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经论 >

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一)

  肆、别解经文

  甲一、序分 分二

  本经共一千八百五十八字,文长,须依古德方法,先‘分科判教’,不分科不能提纲,至于判教,从略。古来教下以天台、贤首为最,星期日讲的‘天台四教仪’便是台宗入门书,天台宗法师用五重玄义: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作经前悬论,提示全经大纲。贤首宗则用十门悬谈,即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乃至第九、总释名题,十、别解文义,分十段。

  现在不采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讲法,起码要三、四天时间。我二十一岁时,斌宗法师在狮山讲阿弥陀经,共当侍者,每天讲大座,搭衣唱赞,结束时回向,前后近两个小时,讲一点半钟,共二十一天,经题六字,讲了一星期,用五重玄义发挥,若对教理没研究,如鸭听雷,故不取之。

  据闻民国三十几年,圆瑛法师在上海圆明讲堂讲金刚经,一位受持金刚经的居士,逢此胜会,欢喜不已,捧着经本去听讲,除了开头第一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听懂外,第二句就‘莫宰样’了,六、七日后,干脆不带,晃着手去,依旧只听懂第一句,直到第三十六天才听到‘如是我闻’。因法师用十门悬谈释题,若非有坚定信心,早打退堂鼓,尤其现在家家有电视,干脆看电视算了,何必去坐冷板凳!

  虽不依古判教,但须顺文分科,否则,不得要领。佛教传来,汉朝末年,就有人讲经了,大多是随文而说,消文释义,东晋道安法师始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时人以为标奇立异,后亲光菩萨佛地经论传来,方知经本分三分,即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认为道安法师有先见之明,赞曰:‘分经雅合于亲光,释姓普同于增一。’成一名对。师之前,中国及西域一带出家人,都随师姓。如师姓支,弟子就姓支,三国时之支谦、支亮便是;师姓竺,弟子也姓竺,竺道生、竺法护等,道安法师也姓竺,所以,有的写竺道安。师倡出家佛子,皆师于佛,当随佛姓,佛姓‘释迦’,国人好简,单取释字,免复姓之疑,师以己为首,自称释道安。当时也有人反对,至增一阿含传来,中有偈云:‘四河入海,同一碱味;四姓出家,同称释子。’才信服。‘四河’恒河、信度河、私陀河、缚刍河。四大河水流入大海,与海同一碱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姓阶级出家,不分贵贱,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同称释子’的释子非指释姓,因当时印度外道也有出家的,为拣别故,凡释迦佛子均称‘沙门释子’,由此证明出家人姓释是合理的,故有‘释不问姓,道不问年’之说。圆领方袍之佛子,同一释姓,不须请问‘贵姓’?道家修仙,求长生,莫请问‘贵庚’?以免失礼。台湾佛教受日本影响,不重视这一套,出家后仍沿用俗姓,如妙果和尚俗姓叶,叫叶妙果,真常法师姓曾,曾真常,因而多数人喜问:‘师父,您姓什么?’我只好回答:‘我俗姓姓陈’,表示未出家时姓陈。

  道安法师俗姓卫,常山扶柳人,幼失依恬,外兄孔氏抚养,七岁读书,过目不忘,十二岁出家,相貌丑,不受器重,下田耕种,三年无一教诲,毫无怨言,自认初学,应多培福。一日夜归,礼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约五千字,携入田,休息方读,暮返再求他经,师云:‘昨经未读,何以复求?’答:‘已能背诵。’师虽诧异,并未表明,复与成具光明经,我算过,有九千八百多字,翌日傍晚便还,师令背诵,一字不漏,师惊叹不已,送北方亲近佛图澄,深受大益,终成一代明师,法门龙象。

  秦王苻坚敬重景仰,王伐襄阳时,师居檀溪寺,众四百余人。时有名士善辩,自号习凿齿,意思是对方嘴一开,牙齿就被凿下来,自视甚高,访道安法师,自我介绍为‘四海习凿齿’,师对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亦是名对。苻坚攻襄阳,请二人至长安,喜曰:‘朕以十万雄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法师精通世出世法,是全人,习凿齿仅通世间法,是半人。

  师一生贡献良多,尤其倡编众经目录,把已翻译经典编成目录,并呼吁译者签名,东晋前之佛经,多失译名,囚译者不好名故,师请留名,表示负责,并使后学起信。鸠摩罗什法师东来,缘于师力劝王请,鸠师亦远闻师名,叹为‘东方菩萨’,惜未相见。今法门中许多规矩,亦师所立。师寂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西元三八五),年七十二。欲详知可阅梁慧皎法师撰之高僧传第五卷。

