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大智若愚,得理也让三分

大智若愚,得理也让三分

  在生活中,常有些人喜欢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其实,这是最不聪明的做法。很多时候,伴随智慧而来的不是聪明,而是愚蠢。有道是,“大智若愚”。真正聪明的人,外表往往是愚笨的,相反,那些外表聪明的人其实是最不聪明的。

  古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里首次用到“大智若愚”这个词。苏东坡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品格高尚,对于先哲的思想自是体会深刻,才会有此感想。

  其实,大智若愚是一种故作糊涂的智慧。

  况钟是明朝有名的好官,他最初以小吏的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左右。况钟虽是小吏,但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能,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因为自己出身吏员,况钟深知吏治中的积弊,也知道苏州小吏的奸猾。

  但是,初到苏州,况钟并没有立刻着手吏治,而是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凡事问这问那,府里的小吏们怀抱公文,个个围着况钟转悠,请他批示。况钟佯装不知,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不行就不批准,一切听从属下的安排。这样一来,许多官吏乐得手舞足蹈,个个眉开眼笑,说况钟是一个大笨蛋。

  过了三天,况钟召集全府上下官员,一改往日温柔愚笨之态,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某某事不可行,他则怂恿我,以为我是个糊涂虫,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

  况钟说罢,当即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痛打一顿,鞭挞后扔到街上。

  此举让其他属下胆战心惊,再也不敢肆意妄为了。从此,一府大震,人人奉法,人称况钟为“况青天”。

  “大智若愚”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好像傻瓜一个,其实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一个人可以利用别人以为他“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况下不容易办成的事情。

  唐代名臣郭子仪乃四朝元老,他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到大唐帝国的存亡,即便是皇帝都敬他三分,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在自己的祖坟被人掘了的时候,却气不长出,面不改色。

  当时,皇帝身边有一个叫于朝恩的宦官,为人很势利,虽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由于他擅长溜须拍马,所以深为皇帝宠爱。

  于朝恩对郭子仪的才干、权势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诽谤攻击郭子仪,却没有成功。在愤愤不平之下,他竟然暗中指使人盗挖郭家的祖坟。

  身在前线的郭子仪得知自己家的祖坟被掘,非常气愤。满朝公卿都以为郭子仪必会有所动作,但是,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时,并没有因此大张旗鼓地实施报复。

  不仅如此,郭子仪还平静地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坟墓的事也发生过不少。我家祖坟被掘,这是报应的结果,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

  很显然,郭子仪要除掉一名奸宦不费吹灰之力。然而,郭子仪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忍让,选择了平和地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冲突都是由于一方或双方纠缠不清或得理不让人,一定要小事大闹,争个胜负,结果矛盾越闹越大,事情越弄越僵。如果能够学学郭子仪“难得糊涂”的做法,在小事上适当地糊涂一下,得理也让人三分,用宽容之心待人,那么自然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菜根谭》中说:“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有理也让三分,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还能够让彼此加深理解、增进友谊,对于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促进作用。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得理之时,不妨让人三分,做一个聪明的糊涂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