了这个地方,你们自己,你们诸位,你们听完了,你们想一想,这个什么也没有,这怎么办呢?你这不是成了老习气了吗?你什么也没有,你心里不能空了吗?「心空及第!」-宗下说的,你就到了家了,你心里一空了,什么也没了,你就到了家了,「心空及第!」这是宗下不有一句成话嘛,就全凭这个空呀,全凭这个没有呀,你再到究竟处,连空也没有了,这心里就是明明白白的。
是吧!上边说了这两句:「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这底下,你别看这么难明白呀,就怕你呀,不常常地发心呀,得要多多结缘,与佛法结上缘,自然就明白了,佛也恐怕人不容易明白。佛种呀,种佛的种子是从缘起,你得要结,常常地与这个佛法结缘,打这上头才能够发起来,你才能够明心见性,才能可以见着这个佛法的所以。头一个字就在这个缘上,这个缘呢,也是性宗本具的,缘因的善性,你要一接上佛缘了,这个了因的慧性就容易明了,一明了!了因就是明了,就明白了。你只要有这个缘,你就能够有这个智慧,有这个缘、有这个智慧,这说是福也修下了、慧也修下了,这个地方所以「是故说一乘」,这是所以,这是说的一乘法就在这两样:一个缘因的善性、一个了因的慧性,所以这个地方告诉这么一句话。底下这四句话是佛的言教,佛说「法华经」,开权显实,有四个一:人一、行一、教一、理一,人、行、教、理,人、行这两个字就不用说了,人是菩萨才能学,发菩萨心,行呢?得行菩萨行,度化众生,底下刚才讲这个呢?这是言教,言教呢?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佛的种子,你总得和佛法结缘才能够起来这个种子,你要是有缘因,就容易有了因,所以这个地方这两样搁在一块这就叫一乘大教-「是故说一乘」。这两句话倒好,容易明白,底下,就是显这个理啦,这个地方是说的教,教是显理,理是什么呢?「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这是说这个理就在后边这两句上,前两句上这个理就显出来啦,「是法住法位」,就在这一句话上呢,世间的相就永远常住了,什么叫「是法住法位」呢?世间上一切:一共就是,这法就当个样子讲呀,什么样子就住在什么样子的本位上,是什么样呢?所以呢,这一个法性是法,各法一个法相,这两样法:一个法性、一个法相,法性住在法性的本位、法相住在法相的本位,这个世间法就常住了,永远也不怀啦,没有坏的时候了,怎么叫「是法住法位」呢?各有各的本位。佛说的一切法总是两样:一个法性、一个法相,法性是人的觉性,你的知觉,代表人的知觉,法相就是有形有相的,一个有知觉没有形相的、一个有形相没有知觉的,这不是两样吗?这两样才成我们一个人,大家要知道呀!我们这个人怎么是两样呢?见、闻、齅、尝、觉、知,这是一样,身上地、水、火、风、空这五样,这是法相,有形相的;法性是无形相的、有知觉的,一个知觉、一个形相,成一个人,你要各住本位,法性别依赖法相、法相别依赖法性,是什么法住在什么本位上,法性住在法性的本位、法相住在法相的本位,这个世间是永远常住,没有损坏的时候了、没有破坏的时候。
佛字还没解完,就引出来「妙法莲华经」八句偈子,上来已经解释了四句,下面这四句,今天把他略略的解释,这四句偈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这是最后这四句偈,这个佛法的要义就在这四句偈子,就在头一句上,头一句大家要谅解呢,这佛法就容易明白啦,说「是法住法位」,就是这一句,怎么叫「是法住法位」呢?说这个法呀,就做个样子讲,就是方法,说这么一句话,说「是法住法位」,是什么法?说这两种法,在世间上一切事情都包括过来啦,一个法相、一个法性,这个法相在世间上所有的形形色色、宇宙、山河、大地,都在里头包含着,这是法相啊!法性是这个知觉,知觉总不出这六样,就照人表示吧,见、闻、齅、尝、觉、知,眼睛见、耳朵闻、鼻子齅、舌头尝、身上感觉、心里头知道,就这六个,这六个都在法性,就是人的知觉性这一边。这地方恐怕大家一时对这个名相怕生生涩,变了样、变了名相,变了名相容易记着,还容易懂,这个法相,变做一个相分,有形相的这一分子,就好明白啦,经上也有这个成文,有这个现成的这个名字,叫色法,有形色的这一样,就这么一句话叫色法;第二样知见,拿心代表,心法!