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的坐禅中心及其禅法
心的实践和修持上,其方法主要采取禅法,是以禅定为重。因此南传的佛寺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佛法和修禅习定的场所。不过每个寺都有自己的特色,那些特色不单是寺院的建筑,而在实质的修学传承上。南传佛教很重视传承,所谓的传承就是将从师学得之法,习学之,然後再将其传授给弟子学人,弟子学人再将所学修之法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学人,如此从师学法,再将所习之法传与弟子的法脉代代相承相传称为佛法的传承。所以南传自古有经学派的传承,律学派的传承和论学派的传承。实际,由於修持上的方法有别,从而突出了寺院的风格。如中国的律学道场,弥陀道场或净土道场,禅宗道场,观音道场等,人们需要甚麽道就去甚麽道场学习。同样的,南传的坐禅中心虽然很多,但修习风格各有特色,此为道场的修持风格。不过有些道场是大学式的道场,有些则是专科式的道场。这些不同,多半与开山大师的所学所习有关,亦与它所在的地理环境有关。如泰国曼谷的法身寺dharammaka(yaviha(ra,占地叁千馀顷,学众日有数千人,此寺的开山大师在修定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并且很有成就,虽然他现已去逝,但其所创道场内所使用的修定方法,仍就是他所传的方法。即观脐下的水晶佛像,以修习遍的方法来取相,进而成就似相,再进而使相增长,使相与自体不二,使相增而遍满等。此宗依见法即见佛而有见佛即见法树立。
泰国的其它道场善於教人修习缅甸禅师srisvaya(do所习的youdanno,pandanno之法(此为泰语),其内容义为“腹式呼吸法”配合心念youdanno(吸时意念)和pandanno(呼时意念)。另外一些坐禅中心则让人修习泰国禅师manbhu(ridatto(?-1937)所习的以“小腹出入息法”配合心念buddho的方法。用此法时,吸气时意念buddho,呼气时意念buddho;buddh(o随吸气同入至小腹脐下,再从脐下升从鼻而出,久而久之自然身安、心静如同明镜和平静的清水。依修习此法的人所说,心静如同明镜和平静的清水之时,过去的深刻经历自动映现,其最为深刻者每每首先出现;对此静时所现之种种境界,修定者当以叁法印之理观照一一境界,从而令心无住,无执,无受想行识等。还离有无等二边。自然离寻伺喜乐,而达於一切时平等一心,此即为舍的证得,得第四禅定,因明了叁法印之真实,而能洞察一切真相,得出离叁界之无漏慧,与此有关的定称无漏定。
斯里兰卡的禅学中心亦很多,在这些中心里常见的有关修禅定的经典有:长部(22)和中部(10)里的《念处经》,相应部里的《安般念》。
《念处经》是佛所说的法中,有关心智发展的最重要的一部经。这部经传统上极受尊敬。僧人和信徒们经常在寺院里诵念它,佛教家庭里时常使用录音带播放它。比丘们亦常在临命终人的病榻边诵此经,以净化临终者的最後念头。此经中所倡导的修习方法,一不离世,二不遁世。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我们的忧悲喜乐在修、语言思想,与我们所从事的道德与理性的活动无不攸关。这部经共有四部分:
(i)关於身体的修习方法:此是《安般念》中的忆念出入息法。修习此法必须根据经典结跏趺坐,保持身躯端直而心念警觉;修习此法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於气息的流通。
在出入息的修习上,斯里兰卡的禅师们比较传统,他们依经教而修数出入息。但要求在自然出入息的同时,让您的心力集中在呼吸上,使你对於它的动作变化,无不了然於心。忘掉你的周围环境以及其它一切事物,不可抬眼视物。
