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爱自己
第三章 爱自己
慈观五步:色、受、想、行、识
我们以慈无量心的修习开始,超越祈求的界限,进入禅观的领域:愿我身心安乐、轻松。
愿她身心安乐、轻松。
愿他身心安乐、轻松。
愿他们身心安乐、轻松。
愿我安全,不受伤害。
愿她安全,不受伤害。
愿他安全,不受伤害。
愿他们安全,不受伤害。
愿我心无愤怒、烦恼、恐惧、忧虑。
愿她心无愤怒、烦恼、恐惧、忧虑。
愿他心无愤怒、烦恼、恐惧、忧虑。
愿他们心无愤怒、烦恼、恐惧、忧虑。
修行慈观从自己 (我)开始,在能够爱自己、照顾自己之前,我们并不怎样能够帮助别人。然后,为自己修行慈观之后,我们为别人修行:先从我们喜欢的人开始;之后是无利害关系的人;再后来是我们爱的人;最后是那些一想起来就使我们痛苦的人。
慈观第一步:观照自己的身体
修行的第一步骤,要谛观色蕴,也就是我们的身体。佛陀说,人是由身体、感受、认知、心行、心识所组合而成的。我们是国君,而五蕴是我们的疆域。要知道自身的真正情况,就要对疆域做完整的调查,包括那些在我们之中争斗不休的元素。要带来内在的和谐、和解和疗愈,就要先理解自己。想要使内部融洽、和好并疗愈伤口,就要先理解自己。慈观的开始即是谛观、调查我们的疆域。
首先,我们问道:我的身体在当下怎幺样?在过去怎幺样?未来怎幺样?之后,在禅观我们喜欢的人、无利害关系的人、我们爱的人、我们恨的人时,也是从谛观他的身体状况开始。
吸气呼气;观想他的脸、走路的样子、坐的样子、说话的样子;观想他的心、肺、肾以及身体内所有的器官,用所有需要的时间,将这些细节带入觉知。然而,要由自己开始。若能看清楚自己的五蕴,理解和爱就会自然而然地升起,我们将知道要怎样,或不要怎样,才能照顾自己。
我们观照自己的身体,看看它是不是平安,或是因疾病而受苦。观照自己的肺、心、肠、肾、肝,看清楚自己身体真正需要的是什幺。若是做得到这一点,我们的饮食和行为,都会表达出对身体的爱与慈悲。常常,我们都只是照着根深蒂固的习惯作息。但,有了谛观,我们就会看到这些习惯有很多都对身心有害,所以我们要转化这些习惯,以带来健康和活力。
第二步:观察感觉如何生起
接下来,要观察我们的感受——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感受像条河似的在我们之内流动,每一个感觉都是那条河内的一滴水。我们观察那条感受之河,看看每一个感觉是怎样形成的,看看是什幺阻碍了我们幸福,然后尽力去转化。我们修习接触已存在我们之内及在这世界的美妙、清新和疗愈的元素。这幺一来,我们会变得更强壮,更有能力去爱自己及他人。第三步:解除错误的想法
之后,要观察我们的认知。佛陀观察到:“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是那些有许多错误认知的人,而我们大部分的认知都不正确。”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一条蛇,就慌张起来,可是,友人拿灯一照,我们却发现那原来不过是条绳子罢了。我们必须要知道,是什幺样的错误认知引来痛苦。请将“你确定吗?”这句话书写在一张纸上,然后贴在墙上。慈观帮助我们学习清晰和平静地观看事物,以便改善我们认知的方法。第四步:发现行动的本性
再后来,我们观想我们的心行,是怎样的想法、倾向,使我们这样说话、这样做事。我们修行谛观,以便发现我们心行的真正本性——我们如何被我们的个人意识影响,又如何被我们的家庭、祖先及社会的集体意识影响。不善心行带来伤害和痛苦,善心行带来爱、幸福、解脱。
第五步:觉知习性
最后要观察的是我们的心识。佛教说,心识恍若有着各式各样种子的田野,有慈悲喜舍的种子,有愤怒、恐惧、不安的种子,也有正念的种子。心识是储藏这些种子的仓库,一切可能在心中升起的种子。若心不平安,那可能跟阿赖耶识中的渴望与感觉有关。想要生活在平安中,我们要觉知到自己的倾向 (习性 ),这样,我们才有办法做到自我控制。这是预防性健保的修行。谛观感觉的本性,寻找它们的根源,看看哪一个感觉需要转化,并且滋养那些带来平安、喜悦及幸福的感觉。没有人比自己更亲密:“愿我安详,不受伤害”
有一天,侨萨罗国的波斯匿王问其妻末利夫人:“皇后,在这世间,有谁对你的爱,跟你对自己的爱一般多?”末利夫人笑了,答道:“皇上,有谁比你自己更爱你?”次日,他们把之前的对答跟佛陀讲,佛陀说:“你们说的很对。在这世间,没有人比你更爱自己。心游走于千万方向,有谁比自己更亲密,已懂得怎样爱自己,不会再令别人痛苦。”
波斯匿王和佛陀成为了好朋友。有一天,当他们在.树给孤独园中坐着的时候,波斯匿王跟佛陀说:“世尊,有些人以为他们最爱的人是自己,但其实他们正是以自己的想法、言语、行为把自己伤害得最多。我以为,他们不是自己最亲爱的人,而是自己的最大敌人。”
