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预示利害
印光法师复周孟由昆弟书
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轮回之苦。极乐世界之乐。人生世间。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说人道不足恃。即生于天上。福寿甚长。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及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法。则无可如何。今既略晓佛法。岂可将此一番大利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无解脱之日乎。如是说之。或可发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菩萨度生。随顺机宜。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及以净土法门。劝导自己眷属。及一切有缘者。同作莲池会里人。则功德大矣。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
又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理宜戒杀护生。爱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见。谓奉父母甘旨为孝。彼未闻佛法者。不知六道轮回之事理。妄谓为孝。尚有可原。若已闻佛法之人。杀过去父母亲属。以奉养现在父母及丧祭等。岂但不是孝道。直成忤逆矣。是以通人达士。由闻佛法之真实义谛。悉不肯依世俗之权法以行。以此权法。殆姑顺世俗迷情而立。非如来洞彻三世因果之道。若欲深知。取文钞中诸戒杀文。及观音颂之普劝戒杀挽劫文。阅之自知。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劝放下。求往生。如寿未尽。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诚故。得蒙佛慈加被也。祈与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痴人说痴话也。
昨接守良书。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实发。病中且勿提及。但劝至心念佛。即得蒙佛加被。身心安乐。待大好后。婉曲劝导。令其求生。则利益大矣。并祈于汝母前。代为问好。又当为说光劝彼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是为自己要事。余皆是替儿孙殚心。有累自己念佛利益矣。
群铮知悉。汝母现有病。断不可不愈而去。然光看汝母。恐难高寿。宜与孟由及智昭等。日换班在旁念佛。俾其随念。不能念则静听。若世寿尽。如此行。则决定往生。若世寿未尽。亦当消除业障。增长善根。如汝决欲来山。只好照汝此议。庶两无所碍。现汝母病未愈。决不可发此心。发则于世间世出。两俱违悖矣。人之临终。得其助念。定可往生。失其助念。或再以哭泣搬动。动其爱情嗔恨。则堕落难免矣。险极险极。汝能成就母往生。亦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谓即尘劳行佛事。其功德比寻常殊胜万分矣。祈与孟由说此助念法。并告汝母令听光言。至为亲开陈佛法。固为大善。然定省抚慰。亦须格外留意。幸甚。汝母发愿寄款交光随意作功德。及助印芜钞。依光鄙见。做功德当以开人智识为最。拟以此款任印观音颂。普遍施送于远近。俾一切人同知观音大士。为法界众生之恃怙。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兼以辅弼弥陀。接引众生。况乎现今世人。日在患难中。无法防护。倘人人见此书。知大士之恩德。无不欲仗其威力以免灾祸。既发信仰依赖大士之心。自然心存慈善。改往修来。以期不与大士相背。而得蒙其覆庇护祐也。世之不治。由于人心险恶。倘人能仰慕大士之慈悲。自可日臻善域。是故此书流通。其利无穷。比较别种暂时之益者。实相去天渊。且以此增汝母福慧。消汝母罪愆。必能生获安乐。没归莲邦。至于芜钞。则见之发心修善念佛者甚多。兹不具书。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当以此意安慰汝母。劝彼生欢喜心。勿生怨恨心。则决定可蒙佛加被。寿未尽而速愈。寿已尽而往生耳。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近来兵火连绵。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则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消业也。如汤消雪。光自回山。日日于课诵回向时。为汝母回向。祈三宝加被。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耳。