色心二法也是代表法字,这好明白,大家知道就是色法就代表法相、心法代表这个法性,这个心法、色法,大家好明白呀,心法是人的知觉,所以,谁都明白,色法呢?有形有色、有形有相的,法字当样子讲,说是形相这一样就好明白,心里头呢?心法呢?知觉这一样,这一共是两样,这好明白呀,这两样都住在本位,就是这么句话-「是法住法位」,什么法呢?一个色法、一个心法,住在他的本位上,怎么叫住在本位上呢?说这个形色这一法吧,不借着旁的知见这一法,光这个有形有相的归一路,在我这个形相的本位上,我不借着这个知见,那个心里头那个知见那些法,我不要那个,我在我的本位,在我这个有形有色的这个本位上住着,这叫「是法住法位」呀!有形相的这个位子,我就住在有形相上,我不借着这个知觉,不借着心里头这个知见,这叫住在本位上,这叫「是法住法位」,那我这个心呢?有知觉,我这个知觉住在我知觉的本位上,我也不向那个有形有相的一块参和,我也不住在他那个位子上头,我就住在我这个知觉这一分上,这叫「是法住法位」呀!是这个有形相的色法,有形色的这一样,我住在有形有色的这个本位上,有知觉的呢?就是心里头这个心法了,我住在我这个知觉的本位上,我也不用那个有形色的那个样,我不要!住在本位上吧!不许参和!这有什么好处呢?知觉住在知觉的位子上、形相住在形相的位子上,大家这都明白了、都好懂了。说「世间相常住」,就这句话,说你要是色法住在色法的本位上,不向心法参和着,心法住在心法的本位上,不向有形色的一块参和,各住本位!这个世间这个相,你不觉得有间断吗?世呢?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间断开了,有时间、有段落,他就不能常在啦!说要是这个心法住在心法的本位上、色法住在色法的本位上,这个世间上就没有无常了,就是永远的也没有生死啦!也没有生灭啦!说永远常在,就这么句话,大家明白啦!说这个话,你说的可倒明白呀,怎么就能常在呢?是不是?怎么就没有生灭了呢?怎么就没有生死了呢?这是怎么个讲的呢?要紧的就在这个地方,你要是形色住在形色的本位上,有形有色的,这叫色法,他不用知识,不用你这个知觉,你们诸位想想,他自己生来也不知道、灭也不知道,他没有知觉吗?形色这一法,他住在本位上啦,我不用知觉,不用知觉,他有生有灭,他也不知道了,是不是?谁管他叫生叫灭呢?谁管他叫常在呢?谁管他叫无常呢?这不成问题啦!他是不用知觉这一分啦,他住在他的本位上啦,这个心法住在心法上、这个色法住在色法上了,我们这个人的见、闻、觉、知吧!住在我的本位,我不向有形有相一块参和,你们诸位想想,我们这个知见还有个断灭吗?那永远常在呀!因什么呢?因为眼睛看见有形有色的,那有形有色的他有生有灭呀,你那个眼睛的知见随着色相转,耳朵闻听这个声音你就随着声音转,你就成了生灭法了,就有了生灭了,大家这个地方要注意呀!要把这个地方要谅解才行,哪还有生灭?你不自己找生灭嘛?哪有生死?你自个儿找生死嘛!你心思心思!所以这个色法和心法这是两样呀,有形色的是一样、心法是有知觉的一样,有知觉没有形相、有形相的没有知觉,这是各住本位啦,不向一块参和,这个世间上就永远常在啦,说没有生灭啦,也没有无常啦,这个人也就没有生死啦,大家这个地方要注意呀!所以,佛才说这个话呀,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你是这个色法,住在色法的本位上,你是心法有知觉,住在知觉的本位上,这个世间就没有无常了、就没有生死啦,就常住啦,说这么句话呀!佛这话从哪来的呢?这底下不是有四句偈子吗?「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色法和心法各住各的本位,这个世间上的相就常住啦,这底下有解释啦,「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这话从哪来的呀?从道场上来的呀!佛不是悟了道了吗?因什么悟道呢?