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经首页大乘般若部大乘宝积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华严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小乘阿含部小乘单译经大乘单译经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论小乘论宋元续入藏诸论 西土圣贤撰集此土著述

第一卷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此土著述] 作者:僧宗泐僧如己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卷上卷下

第一卷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上

钦录

洪武十一年七月初十日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宗泐)演福教寺住持(如[王*巳])持奉新注楞伽经。同考功监令李永等官于。

西华楼进呈。

御览当日钦奉。

圣旨这经好生注得停当。可即刊板印行。教天下众僧每讲习。钦此。

进新注楞伽经序。

(臣)闻法运之兴。虽曰在人。亦必有其时焉。有其人而无其时。有其时而无其人。虽欲兴之其可得哉。是故必有。

聪明圣智之君。当天下又安之时以兴之也。至若楞伽一经。我。

大觉世尊说之于二千年之前。而。

今上皇帝行之于二千年之后。岂非有其人而有其时乎。不然。何此经东流中国千有余载。前代帝王未曾有如我。

圣天子之留神注意究其旨趣。

敕僧徒咸隶习之有如此之盛也。然吾。

佛之所以说此经者。盖欲除众生之妄心。俾归于真正之道。而。

皇上之心。欲天下后世之人。皆舍妄归真。去恶从善。以跻乎仁寿之域。其有契于。

佛之心乎。且此经之要。不出五法三自性八识无我。而该乎真妄修性圣凡因果。皆不外乎一心。能究此心者。则畏恶而迁善。舍妄而归真。得至自觉正智之地。不能究此心者。则纵情肆欲。流而忘返。至于失其忠孝。败俗乱常。甘蹈刑辟。如履水火。此吾。

佛所以兴大悲心而拔济之。亦犹。

帝王之仁育黎庶若保赤子者也。(臣)僧(宗泐如[王*巳])昨于。

内廷钦承。

圣谕。以为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实治心法门。遣情离着。具在是矣。尔辈可不勉乎。(臣)等受命以来。夙夜兢惕。惧无以上副。

宸衷。于是竭诚殚虑。注释心经金刚二典。已于洪武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

奏准行世。而楞伽以今七月初十日始克注成。谨熏沐缮写拜手稽首诣。

阙进呈。重念(臣)等才识庸陋学术空疏。固不敢叨于注释之列。然承。

雨露之余泽。依。

日月之清光。庶几少裨流通之万一云尔。

洪武十一年七月日序。

此经凡四译。今存者三。其一则镏宋求那跋多罗译成四卷。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其二则元魏菩提流支译成十卷。曰入楞伽经。其三则唐实又难陀与复礼等译成七卷。曰大乘入楞伽经。若论所译文之难易。则唐之七卷文易义显始末具备。今释从宋译四卷者。以此本首行于世习诵者众。况达磨大师授二祖心法时。指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而张方平尝书此本。苏子瞻为序其事。是知历代多从此本也。然文辞简古。至于句读有不可读。乃取七卷中文义显者释之。仍采古注善者并注之。此经以法喻为名。第一义心为体。了妄显性为宗。斥小辩邪为用。方等大乘为教相。法喻为名者。楞伽是城名。华言不可往。其城在南海摩罗山顶。无神通者不可往。佛于此处说法即佛境界。以处表法也。阿跋多罗者。华言无上。亦云入。宝者至贵之物以喻此经尊贵。故云法喻为名也。经者贯也。谓贯通诸义也。第一义心为体者。即如来藏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也。了妄显性为宗者。谓达妄显真离性执也。斥小辩邪为用者谓破小乘之偏执摧外道之邪见也。方等大乘为教相者。谓经通三乘义从圆顿也。此之五章皆经中所诠之旨。今预取而释首题者。欲令学者知一经之大意也。

