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经论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自立法师】(十七)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释尊又叫舍利弗,说道:‘舍利弗啊!依照上面所说的缘故,为什么六方诸佛要赞叹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呢?你们大家对于我,以及六方诸佛所说的话,皆应当信仰受持!’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及在座所有听众,规劝大家应该相信他及六方诸佛的话,相信什么呢?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我们要发愿、要至诚地念佛,平常大家只要有时间,多多念‘南无阿弥陀佛’,将来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

  释尊一再劝导我们要信仰、要受持,我们应该依教奉行,才不辜负释迦牟尼佛的一番苦口婆心!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释迦牟尼佛又继续叫当机的舍利弗,说道:‘舍利弗!如果有人已经发了愿,或是现在发愿,或是将来发愿,要求往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这许多人,都可以证得不退转无上菩提的圣果,而不会半途而废的!对于那极乐世界,已发愿的,已经往生了;现在发愿的,今生就往生;将来发愿的,将来也一定往生。’

  前面一段文,是释迦牟尼佛说明阿弥陀佛是那么的慈悲、西方极乐世界又是那么的殊胜,勉励大家对阿弥陀佛、对西方极乐世界生起信仰心。接著在这一段文中,释迦牟尼佛又劝勉我们要发愿。发愿,是佛教的一个术语,就是立志。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有愿必成,这是自然的定律。不管是世间的或是出世间的事业,如果毫无目标,必然会一事无成,希望有成就,一定要立志。同样的,修学净土法门,没有发愿,就算西方极乐世界是如何的殊胜,跟我们也毫无关系,又那里能往生呢!

  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已经有十劫这么长久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中,净土念佛法门早已流布十方世界。释尊讲《佛说阿弥陀经》时,十劫前已经有人发愿,生到西方极乐国去了,所以称为‘已发愿’。当释尊讲《阿弥陀经》时,座下的听众,听到西方殊胜的境界,心向往之,随即发愿,就是‘今发愿’。释尊讲过《佛说阿弥陀经》以后,净土法门自然流传于后世,未来听经的人,一定也会发愿,因此说是‘当发愿’。这儿的‘已’、‘今’、‘当’: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发愿的众生。总之,只要由信而发愿,由愿而实行,三资粮具足,那是一定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世尊又很诚恳地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啊!就是这样,你应该知道,所有一切有善心的男子和女人,对于我所说西方净土法门,深切体会出它的美满与殊胜,发生了信仰,必须发愿,求生到那西方极乐世界去!’

  这一段文,是释迦牟尼佛第三次劝请娑婆世界的众生发愿的经文了。在前面‘正宗分’,世尊宣说依正庄严,讲到往生的众生都能够得到不退转的时候,第一次劝我们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讲到‘正宗分’最后的时候,世尊再次劝勉我们道:‘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现在第三次劝我们发愿,主要是强调‘要发愿往生,就能往生,而且往生以后,都能够证得不退转的佛果。’

  释尊是如此慈悲,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劝勉我们要发愿往生,就像是父母对于子女,一再的叮咛要注意念书一般。做子女的,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努力用功,才会有好成绩。同样的,身为佛教徒,应该依教奉行,才不辜负世尊慈父的一片悲心!

  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发愿往生,真是那么殊胜吗?《三宝感应要略》中记载著这样的一段事实:中国古时齐州有位道诠法师,读到龙树菩萨所造的《大智度论》,论中对‘般若’有详细的注解,让人读后,启发智慧,因此对龙树菩萨非常崇拜,造了一尊三尺高的龙树像,每天供养、祈求、发愿:‘龙树菩萨:您证到欢喜地,而且已经往生极乐,辅助弥陀往十方教化众生,希望您大慈大悲,怜悯、保佑我,使我也能往生净土。’

  一天晚上,道诠法师梦到一位比丘,对他说:‘三年以后,你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了!’

  道诠法师回答说:‘我还有师父和母亲需要奉养,怎么可以先舍寿?’

  比丘说:‘以你的情况,等我回去禀告阿弥陀佛,再来告诉你。’说著,比丘就不见了。

  三天以后,道诠法师又梦见比丘来对他说:‘我已禀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体会你的情形,他说:“你师父十二年后圆寂,母亲二十年后逝世,再加上你原先三年的寿命,等二十三年后你才往生极乐世界好了!”’

