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的要领
关怀病人,若经验不足,不得要领,往往易令病人心生彷徨,乃至加重病情,自己也会灰心挫败,半途而废。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有五法能使病人迅速康复:一、为病人分辨良医;二、照顾病人要先起后卧,不可懈怠;三、善于言谈,不贪睡眠;四、以佛法供养,不贪饮食;五、能胜任与病人说法。由此可见,关怀者必须学习医学与佛学相关知识,增长技能,并且具有善巧方便,才能事半功倍,下列几点,应加注意:
一、了解病人,随机应变
关怀病人之前,最好先透过家属或医生,对病人有初步的了解后,作好病人的基本资料,知己知彼,才能契理契机,侃侃而谈。了解内容包括:病情、家庭、疗况、个性、信仰、职业、兴趣、嗜好……等。关怀者与病患,彼此双方是需要互信互动的,不是教条式的我问你答。身心脆弱的病人,尤其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有事请问,应委婉客气,千万不要像在调查户口一样地询问病人,令他厌烦。
探望病患时,必须要随时察言观色,视病人情况,决定停留时间,除非病人慰留,否则不宜太久,因为病人可能不好意思或没有力气回绝。当你看见病人显露疲倦、焦躁不安、不舒服,或频视天花板、看手表,或闭目养神、不愿讲话,或其亲友来探视等,就是该告辞的时候,以免消耗病人太多体力。
又探病时,每次人数不宜太多,人多嘴杂,反让病人疲于应付,消耗精神。一般而言,病房空间不大,人多也容易带给病人压力。
二、适时探望,勿扰休养
一般医院不论普通病房、加护病房或安宁病房,都订有探病时间,用意乃在于让病人少受打扰,充分休息。故关怀病人应遵照医院规定的探病时间,避免在他休息时探望。若是探病时间,而病人正在休息,也不宜打扰他,或许他好不容易才睡著,或需要更多休息,以养足精神,恢复体力。一般而言,刚动手术后,最需要休息,不要在此时探望。
探视病患可随手携带奶品、水果、鲜花或礼物表达心意,增进情谊,惟必需事先了解病人是否需要、可否饮食?病人若是佛教徒,则可携带佛教文物、书刊、佛像、念珠、念佛机、大悲咒水等赠送结缘。关怀者如果自己生病,具传染性,则请勿关怀病人,以免传染给他,反而加重病情。反之,病人具有传染性,关怀者也要小心谨慎,保护自己。
如果病房门口挂有‘请勿打扰’的告示牌,则表示病人及家属,希望不要受人探访,请尊重他们的决定。或病房门口虽无‘请勿打扰’的告示牌,但病人的态度明显不愿受人打扰,也不要勉强,应立即告退。最好先与家属沟通好才去,以免无功而返。
三、尊重信仰,依其意愿
关怀病人是鼓励安慰,不是说教传法,不要让病人觉得,你非要他接受不可,不能强迫他接受我们的观点,不可勉强他改变原有信仰。强迫性的语气容易带给对方压迫感,继而排斥,产生反效果。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各异,应尊重并依照病人的宗教信仰与他沟通,不要努力传教,尤其当你怀疑这可能不是他所需要的,除非他愿意接受。
临终病人最需要的是心灵的安详,心灵的安详并非一定透过宗教才能做到,灵性的关怀也并不代表宗教的关怀。当然,试探性地引导他念佛,是我们关怀的目的,但要因材施教,随顺因缘,不可勉强。如果他是基督徒,信奉耶稣,常行祷告,可以带给他平静和悦,我们不一定非要他念佛不可。假如他一心向往天国,想要面见上帝,我们也不一定非要他求生净土不可。尊重他人不同的信仰,是佛教徒应有的基本修养,你可用真诚的态度,提供参考的方式告诉他:“陈先生,我知道你是虔诚的基督徒,我很真诚的告诉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并不违背你的信仰,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可以仗佛愿力,到天国觐见主耶稣,阿弥陀佛会尊重你的心愿。因此,念佛乃是提供多一条可以到天国的路径。如果你觉得不安或不妥,请不要勉强;如果你觉得祷告,可以令你喜悦安详,活得自在,你就认真去做,我祝福你得到主耶稣的爱,圣灵充满。”