一切佛语心品

佛语心者。即诸佛所说心法也。然经中所说法门大约有四。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而独言心者。盖此四种法门。是一经之纲目。究心之精要。如入楞伽云。五法自性等众妙法门。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此通序分也。如是者指所闻之法。亦信顺之辞。我闻者阿难从佛闻持是法也。一时者教主徒众嘉会之时也。佛者觉也。谓觉道既成乘机说法导利群生也。住南海滨楞伽山顶者。说法之处也。宝华庄严者是其处胜也。大比丘菩萨众者。列同闻之众也。从彼异佛刹来者。举远知近以显众多也。无量三昧等者。赞菩萨之德也。自大慧下别赞大慧之德。诸佛手灌其顶者。明其位居等觉。当授佛位故为灌顶。自心现境界者。一切善恶境界。皆由自心发现。大慧善解其智超胜也。种种众生心色者。谓一切有情五蕴种种不同。大慧以无量度门而普应之。则法门深广也。五法者。曰名曰相曰妄想曰正智曰如如也。三自性者曰妄想曰缘起曰成也。识即八识也。二无我者即人无我法无我也。已上诸法大慧皆能究竟通达。为众作发起之人。此佛所以深赞之也。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此下别序分也。摩帝华言慧也。自偏袒至恭敬。天竺之敬仪也。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世间众生背觉合尘流转生死。而起妄想心识。复计断常二见无由出离。如来以妙智。观察了达生灭等一切诸法。如空华如幻如梦不有不无故。兴大悲心而度脱之。使其皆得远离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此离惑智二障烦恼惑障也。尔焰乃梵语智障也。智本破惑惑即人法二执。无我者无此二执也。若于智生着智亦成障。如来了知人法惑智本空。故云常清净无相。众生在迷受苦。故起悲心而拔济之。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一切者一切众生也。涅槃者不生不灭之理也。佛与众生同具此理。尚无生死可断。焉有涅槃可证。故云一切无涅槃。然非证而证证此涅槃。是则佛为能证之人。涅槃是所证之法。离法无人。故云无有涅槃佛。离人无法故云无有佛涅槃。入楞伽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辞异而义同也。觉即佛所觉。即涅槃人法俱泯。故云远离觉所觉。然人法俱泯。是亡有而未亡无故云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牟尼是梵语。华言寂默。佛之名也。此言人能如是观佛寂静之体。从远离而生。是则于佛不生取着。故今世后世皆得清净。入楞伽云。若见于牟尼寂静远离生。是人今后世离着无所取。辞义尤显。已上诸偈赞佛。皆言离著者。盖赞佛生善。若不离着生善不深故也。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此下正宗分也。大慧自言是大乘机为众发起。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

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世间解者如来十号之一也。大慧所问百八义。皆如来亲证之法。故云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宝臣注入楞伽云。此后诸偈问百八句义。或一句为一问。或二句为一问。或三句为一问。乃至十句为一问。或一句为两问。然此百八句。正问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度众生对治法门。是故大慧举上与摩帝游诸佛刹所见之事。故下问山海日月等。即五法中名相妄想。下问诸禅解脱等。即五法中正智如如也。

云何净其念问净其妄念。而生正念

云何念增长问增净念。

云何见痴惑问起见惑。

云何惑增长问增长见惑。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问如来于刹土中。示现身相化众生及诸外道。

云何无受次入楞伽云。及无影次第谓问无相法中因何有次第。

何故名无受承上问。若有次第。何名无相法。无受即无相义。

何故名佛子问菩萨何名佛子。

解脱至何所问行人既得解脱复能往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问迷时谁缚悟时谁解。

何等禅境界问诸禅定以何为境界。

云何有三乘。惟愿为解说问何故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问善恶缘起及所作业果。

云何俱异说问外道邪见何有俱异之说。

云何为增长入楞伽云。云何诸有起谓起三有也。

云何无色定问无色界四空定。

及与灭正受问灭尽定之正受。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问受想心灭为定何得从定起觉。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问从定起用。凡所作为是身去住得大自在。

云何现分别问现身说法分别诸法种相差别。

云何生诸地问得悟入诸地位。入楞伽云。云何入诸地。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问能破诸有出三界。是何佛子。入楞伽云。云何有佛子而能破三有。

往生何所至问既破三有往生何处。

云何最胜子问弟子之中谁为第一。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问神通三昧修何行而得。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问三昧之心何者为胜。

云何名为藏问第八藏识。

云何意及识问意根及诸识。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问意识起见生灭已还亦灭也入楞伽云。云何起诸见云何退诸见。

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问三乘差别种性外道非种及不定种心量。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问有相及无我相。

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问真无俗有。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问断常二见。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问邪正无背。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问佛灭后弟子所宗经部各异。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问诸法性空刹那念灭刹那极微细念也。

云何胎藏生问托胎受生。

云何世不动问世相迁流性何不动。

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问此五喻。喻世间生灭相皆无实义。揵闼婆梵语也。此云寻香城。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问七觉支及八正道。

