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是什么?受持五戒的功德
五戒是什么?
(一)不杀生而仁慈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动物,无不贪生怕死,我们爱护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随便杀害其他生命呢?所以皈依佛门,第一条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食肉,以培养仁慈的德性,以扩展个人的爱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因为一般动物,也和人类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各种疾病,我们将有病动物的血肉,送进自己的肠胃,不怕病菌传染吗?就算是健康的动物吧,但动物被捕杀时,其内心的恐惧,愤怒,怨恨,悲哀与痛苦的情绪,往往令其细胞产生毒素;人们将含有大量毒素的肉类,吃入口中,藏到体内,日积月累,人体细胞,自然会产生大量毒素,因而引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何况动物被杀死后,体内胞细组织,立即开始腐败,细菌亦不断成长,再经过由屠场送往冰库,冷藏,储存,运送,销售,购买,烹饪,进食,一连串的操作过程,肉类不断腐败所产生的细菌,也就更多,更毒。专家们将其浓缩涂在老鼠表皮,三个星期就引起癌肿。所以素食,的确可以减少由肉类传染的疾病,可以避免由肉类毒素,所引生的各种奇难杂症。
因果经说:“今生多疾病,前身杀孽重。”不仅说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很多出家修行的人,为甚么会被恶疾绵缠的原因,因为出家修行的人,今生虽然持戒修行,但前世未必不杀生,不食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由于宿生恶业所追,怎得不病?除了戒杀放生,实行素食,加以诚心忏悔,以谋消除宿业之外,别无他图。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不知忏悔,不肯戒杀放生以赎罪,反而每因疾病需要吸取营养,而杀害生物,滋补自己;即使是信佛的人,亦不例外。我们抚心自问,一日三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年就是三万六千五百日,人的一生,在十多万次进食中,究竟杀害了多少生物,实在无法统计。古人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请各位想一想,屠场里堆积动物的尸体,与战场上人类的尸骸遍野,有何分别呢?
由于食肉的人太多,肉商为了供应市场需要,不得不扩建屠场,增加屠工,大量杀戮生物。由于杀生共业所感,致使我们的世界,不止充满杀机,而且杀气腾腾,天灾人祸,随时降临。第一次世界大战,杀人之多,古所未有,有心人都希望阻止战争,可是仅仅距离二十年,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伤人数,远远超越第一次大战。现在,世界各地,又战火蔓延,万一不幸,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势必毁灭人类前途。因此,我们戒杀素食之目的,已非只限于为个人的健康问题了,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前途与幸福著想,就应该戒杀放生,实行素食,以扩展爱心,以停止杀业,以避免战争,取消浩劫,导人类于永久性的和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
世间物各有主,不应该不问自取,甚而少至一针一线,一花一草,一枝笔、一张纸,不与而取,都犯了偷盗之罪。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人君子,而且家庭富有,地位崇高,怎会作贼,盗取他人的财物呢?其实,偷盗并不限于明抢暗偷,或持械打劫;而是包括用不正当的手段,贪求非份的财物,以及欺骗奸诈,强夺巧取,走私漏税,盗取公物,欺世盗名等不道德的行为。此外,如果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侵损别人的权益;或利用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令他人不得不赠送礼物;或欺压良善,夺取他人晋升的机会,甚至为了贪求方便,侵占了他人小小的便宜,或因不守时的坏习惯,令对方付出宝贵的时间,都是属于偷盗的一族。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在创业过程中,或在社交埸所上,往往犯了偷盗之罪而不自觉;小则令别人遭受损失,大则引起社会纠纷,甚或导至战争。因此,佛特别制不偷盗戒。身为佛弟子的我们,不但立身处世,要做到“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不苟取不义之财,还要乐善好施,奉献自己所有,扶危济困,福利群生,实行布施,以除悭贪。