四、忌问隐私,多言乐事
俗话讲:“家丑不可外扬。”大部分人都不希望别人得知自己的隐私与缺失,所以不要探问病人的私生活及家务事。如果病人或家属肯主动告诉你,得知之后,请不要四处传扬,让病人或家属尴尬难堪,影响互信互动的关系,甚至引发纷争,造成困扰。
如果病人觉得罹患恶疾是不可告人的隐私,请不要询问病人得了什么病,尤其妇女病或花柳病,除非他主动愿意说。当病人诉说病情时,应心怀悲愍,深表同情,适时表达愿意分担痛苦的心意。也不可随意询问病人的资产或遗产分配,尤不可藉机劝募化缘,这可能会带给病人不当联想,怀疑你探病的动机。
关怀病人,不宜谈论刺激病人心情之人、事、物。若同房尚有其他病人,讲话声音应适量,以免妨碍他人。与病人交谈,并无规则可循,可以聊些令他欢喜振奋的事情。如果他热衷美国职篮,或许一句:“湖人队已经连五胜了,你知道吗?”就能使他心花怒放。假如他兴趣日本职棒,也许一句:“巨人队跟西武队总冠军赛,拚得你死我活,你想知道吗?”就能使他雀跃不已。尽量帮助病人回忆过去温馨美好的事物,譬如:旅游见闻、结婚生子、行善助人……等。也可以多谈些轻松有趣的事情,譬如:童年趣闻、求学糗事、军中花絮……等。这些话题,也许可以使他暂忘眼前身心的痛苦。总之,谈他感兴趣愿意听的话。若是对方能够接受,毫无避讳,谈谈死亡也未尝不可,要视个人情况而定。有时,只要用心倾听他想说的话,就已经足够了。
五、赞赏美德,肯定善行
当你关怀临终病人时,要强调他曾做过的好事,使他觉得生命是欢乐的、有意义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与善举,而非失败与恶行。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或多或少值得赞赏的地方,尽量挖掘他的长处,如实的赞叹他,使他发挥生命的潜力,肯定自我。
信愿曾经南下高雄长庚医院,关怀一位二十几岁就罹患胃癌的女众,她是位虔诚的佛弟子。当我进到病房探望她时,只见她身上插了许多导管,气息微弱,不能言语。我为了强调她的善行,拿起一张她以前出资善款印经的收据,告诉她:“李居士,你是位难得的念佛人,如世尊在《观经》所说的人中芬陀利花。虽然你年纪轻轻,即罹患癌症,你也深知自己即将不久人世,难免心中充满无奈,但你此生并不遗憾,因为你得遇净土法门,平时不但认真念佛,而且勇于布施,这张是你多年前赞助印经的收据,你的善心将使很多人有缘得遇佛法,学佛修行,获得解脱。因此,你的生命是非凡的,你的功德是无量的,你的人生是永恒的,师父真心赞叹你,阿弥陀佛一定救度你。”我话一结束,只见她两眼盯著收据直视,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一句良言的劝勉,往往使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对生命燃起无限的希望;一番嘉言的开导,往往使一个害怕死亡的人,对生死充满超脱的勇气。劝勉与开导,无非是帮助临终者,认清死亡乃人生之必然性。唯有了解生命的因果事实,方能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也唯有了解生死解脱之道,令人生无所畏惧无所挂碍,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六、勿私推荐,秘方食品
