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之法·选释之一
修习之法·选释之一
圆慈法师
一、地遍修习
饭食已竟,略事休息,安坐於寂静之处,而取於人为的或自然的地相。其地须有限而非无限的,有际而非无际的,有周而非无周的,有边而非无边的,如米筛或升那样大。彼即作善取,善忆持,善坚定於彼相,善取,善忆持,善坚定於彼相己,见於相之功德,作珍宝想,於心尊重。喜爱,集结其心於所缘之相:“`我今以此行道,诚将脱离老死。'於是彼离诸欲具证初禅。”*若人於过去世曾於佛教中或出家的仙人处而出家,曾於地遍中生起四种与五禅的,如这样具有宿世福因的人,则於自然之地,如耕地打谷场等处而得现起於相。如曼罗迦长老一样,因看见耕地,即现起与耕地一样的相。他增长了彼相,得五种禅,依於此禅而建立毗钵舍那(观)证阿罗汉果。
*若人无过去世的因缘者,则应依阿所学的业处规定而修习。他应取恒河之泥或如黎明之色的土作遍;不应以青、黄、赤、白的混合土作遍,亦不宜取青、黄、赤、白之色的土作遍。
*【作地遍】不应在人行走之处作遍;当在边隅隐蔽之处,或山窟或茅庵中而作可移动的或固定的遍。(1)可移动的遍的作法:作一大的框架,再以大小同形的布(或皮革、或席片)固定在框面上。以细泥涂在布面上,再在上面涂以清净的黎明色的泥,使它成为一个直径为一张手又四指长的圆形,状如锣鼓面一样的平坦。这便是可移动的人为的地遍。但在习法时,应当将它放置在地上观看。(2)人为的固定地遍,其作法是:先打诸桩於地中,然後以蔓草标织起来,作成莲蓬那样的圆形,先涂细泥於台面;再在上面涂以清净的黎明色的泥,使它成为一个直径为一张手又四指长的圆形,状如锣鼓面一样的平坦。
【修习地遍法】先将其处所扫除,然後去沐浴回来,在离遍的圆相(曼陀罗)二肘半以内处,敷设一个高为一张手又四指的好垫坐位而坐,心中生起离欲及一切苦的方便出要禅的希求,随念於佛法僧之德而生喜悦想:“此乃一切诸佛,辟支佛,声闻所实行的出要之道;”对此行道而生尊重想:“诚然以此行道,我将享受远离之乐,”发精进心,(1)当开中庸之两眼取相修习。若眼睛张得太大则未免疲累,而且曼陀罗(圆相)过於明显,则其相不能现起。如果开得太小,而曼陀罗明了,心亦沉,如是则相亦难现起。是故如见镜中的像,当开中庸的两眼而取於相修习。(2)不要观察曼陀罗的色泽,亦勿於(地的)特相(坚硬)作意。称念“巴脱唯,巴脱唯(地,地)”而修习。应当有时开眼而视,有时闭眼而置於心。宜至取相未曾现起,则百度,千度,乃至更多,当以同样的方法修习。(3)如是修习,直至闭眼而置於心,其相亦来现於心中犹如开眼之时相同,此时名为“取相”生起。(4)取相生起之後,则不必坐在彼处,可进入自己的住处而修习。如果幼稚的定,因为某种原故而消逝了,当即去遍的地方而取其相回来。,安坐修习,数数专注思维。如是修习,诸“盖”次第镇伏,止息烦恼,以近行定等持於心,则“似相”生起。
*“取相”和“似相”的不同:(1)於“取相”中得知遍的过失;而於“似相”则摧破取相而出,犹如从口袋里取出明镜,如洗得很乾净的贝壳,如出云翳的满月,显得极其清净,实强百千倍於“取相。”(2)“似相”无色亦无形;如果有色有形,则为眼所识粗而触发於(生住灭或无常苦无我)三相。得似相者实不如是,只是一位得定者所显现的行相,是从想而生的。自从似相生起之,即镇伏他的烦恼,以近行定而等持其心。