(三)不邪淫而礼节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佛言:淫欲是生死根本,我们欲想超出生死轮回,一定要断淫。楞严经教导修行的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连断性亦无,始可进修佛道。所以佛制出家弟子,要绝对戒淫,不可涉及男女私情。即使是在家学佛人,亦要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得恣情纵欲,不得见色起心,不得强暴非礼,不得乱伦邪行,不得涉足舞场妓舍,或涉及婚外情;以免制造纠纷,导演家庭悲剧。特别是三宝弟子,更要崇尚礼节,行为端庄,思想纯正,实行佛化家庭,使家中下一代,自小就接触佛教的道德教育,自小就养成“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的良好习惯,将来长大成人,立足社会,必然不会受社会色情风气的影响,而成为浊世的清流,不致沉沦欲海,无法自拔。所以身为家长,无论是为了家庭幸福,或是为了下一代,都应该受持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而诚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维系公关的主要桥梁,亦是毁灭人类前途的导火线,所以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不可不慎。佛为了救护人的口业,特别制定不妄语戒,教导我们说话要诚实,报导要正确,不可以因贪求名利而妄自夸大,自赞毁他;不可以因嗔恨对方,而粗言恶语,破口大骂;不可以因妒忌别人,而挑拨离间,妄言中伤;不可以因取悦于人而花言巧语,欺骗奸诈;特别是修行人,更加不可以,未得圣人之道而言已经得,未证圣果而言已经证,希望对方尊敬供养自己,以满足个人的私欲。当知妄语之罪,自毁信誉,破坏公关,导人迷信,死必堕落地狱,罪毕转生为人,还要常受诽谤,语虽诚实,人不信受种种恶报,非戒除不可。
(五)不饮酒而正智
酒能麻醉人的心智,酒能损害人的健康,酒能令人丧德败行。四分律说:酒有十过,三十六失。现代科学,已经证明,饮酒可能引生各种疾病,损害身体,讲究卫生,珍惜前途的人,都自动戒酒,何况佛弟子?佛在世时有一出家人,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神通自在,能降伏毒龙,被称为降龙比丘。一次因乞得含有酒精的食物,呕吐大作,醉卧在地,饱受虫蚁欺负。又有一比丘,因醉酒丧智,头脑不清,看见邻家园子里有一母鸡,便捉来杀食,及邻家主妇,跑来追问时,不止否认,还借酒行凶,奸淫人妇;因为饮酒,杀盗淫妄之罪都犯了,因此,佛制凡是佛弟子,不得饮酒。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东西,都要戒除,以保持理智清醒,行为正常,免因醉酒破戒,或借酒行凶。
据上可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就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行为,亦是做人的根本。特别是人的质素,先天就充满了贪嗔痴种种心理毛病,加以外界物质的诱惑与刺激,很容易策动身口七支,作杀盗淫妄等恶业,自害害人,甚至破坏社会秩序与治安,给人间带来很多人为的灾害与祸患。因此,佛制五戒,要弟子们严格遵守;五戒受持清净,然后可以进行求受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萨戒。如果人皆实行不杀生,仁慈爱物,就可以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杜绝社会上种种残杀,谋杀,暗杀,奸杀种种罪恶行为。如果人皆实行不偷盗,重义轻利,就可以保障他人财产的安全;减少社会上明抢暗偷,持械打劫等罪恶案件发生。如果人皆实行不邪淫,尚节守礼,就可以保障婚姻安全,家庭幸福;取消社会上非礼强奸,乱伦丧德种种败行。如果人皆实行不妄语,诚实可靠,就可以保障自他的信誉与权益,维护社会正常公关;止息人间妄言绮语,挑拨离间,以及是非口舌之争。如果人皆实行不饮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就可以保障自他行为的安全;保持正常操作,不致醉酒闯祸,或醉酒驾驶,以导致种种意外发生。
受持五戒的功德
我们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与幸福,抑或为了净化社会,保障一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应该在皈依三宝后,进一步发心求受五戒,在严谨受持五戒的过程中,认真改往修来,使自己在生活与工作方面,不断改善自己,提升自己,朝向智慧的觉道迈进,一方面净化自己的身心,令三业清净,福慧增长以自利;一方面净化社会,取消罪恶,令社会安定繁荣以利他。在佛说贤者五福经中说:自己不杀生,又能劝导他人不杀生,来生必得长寿的果报;自己不偷盗,又能善说法要,令闻法的人,改变偷盗的行为,来生必得富饶,拥有无量财宝的福德;自己断淫,又能教人断淫,或劝人尚节守礼不邪淫,来生必然相貌端正,庄严无比;若能自己不妄语,又能说服他人,止息妄语,敬信三宝,来生必得善名远播,人所称赞的福报;自己不饮酒,正智明了,又能说法利生,教人不饮酒,令人保持正智,明白佛法,理解真理,来生必然聪明大智,人所敬信。我们欲想长寿,大富,端庄美丽,知名度高,又想聪明才智过人,真的要发心受持五戒。何况持戒,诸佛称赞,善神守护,功德不可思议。