佛陀同意说:“有些人用自己的想法、言语、行为来伤害自己,虽然他们说,最亲爱的人是自己,但其实他们是自己的最大敌人。他们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通常,我们都以为我们的痛苦是他人引起的,例如父母、伴侣、敌人。然而,出于失念、愤怒或是嫉妒,我们会说出、做出一些事情,给自己或他人制造痛苦。又有一次,佛陀告诉波斯匿王:“人们常常以为他们爱自己。但,因为没有正念,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却给自己制造痛苦。当明白这点真理时,我们就会停止怪罪他人,不再把他们当成我们的痛苦的始作俑者。反而,我们会试着去爱、去照顾自己,并且滋养自己的身心。”
想引用《清净道论》来修行慈观,首先要静止地坐着,让你的身体和呼吸都平静下来,然后念道:“愿我身心安乐、轻松。愿我安全、不受伤害。愿我心无愤怒、痛苦、恐惧、忧虑。”坐下来修行慈观是美妙的。静止地坐着,不被其他杂事扰乱,让我们可以好好谛听真正的自己、培养对自己的爱、决定怎幺用最好的办法对世界表达这份爱。无时不修、无地不行:心胸一开,痛苦便会随之而去
这份修行起于“愿我??”的渴望。然后,超越渴望的层面,谛观禅修对象的所有正面和负面特质。在这里,这谛观的对象就是我们自己。想要去爱的意愿,还不是爱。我们全心全意地谛观,以便能理解。我们不只是反复念这些字,或是模仿他人,或是在追求某种理想而已。修行慈观,不是自言自语,不是只在那边念着:“我爱我自己。我爱所有的众生。”我们谛观自己的身体、感受、认知、心行、心识,不出几个礼拜,爱的意愿会变成更深刻。爱,会渗入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我们的身心都变得安乐、幸福、轻松,会安全避过一切伤害,心无愤怒、烦恼、恐惧、忧虑。
修行时,你要观察你的心是否安乐、幸福、轻松,要注意你是不是在为意外或不幸感到忧虑,以及心中是否有愤怒、不安、恐惧、焦躁、烦恼。觉知到心中这些感觉,自我理解便会加深。你会明白,你的恐惧与不安如何使你不快乐,你也会明白到爱自己和培养慈悲心的价值,不要再活在害怕意外的泛泛恐惧中,而要观察你是怎样无时无刻地伤害自己,并且采取适当的行动,把疾病及灾害减少到最低点。
修行谛观,不是只限于静坐在垫子上,而是要无时无刻,在任何地方修行。活在正念中,是防止意外、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觉知你心中种种的深刻渴望:对生活安乐的期盼,得到所须支持的愿望,修行正念的意愿。也许,你会想要写下你的观察和了悟。佛陀说过,一旦明白到,这世上与我们最亲近、对我们来说最珍贵的人就是自己时,我们就不会再把自己当成仇人。这项修行会化解任何想要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意愿。
“愿我心无愤怒、烦恼、恐惧、忧虑。”愤怒会伤害所有的人,连自己也不能幸免。若是愤怒满怀,平安与幸福会消失。有些人把生命耗尽在愤怒中;就算有人碰了他们一下,他们也会变得怒不可遏。这是因为环境所致,还是因为他们心中的愤怒种子?谛观你心中的愤怒种子,谛观那些你认为伤害你的人。慈观能帮助我们理解两者,并且帮助我们放下那些会制造更多痛苦的惯性思考模式和惯性行为模式。我们会看到,那个伤害我们的人,自己正在深深受苦。观想他的痛苦,可以令我们的心生起理解和爱。打开心扉,痛苦便会随之而去。慈观的修行,将我们从烦恼中解放出来。湮灭愤怒的种子:除去唯一的敌人
有一名婆罗门问佛陀说:“世尊,有没有什幺东西,是你会同意杀害的?”佛陀答道:“有,愤怒。杀害愤怒,可以除去痛苦,带来平安和幸福。愤怒是所有智者都同意杀害的唯一敌人。”佛陀的回答感动了他,他于是加入佛陀僧团。当他的表兄发现他出家了,当面咒骂佛陀。佛陀只是微笑。这使表兄更气,问:“你怎幺没反应?”佛陀答道:“如果有人拒绝一个礼物,这份礼物一定要由送礼的人收回。 ”第一个受到愤怒言行伤害的,就是自己。后来,佛陀说了一个偈子: 没有愤怒的人, 愤怒由何生起? 生活自主安宁, 观照达致自在。
有谁被人责骂,
回头责骂那人,
这人害了自己,
也伤害了对方。
有谁被人斥责,
而不斥责对方,
他得到大胜利,
为自己和对方。
他为双方二人,
同时带来利益。
对愤怒的根源,
心里生起理解,
那人的心清净,
既安宁又自在。
他是一位医师,
为己为人治疗。
不懂得正法者,
才说这人愚蠢。