  道诠法师又问:‘我的母亲、师友,能不能往生净土?’

  比丘说:‘只要同心发愿,必定能往生,不用置疑!’

  道诠法师听后,高兴极了。说:‘很对不起,跟您见了两次,忘了请问上下法号。’

  比丘微笑著说:‘我是龙树,因为你诚心雕塑礼拜我的形象,所以才特别来告诉你。’

  后来,道诠法师的师父和母亲逝世的年龄,跟梦中比丘所说佛所预估的时间完全相同。道诠法师也在二十三年后的正月十五日逝世。当往生时,紫色的云彩,盖住他住的茅蓬,美妙音乐充满虚空,香气充塞满室,种种瑞相足以表示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他。

  虔诚礼佛,能得往生,本是众人都相信的事实。阿弥陀佛慈悲,体念孝顺的行为,让他多活二十年,多么令人感动!

  讲完出家人往生的事迹,再来讲一段在家人往生的故事。根据《佛祖统记》的记载:宋朝开封府有一个知府(县长)名叫宗里敬,他的母亲任氏,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她用檀香木雕刻了一尊阿弥陀佛的圣像,经常放在头顶上,时时刻刻诵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生活虽然刻板,但是健康愉快。一直到九十七岁的某一天,她预知时至,把儿子叫到面前,念了一首偈:‘人人有个弥陀,奈何抛弃;处处无非极乐,不解归来。’(每个人具足自性弥陀,可惜不懂得珍惜,白白地把它抛弃;大家都以为极乐世界是在西方,其实人间就是净土。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不懂得把妄心收回来,这一生就茫茫然过去了。)接著又说:‘我就要走了,好好地念佛,将来在西方再见吧!’

  第二天一早起床,沐浴,梳洗更衣,上香,拜佛,合掌向西,就这样走了。那么的潇洒,那么的自在!大家希望将来往生吗?应该向她学习。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不免要发出一个疑问:所谓‘已生’、‘今生’、‘当生’,这十方三世的一切众生,如果都信愿念佛,往生极乐;而极乐国土只是一个世界,那有那么大的容量?

  是的,以我们凡夫的见解来衡量,那是不无问题的。但是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所成就的,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妙有’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凡夫所执著有限量的领域。现在,我再引证‘维摩丈室’,来说明这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

  当维摩居士‘因众生病而病’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因为他是大居士,想派弟子去探病,可是居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常常提出种种问题,众弟子都被他问得哑口无言。听说佛陀要派大家去探病,谁也不敢去,就在那里互相推让著。慈悲的佛陀明白弟子们的心理,就请智慧最高的文殊菩萨,代表大家去。弟子们有了文殊菩萨为靠山,又争先恐后地要求同去。于是文殊菩萨奉了世尊的慈命,带领著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们,浩浩荡荡地去探病。到达维摩居士家里,才发现那只是一间只有一丈四方的病房,称为‘方丈’(丛林住持称方丈就是由此而来),看来实在容纳不了几个人!舍利弗看了,皱皱眉,私自想道:‘这么一个小房间,怎么坐得下我们这么多人呢?’

  维摩居士见貌辨色,了解舍利弗的想法,向他瞪瞪眼,并责问道:‘你们是为法、为真理来,还是为享受、为座位而来?’

  接著,这位神通广大的居士,随时从须弥灯王佛那里,借来了八万四千‘由旬’高的狮子座,一共有三万二千座,放进了只有一丈四方的房子中间。一由旬有四十里的长度,八万四千由旬,那狮子座的体积该有多大?竟然借来了三万二千个这样巨大的狮子座,统统放进了‘方丈’的小房间中。这一神变,当然使在场的佛弟子们不免大吃一惊!

