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0)
壬二破斥
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究竟此心,为有为无?是有心无住,抑或无心无住?佛恐阿难辩曰:因我无心,所以一切无住。故先破无心,若果汝心离一切物象,本无所有,则同世间龟之毛,兔之角,但有其名,而无实体,何必言住与不住?说住与不住,岂非多除?若谓离一切物象,另有心在,但不住著一切而已,则不可名之为无心。汝心果然无相,同于龟毛免角,当然是无;如非无相,则当然有相;既然有相,则必有所在,心有所在,即是有住,云何可说一切无住?以是无心不应说住与不住;有心即有相,有相则有所在,有所在即有住之故,汝言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是义不然。故曰无有是处。此结破转计无住。
前佛问阿难,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答佛征心。先引众同,次凭己见,三番转计,最后再三引佛言教,以证己执。皆妄识分别,属遍计执性,是生死根本,若不舍之,即小果声闻尚不得成,何况佛道。故佛一一破之,在内,在外,在中,乃至无著,七处俱非。令妄情尽,弃生死本;然后十番显见,示涅槃本,使其依之而修,自可契证无上菩提。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己二显示妙理兼破余妄分三。庚初总示万法唯心分二。辛初正示二本不离一心分三。壬初当机申请
尔时至白佛言,是经家叙述请法之仪。尔时,即当佛七番破妄已竟之时,阿难犹未解佛意,不达妄识无体,仍执为心。但自恨未知其处所在,故从座起,袒露右肩,右膝著地,合十指掌,是身业虔诚;严肃曰恭,尊重曰敬,是意业虔诚;而白佛言,是口业虔诚;三业虔诚,以表志诚恭敬之极。
我是如来,至真际所诣,是阿难述迷。阿难是四王之八子中,年龄最幼少者,故曰我是如来最小之弟。佛成道后,常回王宫说法,见阿难幼小,天真纯净,未免偏怜,常以爱语,导其出家。阿难虽已出家,犹恃佛娇怜,且贵族习气未除,但求多知多解,未肯切实修行。故出家虽已十二载,而心又未入道,仍属凡夫,未证无漏;所以未存道力,不能折伏娑毗罗咒,致被邪术所转,溺于淫舍。真谓真如,真如乃众生本具实际理地,亦即本经所显如来藏性。为首楞王大定之理体,故曰真际。诣即在义,阿难意谓自己之所以不能折伏邪咒,为彼所摄,原因皆由不知,真心所在之过。
惟愿世尊等五句,正是启请。阿难既悔多闻,未存道力,为邪术所加,皆由不知,真际所诣。故今欲知,真心所在,以便进修首楞严王大定。因而求佛大慈,哀怜愍念,开示我阿难及初发心等众,妙奢摩他路。奢摩他,译云止,即前阿难所请,三妙观门之一。为首楞严王大定所依之理体,亦即吾人本具之本觉佛性。若能以始觉智,照本觉理,即奢摩他微密观照,亦即圆修三观之妙行。路指五十五位,以此奢摩他微密观照之妙行,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自可还归宝所,圆成佛道。梵语阐提,译云无善心。此类众生,不信本具佛性,不信因果,作恶多端,故曰无善心。隳者毁坏义,弥戾车译云恶知见。属于邪魔外道之类。阿难求佛开示奢摩他路,不但为自己及初发心者,依之修行,得成道力,降魔成佛。而亦令彼等无善心,及恶知见之众生,得以毁邪归正,去恶生善,故曰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作是语已等五句,是经家叙仪。头及两手两足谓之五体;五体投地,表虔诚之至极。倾渴翘伫,谓倾心渴望,倾诚伫待,如渴时思饮,如饥待食。钦然恭敬闻佛开示教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壬二如来开示分二。癸初瑞表真常
瑞指佛光,为世间希有吉祥之瑞相。佛放光以表真常住心。利根者可睹瑞明心,钝根未悟,故有以下示二本,破妄执,显真心,种种慈训。
尔时,即阿难述迷启请已毕,钦闻示诲之时。世尊是如来十种通号之一。佛光有二:一是心光,即佛所证一切种智,其光能照彻诸法之底源,洞达法界之边际。二是身光:身光有常光及放光。常光因佛应机不同,其光亦殊;如本师释尊,常光一丈;阿弥陀佛常光,照十方世界,无所障碍。故光则时、处、大、小,不定。或说法时,或降魔前,是时不定;或从眉间,或从胸前,是处不定;或但照本国,或普照他方,是大小不定。今释尊则从面门故光,且其光如百千日,炽燃无比,不独照彻本土,且普遍照耀十方佛国,普佛世界,皆六种震动。六种谓:震、吼、击、动、起、踊。震是微响,吼如兽叫,击如两山相撞,动谓轻微摇动,起谓平地突出,踊谓腾跃升高;前三属声,后三属形。正显佛威德殊胜。平常因众生业力所感,分强划界,十方国土,大小悬殊,此界他方,彼此互不能见。今佛之威德神力,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不但一时开现,且合诸世界,成为一界。而十方微尘世界中,所有诸大菩萨,皆住其本国,合掌承听,释尊开示。