起初修习此法可能不易上手,但若能继续不断的练习,慢慢你的心就会集中在出入息上了。当心神全部贯注在出入息上,连近身的声音也都充耳不闻,一时外境俱泯,此经验也许很短,但是了不起,充满了喜悦与宁静的经验。只要经常不断的练习,这种经验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发生,而且每次入定的时间也会逐渐加长。这就是你系心於出入息上至忘我之境的时候了。若你老是觉得有你自己存在,你就不能集中注意力於任何别的事上了。这个念念不离出入息的修习法,是简单易行的一种,其目的在发展注意力,以达到非常高的禅定境界。此外,定力即集中注意力,对任何深刻的了解,深透的内观,以及洞察万物的本性包括体证涅槃,都是不可缺少的。
另外,出入息的练习,对你的健康大有裨益,有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能增进你的安眠,松弛紧张的身心,增进日常工作的效率;更能使你宁静安祥,即使你在精神紧张或兴奋之时,如练习几分锺的出入息,你就会马上觉得安静平定下来。好像良好的休息之後刚刚醒来一般。
其次,佛说的念住法也很重要,它让你必须生活在当前的瞬间中,在现前的行为中。一般人,并不生活在他们眼前的生活中,而是生活在过去或未来里。看外表上他们是似乎是在此时此地作着甚麽,实际上,他们是生活在他们思想中的另一世界里,生活在虚构的问题与苦闷中。通常他们是活在过去的记忆中,或对未来的欲望与悬揣之中。因此,他们并不生活在他们目前在做的工作里,不乐於所作工作;所以就对现况不满不开心,而自然的对所作之事不能献出全部身心了。
有些人吃饭时看书看报,食而不知其味,心不一,意不乐。佛法是让人面对人生而生活。真正的生活是眼前的瞬间,不是已经死掉而消逝了的过去回忆,也不是尚未出生的未来的梦想。一个生活在眼前的瞬间中的人,所过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而他也是最快乐的人。
有人问佛,为甚麽他的弟子们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每天只吃一餐,却如此精神焕发?佛说:“他们不悔既往,不冥索将来,他们生活在现前的时间中,因此他们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来,又追悔过去,就像碧绿的芦苇在骄阳中被刈断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1
修习念住法,并不是让你想或感觉“我在作这,我在作那”。因为你一想到“我在作这个”,你就觉得有个自己而不能生活在你的行为中了;你是生活在“我存在”的意念里,而你的工作也就糟蹋了。你应当完全忘掉自己,而全心全意的浸润在工作中。一切伟大的杰作,无论是艺术的诗歌的智识的或是心灵的,都是在它们的创作人完全投入和浸润在工作中的时候所产生的,在他们完全忘我而不自觉的时候所产生的。
这个佛所传授的,於一切时中都要念念分明的念住法,也就是要生活在眼前的一瞬间里,生活在眼前的活动里。中国禅宗的修习方法,也是脱胎於此项教导。在此种修习法门里,你只须随时了知你所作的一切事。你须要养成经常警觉的习惯,不分昼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上,时刻都了了分明就可以了。以上的修习法,都与我们的身体有关。
(ii)关於感觉与感受的修习:一切的感受不外於愉快的,不愉快的,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若你经验一种不愉快而悲哀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头脑模糊不清,情绪低落。有时候,你甚至於不明白为甚麽会有这不快的情绪。对待此类的情绪,你得训练自己具有一种稳定情绪的能力,那种在一切不愉快境界前不为所动的能力,不为不快事而不愉快,不为烦恼而增益烦恼。应积极地设法清楚和看到为甚麽会有不愉快、烦恼或悲哀的情绪或感觉。观察它如何生起,生起的原因,以及如何消失,如何止息。最好能以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去观察审视它,不要有丝毫的主观的反应,应如科学家观察事物一样来观察它。同时,你也不可以“我的感觉”、“我的情绪”的主观态度来看它,而只客观地视之为“一种感觉”或“一种情绪”。更要紧的是你得忘掉虚妄的“我”观念。你一旦看出它的本质,它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你心中对这情绪就渐渐的变得冷静淡漠,无动於中,而成为超脱自在。在愉快的境界前亦应不为所动。若能不为苦境界和喜乐境界所动,即为行在中道,不落二边。这就是要於一切时,以平常心平等心对待一切境界和情感。若能作到如此地步,喜乐不为悲因,苦境亦能转机。