  当我们听了‘维摩丈室’的故事,正如大海能容纳百川,并没有见海水向外四溢;明镜能含容万象,也未见将镜子撑破,也应该了解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同样地是一个融通无碍、超越任何障碍的殊胜境界。我们到此也该深信:极乐世界,绝对能够容纳十方所有一切念佛的众生。再说我们往生西方,莲花化生,那完全是一种心理状态,并非血肉之躯直接去投胎。心理是超然物外的,不受时空所局限。因此西方永远不会有人满之患的!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佛又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像我现在称扬赞叹前面所说的十方一切诸佛,所具有的功德,不能以思想可以想像,也不可用语言文字所能形容描述出来的。’

  这一段,是释迦世尊称赞一切诸佛,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在玄奘法师所译的经文,直译为:‘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从两种译文看来,文字虽然不一样,意义却相同。《华严经》讲:‘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十方诸佛的法身,是无分彼此。因此,赞叹诸佛,也就是赞叹阿弥陀佛;同样的,赞叹阿弥陀佛,也就是赞叹诸佛了。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我在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的时候,而阿弥陀佛及十方一切诸佛,也都在称赞我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他们都这样说:‘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出很难得而希有的事,能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当中,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

  这一段文,是十方诸佛对释尊的称赞。诸佛对释尊的称赞,既不是佛身的相好,也并非国土的庄严,最主要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伟大精神!娑婆世界是一个非常恶浊的国土,又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久时间的修持,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是难以修行成佛,所以值得十方诸佛的称赞和赞扬!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教主的名称。是印度文,译成中文:‘释迦’是‘能仁’;‘牟尼’是‘寂默’。世间上一般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释迦牟尼佛为了恒顺众生的机宜,说出了八万四千的法门,这种观机逗教,善巧方便摄化众生的技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而是佛陀独具的‘能耐’!‘仁’,仁慈,佛陀希望把一切众生救离苦海,对众生们有极大的恩泽,所以又称为仁。这是大悲流露所表现出来的。‘寂默’,寂静沉默,佛陀虽然终日忙著说法度生,但是他的内心却静如止水。这是以佛如如不动的德性,本来面目的方面来说明的。《金刚经》提到:‘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佛度众生,可算是‘无所为而为’,从不执著众生为他所度,完全是出于大悲心、大智慧。所以称为能仁,寂默。

  ‘娑婆国土’:这是指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娑婆’,梵语,译成中文是‘堪忍’。表示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众生,堪能忍受目前所受种种的痛苦(包括前面所讲过的三苦、八苦,以及无量诸苦),而不愿舍离。所以称为堪忍世界。

  ‘五浊恶世’:浊,浑浊,污秽不洁净的意思。《楞严经》中以清水作譬喻,水本来是明可鉴人,但如果用沙石投进去,那就会浑浊不清了。我们这个世界,有五种恶浊的现象,所以称为‘五浊恶世’。

  一、劫浊:梵语‘劫波’,译成中文为‘时分’,就是时间。时间有长短的分别,劫,就是表示长时间。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的寿命最长有八万四千岁,每过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称为‘减劫’;每过百年又增一岁,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经过一减一增,就是一小劫。积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宇宙本来是一团的气体,渐渐成为液体,最后凝成固体,经过一个中劫这么长久的时间,才形‘成’一个世界。经营安定,即是‘住’。世间是无常的,人世并不能永久存在,当刀兵、水火、饥馑、疾疫……,种种灾难,接踵而来的时候,众生的感受将是苦不堪言。这种‘成’、‘住’、‘坏’、‘空’的现象,是时间所造成人生的痛苦,所以称为‘劫浊’。

  二、见浊:见,是见解,也是指思想、学说。人类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有资本主义、共严主义、唯心论、唯物论、有神论、无神论等种种的学说。每人都以为自己的见解是最正确的,因此形成世界纷乱战祸。在佛学上,分为五种见:

  (1)身见:又称为我见。人类(包括一切众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及色受想行识五蕴等精神物质构成的,是缘生的,是虚假的。可是众生却是这么愚痴,对于四大、五蕴假合的身心,执为实我、我所,因而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老子说:‘吾有大患,为我有身;若我无身,何有所患。’一般人都执著有一个实我,都希望世间的东西都为我所拥有,贪嗔痴现象都是为满足这个虚假身体的欲望而产生,灾难也就随著发生了。如果能看得透,不执著这个虚假的人身,又那里会产生种种的灾难呢!