上头我说过,夜睹明星悟道啦,这大家都听过啦,我说过了,他夜间突然间看见天上有个东方在起明星,这个明星总有几千万里不止,多少万里也不止,他一看,我这个眼里这个知见,就达到明星这么远哪,这是往远近说呀,要是横竖的一普遍呢,也是普遍十方多少万万里也不止啦,我这个知见就是这么大呀,他是借着这个相分,他不向这个相分一块参,他这个明星是有形相的一分子,有形相的一分子,他这个眼晴一看呢,是有知见的一分子,就是属于心了,他这个知见见着这个明星,被他触动啦,夜 35241;明星悟了道了,一睹这个明星,他这么一了然,唉呀!这个明星多少万万里这么远,我这个知见就这么高,这么大呀,普遍十方,遍满一切处哇,「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都是我呀!就这么一心思,唉!这个事明白啦,这释迦佛才明白了,这就是「是法住法位」,明星住在明星的本位上,我不攀缘你这个明星,你把我引动了,我这个知见,不和你一块参和,我在我的本位上,我这个知见,无量无边的大,遍满一切,到处都是我,他也没有形相、他也没有生死、他也没有病,我告诉你说吧,到时候也不用穿衣裳、也不用吃饭,你看这有多乐,多安乐呀!你看我们这有形相的色壳子,到了时候就穿衣裳吃饭,又怕冻着了、冷着了、热着了,有了病还得找医生治,治不好还得死,你就养的多好,到了七十、八十像我这个时候,论天活着,不知哪个时候死,你们诸位想想,是吧?这是说,这个形相是靠不住的,夜睹明星悟道哇,你看这个明星,到时候说没啦,就灭啦,他转到哪边去了?你看这个日月星辰、天地山河,到了时候都得坏呀,一块都坏,不过是气脉长一点,人的这个知觉呢,永远也不许坏的,大家知道,人自个儿不承认自个儿呀,这个人都迷惑啦,拿着这个有形有相的身体这是我,这冤枉到哪里去了?那么这个身体是什么呢?不是我?这个身体可以说就是我的,这是我的身体,你把这几个字叫开了,就不糊涂啦,这个我是谁呀?这个知觉是我呀,你这个见、闻、觉、知,他没有形、没有相,他也没有生、也没有死,到了时候,也不向你要衣裳穿、也不向你要饭吃,你心思心思!他是永远常在的,这个东西是永远也不死呀!佛他就是认了他,就悟了道啦!大家知道,这是「于道场知已」,在道场他知道,形相是形相、我这个知觉是知觉,我这个知见上看见这个明星啦,我可不随着明星转啦,这个形相是个无常的呀,一会儿说转过去了,我这个知见,他永远在,所以这个地方,「于道场知已」,就在这个道场里头已经就知道啦,知道已竟啦,知道了怎么办呢?「导师方便说」,这才刚说的这四句话,这是佛为大导师,引导人,让人离苦得乐,逃出生死的关头来,这是佛告诉他,他是用方便法说,方便法是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佛悟了道以后才说这个话呀,他没悟道的时候,他没说这个话,方便说,再给你一说,这个方法,便当容易讲,方便这两个字,方是方法、便是容易,我就给你们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你要知觉离开了形相,这形相无所谓生死,你这个心里头有个生死呀,你这是知觉的关系,你知觉离开形相呢?那个形相他也没有生死,他自己也不知道是生是死,所以你这知觉迷在形相上呢,哎呀!我这死啦、我又有病啦、我又活不了啦,就是弄了这么一套,岂不知你这个不喘气的那尸首坏了,你那个魂灵还有呢,魂灵他还有个体质呢,体质一层一层的吁,就像人穿着大皮袄撂下啦,还有二马褂,二马挂撂下啦,还有小皮袄,你都脱净了,通身不挂一丝,到了这个地方能妥当了,他是那么个意思。这个人是现成的,佛夜睹明星悟了道,他就是赞扬说:「奇哉!奇哉!」太出奇啦!太出奇啦!我这才明白了这个道理,人本来没有死嘛,无故的就修行,这么修那么炼!怎么炼怎么修呀?哪里有该死的玩意,你一炼就不死啦,你就多活上几万年,到了时候,还得死不是嘛?根本上就有个不死的,你自己不承认自己,你自己不是有个知觉吗?你的知觉也没有形相,他本来能没有死,他到了时候也不想吃饭,那肚子我怎么觉得饿,你的肚子和这个身体你做了活计了,连在一块啦,你心思心思,你要把这早早的放下呢,你得观念,时时观念我这个知觉,与身体就不相干啦,你知道,这个人越到临命终时,就像从房子里…我要搬家啦,就走啦,就出去啦,不用又难过啦、又着了气了,又叫唤、又哭、又嚎啦,哪有这些个事情啊?他自己迷惑自己、自己害自己,所以佛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太出奇啦!