云何国土乱问所依国土何因乱坏。

云何作有见问诸法无体何作有见。有即三有。入楞伽云。何故见诸有。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问世相如空华。何故言不生不灭。入楞伽云。云何如空华不生亦不灭。

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问众生云何觉知世法。云何离文字相。

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问谁知诸法如虚空离妄想分别。入楞伽云。云何如虚空云何离分别。

如实有几种问真如有几。

几波罗蜜心诸度心有几。

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问谁能超越十地至于佛地。无所受即佛境界。

何等二无我问谁能空人法二执惑障。

云何尔焰净问谁能净智障。

诸智有几种问诸正智。

几戒众生性问众生性殊禁戒有几。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问诸宝物何从而生。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问众生语言差别种性不同何因而起。

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问五明法及伎术。五明者。一曰内论。谓一切佛法。二曰外论有四种。曰因曰声曰医方。曰工巧。此五各能生智故云明处。

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伽陀梵语也。此云孤起。亦曰讽诵。与重颂不同。问孤起颂及长行重颂。

成为有几种问经中理趣。入楞伽云。道理几不同。

云何名为论问释经之论。入楞伽云。解释几差别。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问饮食谁作爱欲何起。

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问大小诸王及守国土之法。

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问欲界名相。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问学无学人解脱是无学修行是学。

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问师弟子阿阇黎此云教师。

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问佛三身及本生事。本生谓宿世所行事。入楞伽云如来有几种。本生事亦然。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问众魔及诸外道。魔梵语魔罗此云能害。谓能害善法。

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问性与心几种差别。

云何施设量惟愿最胜说问心量妄想施设最胜者称佛也。

云何空风云问欲界无情名相。

云何念聪明问欲界有情心念云何能生智慧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问草木之生谁使之然。象鹿谁使之生。又复谁能捕取。

何因而卑陋问卑陋贱人何业所致。

云何六节摄问一年云何分六节。西域以两月为一节。一年分为六节。

云何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此云极恶。又云信不具。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问世间若男若女及五种不男之人。何因而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问修行之人因何退堕。因何精进而生。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问修禅定者。用何法示人入道。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问六道生趣形像。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问世间财富何因而致。

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问释迦种族及甘蔗种。本行经云。大茅草王得成王仙。被猎师所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而开出一男一女。男名善生即甘蔗王。释种乃其裔也。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问苦行仙人意求长生受教于谁。

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问佛现身尘刹随类不同众所围绕。何因如是耶。

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问食肉及断食肉因缘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此问世界形相。须弥者妙高山也。统一四天下一日月所绕。莲华者华藏世界也。师子世界于诸刹土最胜。世界如器有侧有覆有仰有横。因陀罗网即帝网。网有千珠珠光交映。喻世界重重无尽。

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此亦问世界形相不同。或诸宝所成或状如箜篌如鼓如华。或无日月所照何因而致。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问佛身名不同者何。化佛应身也。谓千百亿化身。报生佛他报身也。谓他机所见。如如佛法身也。谓体性如如不异。智慧佛自报身也。谓自己修因感果。以始觉之智。合于本觉故曰智慧。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问卢舍那报身佛。不于欲界得道。而于色究竟处得道者何耶。

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问佛灭后传持正法者谁。

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问佛住世及灭后正法所住时分长短。天师即天人师也。

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问所化机缘及与见解。悉檀者遍施也。有四种。一世界悉檀。世界者次第也。谓闻说法次第得欢喜益。二对治悉檀。谓闻法修行对破宿障得灭恶益。三为人悉檀。谓因闻法故得生善益。四第一义悉檀。谓因闻法故得悟理益。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毗尼者律也。问因事制律及持律之僧。入楞伽云。何故立毗尼及以诸比丘。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问二乘生处。变易者。谓变易生死居方便土因移果易也。无受者。谓入无余涅槃不受后有也。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惟愿为演说。

问世间五通得出世六通及住第七地中。第七名已办也。

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问三乘僧及破戒僧。梵语僧伽此云众亦名和合。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问世间及出世间医方诸论为谁而说。入楞伽云。云何为众生广说医方论。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葉拘留孙拘那含是我问何故如来说过去佛即是我耶义见第三卷经文四等中释出。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问如来何不但说大乘而广说诸法耶。