  (2)边见:妄执‘断(断灭)’、‘常(永恒)’二种见解,是一种极端的偏见。执边见的人,都不相信来世的因果。为什么呢?因为执‘断见’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什么都完了,否定了来世。执‘常见’的人,认为人死了仍然会转世为人。永远是人,就是否定了六道轮回的道理。这二种人,都不相信来世。执‘断见’者,人死了就算了,有什么可怕的?执‘常见’者,纵然作恶处死刑,认为死后二十年,转头来又是一条好汉。这种思想,危害国家社会太大了!

  (3)邪见:‘邪’,不正。身见、边见都可以称为邪见,但是邪见最主要的是拨无因果。不承认世间有因果,是人生最大的错误。一般人常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某某人辛苦了一辈子,做了数不尽的善事,结果呢?还不是得到相反的报应;有些人为非作歹,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可还是照样财大势大,活得很好。因果,岂不是空谈吗!这只是以一世来衡量因果的道理,是行不通的。佛教所讲的因果,是通三世的。要知道,一个现世做了许多善事的人,遭受到种种的不如意,那是前世所种的恶因而招感到的恶果,眼前所做的善事,要待来生才能招感到善果。这才是佛教所讲三世因果的定义。俗语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又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行善或作恶,一定会得到应得的报应,只是迟早的问题。

  学佛的人千万不要怕吃亏,就算眼前吃了亏,也不要想报复人家,为什么?正如佛经所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自作还是自受,果报是丝毫不爽的。

  果报可分为:今生报、来生报及多生报三种。正如种植果树,有的只要几个月就能开花结果,有的需要一、两年才有果实,更久的要经过十年八载的培植、照顾,才能有收获,这跟佛教所讲‘三世因果’或‘多生多世因果’,是同样的道理。

  (4)见取见:‘取’、执著。有一种人,固执自己的见解,总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最对的,自己所修的法是最高的,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因此贻误终身。

  (5)戒禁取见:这是释迦世尊在世时,九十六种外道,其中之一的一种错误的见解。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戒条,有的以牛为学习的对象,以为跟牛一样吃草就是持戒;有的拜火,相信跳入火中就能升天;有的持狗戒,有的把自己倒挂在树上,总之,他们修种种奇奇怪怪的苦行,以为唯有这样才能升天,才能解脱

  三、烦恼浊:‘烦’,是烦扰、烦躁;‘恼’,是恼乱、苦恼。一个人的情绪、精神得不到安宁,时时刻刻受到煎熬,内心充满烦恼,外表看起来虽然很安静,可是一肚子烦恼,弄得自己身心不安。《智度论》第七卷讲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是人心理上不安宁的精神作用,有时称为‘惑’或‘障’。唯识学上对烦恼的分析,说明得很详细。可以分为六个‘根本烦恼’和大(八个)、中(两个)、小(十个)共二十个‘随烦恼’。根本烦恼就像树木的根,随烦恼就像树木的枝叶。俗语说擒贼先擒王,没有了根,就什么都没有了。研究烦恼,小枝小叶不必去管,我们就把贪、嗔、痴、慢、疑、见,六个根本烦恼来了解一下吧。‘见’,前面我们讲‘见浊’时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重复,只讲其他五个:

  (1)贪:对于外面所有适合自己心意的,一切的顺境,所引生出来的一种贪著心。人生为什么会充满痛苦?那就是因为贪心太重,所以说:‘众苦所因,贪欲为本。’人总是对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等五种境界(五欲),生起贪欲心,永无满足。

  [1]财:钱财。不管大人或小孩,对钱财都是非常喜爱的,从不会嫌多,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万、甚至百万、千万,真是多多益善。

  [2]色:男女关系。异性相吸,本来就是很平常的事。孔子说:‘食色、性也。’色,就像大家需要吃饭一般,都是人的本性。

  [3]名:名誉对于人,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固然‘流芳百世’是为了名,就算是为非作歹,‘遗臭万年’又何尝不是为了把名留在世上呢?