面门是背向从分之所,六根总聚之处;佛于面门放光,表示将被破众生六种识心,使其背尘合觉。众生一向背觉合尘,故七处俱非;佛陀背尘合觉,妙契真常,故六根皆是。前七番破妄,恐不得意者,误为断灭。故佛放光,显寂而常照,大用全彰。其光晃耀,如百千日;表佛智无量,普照法界而无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表警迷令觉。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表众生迷故,内为六根所限,外为六尘所障,中为六识所牵,故处处不得自在。诸佛悟故,舍识用根,伏妄归真,发本明耀,故法法全彰。佛之威力令诸世界合成一界;表迷故非异成异;悟则本无同异。诸大菩萨皆住本国;表不动法界。合掌承听;表妙契真常。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癸二正示二本
因阿难启请,奢摩他路,欲诣真际;故佛示以二本。前七番破妄,显识无体,是生死本;令知妄不随,则生死可了。以下十番辨见,显见性圆明,即涅槃本;依之修行,涅槃可证。一切众生,通指九界圣凡,别约三界凡夫。一切众生,自迷真逐妄以来,为时已久,故曰从无始来。由于众生,背觉合尘,非法计法,无我计我,错认无常苦空,不净无我,以为常乐我净,谓之种种颠倒,属于惑道。依惑作业,熏成种子,引生未来果报,谓之业种,属于业道。依此业因,自然招感生死苦果,是谓苦道。由是迷真起妄,认妄作真,依惑作业,因业受身,身还作业,惑业苦三,不相舍离,如恶叉聚。梵语恶叉聚,译云线贯珠,为印度果名。不生则已,生则必然一蒂三果;喻凡夫依见思惑,作有漏业,自然感三界分段生死果。二乘依尘沙惑,作无漏业,自然感方便土变易生死。菩萨依无明惑,别取二边,作亦有漏亦无漏业,或舍二边取中道,作非有漏非无漏业,自然感实报土,微细变易生死。
诸修行人,通指厌妄求真之士,菩提译云觉道。古德谓藏、通、别、三教菩萨,所成之菩提,名有上菩提。唯圆教菩萨所证,方名无上菩提。乃至是推例之词,声闻通因通果,初发心求真谛理,依生灭或无生四谛,修析空观,或体空观者,是因中声闻。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而证四果,谓之果上声闻。依顺逆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者名缘觉。不了万法唯心,见心外有道可求者,谓之外道。诸天,指四禅四空等二十二天。魔王有欲界波旬魔王,及色界摩醯首罗魔王。其福力不及魔王之妖精鬼怪,名魔眷属。此皆指堕于五十重阴魔之行者。声闻缘觉,是五十重阴魔中,最后两种,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者。魔王指想阴、行阴十境以及识阴中前八种,魔眷属指受想二阴中之飞精鬼怪。外道兼指十种天仙。诸修行人目的在了生死,证菩提。今反别成声闻缘觉,甚至堕于天魔外道,其因何在?佛云: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所致。二本谓真妄二本。众生迷真起妄,背觉合尘,遂成生死根本。若悟妄归真,背尘合觉,即涅槃根本。诸修行人,欲成无上菩提,必须先悟二种根本;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方名真修。否则,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0)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9)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8)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6)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4)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3)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2)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