说一切众生,这个人-有知觉的人,世间上的普通人,像佛是一样,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如来是佛的通称,号叫如来)的明智,你明明白白的嘛,明智,有如来的夙慧,生生世世你说有这个善根,这个地方你得明白,你再承认,你要没有善根,这么讲你也不承认。所以,讲到这里,佛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的明智,有如来的夙慧,有如来的相好。」什么相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都是自己这一个身体,你问问你那个知觉有多大,你想多大他就多大,你执着这个身体,你告诉他,他就是我,你到时候有病,你也作不了主,你就得病,到了时候死也作不了主,说得死,你无故的总迷糊他干什么呢?这个呢-「是法住法位」,你这个知觉住在你的知觉的本位上,你别着重这个肉体-这个有形相的本位上,这还不好明白吗?你们诸位想一想,这还用说吗?还用讲吗?佛就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这个佛叫大导师,引导人的老师呀,这个方法容易让你们知道,你们就知道各住各的本位呀,你拿你那个知觉,别和你的皮肉筋骨向一块参和呀,一参和一块就槽了糕了,你跟他一块受苦,这个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佛说世间上一切众人皆有佛的智慧、皆有佛的相好,有佛的智慧是心、有佛的相好是身,身心和佛是一样,你听听这个话,一样我们怎么不成佛呢?是不是?你看你成你的佛,我们怎么还是凡人呢?在世间上受苦呢?有两种病啊!什么病啊?妄想、执着哇!佛说的,他自个儿就说完了,没有人问他就说了,说一切众生皆有佛的智慧、有佛的相好,因什么不成佛呢?这底下说:「不因旁的呀,单单的就是一个『妄想执着』四个字-妄想、执着!你不应当想的想,这叫妄想,你不应当想的想了,你改了还好,还不改,还直抓住了,还不松手,哈!这个佛怎么成呢?所以呀,就成不了佛啦,就因这个毛病,你们诸位想一想,由他自己,他自己不做吗?那你还怨谁呢?极爽神、极容易的事情啊!所以,到了经后面,引出来的这个话,「楞严经」正文上以后,说的话与这个话统统的不一样,不一样可不一样,佛那是变样的说,统统都归这个理呀,你们不论你说什么话,要不归这个道理呀,那就算是错啦,讲的可不一样,理是归这个理。所以,不因旁的,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你不能证佛果、你不能得佛的享受,就是因这个呀,所以这个…佛说到这个地方…这底下……
这「大佛顶」三个字,这一个大字、一个佛字,略略的比量出来了,底下还有个顶字,「大佛顶」这三个字是最要紧的,「楞严经」上这个名字上边这三个字,这个顶者怎么讲呢?「大佛顶」说大佛呀,这个头顶有无限顶相,做一句讲啊,要单讲这一个字呢,这个顶者相也,这头顶他不是个形相吗?相,可是这相是最高的一种相,最高的一种相是什么相呢?他就是佛相,还是照着佛说,说这个大佛,大是照着佛说,这个顶到了这个极顶这个相呢?是佛有的相,佛是什么相呢?佛有三身、有四智,有三种身相,头一种身相呢,普救众生现什么相啊?现百千万亿化身,百千万亿化身,这个数怎么这么多数呢?百千万亿化身,身就是身相啦,不是光在这个娑婆世界,在印度现了个丈六身子-老比丘相啊,这是救度我们人哪,这是他的一种相,最低的相。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为引导我们这个人,其实成佛成了多少万万回了,他才成,他是引导人,这是说百千万亿应化身相,百千万亿应化身相;再向高处说呢,圆满报身相,千丈卢舍那,卢舍那佛,翻这个净,他这个清净遍满一切处,佛身就不用说多大啦,他给菩萨说法,他现相现一千丈高,我们这个人哪里听得了啊?你心思心思,他是教训那些大菩萨呀!现千丈卢舍那,坐千叶莲花台,教一切菩萨法呀!那个时候我们这个人都听不着啦,所以,这是二种相;三种相呢,清净法身相,清净法身遍满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处不是他的本相啊。才刚说佛有这三种相,我们人人都有,你看说的这么热闹、这么多,你转过来,就是佛有,我们人人皆有,因什么呢?有我们怎么弄不上呢?头一样,不知道,第二样,知道了还不容易信,好容易信啦!还不容易照着学!就是这个事情,不容易知道、不容易信、不容易学,他因什么不容易学呢?我早明白这个理,当下还没这样学,我要学好,早就成佛啦,是不是呀?他不是一天半天的工夫容易学成的,所以我这是说这个理呀!