佛在世时,有一比丘,严持不妄语戒。有一天出外乞食,看见一个难产妇人,生命危在旦夕,大悲心生,自言:我自从皈依如来,即严持不妄语戒,若然清净,愿以此功德,令此难产妇人,顺利生产。言毕,婴儿立即出世,毋子平安。又过去年印度迦湿弥罗国,有一毒龙为患,当时住在毗罗寺的五百大阿罗汉,共同入定,亦不能驱逐此恶龙。后来,有一游方僧人至,闻毒龙为患,特别前往毒龙处,弹指说:“请远离此地”,毒龙闻言,即自动离开。五百阿罗汉问僧人入何定,可以驱逐毒龙!僧人答:我不入定,也不用神通,只是一向严持佛戒,即使是轻微小罪,亦不触犯,所以能令毒龙害怕,自动离开。由此证明,持戒功德,远胜神通;即使是只能受持一戒,清净不犯,其功德亦不可思议。因为五戒,有少分戒,多分戒,与满分戒的不同。但受一或二戒,名少分戒;若受三或四戒,名多分戒;全受五戒名满分戒。所以皈依,一定要同时昄依三宝,不可分割;求戒,是可以求受满分戒,也可以选择求受少分戒、或求受多分戒的。无论是少分、多分、或满分,但能受持不犯,功德一样不可思议。
- 上一篇:释迦牟尼佛与腊八
- 下一篇:谈谈佛教饮食方面的问题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说起来容易,活起来不容易
- 人生总在成长
- 抬头是天,脚下是路
- 偈语是怎样形成的?
- 一路走来一路忘
- 因为哭过,笑才灿烂
- 假如生命能够穿越
- 无论过去将来多美,记得珍惜眼前
- 日子还长,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坛老咸菜
- 对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头,且断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闪现
- 好心情为生活着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风中,望红尘种种
- 人生转瞬即逝,不如怜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来源?
- “忍”是一种担当,忍之为德,在于负重
- 人生有什么体验?
- 如何才能做个名副其实的“观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营养
- 知足的意义
- 谦虚是待人处世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
- 烦恼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开发心地,帮助自己、帮助他人
- “期待”对人生有什么重要?
- 从今天做起,凡事把握当下、活在当下
- 如何决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则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颗欢喜心?
- 佛教的这六事为什么能让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吗?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过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样美化人生?
- 如何评价一个人?
- [星云大师]修桥铺路又斋僧,戒杀放生第一因的解释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陈越香”吗?
- [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声音,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
- [禅宗典藏]《祖堂集》的价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赠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总是睁得那么大
- [佛与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学常识]偈颂的术语
- [星云大师]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的解释
- [六祖坛经]《坛经》中对于“不二法门”是如何解释的?
- [红茶]滇红工夫茶属于什么茶?
- [禅宗公案]骑牛觅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蓝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无碍
- [佛与人生]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佛学常识]偈颂有哪些形式?偈颂的形式
- [星云大师]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