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什么是七觉支?

  二、择法觉支

  择法觉支,依智慧简择法之真伪,取真实而舍虚妄。也就是依四圣谛法,如实简择而得道法无漏──简择善法、不善法。

  择法,是依据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观念和方法,作为基本原则,来简择修行的方法。知道简择,才会知道修行是否正确。如果不知方法和观念的正确或错误,修行不可能离苦得乐,反而会招致更多的烦恼与痛苦

  择法觉支中的法,是指真实法或虚妄法,善法或不善法。善与不善,又分世间及出世间两类。世间的善法是五戒十善,不善法是五逆十恶;出世间的不善法是诸烦恼心,善法是道品次第的解脱法。

  此处是指对于出世间的善、不善法,如果能够清楚地了解,辨识离开烦恼的虚妄法,而朝真实的解脱法努力,或者是离开不善法而朝着善法的方向走。依四圣谛法,从愚昧走向智慧,从瞋恨走向慈悲,从执着走向解脱;也即是从世间苦集的有漏因果,转化为出世道灭的无漏因果。如果能够随时如此抉择,就是步步接近解脱的道路。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观身”,如果把身体当成是不变的、真实的,这就是虚妄法、就是恶法。如果已能观照身体,知道这个身体是暂时的现象,认知它不是真实的,便是善法。身体的本身无所谓善或不善,如果执着身体,把幻躯当成是真实的自我,就会形成烦恼。如果运用身体修行三十七道品,肉身便是法身的基础。

  “受”也绝非真实,它是非常主观的。譬如身体接受同样的摸触,有时有快感,有时又会感到不舒服,这跟当时的心境有关。心境好时,以苦为乐、苦中作乐、虽苦犹乐。如果心境不好,即使吃喝玩耍,也会认为是在受苦。

  “心”是无常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心念活动,都是暂时而非永恒。

  “法”是五蕴皆空,因缘有而自性空,任何一法,只要不执着,便都不是我。

  我年轻时认识一位朋友,有一次他被一个女孩子打了耳光之后,还高兴了好几天,老是摸着自己的脸说:“我终于被她打了一个耳光。”当时我实在没有办法想象,被打了还会那么高兴,是什么道理?他的身体被打痛了,竟然如此快乐,请问︰这在择法觉支中,是善还是不善呢?

  三、精进觉支

  精进觉支,简择真实的正法,专心精进不懈怠,依四正断(四正勤)为着力点。

  选择了正确的佛法以及修行的态度之后,才能开始精进修行。否则可能是盲修瞎练,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最近我到芝加哥演讲,有人问我:“修行会不会走火入魔?”我说:“会的,这有两个原因:(一)没有老师,端凭自己苦修瞎练,当身心有反应时,不知如何处理,或认为那便是开悟;(二)遇到的老师本身,就是用盲修瞎练出来的魔法,当然就会入魔了。”

  因此,必须要选择正确的修行方法,最好还要有具备正确修行方法的老师来指导,这样才不会有问题。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根本不知道谁是正确的老师及正确的修行方法,该怎么办呢?所以,应该具备对基础佛法的认识。

  首先,要了解因果的观念,相信因果的观念之后,就不会做坏事,不会投机取巧,不会不想付出只想得到,因为做了坏事一定会有坏的结果,希望有好结果就要做好事,一定要有这样的因果观念。

  其次,要有因缘的观念。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都是无常而非永恒,都是空的,没有真正的“我”或“我的”价值在其中。

  基本佛学中的“四圣谛”是因果法,“十二因缘”是因缘法及因果法,不可不知。如果了解因果及因缘的道理,就能从佛法的指导中得到智慧,并且依此准则来选择修行的方法以及指导修行的人。

  三十七道品前面的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五科,都是正确的佛法,知道之后就要好好精勤努力地修行。这里的精进觉支似乎与第二科四正勤类似,不过四正勤是针对修四念住而言,而此处则是以四正勤的态度来修以上的五科。因为前五科是从观而修定,观的时候能产生智慧,然而这个智慧很薄弱、不够强,所以要继续修定;修定的同时再修观,修观之后继续加强修定。精进觉支是将前五科一起精进地修,以产生更深的定慧功能。

