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癸二立例
佛因阿难执心在内,故先立例以定内外。如来讲堂,即祇园精舍,给孤独长者建此精巧重叠之楼阁,供佛说法安僧之用,故名如来讲堂。园林为只陀太子所供养,故名只陀林。今佛问阿难,坐于堂中,观只陀林今何所在?阿难答佛,清净讲堂,建于给孤独园之内;而只陀林,则在讲堂之外。此是例定,境之内外。佛又问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阿难答佛,我于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此是例定见之先后。佛再问阿难,因何有见?阿难答佛,因讲堂户牖开豁,故在堂中,得远瞻见。佛三番征问,皆明知故问,令阿难自说,以便破时,无所反辩。又阿难及一切众生,一向执心在内,若一旦破之,必生恐怖,或生疑惑,故佛先立例然后破,使阿难众等,易于明了。讲堂例阿难之色身;如来,例肉团心;大众,例五脏六腑;户牖,喻眼根;园林,如身外物。阿难在堂中,例识心在阿难身内。喻中阿难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园林。合阿难计心在内,则应先见肉团心,次见脏腑,复从眼根,方见身外之物。今汝阿难,但见身外之物,而不见身内之心腑,云何可说,心在身内?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壬四悬示定名
此科含义有三,一酬答令喜:阿难请佛开示,成佛法门,而佛反问其发心本因,乃至园林今何所在,答非所问,阿难难免疑悔,今佛悬示大定,令知佛将开示大法,心生欢喜。二将破妄:恐生怖畏,故先示定名,令知妄心虽破,非同断灭;仍有大定可修,佛道可成。三令众渴仰:先示大定,令知今日法会殊胜,专心恭听,容易得益,不致有人,中途退席。
佛全身金色曰金色臂。舒即伸也,佛伸手摩阿难顶,以示慰藉。前阿难所请三摩,是三摩钵提之略称,三观中属假观,今三摩提,是大定之总名,亦名三摩地,亦名三昧;译名正定,大定或妙定。正定拣外道之邪定;大定拣二乘之小定;妙定拣权乘菩萨之粗定。佛顶文句云:‘有真谛三昧,俗谛三昧,中谛三昧。又有历别三谛三昧,圆融三谛三昧。’今是圆融三谛三昧,统一切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名为王。今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大佛顶是正定所依之理体,首楞严是称性所修之妙行;以其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能出生无量三昧,为一切定之总体。一行具足无量行,无量行中,复一一行具足一切行,故曰具足万行,义如题中所释。首楞严而称王者,以其具足十德故。一尊胜:以此大定为诸法之王故;二大富:以此大定具足一切胜财法宝故;三福德:以此大定具足恒沙功德故;四镇定:生死不动,烦恼不侵故;五统摄:以此大定:摄一切法故;六自在:出生入死,自在无碍故;七威德:降魔制外,无敌不克故;八智明:智慧明利,照彻事理故;九真实:达诸法实相,言相行应故;十仁慈:怨亲平等,普济有情故。因此大定,具足以上十德,故名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有三义:一大定所依理体,为众生本具,如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谓之本具。修此大定,一行具足一切行,无德不备,无法不摄,谓之该具。证此大定,无量劫来所修功德,一时皆现,谓之积具。今此首楞严王大定,既为众生本具之理体,且积具一切德,该具一切法,故曰具足万行。亦名普贤行、亦名般若行、亦名如来行。十方如来无不依此行门、超越一切因位,直趋果上菩提。菩提为能庄严,涅槃为所庄严,涅槃是理,菩提是智,智理不二,唯是一心,谓之妙。路有五十五位,渐教修行,先从干慧,入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再经四加行,入十地,至等觉;如人入海,自浅至深,如人登山,由低至高。今此大定顿修顿证,不立位次,无须经历五十五位,故曰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是佛诫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是愿意接受。正是师资契合,堪说大法之时。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壬二正破非内分二。癸初引例
初五句是按其所答,次四句是反例。阿难前云: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今佛反问,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而见堂外。例阿难执心在身内,竟不知内,独能知外。阿难据事而论,在堂不见如来,独见堂外,实无可能,故曰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癸二正破
阿难于例已明,于法仍迷,故佛乘前所引之例,而破其计心在内之妄执,遂告之曰:阿难,汝亦如是。汝谓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其实此非别人,正是汝阿难。‘汝之心灵,一切明了’非指阿难攀缘爱乐之心,而是常住真心。若此常住真心,实在汝之身内,则应先见身内。颇有乃诘难之词,意谓:世间可有一类众生,先见身中脏腑,后观身外万物耶?或谓:身在堂中,与佛稍有距离,故能见佛,而心在身内与脏腑等相处太近,如眼之与睫,不能相见。所以佛云:纵因太近,不见心肝脾胃,而身内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与心距离不远不近,诚应明了,云何汝今不知?至此佛又恐其转计,心虽在内,因无知觉,所以不能知内。故曰:汝心必定不能知内,云何知外?今既知外,亦应知内,既不内知:‘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众生一向执心在内,一旦破之,恐生惊怖,故佛先引例明,然后破之,意欲阿难,悟此爱乐之心,元无实体。既不在内,应不在外,更非在中,内离身心,外离世界;当下即空,清净寂灭,便是首楞严王大定。大乘心地观经云:‘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惜阿难未悟,故有以下种种转计。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辛二破转计在外分二。壬初转计
阿难闻佛破执心在内,便转计心在外,如是法音,指佛前云:‘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阿难闻之遂转计心居身外,且引喻作证,譬喻灯光,燃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喻心在身内,应先见身内。后从限根,方能见外。今一切众生,既不见身中,独见身外,可知心非在内,实居身外。犹如灯光,居在室外,能照外境,不照室内。了义是佛真实之教,其义分明显了,真实不虚。今阿难以为,譬喻灯光,居于室外不照室内,以喻心在身外不见身内。此中道理非常明显,无用置疑,与佛所说了义大教,无所差别;心在身外,不再成为虚妄计执。其语气虽似十分把握,然又未敢肯定,故加耶字,求佛印证。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搏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6)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