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戊二闻音远集
迦陵频伽译好音鸟,其音美妙,用以喻佛音声清澈;又佛名大觉金仙,故云迦陵仙音。佛有八音,谓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今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是八音中极好音,及深远音。梵语兢伽河,译云天堂来,因此河发源于雪山顶,阿耨达池;形势甚高,故名天堂来。又印度风俗,谓入此河沐浴,能生福德,而获吉祥,故又名福生河,或吉祥河。此河沙细如面粉,今举恒沙,以喻菩萨之多。道场有三:一行道场,二弘道场,三成道场。佛于此说法,故此是弘道场。恒沙菩萨,因闻佛深远之音,故从远方来聚道场,亦即云集,只桓精舍。文殊师利,又云曼殊室利,译云妙德。以其德微妙,曾为七佛之师故。又云妙吉祥,因其降生之时,有光明满室,甘露盈庭,神开伏藏,地涌七珍,鸡生凤凰,猪娩龙子,马产麒麟,牛生白泽,仓变金粟,象具六牙等十种吉祥瑞相故。首楞严三昧经谓此菩萨,过去成佛,号龙种净尊王佛。央掘摩罗经谓此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悲华经谓此菩萨,未来成佛,号普现如来。若有众生,得闻普现如来名,能灭五无间罪。大乘心地观经云:‘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准上诸经,可知文殊实本居佛位,迹现菩萨而已。在华严经为根本师,在法华经为诸佛师,在本经为择法师,而作四种佛事。其一是:将咒往护,提将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其二是:本经第七番辩见中,法会大众,闻‘精见色空,是非是义’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文殊因愍四众,起座礼佛,代众请问,以息其疑。其三是:奉佛慈命选择圆通,为当机入道之方便。其四是:请问经名,以便流通,利益末法众生。以其智慧特殊超胜,恒居众首,故今亦为恒沙菩萨之上首。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乙二别序分二。丙初示堕因缘分三。丁初佛僧应供
别序,又名发起序,诸经发起因缘不同,如法华经佛从眉间白毫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当时法会大众,皆不知所以,文殊答弥勒问:‘佛现是瑞,当说大法。’后佛出定果为大众,说妙法莲华经,一乘大法。本经则由阿难示堕淫室,归来见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为发起因缘。阿难本是法身大士,今迹现凡小,虽则多闻,未全道力,故难胜邪术,堕于淫室。正显必须从闻思修,方得实益。其次,阿难是佛宠弟,‘恃佛威神,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正显佛不足恃,必须自己真修实行,方可证胜。此分二科丙初示堕因缘,分三今丁初佛僧应供。
‘时’,谓休夏自恣之时,众圣齐集,诸佛欢喜;于此时设斋供佛及僧,功德倍胜。波斯匿王,为先王修福,故于是日设斋供佛。梵语波斯匿译云月光,因其与佛同时出世,其父王见佛降生瑞光,以为是太子福力所感,因名月光。又名胜军,以其国富兵强,逢战必胜故。过去曾与释尊共值龙光如来。仁王般若经云:‘波斯匿王问佛甚深义,佛告大王,汝于龙光佛所,曾问此义,时我证八住,汝为四住。’今释尊成佛,王亦大权示现,内秘菩萨行,外现国王身,以助佛扬化。讳日,乃父丧之日,俗称忌辰。未曾有因缘经中,月王白佛:‘世尊,我父先王,奉侍外道,修持禁戒,绝于酒肉,五莘葱蒜。供养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年年常用,千头乳牛,施婆罗门,食其乳酥、熟酥、醍醐等味。经四十年,施牛四万,如是功德,生于何天?佛告大王,先王果报,今在地狱。所以者何,不值善时,不遇善友,无善方便,虽修功德,不能免罪。布施功德,亦不遗失,罪毕之后,方受其福。王言世尊,先帝大王,有何恶业,受此苦报。佛告大王,先帝大王,有六种罪:一者骄慢垢蔽,事无大小,便起鞭罚,不忍辱故。二者贪受宝货,断事不平,致令天下怀怨恨故。三者游猎嬉戏,苦困人民,伤害众生,所受命故。四者禁闭宫女,不得从意受大苦故。五者耽著女色,得新厌旧,抚接不平,致怨恨故。六者,畏婆罗门,偷食酒肉,五莘葱蒜,恐被呵责,行谄伪故。以此六事罪业因缘,故堕地狱。王闻是言,心甚悲伤。’故每于僧自恣日,营办斋供,请佛及僧,藉此功德,回向先王,离苦得乐,以报深恩。