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问世间果木男女林木也诃梨阿摩勒二果名皆西域所有。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问此诸山及众宝庄严仙人乐神充满者何。乾闼婆天帝之乐神也。此下是世尊领大慧所问亦释也。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入楞伽云。尔时世尊闻其所谓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即告之曰善哉大慧谛听谛听。如汝所问当次第说。即说颂曰。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此释大慧所问。有为生法无为不生法。涅槃虚空刹那流转等法。皆妄想所现初无自性。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领上所问人及所行法。无色行外道所行法也。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领上国土中无情名相。

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领上所问诸法名相也。三摩提即三昧。灭即无受如意足即欲念进慧四如意足也觉支即念择进喜轻安定舍七觉支也。道品总言即三十七道品也。

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诸禅定世出世间大小禅定也。诸阴身六道生死身也。正受即三昧。灭尽定者。受想心灭身证此定。三昧起心说者从定而起运心说法也。自心意及二见者。总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也。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乘即三乘。一阐提见前注。大种即四大种。荒乱即国土乱。一佛即前迦葉。等是我。得向犹魔得便义。有无有即空有。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譬即譬喻。因成即相应。悉檀即四悉檀如上注。作所作即能作所作之业也。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名相并如前注。此上皆领大慧所问。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自此至毛孔眉毛几。皆佛反诘大慧所问。不周量者度数也。上中下众生总十界而言也。身几尘。谓身量长短轻重也。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刹即刹土。谓大千世界为一刹土。二尺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十拘楼舍为一由延。由延即由旬也。

兔毫窗尘虮羊毛[麩-夫+廣]麦尘古注云。七微尘成一窗尘。七窗尘成一兔毛头尘。七兔毛头尘。成一羊毛头尘。七羊毛头尘。成一牛毛头尘。七牛毛头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七芥成一大麦。[麩-夫+廣]即大麦也。

钵他几[麩-夫+廣]麦钵他是半斗。

阿罗[麩-夫+廣]麦几阿罗是一斗。

独笼那佉梨独笼是一斛。那佉梨是十斛。

勒叉及举利十万为勒叉。一亿为举利。

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频婆罗一兆也。

为有几阿[少/兔]尘也。

名舍梨沙婆芥子也。

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草子也。

几赖提摩沙豆也。

几摩沙陀那铢也。

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两也。

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斤也。

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弥楼须弥山也。谓几斤之尘能成弥楼之山。入楞伽云。几斤成须弥者是矣。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谓何不问佛及三乘身各几尘。

火焰几阿[少/兔]风阿[少/兔]复几言火风二大各几尘数。

根根几阿[少/兔]毛孔眉毛几根根言六根。此下复领大慧所问。

护财自在王领何名为王。

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领云何护国。

云何为解脱领解脱修行者此复有几种。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领伽陀有几称长颂及短句。入楞伽云。云何长行句。

众生种种欲五欲也。

种种诸饮食领食肉不食肉。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领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此二句领问语同。

云何禅境界领何等禅境界。

变化及外道领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此四句领云何俱异说。

云何现已灭领见已还。

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领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

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领破三有及何处身。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惟愿广分别此领无众生及世俗说。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领建立相及非我义。

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领胎藏生及名色类。

云何断常见领何故说断常。

云何心得定领云何三昧。

言说及诸智领诸语言及诸智。

戒种性佛子领几戒众生性。

云何成及论领成为几种何名为论。

云何师弟子领弟子几种及阿阇梨。

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领男女及不男。

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领念聪明魔及几种施设量。

云何树葛藤领林树蔓草。

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领云何日月形乃至如是等无量。

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领释种乃至甘蔗种。

从何师受学领建立何等人。

云何为丑陋领云何卑陋。

云何人修行领修行进退。

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领欲界不成正觉及色究竟天离欲得菩提。阿迦腻吒即色究竟也。

云何俗神通领世俗通。

云何为比丘领毗尼比丘分。

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领问佛身。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领三乘僧。

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领问刹土形相。

心地者有七领云何为七地。七地乃已办地。谓思惑已尽慧心显著故曰心地。

所问皆如实总结指大慧所问皆如实义。

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总结指大慧所失问。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总结前生后。即总上问领皆契理离过。以四悉檀当作百八句显示建立。