*“近行定亦称近行地,以舍断诸盖而等持於心;安止定即安止地或护得地,则以诸支1现前而等持於心。”得近行定者,其心有以相为所缘有时堕於有分,因诸支不强固未生强力故;譬如幼儿学站立,时有跌倒。得安止定者,其心一时断绝有分,诸支强固有强力故,可以日夜持续,因有善的速行次第作用;譬如有力之人,从坐而起,可以整天的站立。
【护持禅心】与近行定共同生起的似相,是很不容易生起的。若能於同一跏趺坐禅之时,而增长似相得达於安止定,是很好的;如若不能,则应以不放逸而护其似相。守护的方法有七个方面:
i)
住所-若住在那里未生起之相而不生起,或已生起之相而亡失,未得显现之念而不显现,未得等持之心而不等持,当知这是不适当的住所。如住在那里能使似相生起而得坚固、念能显现、心得等持,此为适当的住处。此为择地利以护持禅心。
ii)行境-所在地带环境,应为可以步行而容易获得足够食物之处。
iii)谈话-为护持似相令其不失故,应远离三十二种无利於禅心的谈论。即使是佛所论可的十论事亦应适度而说。
iv)做人-不做那种无利於禅心谈论的人;应足具戒等之得的人,此能使未得等持之心而得等持,或已得等持之心而得坚固。此为守护禅心。
v)食物-某些食物对一些人是不利的;有人以甘的为适合,有的以酸的为适合,为护禅心故,当食适合自己的食品,并应以适量为当。
vi)时节-有人适於冷,有的适於热;当知何种时节温度能使未得等持之心而得等持,已得等持之心而更坚固,此为护持。
vii)威仪-有些人以经行为适合,或者以卧立坐等的任何一种为适合。当试验以获得那种能使未得等持之而得等持,已得等持之心而更得坚固的为适当。若人能受用其适当者以道,常常受用於似相的人,则不久之後,便可得安止定。
如果这样行道的人仍然不得安止定,他应该采取内调顺来得安止定,办法是成就一种“安止善巧”。安止善巧共有十种,如何选用和如何成就安止善巧见於《清净道论》i。其中有令信等诸根平等不偏,令择法等觉支适时而生起等。此不细述。
【安止定的规定】意向於相而行道:他想“我今将成安止定了”。便间断了有有分心(有其它分别的心),以念於“地地”的勤修,以同样的地遍为所缘,而生起意门转向心(谓得地遍似相,以意取相转为心境)。此後对於同样的所缘境上(指似相),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成为安止定。在那些速行心的最後的一念为色界心;余者都为欲界的心,但有较强於自然心的寻伺喜乐和心一境性的心。又为安止的准备工作亦名为遍作,近於安止或行於安止,故亦称为近行;先随顺於遍作,後随顺於安止,故亦名为随顺。广说见《清净道论》。
其次,此安止定仅一刹那心而已。一刹那之後,便落於有分了,自此又为观察於禅的转向心,而断绝了有分;以後便成为禅的观察。“寻、伺、喜、乐和心一境性此五支生起之时,即名为禅的生起”。“寻令心专注所缘,而伺继续思维,由於寻伺心不散乱而成就加行,由於加行的成就而生喜的喜悦以及乐的增长;由於这些专注,继续,喜悦,增长的助益一境性,则使与其它的相应法俱的此心,得於同一所缘中保持平等正直。是故当寻、伺、喜、乐和心一境性的五支生起,名为五支具备,当此五支生起之时,即名为禅的生起。”