  经之三分,古德喻:序分如人面,五官具存,可辨智愚忠奸,见序分能知内容大概。‘正宗分’如身躯,五脏俱全,为经之要旨。‘流通分’如手足,运行无碍,流传后世他方。

  ‘分科’见仁见智,本经有上百家注解,古注中出名的有三部:一、明万历年间莲池大师之‘阿弥陀经疏钞’,四卷,最详细,段段皆显理。二、幽溪传灯大师的‘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略解’乃明朝大佑大师着,传灯大师加以注解,谓之‘圆中钞’。‘圆中’是天台圆教中道之义,表本经义理至高至胜,最为圆顿。三、明末清初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全是要义,真是名符其实的要解,公认是注解中最好的。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处处赞叹,认为古佛再注,也不过如此。后代弘法者,多依之。

  ‘要解’精简深妙,常人不易明白,后人再加以注疏,最早是清末‘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民初宝静法师的‘弥陀要解亲闻记’,圆瑛法师‘要解讲义’,其中又以要解讲义最流通。

  民国三十六年,斌宗法师讲阿弥陀经,也是根据要解,‘分科’则有自己的看法,三分仍依要解。疏钞和圆中钞,序分、流通分的分法不同,现在我们也以要解为准。蕅益大师的分法是:

  序分—如是我闻…..今现在说法。

  正宗分—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应富发愿,生彼国土。

  流通分—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音同触ㄔㄨˋ)鞞佛………..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先说序分。‘序’序头,无序分不能入正宗,如抽丝剥茧,须寻出头绪。有通序、别序二种。‘通序’,通诸经故。凡佛经开始皆有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谓之‘六成就’,又名‘经后序’,结集时才加入的,也叫‘证信序’举此六种,证明是佛金口宣说,值得深信。‘别序’,个别。每部经的发起因缘不同,又名‘发起序’,如金刚经,从佛托钵回园,洗足已,敷座而坐,须菩提请问为发起。法华经由佛放光,弥勒菩萨启请,文殊菩萨回答作发起。也叫‘经前序’,讲经前就有了,非结集时才加。证信序对发起序,经后序对经前序,通序对别序,皆有其定理。

  乙一、通序 分二

  通序分二:丙一、举五事证信,丙二、引大众同闻。何以经前都有‘如是我闻’等六成就呢?原因有四:

  一、遵佛遗嘱—世尊八十岁二月十五日,于拘尸那竭国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人天大恸,证果者敬肃,阿难尚未证果,又是佛侍者,更为伤心,阿那律尊者劝彼把握时间,请教世尊,阿难言:我心悲乱,无从问起。尊者代拟四问:一、佛在世时,大家以佛为师,佛入灭后,师兄弟们,以谁为师?二、佛在世时,以佛为住,佛灭度后,依何安住?‘住’非单指衣食住而已,主要指心之安住,佛在世,精神仰赖佛,便能安心修行,佛灭后,心云何安,怎样才能修行?三、恶性比丘,如何治之?佛世有六群比丘,六人一伙,调皮捣蛋,对佛敬畏,唯佛能伏,佛灭后,当如何?前三种与经文没关系,第四点才重要。问:佛说法四十九年,将来结集,经首应安何字,令人一见,就能辨别?

  阿难于是静心请教,佛答:一、以戒为师。戒为佛子师,七众弟子,持戒清净,道业方成。二、依四念处为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佛之法身慧命,依此修行,即佛常住心中。三、恶性比丘,默摈治之。莫理他,不随之起贪嗔痴,作好榜样,潜移默化。‘默摈’律上另有含义,从略。四、经首安‘如是我闻’等六成就,以兹辨别。所以,六成就是遵佛遗嘱而建立的,是普通的佛学常识。