(iii)关於心智的修习:在感情热烈奔放或泰然自若的时候,心中充满恚、嫉妒或是柔情、慈悲的时候,头脑昏迷惶惑或是清楚明了的时候,凡此等等的时候,你对此种种情况都须完全有数。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常常不敢或羞於观察自心;所以,我们宁愿逃避它。我们应该勇敢诚恳的去正视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镜中看自己的脸一样。
如何对待心情,我们的态度,不是批评裁判,也不是分辨善恶,只是单纯的观察、侦视和审查;此时你不是一位法官,而是一位科学家。当你观察你的心,清清楚楚地看到它的性质时,你就不再会被它的情感、情绪与各种状态所控制。如此你就变得超脱自在,而能如实了知万物的本来面目了。
气愤与憎恨心理不但使人失去理性,而且有害於身心的健康,因为气血运行不正常;所以,气愤和憎恨心理十分要不得。若人气愤时,应觉察自己在生气,息下怒火令心平息。实质上气愤是可耻、与事无益的作为。修习定者或发明心智的人,应当审察它的性质,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不过切记,不想“我在生气”或想到“我的怒火”。你只须明白了知你生气的心情,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它。对一切的情绪、情感与心境,都应采取这一态度来对待。
(iv)关於道德的与理性的课题。此法中最要紧的是念念分明,忆持不忘,并须注意观察。在人生的生活当中,一切研究阅读谈论思索,都包括在这类修习。此方法可用来思量五盖:贪欲、恚、睡眠、掉举、疑悔。此五盖是防碍明觉、障碍进步的实质内容。如人被五盖所覆蔽知如何去除它们,它就不能分辨是非善恶。
修习七觉支是发展心慧最佳方法之一,虽然它并非是初学者所能入手的修习。七觉支是:
1、念觉支:无论在从事精神或肉体活动的时候,随时保持念念分明,如前所说念住的修习。此为发展心量和心的能力。
2、择法觉支:钻研探究各种有关教义的问题。这包括一切宗教伦理以及哲学的学习阅读研究讨论交谈,和参加有关教义的专题演讲等。明了抉择此中的真伪和真相以发展具有智慧的能力。
3、精进觉支:以坚定的决心,努力不懈,以底於成。此是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不懈的进取精神。明了只有这样才能到达目的。为对精进的明了。
4、喜觉支:与消极忧郁悲愁相反的心理状态。为维护或保持喜心理状态具有的明了行为是的近因。二禅人享有喜果。
5、轻安觉支:身心的松弛,并非僵硬呆滞。
6、定觉支:对定境的明明了了。此有理论的,有实际体会的,而以後者为主。所明了的定中境界,为定觉支的内容。
7、行舍觉支:以宁静安详不惧不乱的心情,应付人生一切变故。为平等心做人。要培育这些德性,最重要的事,是要有一个真正的誓愿,立定一个百折不挠的志向。发展这些品质所必备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之一就是得有身心的双重健康。要得对佛说的四谛有正确的明了,对法无我人无我诸法无常之实际有了解。为此,你也可以用五蕴做修习的题目,如参究“何为众生?”“叫做我的是甚麽?”等问题。也可以用四谛或十二缘起为题目来进行参究。参究这些问题,就构成第四种的修习法:法念住;此可导致最高真理的亲证。