佛有三种相,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这个相是和佛一样的,说是因妄想、执着,我们要想学,难学的是什么?说是个妄想、执着,不容易去呀,你把妄想、执着去了,你转过来,你就学佛夜睹明星,你设身处地,你就看我看见这个明星,这是谁看见的?就是我们这个知见,你就看我这个知见有多大呢?有多远呢?有多高呢?要能够这样讲,直接着比他那个百千万亿化身、比他那千丈卢舍那坐千叶莲花台、比他那清净法身上遍满一切处,这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事情啊!然而,不是一做就行了,必需要有夙根,前世就修好啦,他这个人闻到了就信,就怕你没有信心,有信心是人人有份,是人人做得到。唯独这个佛法,人不容易明白,明白了还不容易信,信了还不容易照着学,这个妄想、执着太多,怎样去掉呢?我不知道旁人,我总想去,直到现在也没去净,一半也没去呢,要紧的就是去妄想、执着,解释这个「楞严经」,必须依着五重玄义,第一重玄义已经略略解释过。
当下解释第二重玄义,是显这体,解释名字,是依这个名字解释名字,显体是依这个文义,显这个实体,这「楞严经」是依什么为体呢?依「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这七个字是一部经的具体,这个体不是这么一解释就算完了,得要依照着解释的这个名词,要显出这个体来,这个体本来是不可思议的,这个不可思是心里思想不到呀、不可议是不可议论的,你说到不可思议,你怎么拿文字解呢?说依这个文义呀,能显出这个理体来,这个体就为理的一个具体呀,拿什么文字显呢?就拿这七个字-说「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三个字,先得解释这个名字,然后才显这个体呀,这个名字要不知道,这个体也没法显。说如来这两个字,这得要解释解释,怎么叫个如呢?这个如,简单说就是一个不变之体,他这个体不能变化;这个来是个随缘之用,这个不变之体和这个随缘之用和在一块,怎么叫不变之体、随缘之用呢?这个显体的这个文,你要说体必得说用、说用的时候还必得说体,虽然这样,可到底是体、到底是用呢?说用的时候、说体的时候,随胜立名,哪面胜,哪面就算是名;体的这边说的胜就是显体、用的这边说的胜就是显用。怎么叫随缘?什么叫随缘之用、不变之体呢?在随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随缘。随缘的时候还藏着一个不变、不变里头还藏着一个随缘,所以底下搁一个藏字,叫「如来藏」啊!这个字本来是一个收藏的藏字,怎么念藏(宝藏的藏)呢?这个藏是一个名词,有能藏所藏,有藏这个东西的地方、有所藏的这个物,佛一看,就说藏,所以这是个名词,藏(收藏的藏)呢?是动辞,所以这叫「如来藏」啊!这「如来藏」这三个字,这个意思是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在这个地方依着用还显这个体,所以如里头藏着个来、来里头藏着个如,互相包藏!所以就叫「如来藏」。这个如刚才说的,就是一个不变之体、这个来就是随缘之用,随缘的用就是变化的,一个变化的、一个不变化的,如是这个不变的体、来是一个随缘变化的用,这两个字大家可以知道,在随缘的时候,随缘就是变化啦,变化的时候就不变,这是说变化的时候能有个不变,说来呢?不变的时候有个变,这个道理怎么讲呢?简单说,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变,你看这个意思,一听就难懂,这个名词,把世间上所有一切一切的都包括在一块,立了这么一个名字,说哪有这种事情呢?