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要(清梦东彻悟大师语录节要)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无念心体,惟佛独证,等觉以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嗔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十恶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嗔、邪见是,反此则为十善。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等一空。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赶绳人以拂拂面,一念嗔心,堕为毒蛇。一妇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致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内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至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久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
吾人生死关头,惟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堕,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惟西方是趋,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深,愿贵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达磨大师忽现在前曰:‘汝但舍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当向祖作礼,谓:‘我已受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不敢自违本誓也。’纵释迦如来忽现身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汝且置念佛,即为说更殊胜法门。’亦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耶?能如是信,可谓深矣。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弥陀净土不现在前,皆不可得。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昔王仲回问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杨梦仲回致谢:‘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牢持于心而不暂忘,稍或一念间断或夹杂,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若到一心不乱,仍复精进不辍,将见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皆现前矣。但不可预存期效之心,唯当致力于一心不乱耳。
念佛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此则根身世界,密随其心念念转变,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见。及报终命尽,弥陀圣众忽现在前,或现异香天乐诸灵瑞相,世人方谓净业成就,然净业之成,岂此时乎?
念佛当生四种心: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欣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念佛当长久,不可间断,间断,净业不能有成。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净业亦不能成。长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长久即无进。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按】大师千言万语,只教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当持名时,应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么念,念到无有别想即是止,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寂照不二,能如是者,必生上品。愿从此入,摄心专注而念,无杂无间,精进不辍。
- 念佛法要
- 人生指南六 普劝念佛
- 人生指南五 恪守行仪
- 人生指南四 戒恶行善
- 人生指南三 信愿念佛
- 人生指南二 抉择信仰
- 人生指南一 前言
- 念佛法要(唐善导大师净业专杂二修说节要)
- 念佛法要(宋永明延寿大师万善同归集节要)
- 念佛法要(宋慈云忏主遵式大师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节要)
- 念佛法要(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师三时系念佛事节要)
- 念佛法要(元虎溪尊者优昙普度大师莲宗宝鉴节要)
- 念佛法要(元维则天如大师净土或问节要)
- 念佛法要(明幽溪传灯无尽大师净土法语节要)
- 念佛法要(明紫柏达观大师紫柏老人集节要)
- 念佛法要(明莲池袾宏大师云栖法汇节要)
- 念佛法要(清蕅益智旭大师灵峰宗论节要)
- 念佛法要(清截流行策大师净土警语节要)
- 念佛法要(清梵天省庵思齐大师法语节要)
- 念佛法要(清悟开豁然大师净业知津及念佛百问节要)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