佛子善谛听戒令听受。

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此百八句法。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诸佛所说之法无出于此。自此以下结指诸句。一一令人破情遣着故皆言非句。入楞伽云。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佛言。大慧。所谓生句非生句云云。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合云生句非生句。此言不生句生句语倒也。言众生于真如无生境上。妄起生法之见。本自非生故云非生句。若计生法此则有常。以无有生故曰非常。

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计常则有相。非常则无相因生有住因住有异。住谓住于世间。异谓从少至老其相变异。住异二句前无问辞。盖问虽略答必详悉也。

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离即非也。

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此二句无问。

常句非常句前云常句。言凡夫于住计常。此言常句言外道计四大性常。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此句无问。

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此句无问。

三轮句非三轮句此句无问。三轮者。谓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

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入楞伽云。自证圣智句。非自证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少/兔]句非阿[少/兔]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微尘数也。

数句非数句数上声。

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入楞伽云。火轮句。

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牒上如实。

果句非果句此句无问。

灭起句非灭起句入楞伽云。灭句非灭句起句非起句。

治句非治句入楞伽云。医方句非医方句。

相句非相句所答凡有三相前则体相次则标相。此则法相

支句非支句入楞伽云。支分句。谓支形分段。

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此一句无问。

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此一句无问。

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此一句无问。

事句非事句此一句无问。

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此三句无问。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此一句无问。

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按今宋本正文。止得百单四句。于中加唐本四句方足。如有品句非有品句下。唐本作有句非有句无句非无句。又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唐本开作两句。又起灭句非起灭句亦分作两句。又说句非说句下。唐本更有决定句非决定句。总加四句。此一百八义。文有三段。始则大慧请问。中则如来领释。然所问所领皆无伦次。故不可以定数开合而论之。至后乃结指显示一百八句。句句遣着。然而不多不少。数至此者。盖表对百八烦恼成百八法门也。其为法也。有事有理有性有修有真有妄有迷有悟有教有行有因有果有体有用有即有离有亡有照。一经大旨举在是矣。此下别问别答。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从此至尽文。别问答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也。首问诸识者。盖识即是心。心为万法之本故也。据常途所立诸识。谓第九庵摩罗识即真常净识属佛。第八阿黎耶识即含藏识属菩萨。第七阿陀那识。即传送识属二乘。第六分别事识。亦名波浪识属凡夫。或有译师不立第九者。谓第九即第八异名。今经所明诸识不同常途。据后经文。谓如来藏名识藏。及意根意识眼等五识共为八识。以此诸识约生灭门说。故问有几种生住灭。佛答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者。真如妙性本无生灭。随无明缘而起诸识。故有生住异灭。生谓因缘所生。住谓住止。异谓变异。灭谓灭尽。此不言异者文略耳。然此诸识生灭之相。唯佛智能明。故云非思量所知。言流注生住灭者。谓识蕴于内念念相续。如水流注未始暂停也。言相生住灭者。谓相显于外。根境相对起生住灭也。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转相者。无始熏变觉成不觉也。业相者。以不觉故动。则成业也。真相者。随缘不变体性真净也。依起信论云。业相转相现相。乃从真起妄妄动成业。因动故转。见有境界。次第发现也。此不言现而言真者。盖言此识随缘不变故名真耳。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诸识略说有三种者。真识即如来藏识。现识即如来藏所转。亦名识藏。名转而体不转。分别事识即意根意识及五识身。此开藏识为二。合事识为一也。广说有八相者。据后经文。即合上真识现识为一藏识。开上分别事识为七识。谓意根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然此诸识广略开合不同者。良以如来藏是善不善因。随染净缘熏变不同。众生无始恶习所熏。唯逐染缘故。如来藏转名识藏。次第转生诸识。此全真成妄。全理成事也。若能随于净缘。了达诸识皆即真智。如来藏无复转名。则即事而理。反妄归真矣。镜喻现识者。以现识是能生诸法之本。造因招果。如镜之照物妍丑不差也。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现识含藏善恶种子。无失故名不坏。事识以根对境。起憎爱心念念生灭故名为坏。然此二识虽坏不坏。有异而展转相因。非异非不异也。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熏者。熏炙也。变者转变也。言不思议熏者。全真成妄也。言不思议变者。全理成事也。真妄不一事理体一。不熏而熏不变而变。不可心思口议。如是熏变成现识因。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种种尘者。六尘也。取者。六根取六尘而起爱见也。无始妄想熏者。无始以来起此爱见妄想熏成事识。是为因也。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覆者。反复也。谓若能返照真识。则一切爱见妄想自然消灭。能熏妄想既灭。则所熏根识亦泯。是为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相续灭者。即流注灭也。识之相续是有因缘。因缘若灭则相续灭。因谓无始妄想。缘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无始妄想即根本无明也。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此喻明转识与藏识非异非不异。正显藏识真相不灭。以为一经之要。所谓佛语心者其在是欤。泥团喻转识。微尘喻藏识。藏识是真。转识是妄。泥团因微尘而成。其体是一故不可言异。泥团微尘若定是一。则无所分别故。不可言非异。乃喻从真起妄妄灭真显。金为庄严具。其喻亦然。然后合法。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此明法非一异。谓诸转识与藏识若异者。彼无明风熏动之时。藏识之体应不随缘则堕常见。然藏识是善不善因。非不随缘也。若不异者。转识灭时藏识亦应灭则堕断见。然藏识真相终不可灭。盖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而智性不坏也。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若不异外道断见论议此明真妄灭不灭所以也。上言转识灭藏识不灭。已显其非异非不异。犹恐大慧未达深意。故复告云。真相不灭但业相灭。盖真是不变之性。本离生灭。业是无明虚妄之相。故有生灭。既反妄归真。则妄灭而真不灭也。真若有灭。何异外道断见论议。论议即戏论。谓外道不实言教也。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外道之论不出断常二见。所谓摄受境界灭。则识流注亦灭者。此计断也。摄受境界者。谓心识所取之尘境也。内教谓流注灭者。盖言其相灭耳。而性未尝灭也。外道言灭是为断灭。岂知流注识性出于无始藏识也哉。彼又言。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四缘和合而生。以为别有异因。异因者。若胜妙即胜性。是生梵天之天主也。若士夫亦名丈夫。即十六知见之一。神我之别名也。自在谓大自在天也。及计时节微尘等。为能生者。外道所计生因皆此类也。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此七种自性名义。或约妄释是凡非圣。恐非经意。如下文云。此是三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又曰。凡夫无性自性。岂非性义是圣非凡耶。故当约圣释。于七中前六不出因果。谓集性自性即万善聚集因也。由集因故有性有相。性内而相外也。大种自性者。谓四大种果也。大种本通凡圣。今约圣报。所谓色常等。常谓真常。即法性五阴果。故有因有缘因亲而缘疏也。因果所成者。成成自性也。即后文第一义心也。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言境界者入楞伽云。所行即所行境界。而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菩萨及佛。自到境界。第七种唯属于佛。心境界者。即心所造诣第一义处也。心能发慧。慧力既胜则成智用。智用既成则正见现前。正见现前则超断常二见。乃至超越菩萨境界。至如来自到境界也。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此总结自性第一义。心是佛所证。