关於喜乐,欢喜为喜。彼以喜爱为相。身心喜悦为味,或充满喜悦为味。雀跃为现起。喜有五种:小喜能使身上的毫毛竖起刹那喜如同电光刹那刹那而起。继起喜如同海岸的波浪,於身上数数现起而消逝。踊跃喜是很强的,踊跃其身,可达到踊入空中的程度。遍满喜生起之时,展至全身,如吹胀了的气泡,亦如给水流注入的山窟似的充满。五种喜到了成熟之时,则身轻安及心轻安二种轻安成就。轻安到了成熟之时,则身心二种乐成就。乐成熟时,则刹那定,近行定,安止定三种三摩地成就。安止定的根本增长而与定相应者为遍满;当知在这里说的喜即遍满喜的意思。乐可乐的为乐,即善能吞没或掘除身心的苦恼为乐。彼以愉悦为相。诸相应法的增长为味(作用)。助益诸相应法为现起(现状)。
喜为行蕴所摄,乐为受蕴所摄;有喜必有乐,有乐不必有喜。对於乐的所缘而获得满足为喜,去享受获得了的滋味为乐。因某些禅中有喜乐,故有禅的喜和禅的乐。
【证得地遍的禅】因为思维所缘或烧尽五盖故为禅。以地的曼陀罗(圆轮)为一切之义而称地遍。依於地的曼陀罗所得的相及依於此相所得的禅也是地遍。当知这是以後者之义为地遍的禅。依於後者而称证得地遍的初禅。
初禅的进展(1)行相的把握:得初禅者当把握“吃这样的食品,亲近这样的人,在这样的住所,用这样的威仪;如是当他的初禅消失之时,则於那些成就的行相而令初禅再生起。或於不甚熟练的初禅而数数熟练,可得安止。”
初禅的进展(2)障碍法的净化:因为把握和取於相及再於彼等行相成就者,仅是安止定(一刹那)的成就,不是长久的,若能善於净化定的障碍法,则得长久继续。这就是:以观察欲的过失等而善镇伏於爱欲,以身轻安而善作静止於身的粗重,以勤界作意等而善除去沉睡眠,以奢摩他(观)相的作意等而善除掉举恶作,对於其它定的障碍法亦善清净,如此入定,则如蜂入善净的窝,亦如王入善净的花园一般,他可以终日安於定中。
初禅的进展(3)似相增大:欲求熟练安止定的人,必须清净诸障碍法而入定,必须以广大心修习及增长既得的似相。似相的增长有二地──近行地和安止地。即已达近行的亦得增大似相,或已达安止的亦得增大似相,於此二处的一处中必须增大。总之他必须增大既得的似相。增大的方法如下:
如农夫耕田地,先用犁划一界限,然後在其所划的区域内耕之,修增大地遍似相者,应该以意划一区域以增大他已得之似相。不应没有区域的增大。可先次第划定增大区域为一指,二指,三指,四指的量,然後应依照其区域而增大。自此以後则以划定一张手,一肘,一庭院,一屋,一寺的界限及一村,一城,一地区,一国土,一海的界限而增大,或者更加大。依此方法区划其相,增大至轮围山的境界,或者更加的增大。当他的相增大的地方--其地的高低,河流的滩渡,山岳的崎岖,如百钉所钉的牛皮一样;所以初学者於增大之相而得证初禅後,应该常常入定。不可常常观察;不然禅支成为粗弱,有退失之可能。
初禅的进展(4)五自在:他应该於同样的初禅中,用五种行相,自在修行。五种自在是:转向自在、入定自在、在定自在、出定自在和观察自在。遂其所欲的地方,遂其所欲的时间,遂其所欲好长的时间中,转向於初禅,即无迟滞的转向,为转向自在,遂其所欲的地方入初禅定,即无迟滞的入定,为入定自在,余者当可类推。
从初禅出定,最初转向於寻者,先断了有分而生起转向以後,於同样的寻所缘而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此後生起二有分。再於伺所缘而生起向心,又如上述的方法而起速行心。如是能够於“寻、伺、喜、乐和心一境性此五支生中连续遣送其心,便是他的转向心成就。这种自在达到顶点时,从世尊的双重神变中可得见到。”
如大目犍连尊者降伏优波难陀一样迅速入定,名为入定自在。能够於一弹指或十弹指的时间住在定中,名为出定自在。观察自在同於转向自在所说。即在那里的转向心以後而易以观察的速行心。
