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3)约德:德谓诸佛利生之功德。佛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七才八解,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一一功德、皆云无尽’华严经又云:‘如来一毛功德聚,众生亿劫难思议’。法华经亦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如来复有无量无边,功德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又‘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故知佛德,赞莫能穷。
(4)约喻:诸佛甚多以喻立名,如日光佛,月光佛,日月珠光佛,日月灯明佛,日月净明德佛,日月灯王佛,山王佛,海王佛,树王佛,龙王佛,须弥佛,须弥山佛,须弥光佛,须弥灯王佛,师子佛,师子吼佛,师子游戏佛,师子奋迅佛,象王佛,天王佛,香王佛,旃檀王佛,琉璃光佛等,皆以喻立名。今以喻释佛义:则佛喻天,以佛大慈大悲无所不覆故。佛喻地,有情无情无所不载故。佛如日,无暗不破故。佛喻月,能除热恼故。佛如父,能生育众生,法身慧命故。佛喻母,能培养众生,菩提幼苗故。佛喻虚空,究竟清净,无所不容故。佛喻莲花,生死污泥不染,涅槃清水不沾故。佛喻宝王,能生法宝满众所愿故。佛喻医王,能治众生,烦恼重病故。佛喻药王,无病不除故。佛喻树王,普荫法界众生故。佛喻须弥山王,以戒定慧陀罗尼四宝所成故。佛喻海王,佛之境界如普光摩尼香水海,莫能尽其边际,穷其底源故。佛喻狮王,謦亥弹指,十方世界六种震动故。佛喻龙王,能雨法雨,令大地众生,皆获清凉故。佛喻转轮圣王,以三乘五乘统令大千,法界众生,皆共成佛道故。佛如大导师,能导众生,出生死海,至涅槃岸故。佛喻船师,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亦不住烦恼中流,恒驾大愿船,往返生死,入俗利生故。
(5)约教:教谓藏、通、别、圆、四教。转生灭四谛法轮,是藏教如来。转无生四谛法轮,是通教如来。转无量四谛法轮,是别教佛。转无作四谛法轮,是圆教佛。其义如前释题中,判教相所释。本经谓阴入处界,皆如来藏性。又:‘此妙见精,与诸空尘,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皆指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是诠无作四谛理。故约教释,此中该是圆教佛。
(6)约观心:心谓众生本具真心,宋真宗问大觉莲和尚:‘如何是佛?’答:‘有节非干竹,二星偃月宫,一人居日下,弗与众人同。’此偈显即心是佛。故前约名、约教、约德、约义、约喻、释佛,总不出一心。纵经无量劫修行,亦不过显此真心本具之功德。故马祖云:‘即心是佛’。若观心从缘生,无常、苦、空,不净、无我、是藏佛教。若观心即空,非灭故空,既无自他心境,亦无能观所观,是通教佛。若观心,先空、次假、后中、是别教佛。若观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圆教佛。本经诠三如来藏,空如来藏,一空一切空;不空如来藏,一假一切假;空不空如来藏,一中一切中。心法如是,佛法、众生法,无不如是;心法不可思议,佛法、众生法、皆不可思议。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故本经是圆教观心。
(7)约因缘:众生虽本具佛性,然必假修德方显,修德因缘,有亲有疏,亲缘谓自己发心,疏缘谓善友资助。如本师释尊,初居凡夫,为大光明陶师,因值遇古佛释迦,发菩提心。初阿僧祇劫,行菩萨道,至毗婆尸佛,共值七万五千佛,于其中间,一一佛所,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复从毗婆尸佛起,第二阿僧祇劫行菩萨道,至燃灯佛,其间共值七万六千佛,一一佛所,亦皆供养承事。时燃灯佛,即与授记,将来成佛,号释迦牟尼。复从燃灯佛起,第三阿僧祇劫行道,至尸弃佛,中间共遇七万七千佛,一一佛所,承事供养,皆蒙授记作佛,是谓三祇修福慧。复从尸弃佛起,经百劫种相好因,至迦叶佛世,蒙佛授记,一生补处,名护明菩萨。生兜率陀天,于此娑婆世界,贤劫中第九小劫,人寿减至百岁时,降生中印度,迦毗罗维国,母名摩耶,父字净饭,号名悉达多,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此约因缘释佛。
(8)约本迹:本谓本来,迹是示迹。前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是本师释尊,迹门示现之成佛因缘。若约本来,久已成佛,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法华经亦云:‘我自成佛以来,甚大久远,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于其中间,所经国土,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为微尘,一尘一劫,我成佛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法华经开迹显本,故知释尊,实已久远成佛。