“没有愤怒的人”是指那些在藏识中没有愤怒种子的人。我们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愤怒的种子,这些种子可能是从父母或社会那儿传递给我们的。即使是一点小刺激,也可能令你大怒。一个没有愤怒种子的人可以永远保持微笑,不论别人当着他面说了什幺。“生活自主安宁,观照达致自在”。他们懂得自主地生活,能够自制和保护自己。从谛观中得到的了悟,令他们不会被拖进愤怒的漩涡中。这份了悟能保护他们的身心。这里说的谛观,就是慈观、悲观、喜观和舍观。
“有谁被人责骂,回头责骂那人,这人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对方。”如果有人对你吼叫,而你也吼回去时,不但你会受苦,对方也会受苦,这股愤怒也会继续增强。要避免这样做,这只会伤害双方。
“有谁被人斥责,而不斥责对方,他得到大胜利,为自己和对方。”你受到伤害,而你又去伤害别人,只会使痛苦继续。修行正念呼吸,你将制造一个双赢局面。
“对愤怒的根源,心里生起理解,那人的心清净,既安宁又自在。”只要谛观,就会明白到,别人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他缺乏正念,或是因为误解,或是因为由他的父母、祖先、社会传递给他的愤怒种子。这一份理解,可以当下就为你带来平安、喜悦及自在。
“他是一位医师,为己为人治疗。”如果有人怒气冲冲地对你吼叫,而你只是不愠不火地以微笑作回答,他可能会慢慢地开始理解,最终,也可能转化他的愤怒。犹如华佗在世,你疗愈了双方的伤口。 “不懂得正法者,才说这人愚蠢。”也许有人会说:“顶回去啊 !不要这样子给人欺负。”但,说这话的人不理解佛陀的深刻教诲。当你感到愤怒时,要回到呼吸之上,觉察呼吸,对方可能会看到你是有修行的人,甚至可能会向你道歉。牢记这句偈语,受益良多。克服六大烦恼:愤怒、恐惧、忧虑、欲望、贪婪、无明。
我们祈愿,在日常生活中无灾无难。我们也希望,怒气永不升起。但,当怒气真的升起时,我们知道怎样处理。《清境道论》引用出来的慈观中,“愤怒、烦恼、恐惧、忧虑”指的是那些所有藏匿在我们心中,剥夺我们平安幸福的不善、负面心态。愤怒、恐惧、忧虑、欲望、贪婪、无明是现代的六大烦恼。修行正念生活,我们就有办法处理这些烦恼,而我们的爱也会展现为具体的行动。
不论是在家或是在工作,不论是在坐禅或行禅,都要全天谛观。若是做得到这点,你将发现色(身体)、受(感受)、想(认知)、行(心行)、识(心识)五蕴的真性。你会明白,是什幺塑造了现在的你,这将使你易于接纳自己——包括你的苦与乐。爱,就是要如实地接受自己。“认识自己”是修行爱的第一步骤。
- 上一篇:第二章 唤醒匿居心底的爱之源
- 下一篇:第四章 以理解之钥打开爱之门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人生随时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西天二十八祖之九祖伏驮密多的故事与传法偈
- 心有多大幸福就有多深
- 悭与舍,堕落转生为牛的弟弟与成就阿罗汉果的哥哥
- 以「慈悲观」离「瞋念」
- 一串佛珠 无限祝福
- 曹溪一觉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简和尚的故事
- 菩萨的化身
- 算命与改运的故事
- 一个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紧去做吧!
- 鹦鹉婆罗门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伤害
- 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济公和尚重建净慈寺的神话传说
- 缺点的功德
- 菩萨与鸟窝
- 伪善世界不可信
- 恶妇害婆终害己
- 同样供养跛脚修行人,善人得金银,恶人得毒蛇
- 文殊菩萨仗剑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忏》的神奇来历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译文、寓意
- 鸽王自救,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点
- 道信大师倒插柏的传说
- 武则天、献明肃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断,只会犯下可笑的错误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