【地遍的第二禅】於五自在中曾修行自在,并自熟练的初禅出定,觉得此定是近於敌对的五盖,因寻与伺粗,故禅支弱,见此过失已,於第二禅寂静作意,取灭了对於初禅的希求,为证二禅,当作瑜伽行。
从初禅出定之时,因他的念与正知的观察禅支,寻与正知的观察禅支,寻与伺粗起,喜乐心一境性寂静现起。此时为了舍断他的粗支而获得寂静支,他於同一的相下“地,地”的数数作意,当他想:“现在要生起第二禅了”,断了有分,即於那同样的地遍为所缘,生起意门的转向心。自此以後,即对同样的所缘速行了四或五的行心。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後一个是色界的第二禅心,其余的如已陈述的欲界。
以上这样的修行者“寻伺止息故,内净心专一故,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
【地遍的第三禅】证得第二禅时,已於如前所述的五行相中而习行自在,从熟练的第二禅出定,学得此定依然是近於敌对的寻与伺,仍有喜心的激动,故称他的喜为粗,因为粗,故支亦弱,见此二禅的过失已,於第三禅寂静作意,取灭了对二禅的希求,为了证得三禅,为修瑜伽行,当自第二禅出定时,因他的念与正知的观察禅支而喜粗起,乐与一境性寂静现起。此时为了舍断粗支及为获得寂静支,他於同一的相“地,地”数数作意,当他想:“现在要生起第三禅了”,断了有分,即於那同样的地遍作所缘,生起意门的转向心。自此以後,即於同样的所缘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後一个是色界的第三禅心,余者已如前说为欲界心。
以上的修行者:“与由离故,而住於余,念与正知及乐以身受──诸圣者说:`成就舍念乐'──为第三禅具足住”。
【地遍的第四禅】证得了第三禅时,於上述的五种行相业已习行自在,从熟练的的第三禅出定,觉得此定依然是近於敌对的,喜因此三禅中仍有乐为心受用,故称那乐为粗,因为乐粗,故支亦弱,见此三禅的过失已,於第四禅寂静作意,放弃了对第三禅的希求,为了证得第四禅,当修瑜伽行,自三禅出定时,因他的念与正知的观察於禅支,名为喜心所的乐粗起,舍受与心一境性寂静现起,此时为了舍断粗支及为获得寂静支,於同样的相上“地,地。”数数作意。当他想:“现在第四禅要生起了,便断了有分,即於那同样的地遍作所缘,生起意门的转向心,自此以後,即於同样的所缘起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的最後一个是色界第四禅心,余者已如前说为欲界心;自此以後,即於同样的所缘起了四或五的速行心。那些速行心的最後一个是色界第四禅心,余者已如前述为欲界心。但有其不同,因第三禅的乐受不能作第四禅的不苦不乐受的习行缘之缘,於第四禅必须生起不苦不乐受,是故彼等速行心是与舍受相应的,因与舍受相应,故於此第四禅的近行定亦得舍离於喜。
上面的修行者:“由断乐及由断苦故,并先已灭喜忧故,不苦不乐故,舍念清净,第四禅具足”。
二、水遍的修习
希望修习水遍之人,当安坐而把取水相。有人为的水相和自然的水相,一切应当辨别。有修习经验的行者,则可於池沼盐湖大海等自然之而生起於相。如拘罗尸浮长老乘船去印度时,在船上眺大海之际,即现起了与大海相似的遍相。
