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节制欲望,才能享受幸福

节制欲望,才能享受幸福

  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虽简单数语,亦道出了欲望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间的关系。人们要想保持内心澄净清明,就要谨记并实行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葛洪少年丧父,其父葛悌原为邵陵太守,一生为官清廉,所以临死时并没有留下任何积蓄。在此种情形之下,葛洪与母亲相依为命,扶柩还乡,生活极度贫寒。葛洪在“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的恶劣环境之中,不但依靠耕田、打柴奉养母亲,而且想尽一切办法读书。更在农樵之暇,不远千里寻师请教,借书览阅,问学解疑。劳累一天之后,他都会挑灯夜读,诵念经文,熟读《孝经》《易经》《论语》《诗经》等经史书籍,后来闻名遐迩。他通过读书,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并逐渐产生了修道、研习医术以拯民于水火的理念,16岁时便师从祖父之徒郑隐修道。

  葛洪生性淡泊,不慕名利,而且乐善好施,只要他家中存有食粮,一定会分出一半救济穷困之家,为乡亲们做了很多好事。他研读《老子》中见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一句,便欣然自号“抱朴子”,安贫乐道,乡亲们也都称他为“抱朴之士”。

  葛洪潜心修道的同时还大量阅读医书,精研医术,扶危济困,救助百姓,他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而他所倾力撰写的《金匮药方》《肘后救卒方》《玉函方》等医药学著作,在我国医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葛洪曾说:“余所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阡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他撰写的这些医药方面的著作,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方剂和经验,而他自己为百姓解除疾病,往往能药到病除,很多时候药资分文不收,乡亲邻里都很感谢他的仁德。

  有一次,有人向葛洪请教养生长寿和处世之道,他说:“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还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蜩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由此可见,葛洪虽然潜心修道,但他认为真正的道是以忠孝和仁信为基本的,而修德行善为人处世之道,也是长生成仙的基础。

  后来,葛洪搬到临安宝石山上去修行,言行举止宛如仙人,他在山上一边潜心修炼,一边采药为人治病,并向民众劝善,使百姓追求向善之道,逢凶化吉,生活祥和。因宝石山风景秀丽,奇花异草遍地,灵动逼人,人们便以葛洪之姓改称宝石山为葛岭,一直流传至今。

  葛洪虽然是个修道之人,时常隐居山中,但他也常忧天下,有一颗“济世苍生”的仁心。他对百姓苍生的挂念,以及对当时动荡不安时局的批判,都可在其遗留下来的著作里看出来,他曾写道:“古诗刺过失,故有益而贵;今诗纯虚誉,故有损而贱也。”(《辞义》)他还提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应该“出淤泥而不染”,应当“式整雷同之倾邪,磋砻流遁之暗秽”。

  葛洪认为真正的修道是要通天地之化,源道德之妙,运阴阳之用。达性命之真,应做到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真正地放下欲望,才能获得恬淡之心,达到与天地同流的境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