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菩萨 中元节的故事
人间菩萨
中元节的故事
(中华民国76年9月7日)
今天是农历的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在民间家家户户都办「普度」。很多人问我:「普度和超度是否一样?超度之后的亡魂是否能解脱呢?」其实两项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必须视其功德而定,有功德,灵魂才能得到解脱。
所谓「功德」,是由学佛修行而来。我们学佛之后,才能够了解将来与过去的业因、果报;造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任何人都无法替我们转业,即使是佛陀也有「三不能」:
二、不能转众生业报。
三、不能度尽所有的众生。
连佛陀的威德都无法转众生业了,那么还有什么人的功德可以超度众生呢?其实,并非完全不能超度解脱,但必须靠自己的「福慧」来转自己的「业」;有多大的业就要有多大的福慧去转化,才能够得到解脱。
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
为何有中元普度的节日呢?从佛教的公案中,我们可以找到其根源;流传至中国就成为「普度节」,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拜好兄弟」、「拜普度公」,这是传入中国后的一些俗称。
印度地方的夏季时节,气候多变,雨水量多,有时候会突然下一场西北雨;那里气候本来就很燠热,尤其夏天更是酷热难当。印度地区地广人稀,而佛陀居住的地方,当然是远离人群聚落,他们每天得出来沿门托钵以维持生活。
从遥远偏僻的住处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其间难免要穿越树林、走过车坡。一到夏天,地上的蚊虫特别多,尤其是蛇出现的机会更频繁。佛陀为了保护弟子的安危及地上的动物,所以利用夏季的三个月,画定固定区域,让弟子们聚集而居,每个人认真地听佛说法、静坐参禅。此即称为「结夏安居」。
在此期间,由当地的国王、大臣或长者等经济富裕的人,供给他们生活的食粮,他们就不用出外托钵了,可节省半天以上的时间精进用功。这三个月,他们就一直不断地专心听佛的教法,然后静静地思惟体会,这称为「闻」、「思」;之后若再进一步身体力行,那就是「闻、思、修」三项具足。
因为专心修行,具足了「闻、思、修」,所以,在这三个月的期间,许多人修得了「戒、定、慧」,于是从迷茫的凡夫僧,转为体悟佛法的圣贤僧;这就是七月十五日定为「佛陀欢喜日」的由来。
目犍连救母
在佛教中,有关「普度」的第一个公案来自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他的修行已经达到来、去无碍的境界。有一次,他在结夏安居静修时,想到自己何其幸福——人身难得而得人身,佛法难闻而闻佛法,又能与佛同世,真是无比庆幸!然而,心念一转,他又马上想到此身之来处,便开始思念自己的母亲,因为身体是母亲所生养的,如今自己已证得圣僧的果位,而母亲往生之后,到底往何处去呢?
心中生起这个念头后,忽然间,他的精神就转入饿鬼道的境界中,结果看到母亲鼓腹针喉——喉咙像针一样细小,而肚子却有如大鼓一般,在饿鬼道中受尽折磨。
过去,有一段时间我常提起伊索匹亚,那个地区缺乏粮食,年年闹旱灾,农作物无法生长,所以许多人饥饿而死。那时,世界各国媒体的采访镜头全部转向遍地饿殍的伊索匹亚,在荧幕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饥饿悲惨的画面:大人和小孩都饿得奄奄一息,气息微弱。看他们的形态:脖子又细又长,肚子又圆又大,手脚瘦得剩下皮包骨,饿鬼道的境界不就是这样吗?