  二、断众疑:断除结集时,大众的怀疑。佛二月十五入灭,四月十五日(依中国历法),结夏安居,在三个月中结集三藏教典,因舍利弗、目犍连已先入灭,故以摩诃迦叶为上首,大迦叶领五百阿罗汉在毕钵罗窟(七叶窟)结集。阿难多闻第一,大迦叶曾赞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是结集时的首要人物,却未证果,不得参加。受迦叶尊者严逼,七日不眠不休,终于悟了。阿难证果相当特殊,是离行、住、坐、卧四威仪而证的,因日夜精进行道,第七日晚疲极,想躺下休息,思道业未成又坐起,实在很累,又欲卧倒,就在坐、卧之间开悟了!大家睡时,不要一看到床铺就迫不急待,想梦周公,学学阿难,说不定在起卧中就证道了,这是史上有名的证果法。当时已半夜,急赴七叶窟敲门,迦叶诃曰:你未证果,莫来!答:我已证果。曰:既已证果,不须开门,从钥匙孔进来!既入,大家恭喜,即升座结集,阿难心存虔敬,祈佛加被,众见其相好庄严,如佛无异,顿起三疑:1、疑佛重起—佛怜愍众生,故再回来说法。2、疑他方佛来—有的转念一想,佛非小孩,不会开众生玩笑,去又回来,恐是他方佛游此悲愍教化。3、疑阿难成佛—或许是阿难成佛了。俟阿难宣‘如是我闻’等,三疑顿断,只因结集经典,重述佛所说法罢,有的一闻‘如是我闻’,不禁泪下,人天眼灭,如今唯听‘如是我闻’,代佛宣说而已。

  三、息诤论:阿难也是佛弟子、同门师兄弟,以六成就表结集经典,非僭越向辈,息诸诤论。

  四、异外道:别于外道典籍。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各有其教典,以中国言,如老子道德经,开头便‘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儒家论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没六成就,六成就是佛经的标志,具此证明可信。标六成就的四种原因中,二、三两种,是为了结集,结集后,断疑、息诤就不须要了。

  一、四两种,从结集到尽未来际,佛法尚存,便不可缺。

  丙一、举五事证信

  举出五种成就证明经之可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信成就,有三种解释:一、指法之词,指这部阿弥陀经。二、信顺之词,信则如是,不信则不如是,经乃佛语,我皆深信奉行曰如是。三、显理之词,显示实相妙理。古德云:‘不变名如,无非曰是’。如如不动,亘古常新曰如,正确无谬曰是。每部经各有其如是之义,本经以‘一心不乱’为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是。专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便是如,知心是佛,用心修行,使之成佛,即是是。

  ‘我闻’闻成就。我,阿难自称。闻,耳根发耳识,听到并且了解,如我说的大家都清楚叫闻。闻既用耳,云何说我闻?因我为总,耳是别,‘我闻’即含耳闻。或问:佛法说无我,学佛当破我执,云何说我?须知我有多种差别:一、凡夫妄执我。凡夫执有我、我所,破我执为破凡夫妄执也。二、外道邪见我,外道执有神我。三、圣人假称我,阿难结集不假名我,谁闻之?故阿难假名称我。‘如是我闻’如是这部阿弥陀经,是我阿难亲自从佛所听闻的。

  ‘一时’时成就,有一个时候,为何不标明日期时间?一、各地时间不同,如印度计日与我国相差半个月,我们三十,彼是十五,日期有异,徒增麻烦。二、佛说法不仅在人间,如地藏经讲于忉利天,人间一百年,彼天一昼夜,怎么比对?故用一时。三、古德云:‘说听始终,师资道合’之时。佛观众生机缘成熟,畅佛本怀而说法,说者听者,从始至终,圆满参与。当然,也可大概推算出讲阿弥陀经的时间,一般言佛三十成道,八十入涅槃,阿弥陀经可能在晚年七十多岁时讲的,为什么?依净土三经论,最初发起演说的是观无量寿经,当时王舍城频婆娑罗王被阿阇世太子幽禁,欲将其饿死以作新王,王后韦提希夫人,净身涂乳面,璎珞盛果酱,藉探牢之便送食,七日后,王颜色更胜,太子震怒,将母囚禁深宫。夫人苦甚,狱中求佛,佛现神通为彼说法,彼问:‘此土苦不堪言,生此逆子,愿求生净土,不知有何佛国?’佛顶现莲华,华中示种种佛刹,如放电影般,让彼选择。后云:十方国土虽皆严净,但我唯愿求生极乐,不知云何得生?佛为说三种净业、十六妙观。依序则说无量寿经,介绍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可能老王崩后新王登基,国家大乱,佛才来舍卫国说法,开演阿弥陀经。频婆娑罗王与舍卫国的波斯匿王,都和佛同年,老王被幽禁时年近八十,依此而推,佛也已经七十多岁,是将近入灭的前几年说的。这是我会性秉阅藏心得,推算出来的,并无史可考。