另外还有许多修习的题目。传统上,斯里兰卡的修定方法有四十种之多。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无量心的修习。它们是:(一)慈心无量:将无限量的慈心,普爱一切众生,不分轩轾怨亲,如同慈母锺爱独子,一般无二。(二)悲心无量:对一切在灾难痛苦中的众生,普遍以悲心护持被覆。(叁)喜心无量:对他人的成功、福祉及快乐,寄以无限同情的喜悦。(四)舍心无量:对人生一切变迁泰然自若。
当前禅法或修定之法在斯里兰卡所流行的主要是出入息法和不净观中的白骨观,几乎每个坐禅中心都有一具完整的骨或头颅,用作修定和观想的对象,以叁法印为指南。为甚麽泰国的禅师所倡导的禅法是以出入息法配合念佛或想佛,而斯里兰卡的禅师们则教以出入息法,同时亦教人不净观和白骨观?依定法相应於性格的教导来看,当今泰国的人民体现出信仰心突出的特性。他们坚信布施得福,深信佛陀的功德之伟大。深信短期出家是报父母恩的表现,因为信的力量使泰国仍有僧王、国王和公主。出入息法是体验生命存在的状况的最佳方法,有利於身心的健康,念佛是多信者所修习禅法;泰国多年来相对太平,让人体验生命和导入於定,自然就形成了出入息法与念佛观佛此二法并用合一的使用。此法是否实用有效,相信广大的泰国修学者不是在赶时髦,更相信发明者确实是有实验和慧力的,是善知识。斯里兰卡多年来内乱,生命仅价值五百港元,由於贪欲和占有心之重,内乱不断,去除贪心宣布生命存在的可贵,出入息与不净观、白骨观的并倡是较为实用的方法。总之,禅法的运用是活的,它因时、因地、因人而取用。
正 定
在四圣谛的道谛中有“正定”一词。正定就正统的禅定。它是心智锻。此包括了八正道中的正勤正念(亦作正志)和正定。
正勤或正精进就是以坚强的蓬勃的意志:来阻止邪恶不善的念头的生起,来祛除已生起的邪恶不善的念头,使得尚未生起的善良健全的念头得以生起,使已生起的善良健全的念头充分发展而臻於至善之域。
正念或正志,就是对於身体的活,情绪的感受,心智的活动,观念思想见解等法,精勤注意观,照忆念不懈。
一、将注意集中於呼吸(出入息),是一种很有名的方法,可以从锻身体而达到精神的开展。另有多种禅法的修习都以集中注意於身体为发展正念的途径。
二、关於情绪的感受,行者必须对各种感受,如愉快的,不愉快和中性的,以及它们在体内生起及消失的过程,无不了了分明。
三、关於心智的活动,行者须自他的念头是否淫佚,是否恚,是否迷惑,是否散乱;还是系於一处。这样对於本身每一起心动念,如可生起?如何消失?俱应了了分明。
四、至於意念思想观念等,行者必须了解它们的性质:如何生起,如何消失,如何开展,如何抑制,摧毁?
以上四种心智的培育或禅观的修持,在《念处经》中有详细的讲说。心智锻的最後项,就是导致四禅的正定。修到初禅时,行者若干强烈的欲望以及不健全的思想如淫欲、恚、贪心、掉悔等,一时除去。心中经常保持喜乐二支及某些心理活动。到二禅的境界时,所有的思想活动全抑制;从而产生内净支与一心支,同时仍保留喜支和乐支。叁禅时,喜支因为是一种动态的感觉,也消失了;但是乐支仍在,另外还加了行舍的一支。到了第四禅的境地,所有一切感受,甚至乐、非乐、喜、忧侮都消失了,只有纯净的舍支和念支。
心智就是这样经由正勤正念和正定的训练而发展起来的。【未完待续】
【注释】
1.见巴利文学会版相应部第一集第五页。
刊载于《澳门佛教》23期
- 恒传法师:不要总是空谈,若是真厉害,拿出来点东西看看
- 惟海法师:共不共与佛教禅法特色的关系
- 惟海法师:禅法严谨性的意识
- 明海法师:禅坐中看到的,在生活中要对治
- 圆慈法师:八万四千法门中念佛法门了生死最容易最稳当
- 超然法师:坐禅治百病
- 净元禅师:坐禅实务
- 宗性法师:北宋临济宗石霜楚圆及其禅法思想
- 宗性法师:法眼文益《宗门十规论》禅法思想及其价值辨析
- 宗性法师:神秀《观心论》的主要禅法思想
- 明安法师:初学坐禅调五事
- 太虚大师:附从译本里研究古禅法及禅学古史考之后
- 妙境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 圣严法师:参禅法要
- 圣严法师:在家居士坐禅须知
- 法藏法师:天台禅法的特质
- 真禅法师:真禅法师--诗赋题词选集
- 真禅法师:菩提达摩的生平和禅法
- 真禅法师:真禅法师诗集
- 圣凯法师:晋宋时代的禅经译出与禅法传播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