  诸位可能会误解,修行一定要三十七道品逐步修完,其实不然,如果是善根深厚的人,只修四念住也能证阿罗汉果,而得解脱。一般人则还是要从修四念住开始,一科一科依次往上修。七觉支又称七菩提分,是七种可以开悟得解脱的方法,如果尚不得解脱,还有最后一科“八正道”可修。不过,不论是否解脱,多听、多闻、多熏习,没有善根的也会培养出善根,不懂修行的也会修行了。

  所谓精进,是指对已在修行的善法,要继续努力修行使其增长,尚未修的善法,要立即开始修;未断的不善法,要赶快使之断除,尚未发生的不善法,从此不让它生起。用这样的方式持续不断地修行,就是精进觉支。

  如何发起精进心修行呢?譬如说,发愿从此以后不说坏话,不做坏事,虽然一时之间还没有办法不存坏念头,只要发觉之后马上告诉自己︰“不要继续再起坏念头”就好了;至于没有做过的坏事、没有说过的坏话,就使之不再增加。

  一般人做好事,还是希望得到回馈,这样还不够好,必须更进一步,做任何事不求回馈,因为期待回馈的心,便是烦恼心。得到回馈,就会骄傲欢喜;不见有回馈,就会怨怒瞋恨,这都是烦恼心。

  有的人误以为精进是不吃、不喝、不睡、不休息地修行;其实,如果这样拚着命修行,那是着魔了,不是正确的精进。正确的修行是从调饮食、调身心、调呼吸、调睡眠打基础,称为前方便;然后细水长流、绵绵不绝,不紧张、不松懈地修行。因为身心紧张会出问题,懈怠则会一事无成,不能得力;因此,一定要不急不缓,很有毅力、恒久持续地不断努力,这才是正确的精进。

  一位修行人在做任何事,都可以用精进心,只要有精进心,就能够安定身心。例如我跟我的侍者说,他为我煮的那种小黄米,有许多是连着壳的,那些小米壳,经常会钻到我的牙缝里,最好将它捡出来。侍者回说︰“小黄米带不带壳,不容易看得出来。”

  于是我就请他把米拿来,让我自己找。就这样,时间一晃就过了一个半小时,虽然找的是一粒一粒带壳的小黄米,其实一颗颗都成了我修行的方法。因为我的心很安定,完全专注在有壳的小黄米上,一逮就是一个,虽然我这个老人的眼力并不好,但逮得还满准的。对我来讲,这一个半小时一下子就过去了,也不觉得累,而且还很喜悦。

  中国佛教徒之中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在西天。”意思是说,刚学佛时还满精进的,心中有佛、有佛法,觉得真有用。到第二年,觉得要修行成功还早得很,渐渐就懈怠了,所以得到的利益自然不多。等到第三年,反正没有修行,不想修了,心中的佛也就不见了,这就是不精进的缘故。如果有精进心,不论能不能立竿见影地得到成就,每天都会持之以恒地用方法、用观念,这才是叫做精进修行。

  昨天有位在家弟子问我:“师父,当境界现前时,要用什么方法?”所谓境界,就是使自己烦恼、困扰,掉入各种诱惑、威胁的陷阱中,产生忧愁、恐惧以及悲欢离合等状况。我的回答是:“首先要把当前的状况看做是无常;接下来要认清,这些天外飞来的俊男或美女、诱人的钱财及食物,或是有个非常风光显赫的权位等着你,都可能是别人设计好的陷阱和圈套,必须小心远离。”凡是遇到这种状况时,如果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都不成;只有先观自己的呼吸,向内观照心的反应,能够如此,就有了修行的着力点,不致于一下子就掉进陷阱里去了,这也就是精进。

  我有几个经验可供诸位参考。当我在日本留学快要完成博士学位时,日本跟台湾断绝邦交,谣传在日本留学的台湾学生,全部要换成中国大陆护照,否则就要被赶出日本;因此使得数以千计的台湾留日学生,人心惶惶,不知怎么办才好。我有一位教授很同情我,有一天他介绍一对母女来看我,女孩二十多岁,母亲五十岁左右,见面之后又要我去她们家坐坐,她们家是一座寺院。

  当天晚上我的教授打电话问我:“今天来看你的那对母女,你觉得那个女孩怎么样?”