(9)约六即:六即之理,遍于诸经。而隋朝智者大师,始发明其名。一、理即佛:谓众生本具佛性。本经云:‘汝与众生,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又云:‘十方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是谓理即佛。二、名字即佛:由闻法开悟,信解本具佛性,与佛无二。如经中阿难及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又:‘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是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因悟佛性,而称性起修,念念观照,烦恼不起,如本经中:‘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又‘心心流入,圆妙开敷。’谓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由观行加功策发,位至十信,先断粗惑,相似见佛性,谓之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从相似有功用道,入无闻道,历住、行、向、地、等觉、一心三观,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名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从分证无用功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证清净法身。如本经中:‘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谓之究竟即佛。六即虽同名为佛,然相去天渊,圣凡有别。若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心;若知即而常六,则不生我慢想。本经显理,是六而即,即而六。六而常即故,即事即理;即而常六故,即理即事。事理圆融,正是究竟即佛。
(10)约时处:时通三世,谓过去、现在、未来。处通十方,谓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三世,无不有佛。本经所谈之佛,既非过去迦叶佛,亦非未来弥勒佛;既非东、南、西、北、四方,亦非四维上下,而是中央娑婆国土本师释迦牟尼佛。今释尊虽已入灭,然其所说法宝,尚在人间,塔寺所供,皆释尊舍利,及其圣像;故得谓之现在佛。
在:即住义,一切众生,无不有住;五戒是人住,十善是天住,十恶是三涂众生住,三三昧是出世圣人住,首楞严大定,是佛住。现约迹门,则室罗筏城只桓精舍,是佛所住。佛为能住,故曰佛在,是主成就。
室罗筏城,是憍萨罗国之首都,为波斯匿王所有,译云丰德,以其国财宝丰富,而人民又有多闻,好道,解脱等德,故曰丰德。只谓只陀,译为战胜,是波斯匿王太子之名。桓谓树林,精舍、是须达多长者,为佛而建,以供僧众,精修梵行之舍,弥陀经云:‘祇树给孤独园。’以须达多乐善好施,常以财物,周济孤独,人皆名之给孤独长者。长者欲请佛到彼国说法,佛遣舍利弗先往,觅地建立精舍,以安僧众。舍利弗独选祇园,因商之只陀太子,太子戏言,须黄金满地,方许出售。长者毅然搬运金砖,前往祇园,太子止之谓属戏言。长者云:今日之殿下,他日之君王,君无戏言,岂可失信。太子无奈,虽售园地,然坚持树林,仍属己有,用以供佛,故名祇树给孤独园。亦即本经之只桓精舍。佛于此敷演楞严大教,是处成就。合前信、闻、时、主、处、及后之比丘众,谓之六种成就。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丙二引大众同闻分三。丁初声闻众分三。戊初示类标数
大比丘是示其类,千二百五十人是标基数。意谓如是楞严大法,非我阿难独闻,而是与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众共闻。此外,当时尚有无量僻支佛,及恒河沙菩萨等,共闻此法。比丘,梵语多含不翻,翻译佛经,古有四例五不翻。四例是:一翻音不翻字,如诸陀罗尼咒等;二翻字不翻音,如佛胸字卍字等;三音字俱翻,如译华语经文;四音字俱不翻,如贝叶梵文。五不翻是:一尊重故不翻,如般若异于普通智慧故;二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三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比丘含三义等;四秘密故不翻,如一切神咒,皆佛密印密语,五此方无故不翻,如恶叉聚果,此方无故。现比丘二字,于四例中是翻字不翻音。于五不翻中是多含不翻。以比丘共含怖魔,破恶,杀贼等三义。佛弟子初出家登坛受戒时,三师七证作法,白四羯磨竟,名为得戒,成比丘,入僧数。当时地行罗刹,高声唱言:善哉善哉,此处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受具足戒,当使人天增胜,恶道减少。于是空行,及天行夜叉,亦辗转赞美,声传欲界第六天,波旬魔王闻之,心生恐怖,因出家者众,则佛道增胜,而魔眷减少,谓之怖魔。既出家受戒,依戒修行,自能破诸烦恼恶习,是谓破恶。佛制弟子外乞饮食以养色身,内乞佛法以资慧命,以离四种邪命,谓之乞士。四种邪命:一仰口食,如仰观星斗,医卜星相,以求财活命;二下口食,谓垦土植田以谋生;三方口食,广交四方豪贵,奴颜屈膝,以求利养。四维口食,谓坐贾行商,经营货利。四种谋生俱非出家者所应为,谓之邪命。此千二百五十比丘,不但是比丘众之上首,且多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故称之为大比丘。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6)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