  ‘佛’说法主成就。娑婆世界二千多年来只释迦牟尼成佛,故不须另标姓名,梵语佛陀耶、或浮图,有人将浮图误为塔,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实际上是错的,古时浮、佛同音,才产生误解。国人好简,称‘佛’。更有人望字生义,胡解作打猎的叫佛,一个人背个弓再加两支箭的缘故,真让人啼笑皆非。

  梵语佛陀,译‘觉者’,大彻大悟的人,不是三头六臂的神,太虚大师云:‘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佛是人格最圆满的人,是人做的,不是天生的。觉有三义:一、自觉:烦恼断尽,福慧圆满。二、觉他:‘以先觉觉后觉,以斯觉觉斯民’,说法利益众生,使得同等觉悟。三觉行圆满:自觉觉他,功德圆成。成佛福足、慧足,谓之‘两足尊’,福慧究竟圆满也,有人误为‘足’是脚,说佛是两只脚中最尊贵的,如果说是两只脚,你我都是。起信论之三觉谓:‘本觉:人人皆有佛性,有佛性皆可成佛。二、始觉:开始发心修行,行菩萨道。三、究竟觉:烦恼断尽,惑尽功圆,究竟成佛。‘佛’之义甚多,此仅略说。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处成就。在,或释‘久居曰住,暂住曰在’,但法华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并非久居,所以,住、在,皆可视为暂住。

  ‘舍卫国’标说法国家。当时,印度有许多小国,据说有二、三百个,较大的有十六国,类似我国东周时期,差不多一城一国,一个台湾可割成几十国,小如万峦乡就成一国。‘舍卫’新译室罗伐或室罗伐室只,乃憍萨罗国首都,与摩竭陀国王舍城相邻,是城也是国,此云‘丰德’,物产丰饶,民心淳厚,百姓有德,常受圣人教化故。

  ‘祇树’,只,音ㄑㄧˊ,客家音读ㄓˇ,其实,只、祗有别,据形音义字典云,两字通用已久,读ㄑㄧˊ,ㄓˇ必无妨。这本字典很好,把字形、读音、差别讲得很清楚,佛经也两种都用,本经是‘只’,楞严作‘祗’洹精舍,因此,各依己之念法,不必更改。

  ‘祇树给孤独园’,讲堂名。‘只’是只陀之略称,新译室多只陀,华言战胜,波斯匿王的太子,出生时逢王凯旋归来故名。‘给孤独’,须达多长者的别号,舍卫国大臣,富仅次于王,乐善好施,以照顾鳏寡孤独为己任,国人赞称给孤独长者,是位大慈善家。

  佛成道后,约第六、七年左右,摩竭陀国国王供养竹林精舍,故佛常在王舍城说法,竹林精舍可以说是佛教第一间寺院。

  给孤独长者育有七子,唯么儿未娶,闻王舍城珊檀那长者么女贤淑,又门当户对,亲往提亲,见珊檀那家上下忙碌,备办精美饮食,以为请王,珊檀那云:为供养佛及千二百五十人。长者善根深厚,闻佛字生大欢喜,略询佛事,是夜,精诚所致,深更以为天亮,独往竹林精舍,中途生疑,不知真有佛否?冒然而去,恐有危险!疑生,大地黑暗,复生信心,明如白昼,将近精舍,见佛在外经行,相好庄严,不知如何是好!天人作礼绕佛,长者依行,佛为开示,即断见惑,证须陀洹果,感恩至极,力请佛至舍卫国弘法,佛受请嘱须建精舍安僧,设立讲堂说法,环境要清幽,不可离城太远,免听经不便、托钵太远,并要舍利弗同回觅地。返国后,东寻西找,唯见‘祇园’林木胜美,地点适中,合乎理想,数访只陀太子,太子欲其知难而退,唬须金砖铺地方许。长者照办,余门后一角未铺,正思惟时,太子闻风赶来,见满地灿烂,惊云:我是太子,岂须卖地,玩笑一句,何必当真!长者答:君无戏言,且已劳师动众,举国皆知,若不卖,恐自损形象。太子深思:佛定非凡,方使给孤独如是崇敬,愿共襄胜举,当众宣布,门后不须再铺,由我建一大门,并施花树,共作功德!

  精舍完成,请佛说法,立名为‘祇树给孤独园’,只陀太子布施的树及大门,给孤独长者供养的园地。精舍占地甚广,据说遗址尚存,曾有人照相回来,我没去过。往后,佛常在此说法,金刚经、楞严经都是在‘祇园’讲的,四十九年中,单祇树给孤独园就讲了二十五年之久。竹林精舍灵鹫山(简称灵山),也有二十多年的弘化,他国亦有,但时间较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