  我说:“那个女孩很好啊,我准备到她们的寺院去看看。”

  教授又问:“嗯!很好,很好,你知道去做什么吗?”

  我说:“我不知道。”

  他说:“是这样的,那个寺院的住持刚刚过世,现在要招一个和尚女婿,如果找不到和尚女婿,母女俩就要被赶出寺院,他们的大本山会另外派人接管。”

  日本的和尚是可以结婚的,那对母女对我印象不错,所以希望我去做和尚女婿。

  当我明白后就跟教授说:“谢谢你的关照,可惜我是个中国和尚,我是不能结婚的。”

  在那样混乱的国际局势之下,如果我接受了这样的安排,除了有身分之外,还有一位太太跟一座寺院。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另外还有两次诱惑,都是要我去做官。台湾在国民党政府的时候,要我担任国大代表,我婉拒之后还告诉我说:“这不是选的,是政府给的国大代表,像于斌枢机主教就是国大代表。”第二次是在今年,行政院要给我一个相当于政务委员层级的官,好多弟子都来劝我接受,并说:“师父,这是佛教的光荣。”我说:“阿弥陀佛!我只适合当和尚。”

  我不是说做官不好,而是我不适合做官。我做和尚,懂得精进,扮演其他的角色,可能就不一定做得称职了。

  四、喜觉支

  喜觉支,安住于真实的道法“四念处”及“四正勤”,而有喜悦。

  精进修行之后,会产生喜悦的心。因为懂得佛法的观念和方法,可以调整心态,帮助自己不会掉入种种陷阱中受苦难而产生烦恼。例如本来人生观是很消极悲观的,知道佛法之后,就会觉得有无限的希望,很欢喜、很幸运。又例如,当你的心受到刺激而生烦恼,正在痛苦不安的时候,用佛法向内心观照,体验自己的情绪反应,觉察到那些让你痛苦不安的心念,本身是虚幻的、是空的,如此一来,心情就会平静。

  所以喜悦有两个原因,一是用观念转变自己,另一是用方法帮助自己。只要认真地用观念,耐心地用方法,而且不要有急切的得失心,自然而然会产生法喜及禅悦的效果。

  修行喜觉支,至少可得两种喜悦︰

  (一)听闻佛法,得法喜︰在未听闻佛法之前,有许多的观念不正确,常常跟自己过不去,内心跟内心、内心跟外境,会产生种种的矛盾和冲突。听了佛法所讲的因果、因缘,缘起无常、缘起自性空、空故无我等道理,当然会欢喜。诸位听过“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吗?听闻佛法之时,心胸豁然开朗,而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就是法喜。

  (二)修行禅定,得禅悦︰修行禅定时,身心轻松、平稳、宁静,就会产生一种禅定的喜悦,此时的禅悦,是一种轻安、无累的享受,不是刺激性的兴奋。禅定的层次有“四禅八定”,大略又可归类为集中心、统一心、无心三类,能得集中心及统一心,便得禅悦,亦称定乐;能得无心,即见空性,终得解脱,便是解脱的自在欢喜了。

  目前在台湾的法鼓山上,有不少西藏喇嘛前来修学汉传佛法,他们是从西藏流亡到尼泊尔或印度,辗转到了台湾,现阶段不愿再回西藏,可是他们每天都过得很欢喜。有些居士无法了解,就问他们说:“你们已经离开西藏,流亡在外,怎么还会那么欢喜呢?”