  [4]食:大家不只希望吃得饱,更想要山珍海味,讲究营养。

  [5]睡:谁不想多睡一会儿呢!虽说实行三八制,可是每逢休假,总喜欢赖在床上,睡睡懒觉。

  以上五欲就是贪的对象。人生一直为这五种欲望不停地奔忙、追求,结果是求到了又怕失去,求不到就不停地钻营,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因此造成无量的痛苦。

  讲到贪,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讲出来给各位听听:

  很久以前,有一些作坏事的恶人,死后堕落到畜生道去,有的做牛,有的做马,做猪、做狗……,当它们的业报尽了以后,被阎罗王叫去,告诉它们说:‘你们的业报尽了,苦受完了,可以投胎,转世去做人了。’

  听到阎罗王的话,大家并没有高兴的表情,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走上前一步。原来大家虽然在畜生道,可是有机会亲近阎罗王,听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虽然是苦一点,还是满平静的,都不急著离开。就推举马大哥去向阎罗王请愿:‘人间太黑暗了,人类彼此勾心斗角,我们过不惯那种混乱的生活,倒不如多做几年畜生,生活还比较安逸。’

  ‘看在你们在畜生道这几年的生活还守本份,就再亲近我一段时期,将来再转世吧!’阎罗王考虑了一下说。

  这时,一个堕入鬼道的大恶人也是业报尽了,将转世做人,看到阎王接受畜生的要求,于是有样学样,向阎王说:‘阎王大人,我没转世为人以前,是不是也可以有个小小的要求?’

  ‘你就说吧。’阎王回答。

  ‘我的要求并不大,只要:小小田园五百亩,一妻一妾贤且美,父为宰相子状元……’

  阎王听了前面这三句,就不耐烦地制止他说:‘好啦!好啦!如果人间有如此福报,那末,“汝为阎王我为汝”!’连阎王也不愿做了。因此,阎王一怒之下,再把贪心鬼打入地狱。因为太贪心了,本来可以脱离三恶道,转世去做人的,却更可悲的,被打入地狱去受苦了。

  讲完贪心鬼的故事,我再继续讲以下的烦恼。

  (2)嗔:对于一切不如意,违背自己意见的逆境,所生起的憎恨心。‘嗔’,生气,发脾气。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呢?就是遇到不称心的事,比如被人欺侮了,或是被人骂了,都是造成我们发脾气的原因。人一有了嗔心,就会造无穷无尽的恶业,所以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只要动了一念嗔恨心,许多造罪的举动,魔障的大门立刻大开。又说:‘嗔是无明火,能烧功德林。’嗔像是一把无明的大火,就算像森林那么多的功德,都会被它烧光,所以我们要修忍辱波罗蜜,才能把无尽的宝藏保存著,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所有的功德都会被烧光了!

  (3)痴:愚痴。正如它的简体字‘痴’所表示的,在知见方面,发生了毛病,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对一切道理,缺乏正知正见,变成是非颠倒,以是为不是,以不是为是,拨无因果。凡是无明迷昧的人,本身没有智慧,人生会痛苦,社会如果人人都愚痴,因果迷乱,世界就会大乱。

  以上所讲‘贪’‘嗔’‘痴’三毒,是最大的烦恼根源。

  (4)慢:是贡高我慢、仗势凌人的心理。说明白一点,就是瞧不起别人,以为自己了不起,凭自己的权威、势力、富贵、聪明、才智等等,傲慢、卑视他人,什么人都不在他眼下的一种心理。也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太大了。按照唯识学的分类,慢可分为七种:

  [1]慢:分为二种:1、‘于劣计己胜’,拿别人来跟自己比较,别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都不如我,我自然轻慢、瞧不起他。2、‘于等计己等’,别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跟我一样,比如说,我考八十分,他也考八十分;他考九十分,我也考九十分,我跟他是半斤八两,是相等的,我何必去恭敬他呢!这两种情形都叫做‘慢’。

  [2]过慢:分为两种:1、‘于等计己胜’,别人本来与我相等的程度,我反而不承认,并说超过他,比他还要好,怎能向他虚心学习。2、‘于胜计己等’,别人本来胜过我了,但我硬是不承认,总认为同他差不多,为什么我要向他低头!这两种都叫做‘过慢’。

  [3]过过慢:‘于胜计己胜’,别人的德学本来超过我不知多少倍,我不仅不认输,反而说我胜他太多了!如此大言不惭,就叫做‘过过慢’。

  [4]我慢:这是在地水火风四大或在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身体上,执著有一个实在的我,而生起一种傲慢,认为我最大,我最高,我最胜,所以叫做‘我僈’。

  [5]增上慢:这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己还没有证得罗汉、菩萨等圣果,却妄称自己已经证得了圣果,这比前面所讲过的慢、过慢、过过慢更傲慢骄狂了!因为慢、过慢、过过慢,只不过是在劣、等、胜三个等级上较量而生慢心,现在竟从根本上‘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所以称为‘增上慢’,这是最要不得的!