经常到医院作临终关怀的人,可以发现西医病房,常有病患瞒著医生,私自服用中药或偏方;或者亲友将自己服用的药物,未经医生允许,信手随意拿给病人服用。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病情各异,相同药剂,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不见得会有同样的效果,也许会有不同的副作用。有些偏方,对少数人有效,但对大部分人无效,并非每个病人都适合服用。除非你愿意承担后果,并对病人及家属负责,否则请勿介绍任何药品或偏方给病人。也不可随意推荐营养食品、健康食品与生机食品,病人之病况,也许有某种饮食的禁忌,或营养师的专业调理。在不了解病情及疗法的情况下,随意推荐病人服用,可能愈帮愈忙,甚至贻误病人,造成遗憾。
除非经医生许可,否则也不宜介绍民俗治疗师为病人治疗,更不可亲自为病人刮痧、拔罐、推拿、针灸、指压、放血、脚底按摩,又不可推荐任何医疗或复健器材给病人。总之,只作关怀工作,不能妄自参与任何医疗行为,或让病人及家属误会趁机招揽生意。
七、勿为人师,擅自教授
不可以自我的观点告诉病人要如何做:“你应该要急救,你应该要针灸,你应该要兼吃中药,你应该要化疗,你应该要复健,你应该要转院,你应该要去看某某医生……。”应以病人的立场关怀他,了解他有什么样的想法与做法,例如:“你打算临终急救吗?你认为针灸对你可行吗?你想过作民俗疗法吗?你觉得兼吃中药对你有帮助吗?你是否考虑作复健?你想不想到户外走一走?要不要我把病床头部调高?有没有想过对孩子交代什么事?对于疗程你有什么看法?院方的照顾你满意吗?伙食吃得惯吗?……。”
我们都不是病人,很难体会病人身体、心理、灵性的痛楚,即使我们是病人,也与他不同疾病,具不同的痛苦。所以切勿以教导者自居,我们都只是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疾病死亡,如何认知生命意义;病人才是我们的老师,他活生生的教导我们,人世就是无常,生命充满苦难。病人如果有医疗、家庭、灵性等问题,可以鼓励他与医师、社工师及宗教师等专业人员商讨沟通,我们不具专业技能,不可越俎代庖。
八、劝勉家属,常伴病患
临终病人的情绪,很容易起伏不定,尤其当身体遭受疼痛侵袭时,或家属无人探望时,所以鼓励他的家属悉心照料、陪伴左右是很重要的。有时家属静静的陪伴在身旁,就是最好的安慰。陪伴临终病人必须要能承受沉重、悲伤、紧绷的气氛,这个角色由病人家属担任最适合。不论卧床或散步,不管交谈或静默,陪伴在他身边,会带给他内心的安定感,不能只是花钱请“看护”照顾病人,家属反而像是访客,如此就缺少亲情与家庭温暖。临终病人最需要的是亲人的爱,亲情的滋润是一股无形安定力量,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从许多实例可以发现,临终病人往往因为某位子女远在国外,不能即时返回探望,因此牵肠挂肚,茍延残喘,或死不瞑目;等到亲人探视后,才安然地辞世。
把亲人带回家,陪他走过死亡关卡,胜过交给陌生人照顾;在病床前陪他到断气,胜过在病房外等他离世。陪伴著他,让他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亲人都会在他身旁;并且说出该说的话,完成未了的心愿;与他同在,紧握他的双手,直到那道生死关口。
九、真诚关怀,适时幽默
真诚的关怀就是不断地对病人表达明确、积极、温馨的照料,例如:协助量血压、做胃镜、打点滴、照X光;帮忙洗头擦背、沐浴换衣、入厕净手、用餐睡觉;陪伴冥想、祷告、忏悔、静坐、读经、念佛、持咒等,持续到他的生命最后时刻,甚至死后,使他得到永恒的生命。生命的光辉,就是帮助他人找到生命的圆满落幕与归宿。诚挚的关怀容易让人接受与认同,尤其临终关怀,更能让人感到必需和受用。