  喇嘛们说:“西藏虽然不能回去,可是我们非常幸运,经常可以听佛法、用佛法、讲佛法,当然欢喜了!”他们并不一定打坐,但懂得用佛法来观想、自处处人,便没有困扰的问题了。

  反观有些中国的佛教徒,认为生死就是苦,人间是苦海无边,只要未得解脱、未断生死,就当愁眉苦脸、如丧考妣。这真是颠倒!那是对佛法一知半解,并未修持佛法。只要听懂佛法,能用佛法,随时随地都应该是欢欢喜喜的。

  五、除觉支

  除觉支,又名轻安觉支。由观慧、正念、正精进的喜悦,而得除去身心的粗重,感受到身心的轻利安适。

  有了喜悦之后,会产生轻安的反应。轻,是没有重量;安,是平实安稳。轻安,是用禅修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调整身心,渐渐地,身与心的负担都会消失。

  修行到了身与心都没有负担的感觉时,可能还知道有环境,风声、雨声、车声、人声等都还听得到,不过已不是对立的,而像是跟自我合而为一的──住在房子里,房子也就是自己;坐在垫子上,垫子就是自己,在这种状况下,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适意、舒畅、有默契。

  六、定觉支

  定觉支,心一境性,名为定,便是不昏沉、不散乱,住于四禅定相。

  轻安的进一步是禅定,禅定有两类:

  (一)小乘的定:没有前念与后念,心止于一,停留在一个念头上,这是次第禅定。从初禅至四禅,四禅含摄八定,乃至进入解脱定。

  (二)大乘的定:心可以有念头,但是不受环境状况的影响而有起伏、波动,这是定慧不二的如来禅或祖师禅,也就是中国禅宗所讲的“道在平常日用中”,从知见的导正、智慧的开启,转变了对于事物原有的态度。把世间的颠倒见扭转过来之后,便不会随波逐流,被境界之风卷着走了。这就是定慧均等的工夫。

  禅定的修行,若谈到四禅八定、九次第定,似乎听起来很困难;若用中国禅宗的大乘禅定,不论是用话头或默照,只要一念与方法相应,便是相似的心一境性,就得轻安。轻安的程度深,那就是禅定。

  心一境性,是指心念反复地停留在某一个心境上。譬如诸位现在正听我说法,很明确、很清楚地在听,什么杂念都没有,没有善恶是非的分别,只是在听,专心听的时候就如同心系一境。因此,禅修者在平常生活中,练习着吃就是吃、喝就是喝、工作就是工作、走路就是走路、休息就是休息,也即是心系一境的意思。

  修次第禅定是渐进的、次第的,到了深定之中,连时间及空间感也会消失。这种深的禅定,跟以下的两种状况是不一样的:(一)被人在头上打了一棒,昏厥之后失去知觉,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恢复知觉,头脑才开始发生作用。在失去知觉的那一段时间中,头脑没有作用。(二)无梦的熟睡状态,醒来时才发现已过了好几个小时。

  以上两种状况,都不是定,因为修定的人出定之后,在一段时间内,身心是非常轻松、快乐,不受刺激、诱惑的影响,会是个有修养的人。但是,在被打击昏厥之后醒过来的人,头脑是不清楚、不舒服的;而熟睡之后醒了的人,体力虽然恢复了,但当被刺激或受诱惑之时,不会因为熟睡之后,人格就更加健全。

  七、舍觉支

  舍觉支,又名护觉支。舍外境之心,舍一切所缘对象,由住于一直心,而发空慧。舍“善”与“不善”二法,舍“断(远离想)”、“无欲(想)”、“灭(想)”之三界

  禅定是非常好的,但如果贪着禅定的定乐,便是一种执着。一般的人只要有一些禅定的经验,就会经常独自坐着享受定乐。不论从小乘或大乘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修行就称为“冷水泡石头”,既不能入深定,更不得解脱,因此必须要一层一层的舍。

  前面谈过的喜、轻安、定,都是不同层次定乐的享受,可是正确的佛法,是一切外境及心境的执着都要解脱──苦受要解脱、乐受也要解脱,苦、乐、忧、喜,全部都要舍却,才能称为觉支。

  舍所缘的境,也要舍能缘的心,此即住于一直心,而发起无我无相的空慧。也就是逐一舍却色心二法的能所二相,舍无可舍之时,便得涅槃解脱。

  七觉支中最重要的,就是舍觉支,舍去一切,才能有空慧所证的解脱境现前。从经典来说,舍有舍善、不善的二法,又有舍断、无、灭的三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