说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变呢?说世间上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么一回事,若不是这么一回事,决不立这么一个名字,是人不在这个上头研究。要说他也不留心听,他一听这个名词,也就觉着顶生涩的,说以什么为凭据呢?说是在随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随缘,说一句普通的话,不变的时候就变、变的时候就不变,说这话就像迷糊人似的,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道理。
世间上一切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么一回事,人不留心,所以你也这么说、我也这么说,马马虎虎的就过去啦,说哪一种东西,能可以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变呢?是不是呀?随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随缘,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变,这就好懂啦、好明白啦,先拿几种事情举出来,先把名词懂了,然后再显这个理,拿什么呢?先拿这一种有动作、没有知识的东西说个比喻,拿他做个样子,有动作、没有知识的是什么呢?你就说这个大海里头的水吧,他是一个活动性的、没有知识,所以这个海水,要不刮风的时候,平平静静的,这就是个水的本体,这就叫不变,他没改变哪,没改变的时候,怎么就随缘呢?那个缘哪,就叫帮忙,他就是帮助的助缘哪,这个不变随缘哪,随什么缘呢?要来了这个暴风,起大风啦,这个风就助着这个水就起了波浪啦,拿这个风一刮这个水,这个波浪就起来了,这是不变随着缘就变化了。不变的一个水体,拿风那么一吹,就起了波浪啦,就变化了,这是不变因随缘而变,不变而变、变而不变,可就说一边啦,怎么由不变就变啦?这底下由不变而变,就是这个随缘了,这一随缘,还有个不变,成了不变啦,这个不变里头还有个变、变里头还有个不变,怎么变里头还有个不变呢?这个水呀,已经变了,变成波浪了,这就变了,怎么叫不变呢?变里头有个不变哪,这个波浪虽成了,水成了波浪了,然而这个波浪还是水呀,虽然成了波浪,水可没有变,波浪不能说不是水呀。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头回说的是不变随缘,第二句是随缘不变,虽然是随着这个风的助缘起了波浪,随缘里头还有个不变,随缘就是起了波浪,波浪还仍然是水,仍然还是海水,海水没变,这个地方,变而不变、不变而变,这是一个无情的动物,这是指着水说。再举一个矿物呢,就好比,假定说,佛前有个铜香炉,你想着要把它化了,造一个佛像,当然是你有这个心,没有这个手艺,你不能成功啊,你找这个会手艺的人帮忙是助缘哪,这个铜香炉它原来就是个不变化的了,它还得随缘,来了一个铜匠,就把它生上火,把它化开了,化开了翻成沙,那是造什么呢?造佛像,拿铜香炉造一尊铜佛像,这铜匠他有这个手艺呀,他一帮助,心里这么一想,他就是一个助缘,他助着这个铜就变化了,变成个佛像,这就是不变的铜香炉,他变了个佛像,是不是?他不变是随缘了,随着这个工匠、随着他的手艺,就变成一个佛像,这不变随缘而变哪?由这个因缘他就得变,不变随缘,这虽然是随了缘了,里头还有个不变,怎么还有个不变呢?虽然是造成了一个佛像,这个铜还是没变那,这个相变了。香炉是个相、佛相也是个相,这个相变啦,原质没有变哪,他这个铜可没有变,所以这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是说个矿物,它变里头含着不变、不变里头含着变,所以拿「如来藏」这个名词讲,如是不变之体、来是随缘之用,他是表示这个意思。你假比这都是矿物,无情之物,再说有情的物呢,也是不变而变、变而不变,你就说我们这个人吧,我们这个身体,他不变就随缘、随缘就不变,怎么叫随缘呢?怎么叫体呢?