若无前世的修习经验者,除去水遍的四种过失,即不取青黄赤白及其它任何有色的水,当以净布接取由空中而未落地的雨水,或其它与此同样清净无浊的水,装满至钵口或瓮口之後,拿去放在已如前述的精舍的南隅或隐秘处,然後安坐下来,不应观察其颜色,亦不应於其特性作意。应取所用器具之水面形相,令相置於心中,称念“水,水,。”(阿波,阿波)以修习。如是修习,便得次第生起如前所说的取相和似相。
此中取相时,显然会见水遍中的一个过失,如所见的水可能是动摇,有水或水泡混在一起,所取的水相也是这样。但在似相现起时,所见水相是静态,如置於空中的水晶扇或水晶所制的圆镜一样静。由於似相的显现,则彼行者得证前述的近行禅(定)和四种禅。
三、火遍的修习
修习火遍的人,若有经验,取火相则容易,可自由地取自然的火相,如见灯火,灶火,烧钵的火及林火,得任何的火焰都能生起火相。
若无经验的修学者,必由作遍开始。方法是这样的,於安隐处,以燃料烧起盛旺的火,坐在火前面不高不低的适当座位上,通过一个一张手又四指大的孔看火,不对下面的燃料或上面的烟作意,仅取孔中盛旺的火相,不应观察青或黄等的颜色;亦不宜对热等的特徵作意。唯置心於所取火相,称念“火,火德瞿,德瞿”以修习。如是数数修习,他便能生起火的取相和火的似相。
此中取相时,显然会见到遍的过失,如火焰的动态,火花的射出,燃料和烟随火而显现。火的似相则是静止不动,如放在空中的赤毛毯,如金扇和金柱的显现。由於似相的显现,修行者即能获得如上述的近行定和四禅。
四、风遍的修习
修习风遍的人可由眼见或身触去把取。如说:“把取风相者,取於风相,即观察甘蔗叶端为风所动,或观察树梢及头发的尾端为风所动,或观察其身体为风所触,所以看到头上头发,甘蔗叶,树叶等为风所动时,即寄以此念:`此为风吹於此处,'或者风从窗子进入而吹到身上任何部分之时,即寄念彼处,念`风,风(梵瑜,梵瑜)'以修习。”
此中取相是动相,如从灶上才拿下的米饭所升的热汽一样。”似相“是静止不动而的;余如前述。
五、青遍的修习
把取青遍者,即把取於花,或布。或於布频的青相,依此,对於已有经验的人,见到青色的花丛,奉供之的花席,或青布及宝石等,都可生起相。
无经验的修者,可采诸青莲花与结黎根尼迦(早荣)等花,不见其花蕊及花茎,仅以花瓣放到浅盘或平篮内,填满至其口而散布开来,或以青色的布成一束而填满它,在诸盘子或篮子的周围结成如鼓面一样。或以青铜,青叶,青染料等任何一种有色的东西,如地遍中说,作成可以携带的或仅壁而作遍的曼陀罗,外边用一种不同的频色而区划之。然後如地遍中所的方法以取青相,此後以意得青的似相,称念“青,青(尼楞,尼楞)”以修习。
六、修习黄遍
如说:“把取黄遍之人,对於花或,或有有黄色的东习,而取其黄相”。故於此中,有经验的修者,看见任何黄色的花丛,花席,黄布,有黄色的东西,都能生起其相。
无经验者,用迦尼罗花等或黄布及有黄颜色的东西,如青遍中所说的作遍已,然後如地遍中所的方法以取黄相,此後以意得黄的似相,称念“黄,黄(贝多根,贝多根)”以修习。
七、白遍的修习
如说:“把取白遍者,对於白色的花或布或有白色的东西而取白相”。有经验的修白遍者,看任何白色的花丛,苏曼那等的花席,或白莲的花聚,或白布及有白的东西,都能生起於相。或於的曼陀罗,月的曼陀罗等亦能生起於相。若无经验,则如上述,用白花或白布及有白频的东西,如青遍所说的方法作遍已,取白相等,然後起“白,白(恶达多,恶达多)”的作意修习。余如地遍中说。
八、光遍的修习