王宫正殿之两旁谓之宫掖。匿王不特广设珍髓,无上妙味以供佛;且亲至祇园,降万乘之尊,迎万德之佛,同时亦亲迎诸大菩萨,回宫应供。僧自恣日是时胜,恭敬迎请,是能供之心胜;广设珍馐是所供之物胜;佛及诸大菩萨,是供养之福田胜,则其所得功德,当然亦胜。城中谓室罗筏城之中,复有同受佛化之长者居士,亦知僧自恣时,供佛及僧,得福倍于常日,故亦同时设斋,等待佛及弟子,同来应供。长者不惟年高,并且具有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等十德。居士,谓居家学佛之士。其有德有位者,如苏东坡等。其有德无位者,如庞居士等。城中长者居士甚多,而各设斋分量多寡亦殊。佛既应匿王之请,故敕令文殊,视其设斋之多少,而派适量之人数,前往应供。其中或位居菩萨,或阿罗汉,大小乘不等。故曰: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丁二阿难等乞
阿难是此经之发起人,亦本经之当机者;是佛堂弟,已出家为比丘。楞严正脉谓,阿难未堕淫室,已证初果,文句则力辩此事。若证初果,已得道共戒,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对境应不起分别,云何会堕淫室。又经中阿难闻佛开示,四科七大皆藏性后,大开圆解,自说:销我亿劫颠倒想,方断见惑,证初果。若未堕前,已证初果,则销我亿劫颠倒想,应证二果。然则,云何第八卷闻佛开示,真菩提路时,方断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而证二果?故据经义,可知阿难未堕前,示现仍同凡夫,未证圣位。
梵语阿难,译云庆喜,白饭王之幼子。佛成道夜降生,是夜净饭王,闻菩提树神报告,太子今已成道,王及宫众,无不欢喜。不久白饭王入,报生次子,请王赐名;因赐名庆喜。佛弟子中,多闻第一;能受持佛所说大小乘法,故有三名。一名阿难陀,译云庆喜,持声闻藏;二名阿难拔陀,译云喜贤,持缘觉藏;三名阿难迦罗,译云喜海,持菩萨藏。涅槃经云:阿难有八法,一信心坚固,二心意质直,三身无病苦,四常勤精进,五成就念心,六心无忧苦,七成就定意,八从闻生智。又阿难有八不思议:一不受别请,二不受故衣,三见佛如时,四不生欲心,五法不再问,六知佛入定,七知众得益,八知佛说法。故知阿难并非等闲之人。实乃古佛再来,位等文殊观音,今堕淫室,无非大权示现而已。
佛制无论大小乘戒,弟子皆不得受别请。但远行时,远来时,失衣时,施衣时,有病时,可受别请。今属施衣时,在匿王未请佛僧之前,阿难已受别人请去,故曰先受别请。遑者及也,阿难因先受别请,远游未还,故不及随于僧次,受匿王之供。僧次有四料简:一僧次请僧次受,请与受二皆如法。二别请别受:请与受二皆不如法。三别请僧次受:请者不如法,受者如法。四僧次请别受:请者如法,主事僧不依僧次,瞒众受请,是谓盗十方僧物其罪甚大。上座有三:一生年上座,初夏至十夏为下座,十夏至廿夏名中座,廿夏至卅夏名上座,三十已去,名为尊宿。此约出家求戒后,在佛法中年龄以定位次。故亦名戒腊上座。二法性上座:谓已证圣果者;无论出家久近,皆名上座。三福德上座:以宿德深厚,为众推崇,戒腊虽少,得名上座。梵语阿阇黎,译云轨范师;以其言行,堪为大众模范故。共有五种:一剃度阿阇黎,从其出家,求授沙弥十戒者。二教经阿阇黎,从其闻法,乃至四句偈者。三依止阿阇黎,乃至依止一宿者。四教授阿阇黎,受具足戒时,教令乞法者。五羯磨阿阇黎,受具足戒时,坛中白四羯磨,及屏处问遮难者。佛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外出,须有上座,或阿阇黎同行,以防不测。今阿难出家,已十二年,无须二师陪同,故曰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匿王及城中长者居士,不知阿难已受别请,未来应供,因此阿难是日无供。不得不于午前,执持应器,于平日所游之室罗筏城,循顺次序,不分贫富贵贱,次第行乞。僧肇法师谓;乞食有四意:一福利众生,以三宝为世间最上福田故。二折伏憍慢:折伏权贵出家者之傲慢习气故。三知身是苦:佛制若次第行乞七家,不得饮食,便应受饥饿,令知身是苦本,而精进办道故。四除去滞著:小乘执著,滞居深山,不知弘法利生;是以佛制乞食,深入社会以广度群众故。此外更有六义:一永除贪欲,知止足故。二永离谄曲,无希望故。三现离众苦,无追求故。四所在安乐,无积聚故。五远离恐怖,不畏盗故。六道业易成,无顾恋故。有如是因缘,故佛制比丘行乞。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6)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