人体是个具体,你有这个身体,有行、住、坐、卧,这一天总变化,你自己不知道,说这个行、住、坐、卧,你们诸位来这里,走步这不是行吗?行在这里又住下了,住着住着又坐下了,坐在这里听经完了,回到家累了睡觉,就卧下了,这叫行、住、坐、卧呀,虽然是不变,行、住、坐、卧总是变化呀,他这是不变就随缘啦,什么是变而不变呢?你就是这么变化,这个身体仍然还是个身体呀,这个人的身体何尝变呢?所以有体有用,拿这个话说,他是让人明白,这个体、用是不相离呀,经上他立这个名词就是为显这个体,这个体不好讲,这体上就有用、用上就有体,讲这个体,讲这个用,有什么用处呢?你说了这么一大堆,比如这个佛法上,大家可要知道,他有这个总题,都得归在这个题目上,哪个总题呢?释迦佛他三十岁夜睹明星悟道哇!我不是讲过两三遍了吗?大家也都常听见,就是这个夜睹明星悟道,才悟了道,他说了四十九年法,说的一切经都是说这个夜睹明星悟道哇!是变化着说呀,别疑惑着,此不是彼、彼不是此,说是这一种呀!你心思还有多少事,你把这件事明白了,你就开佛的知见啦,能成佛,他是这个意思。夜睹明星悟道与「如来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呀?这底下就显这个体呀!体是什么体呢?就是人的性体,人人天然具足的三种佛性,是什么佛性呢?是正因的佛性、缘因的佛性、了因的佛性,正、缘、了要分别开说呢,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了是明了、是智慧,人生下来天然的就有这三种佛性,正因是天然的理性,天然的理性,他非有因缘,他不能发动变;缘因的善性,他因有这种缘,他心里头就明白了;了因的慧性,他这么一明白,就认的自己正因的理性啦!
大家要知道,上来不是也说过吗?「佛种从缘起」,佛的种子由缘上起来的,缘是什么呢?由释迦佛夜睹明星悟道,他是什么因缘呢?就是见着这个明星,这是他的助缘,说好比这个海水,有风它就起波浪,他这个见性,就好比海水是个不动的,他一见了这个明星,他就发动了,他发动什么?这个明星就是个缘,好比刮的风,他就是个缘,他这底下就是了然啦,这缘因的善性,结上这个缘啦,他眼睛这个见性见着明星,他心里就了然啦,他心里明了,是了因的慧性,这是个智慧,大家要把这个理明白了,这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叫「如来藏」。所以他夜睹明星悟道,这个缘就在这个明星上,明星是他所见的,从这个地方,大家就可以醒悟,明星是一个所见的,就能引起他能看见的这个见啦,其实是一而三、三而一,他不变就随缘,他不变的这个佛性,是正因的理性,也叫正因的佛性,这个正因的佛性,他有这种缘,什么缘呢?若不是借这个明星,他就不能认识自己,他借着
-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
- 下一篇:倓虚大师追思录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七)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