於光明遍中“把取光明遍的人,於壁隙或键孔或窗子间取光明相”。若过去有经验的修行光遍者,看见任何透过壁隙的日光或月光照到壁上或地上所的曼陀罗(圆轮),或透过枝叶茂密的树枝所造的假屋而照到地上所现的曼陀罗,都能生起於相。若无经验者,亦可於上述的光明的曼陀罗作“光,光”或“光明,光明(阿罗迦,阿罗迦)”的修习。
如果不可能对那样的光明修习,则於瓮中点一盏灯封闭它的口,再把瓮开凿个孔,放在那里把孔向到壁上。这从孔中透出的灯光照到壁上便成为曼陀罗,然後对它作“光明,光明”的修习。这灯光比上述的光还可以持。此可以电灯或手电筒的光照壁以这里的“取相”是与壁上或地上所现的曼陀罗一样的。“似相”则如很厚而净洁的光明积聚一样。余者同样。
九、限定虚空遍的修习
虚空是无限的,但如何才能使虚空与修行者化为一体,任由修行者自由的运用,这就得从有限定的虚空修起。如说:“把取虚空遍的人,即於壁隙或键孔或窗口之间而取虚空相。”若有经验者,看见任何壁孔等都能生起於相。
若无经验者,则应於盖得很密的假室的壁上或任何的皮革席子上,穿一个一张手又四指大的孔,仅於壁孔等的孔而作“虚空,虚空(阿迦沙,阿迦沙)的修习。
这里的“取相”即同那以壁等为边际的孔一样,如欲增大亦不能增大,而是有限的虚空相。“似相”则仅有虚空曼陀罗显现,如欲增大即可增大。余者与地遍中所说的一样。
成功者的验证
修习十遍中的任何遍,都可成就四禅定或五禅定,这是十遍修习能成就的共同功德;但每一遍有其特有的功德成就,如说:
依於熟练而又成功的“地遍”应用,能以一成多等,或於空中,或於水中,变化作地,以足行走其上及作坐立等,或以少及无量的方法而获得胜处,有此等的成就。这种自在的成就可以佛护长老求护龙王的故事来说明。佛护长老修地遍获得自在,常受住所附近一龙王的供斋。龙王出龙宫供奉佛获长老的事被金翅鸟王所知,以吃龙肉为美食的金翅鸟王决定待龙王出来去供奉长老时,捕捉龙王。所以它一看到龙王之时,即自空中扑下,当时佛获长老即刻化化作一山,取龙王之臂潜入山中。金翅鸟仅一击於山而去。所以遍若成就得了自在,可在一刹间成就无上善事。
“水遍”的修习成功,能出没於地中,降下雨水,变化江海等,震动大地、山岳、楼阁等,有此等的成就。
“火遍”的修习成功,能出烟和燃烧,能降炭雨,以火灭火,欲燃则燃,为了要以天眼见东西而作诸光明,般涅槃之时能以火界荼毗其身体,有此等成就。
“风遍”的修习成功,能速行如风,能降风雨,有此等成就。
“青遍”的修习成功,能变化青色,作诸黑暗,依於妙色和丑色的方法而获得胜处,证净解脱,有此等功德。
“黄遍”的修习成功,能变化黄色,点石成金,依前上述的妙色丑色的法而获得胜处,证净解脱。
“白遍”的修习成功,能变化白色,离诸沉睡眠,消灭黑暗,为了黑暗,为了要以天眼看东西而作诸光明,有此等成就。
“光明遍”的修习成功,能变化辉煌之色,离诸沉睡眠,消灭黑暗,为了黑暗,为了要以天眼看东西而作诸光明,有此等成就。
“虚空遍”的修习成功,能变开显於隐蔽,在大地中及山岳中亦能变化虚空,作诸行住坐卧的威仪,可穿墙行垣无有阻碍,有此等成就。
一切遍都依行者的意向不同的方向,如上下四周或无限量的单行某遍和扩展增大。这是由於心的遍满於遍而遍满於一切。【未完待续】
【注释】
1、指初禅的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五支
i、见叶均所译《清净道论》第117-125页
刊载于《澳门佛教》19期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