临终病人常因身心交煎,而感到拘谨和不安,因此,探视时应尽量保持轻松自然,过于严肃,容易引发他的紧张。交谈时语气宜平和、神情宜悦色,距离宜接近,不要让他觉得你在嫌他。关怀是需要取得信任的,让他接受你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心诚意。客套的话语,容易令他察觉你的应付心态。适时的幽默,能带来欢乐气氛,解除他的心防。幽默具有惊人的力量,可以缓和紧张拘束;幽默可以协助病人建立自尊,尤其病人沮丧、懊恼时,以轻松式的口吻鼓励最有效果。
十、善巧应用,肢体语言
病重垂危的人,总是会期待被人关怀,只要握著他的手,轻拍他的肩,轻轻替他按摩,整理衣裤,甚至倒茶递水,扶持如厕,翻身摆位,互相拥抱,就可以带给他无比的安慰和舒适。点头示意,眼神关爱,略带微笑,也可以令他感到被肯定、被接纳。善用肢体语言,真情表达你对他的爱心。但对方如果是异性,必需分寸拿捏得宜,避免表错情,徒增困扰,尤其年纪相近者。
但也不要让病人养成依赖性,病人即使卧病在床,行动不便,也不要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好像废人。应该让他尽量持续日常生活,以发挥生命功能,创造生命意义。当然如果他真的自己无法行动,或者主动要求帮忙,就要适时协助,不要过度勉强他。
十一、委婉措辞,避用死字
“死亡”是存活的对照词,中国人向来避谈忌用,因为它象征著恐惧与黑暗,意味著生命的终止。因此,关怀临终病人时,措辞必须委婉,尽量少用“死亡”一语表达,以免太过直接,令对方不悦,产生反感,进而拒绝你的关心。不同信仰的人,应用不同的说词,使其感受亲切易懂,以下可供参考:
一般人:可用“过世”、“辞世”、“去世”、“长眠”、“回老家”、“身故”、“作古”、“大限到了”、“时日无多”、“离开人世”、“在黄泉下”、“永远安息”、“日薄西山”、“归于尘土”、“时候到了”等说词。
佛教徒:可用“往生”、“涅槃”、“圆寂”、“离苦”、“舍报”、“西归”、“超凡入圣”、“登上彼岸”、“功圆果满”、“上生佛国”等说词。
神道教徒:可用“登天”、“仙逝”、“仙游”、“出窍”、“驾返瑶池”等说词。
基督教徒:可用“蒙主眷顾”、“见造物主”、“在天父的臂弯”、“在天堂的岸边”、“天使将他带走”、“蒙主宠召”等说词。
熟知以上的关怀要领技巧后,临床面对病患,善加活用,必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 上一篇:生死之解脱
- 下一篇:断气廿四小时后之助念程序
- 大安法师: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没在阿弥陀佛上,能否往生?
- 净界法师:临命终时要记住:往事不堪回首
- 天因法师:临终时的正念很要紧
- 净界法师:为何临终时所见到的一定是真佛不可能是魔所化?
- 宏海法师:临命终时关键就看愿力在哪方面重
- 仁禅法师:为什么临终时会翻业障?
- 仁禅法师:临终时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 净界法师:临命终时哪两种业力会被激发出来?
- 仁禅法师:智者大师临终时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 道证法师:平时的习惯在临终时有影响吗?
- 净界法师:临命终时要放下妄想
- 本源法师:临终念佛名号就能脱离三恶道吗?
- 慧净法师:他人的死与自己的死,感受是天差地别的
- 净界法师:训练自己不颠倒,临终方能有正念
- 大安法师:把往生的希望寄托于临终助念,可以吗?
- 大安法师:病人临终危急之时,家属该怎么做?
- 大安法师:寿命将近的人,更容易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
- 大安法师:临终听闻到佛号,就不会堕入恶道吗?
- 大安法师:轻视净土,临终多苦
- 大安法师:临终一念莫存侥幸之心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