所以,当目犍连尊者看见母亲这种令人不忍卒睹的形象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于是运用神通,端了一碗饭到母亲面前,希望能为母亲止饥。他母亲见到这碗饭非常高兴,急忙伸手接过来,但是当她一张开嘴想要吃时,口中竟吐出一道热烟,把整碗饭烧成黑炭。
大家有没有听过「饥肠中烧」这句话?当一个人饿到极点时,会有严重的缺水现象,体内腹部会发高热、口干舌燥,无比痛苦;目犍连的母亲即是饿得腹胀肠热,所以当她张口吃饭时,腹中的热气就吐出来,将整碗饭烧成黑炭,无法再食用。当时发生这种情形,施与受者都感到悲哀痛苦、无可奈何……
目犍连尊者虽然神通第一,仍然无法让母亲止饥,他只好出定到佛陀的面前,哀求佛陀解救他的母亲。佛陀说:「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德就可以转业,你母亲的重业,必须有大福德与大因缘才能够转化。」佛陀指示他:「你一定要成就圣贤僧的大功德力,如果能使每个人起欢喜心,虔诚地为你的母亲祝福,她就能够解脱。总之,必须靠无数人的大功德力才能帮助她。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好是大家功德圆满之日,你可以在这一天设斋供僧,为你母亲祈福。」
目犍连尊者为了救自己的母亲,便设斋供僧,所有的同修被他虔诚的心念所感动,因此,大家都为他的母亲祝福、超度;结果这个大功德集中于饿鬼道中,使同一天在里面受苦的众生全部获得解脱。因此,我们现在所谓的「盂兰盆会」,是为了解除饿鬼饥寒的痛苦,也可以说是「救倒悬」。
所谓「倒悬」即是指,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道)的痛苦,就像人被倒挂一样的难受;想解决其痛苦,就必须将他放下来,使他自在。饥饿是最不自在、最痛苦的事,有如人被倒挂一样;欲解其倒悬之苦,就必须拿食物给那些饿鬼充饥。佛陀与圣僧们,除了以大慈悲力的心念功德为他们超度解脱之外,还用佛法洗炼他们贪恋的心念。
人为何会堕入饿鬼道中?就是因为在人间多贪念啊!人贪而不舍,什么东西都要争夺、占为已有,不肯施舍,将来所得到的果报就是饿鬼道。佛陀为他们说法,可以使其得到心灵上的解脱,并脱离饿鬼道的境界,所以要用佛法与僧伽的力量为他们超度。
反观现在民间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方式,是不是也能够超度那些饿鬼呢?事实上,这距离目标还相当远呢!这种普度方式,与佛陀在世时,目犍连设斋供僧的意义完全不同。
普度公的公案
接着,我们来谈世间所谓的「普度公」。什么是普度公?这是佛教中的另一个公案:
佛在世时,有一位弟子叫阿难,他长得非常庄严。佛陀有三十二相,而阿难有三十相,在佛的弟子中,可以说是一位既年轻、形貌又庄严的弟子。有一次,他在结夏安居时,听佛讲法,静坐思惟。当他入定之时,忽然看到一个青面獠牙、面目狰狞、腹大如鼓、颈子又细又长的怪物,阿难看了非常害怕,就开口问道:「你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会如此丑陋可怕?为何出现在我面前?」
这个人就咧嘴对阿难笑说:「你不必怕,也不要厌恶,三日之后你将和我一样,在这个道中与我同类!」看到他恐怖的笑容,听了他阴阳怪气的声音后,阿难吓得惊醒过来,便赶紧跑到佛陀的面前求救。
佛陀劝说:「阿难,人生无常,人的生命在呼吸间,不必等到三天后,我们要随时准备任何时刻都可能堕落于三恶道中。」阿难说:「我不愿意堕入饿鬼道中,让自己变得狰狞恐怖,我实在很害怕!」佛陀回答:「这是业啊!三天之后,是大家修行圆满的日子,除了靠你自己自救外,还必须借重僧伽的功德力,让大家为你虔诚祝福,你才能够解脱。」
阿难尊者便遵照佛陀的教化与指示,设一个「面燃大士」的牌位,设斋供僧来祈福。因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寺院道场普度时,都会写个「面燃大士」的牌子,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普度公」。
时时结善缘
我们既是学佛者,就一定要了解: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无法自救了,当然佛陀也无法救我们,唯有靠众人的大福德来为我们祝福。所以,我们要时时广结善缘、彼此祝福;如果能时时与人结善缘,就如同每天供僧一样,让每一个人对我们起欢喜心,那他们每天都会为我们祝福。
阿难陀尊者若不是有这分善缘,使大家都愿意为他祝福,三日之后他就会堕落饿鬼道了。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有正思、正见、正念,还要有正命,每天都要好好修行,不可等到七月十五日才修行,也不要等到这一天才供僧。佛陀在世时,因为环境的关系,不得不出外托钵;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可以在常住互相共修、一同听法,也可以在动中取静,思惟今天所听到的教法,我们若能够在人群中和睦相处、互相供养、恭敬尊重,即可成就功德,圆满我们的修行。
事实上,我们今日的修行环境,比佛陀在世时的环境还适合修行,也更有机会成就功德。例如「救倒悬」,慈济功德会哪一天不在解救倒悬呢?哪一天不在解除饥饿众生的困苦呢?功德会每天为六、七千位饥饿的众生解决生活问题,这是不是每天在「救倒悬」呢?这就是在修福啊!我们每天使贫苦的众生吃得饱、穿得暖,可说是天天在普度众生。
我们在人间修行,要能够尽人事,才是真正的修行。「佛」成于人间,我们一定要修好「人」的德行,然后才能完成「佛」德。
- 上一篇:人间菩萨 缘起
- 下一篇:人间菩萨 慈悲心喜舍行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