  [6]卑劣慢:这也分为两种来解释:1、别人多分胜过我,我执著不过少许不如他,那可说是相差无几。别人明明超过自己几百、几千、几万倍,可是我总是执著只不过差那么一点点,实在是没有什么了不得。2、自甘卑劣,没有上进心。比如说:你吃饭,我也吃饭,读书是人,不读书也是人,有什么了不起呢!这种‘自暴自弃’的心理,就叫做‘卑劣慢’。

  [7]邪慢:这种心理的罪过最大。这是在自己已有的慢心再生起了一种邪见。不但是自己无德还要执著自己有德,甚至妄说佛菩萨与所有的神鬼,总差不多,我为什么要去恭敬礼拜?这简直是‘慢上加邪’,胡言乱语,所以称为‘邪慢’。

  人之所以会有许许多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都是从这些骄慢心生起的,我们说:骄妄自大,自大,合起来不就是‘臭’吗!

  (5)疑:是信的反面。对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苦集灭道四谛的真理,因果的定律,都怀著狐疑不信的心理,或是有犹豫不决的态度,因为疑心重重,就没有办法生起一切善的行为,就没有办法学佛,就没有办法进步了!所以学佛的人如果有了‘疑’,是非常危险的。

  为了以上所讲的种种的烦恼,搞得我们身心充满痛苦、不安,像一股污浊的流水,无法清凉自在,所以称为‘烦恼浊’。

  四、众生浊:众,是许多的意思,生,就是生命。‘众生’也就是众多有生命的东面。佛经上讲,不管天上、人间及三恶道等,有生命的,都叫做‘众生’。如《金刚经》中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种种都叫做‘众生’

  我们依据各种经论,对‘众生’的解释,主要具有三种意义:

  (1)众缘和合名众生:缘,条件。《大法鼓经》说:‘一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谓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及十八界、十二因缘等合成,假名为人,号曰众生。’这是结合精神与物质众多的条件,而名为众生。

  (2)数数趣生名众生:《般若灯论》说:‘谓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为众生。’我们的生命,相续不断,现在为人修五戒十善,将来死后是再为人或是生天,如果造了畜生、地狱业,将来堕落三恶道,这一切都是以人的所作所为,作为将来投胎的依据,不管是人间、天上、投驴胎、入马腹,永远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一直循环不息,众多生死,所以叫做‘众生’。

  (3)法身随顺名众生:《不增不减经》说:‘此法身本性清净,但为恒沙烦恼所缠,随顺世间,往来生死,即名众生。’我们各人本来具有的清净法身,在圣(成佛)不增,在凡(人)不减,但为烦恼恶业所遮蔽,随顺世间,流转不断,所以名为众生。

  我们一切众生,对人生充满了苦、空、无常的真理不了解,妄想执著一切,以致起惑造业,轮转六道,生死不息。有时来人间,有时升天堂,甚至堕地狱,这生死往还的生活,就像是一股污浊的流水,所以称为‘众生浊’。

  五、命浊:命,就是生命。我们的心理,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生理的血肉之躯,结合在一起,必须靠寿命(年龄)、暖气(温度)、识(第八阿赖耶识)这三种元素来互相帮助、互相依持,就构成了这个活活泼泼的生命。

  人生的旅程,数十寒暑,生命都是非常短暂的,依佛经的说法,最长也不过是八万岁,我们现在属于末法时代,年龄有限,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就算能活到一百二十岁,还不是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无常的变化,很快的到了最后一刹那,一口气不来,不也就这样完结了。自然的生命流失以外,还有天灾人祸,一切不可抗拒的苦恼逼迫,随时可夺走我们宝贵的生命。众生就是这样在六道中流转,来来去去,生命就像是一条水流,失去了清净的本性,被种种烦恼所蒙蔽,因此叫做‘命浊’。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中,多生累世,经过八千往返的修行菩萨道,其间受尽无量的折磨和苦难,终于以不屈不挠的斗志,勇猛精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真是非常难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