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发挥自己的功能才是人生

  人要能发挥功能,才是“人生”;人若没有发挥功能就是“众生”。“众生”才需要“佛”救济;“人生”就能自救救人了,何需“佛”救济。

  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这叫做颠倒众生。

  诚即是发自内心的一份自动自发的精神。有这份自动自发的精神,再辛劳都不会感觉得苦。

  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懵懵懂懂,虚度一生,应发挥我们的良知良能,以佛菩萨的精神,造福人间。

  人活在世间,不说脱离人群,有人难免就会有不同的见解、是非,有是非就会有坎坷困难的环境,这些都是必须去克服的。要克服难关就必须忍,有句话说忍一口气、退让一步,就会海阔天空了,这就是菩萨宽阔宁静的境地。

  做人需要的就是一份平常的心,—份平凡的念。如果大家都自觉平凡,人生就平安了。

  人生在世,有些人的生命重于泰山,但也有人轻如鸿毛?同样的生命生活在人间,为什么有如此轻重的差别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生命对人生的作为。

  如果一个人在人间,每天无所事事,只为自己的生活及爱欲在追求,这种个已的目标,的确是渺如鸿毛了;反之,能发挥生命力,造福人群,如此这个世界就少不了他,他的生命也就重如泰山。

  天下事一个人是做不成的。何况我们生活在人间,必须要依靠别人才能生存。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我们要穿衣服,衣服是否自己能做的呢?即使自己能做衣服,但也需要布啊!而布是不是自己能织呢?纵使自己能织布,但原料的来源,是不是自己可以生产呢?总而言之,一条纱、一条线,都是来自群众,我们也都要抱着感恩的心,因为它得之不易啊!所以应时时抱着感恩心。

  人一旦“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精神就会萎靡不振,失去生命的意义。

  活在天地之间,若只是随波逐流,让形体随着时间而生老病死,那实在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所以应配合社会环境的教育,及古今圣贤对我们的引导,好好探究“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乃至人生意义何在的问题。

  人生的生老病死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与其烦恼它,倒不如每天都快乐的过日子。

  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吃饱饭没事做的闲人,一定不快乐。然而反观现今社会各个角落,到处人潮,无不都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状,但他们忙得大都不快乐。

  为什么呢?因为活得很无聊啊!人如若正事不做,却忙着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这种“无所事事忙”,在饱乐之后,一定是疲倦与空虚。

  不可为自己的利益,而用甘饴甜蜜的口舌迷惑人,到头来也只是伤身败德,害了自己。

  美满的人生,不在于物质、权势、名利及地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情谊。 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彻;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人生最踏实的事,是今日此时有多少力量就尽快付出去做利益人群、造福社会的工作。

  肯付出心力为别人服务的人,因抱持义务的精神,能够心甘情愿,任劳任怨;所以无论再怎么忙碌,也会感到无限快乐喜悦。

  人生在世,假若欠缺了爱,日子将了无生趣,毫无意义。但如果只是局限于染着的小爱,则容易损人毁已,造成伤害;所以应该发挥无色彩的清净大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让被我们爱的人没有压力,欢喜自在

  人生的真、善、美,是在我们的形态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修养能美化人生;慈心不能缺乏亲善的态度,智慧不能缺乏谦虚,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所以,智慧和谦虚二项,一定要平行。

  人生是个舞台,有些人一生劳苦,有些人先苦后甘,也有些人先甘后苦,所以说人生是无常的。谁又能下断论说谁是幸福呢?只有爱的精神最可靠。人生最坚固的爱,就是宽大慈悲心,无我的精神,真正的教育;这就是无形的财产,也是人生最幸福的财富

  佛陀训练弟子要有一份宽阔的心胸,如能以他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他人的富有为自己的富有,能这样就是永远最满足的人生,也是永远最富有的人生。

  人无时无刻不处在无常的流动中,也常常处在无明风雨交加中,唯能时时自我警惕才可以过一个平安的人生。

  人生犹如一场戏,种种的人事烦恼,要随着幕升幕落,不要执着于心上;若能时时刻刻清除内心的烦恼,化为一股清凉的悲懈怠的人是一定会堕落的,人生必须要上进积极,不因境遇的得失而丧失生存的斗志。

  人,生在世间,本来就是苦,任凭你说是人中最幸福的人,同样地,也逃不出这大自然的寒暑所带来的苦恼。人间虽有寒暑之苦,但还不致像阴间地狱中,连续不断地炙灼煎熬的痛苦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