接手书。知汝母已于初二日念佛往生。不胜伤叹。虽然。汝等既知佛法。当依佛法。令亲神识得益为事。不可徒为哀毁。令存亡两无所益。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亦任彼讥笑而已。丧葬之事。不可过为铺排张罗。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有财力。多做功德。若丧事用度无出。即以之办丧事亦可。切勿硬撑架子。至有亏空。后来受窘。则不必矣。接手书。知汝母去得甚好。此殆汝母往昔善根。及现在善愿。并汝等助成之功效也。人一生事事皆可伪为。唯临死之时。不可伪为。况其无爱恋之情。有悦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净业成熟。曷克臻此。但愿汝昆弟与阖家眷属。认真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亲得益。实则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萨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妇女不必随于僧次。以为日既多。人情熟悉。或令人起嫌疑。妇女宜另设一所。或居于幕。出入各门户。两不相见。是为表率乡邑。开通仪式之懿范。若漫无界限。或他人仿之。久则弊生。昔人立法。虽上上人。亦以下下人之法为范围。故能无弊。汝昆弟能如是为母念佛。兼又印施观音颂文钞等。有此善心净资。并利人之事之功德。岂但汝母莲品增高。将见汝祖父母。汝父。并历代祖妣。同沾法利。同得往生也。光之所说。乃本理本情。非漫然为汝等说悦心快意语也。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或偏与钱财。或偏令穿好衣服。钱随彼用。则必至妄吃致病。若为彼存以生息。余不得者。于父母生嫌心。于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若女有钱。出嫁必以钱自骄。或轻其夫。或不洞事。以钱助夫为不法事。欲儿女成贤人。当为培福。不当为积财。财为祸本。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无钱。自勤而来。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产一空。故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能读则读。不能读。或农或工或商。各有一业。为立身养家之本。女子若有钱。明道理。钱固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则害其女。并害其婿。并害其外孙孙女矣。汝母善理财。幸汝家祖德深厚。故兄弟姊妹。皆贤善和睦。或于一人。有偏私偏爱。亦不至彼此计较。然不可以此为法。须令儿女永无计较之嫌隙可生。及倚恃之骄情长起。庶几家道兴而子孙通皆循规蹈矩矣。光之性情多络索。以汝兄弟以光为师。恐后来或致儿女受害。故为絮叨及之。切勿谓所说无因。视作废言。幸甚。但祈汝兄弟认真念佛。则为报母之恩。亦为报佛之恩矣。
火葬一法。唐宋佛法盛时。在家人多用之。然宜从俗葬埋。恐执泥者妄生议论。实则烧之为易泯灭。过七七日烧弥妥。葬之年辰久。或致骨骸暴露耳。三年之丧。不作礼乐。固宜遵守。前清文官必丁忧。武官不丁忧。以军事不可或辍。故不为制。今则废伦非孝。纷纷而起。守制之期。尚足挂齿乎。吾人当依古礼。斟酌行之。不可遽变。不必过泥可耳。顶圣眼天生等说。实可依据。光恐无知者。唯以探冷热为事。意谓有信愿及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专以探冷热为据。故云亦不一例。恐其探之频数。或致误事。不可不知。
大宝积无量寿如来会所说。乃说此等堕疑悔者。名为胎生。亦有谓为疑城者。此约障蔽隔碍之义。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莲华中五百岁。不见佛闻法。何得死执其字以说义。将谓此等不在九品之数乎。须知西方无胎生。亦无城郭。乃约不能即出莲苞及与佛相隔之义。喻取于胎于城。汝遂执定其词。谓此在莲品之外。然则下品中生六劫。下生十二劫。则其胎其城。为更厚更远矣。彼十二劫者。尚归九品。何五百岁者。便居品外。又何不观于莲华中不能出现八字。是莲为不列九品之莲乎。佛法本无可说。一死执。则无事生事。便费尽笔墨矣。总因自己居于疑胎。其为城也。厚逾铁围。果能直下明了。则大地平沉。铁围了不可得矣。孟子谓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只此逆字。亦是疑城。若知逆即迎合之意。则疑城化为乌有。一般死执著汉。所以终日讲说。终日违背。皆坐此死执著之病根未消。故致难得实益也。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原文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 戒除邪淫得清凉
-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
- 念佛怎样“发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忏悔发愿文
-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 简单的早晚课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生死关全集
-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净宗朝暮课本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净修捷要
-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佛说无量寿经
- 净土十要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观经四帖疏
- 西方发愿文(图文)
-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