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详情]

以智慧拔除世间的苦难——《普门品》一滴

智慧拔除世间的苦难

  ——《普门品》一滴

  成峰

  《普门品》简介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先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后期,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并逐渐流行,所以它被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

  本品主要宣说观音菩萨的普门救度。长行部分叙述无尽义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的得名因缘,次番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法。末段特别赞叹菩萨弘誓、慈力,劝当忆念归敬。颂文之后,以持地菩萨称赞得闻本品功德作结。

  在民间,《普门品》又被称为《观音经》,相当受重视。历代祖师的注解颇多,重要的有隋代天台智者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宋代四明知礼法师各为作《记》等。伴随着经典在社会上的流通传播,观音菩萨的大悲品质深入宣传到各个角落,得到各界民众的广泛认可,并为绝大多数佛教徒所赞同,形成中国佛教独特的观音信仰。

  智慧与慈悲

  在《普门品》中,我们了解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毫无拣择的悲愍愿行。这也是为何在民间大家都称其为大悲菩萨的原由,他已经作为救苦救难的代表,扎根于广大民众心田。

  学习佛法的宗旨在于成佛,而成佛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或是喊喊口号的玄谈,那必定有个落脚之处,这就是要成就佛陀的品质。

  佛之所以被尊称为佛,来源于他为二足尊,即具备圆满的慈悲与智慧,这是他的根本所在。

  修学佛法,慈悲与智慧缺一不可,慈悲是智慧之门,智慧是慈悲之钥。缺少慈悲,佛法积极利他的精神就无法完全彰显;匮乏智慧,普度众生的伟大事业有可能滑入世俗善行。因此,我们在大力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的同时,更要体察效仿他的智慧,籍此作为我们实践慈悲的指南。

  《普门品》上说:“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这个偈颂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为何能够救济无量众生的苦难,他又以何种方式来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迈向解脱。原来,菩萨不仅拥有强大的慈悲,而且还饱含胜妙的智慧。立足在通达宇宙诸法空性,因缘现起的基础上,菩萨具足了一种力量,不仅能够观察发现世间苦难的根源,进一步还可以使用众生愿意接纳的方法来帮助引导他们当下面临的烦恼

  我们学习《普门品》,最终要了解究竟慈悲需以菩提心为前提,以空性慧为根本,以无限、无分别为对象,以无住无念为标准,以无所得为究竟。普通人的慈悲与佛菩萨的慈悲有着天壤之别,凡夫的慈悲建立在贪著与爱染的基础之上,在关心他人的过程中,无法将“自我”完全剔除。同时,在选择关心的对象时,也是选择与自己相关的人与生命。除此之外的其他有情,我们就不会太在意了,甚至漠不关心,我们称这种慈悲为爱缘慈悲。当然,这是凡夫心的特征。

  打个比方,可以帮助我们来体会这个道理。我们看父母亲对于儿女的关怀,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乃至读书求学、进入社会就业以至于娶妻生子,每个方面都操心倍至、体贴入微,惟恐有所疏漏。我想,这种感受大家都曾经历,无论作为其中任何一方。可是,我们会发现,如果不能跳出情感的束缚,有时对于晚辈的慈悲不仅造成自己对他的执着,甚至会因为溺爱而给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悲剧。

  历史上就有这样一桩事情。有一对夫妻由于早年忙于生计,直到中年才得子。因此,他们对孩子就宠爱有加。小时候,孩子提出的每项要求,他们总是尽量答应;即便是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他们也会千方百计予以满足。孩子一天天长大,进入私塾读书后,要求也一天天变化。看到同学和邻居家里的东西,他只要喜欢上了,回到家中,就会开口向父母要。起初,父母还能勉强答应。可是后来,实在无能为力,就哄他日后再买。孩子却不依不饶,一定强迫父母妥协。父母无奈,只好默不吱声。孩子看在家中得不到,就到外面小偷小摸,失窃人家发现后带着一帮人上门来追问,母亲尽管心里很清楚,但想到如果承认下来,孩子可能会无脸见人,所以就矢口否认。这样,不仅未能及时制止孩子的违法行为,而且助长了他的气焰。此后,他无所顾忌,加入一个偷窃团伙,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盗。直到有一天,由于偷窃国家粮库,被官府衙门抓捕归案。直到此时,他母亲还在想着找熟人打点疏通,将儿子早点放出来。由于案件在当地影响重大,处理结果很快宣布下来,他儿子和为首数名罪犯被处以死刑。这时,母亲傻眼了,悲伤欲绝,痛不欲生。为了能再见上儿子最后一面,她买通了看守。见面之时,母子两人抱头痛哭。稍后,儿子对母亲说:“妈妈!请您答应我的一个请求?”“你说吧,孩子,我一定答应你”母亲一边抽泣一边回答。“我想再喝一次奶”儿子说。母亲对儿子说:“母亲无能,不能救你,”一边说一边掀开了上衣,儿子将母亲的乳房含在嘴里。几秒钟后,传来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母亲胸口布满鲜血,儿子口角上也是鲜血。母亲质问儿子:“你怎么能下得了手?”儿子振振有辞回答:“如果在我第一次偷别人东西时候,你就指责教育我,我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所以我恨你啊!”母亲听了儿子的话,哑口无言。

  为了免除孩子一时的痛苦,却给他带来终生的痛苦,这也就是祖师大德们经常说起的“慈悲生祸害”的道理。

  所以说,慈悲必须以智慧作为指导。脱离智慧的慈悲之船,只能驶向苦难的深渊。观音菩萨常在苦海,救度众生,靠的就是了达世出世间的真相。《心经》上介绍了他在因地修行时,照见五蕴皆空后,所以彻底解脱世间的一切苦厄。

  由此,我们可以明了,无论解决自身的苦难还是帮助芸芸众生,在大悲心的根上要不停地浇灌智慧的甘露。这样,方能开出圆满的菩提之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