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自此以下明如来依自性第一义成就自行化他德用也。成就世间者。示同人法而化他也。出世间者通三乘也。出世间上上法者。惟佛与佛能究竟也。

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圣慧眼者佛知佛见也。自相者自证之法也。共相者化他之法也。由自悟入佛之知见建立种种法门。令诸众生依法修行。亦皆悟入佛之知见。然所建立法门皆是全体起用。故不同外道戏论邪见也。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外道修行亦发邪慧。所见境界不知惟心发现。妄自分别有无故。言妄想见也。言分齐不通者。谓所现境界之相。不能通达也。

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凡夫无性自性第一义者。迷而不知非实无也。以其迷故。于此性义非有非无中。起有无二见戏论也。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三有者。欲界色界无色界。言有者。生死不亡也。苦即生死苦也。无知是无明。爱是思惑。业缘是善恶业缘。此生死烦恼业缘。即苦惑业三道。皆是自心所现虚幻之境。若能了达如幻。则诸境自灭。如入楞伽云。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相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沙门此云勤息。谓勤修众善止息诸恶。婆罗门此云净行。此段言二众起有无见过同外道。无种者计自然性也。有种者计此身从微尘生从世性生也。以此为因欲令成果。故云因果现也。及计依事物时节而住。或缘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等所生而住。此常见也。或言生已即灭。此断见也。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若相续谓因果相续。若事谓事物。若生谓阴界入等生。若有谓如上诸法实。是有者。则显涅槃等四谛之法皆无也。乃成其破坏断灭之论。且涅槃与道。是出世间之法。若业缘若苦果。是世间之法。此云四谛。是佛所说真俗法门。彼以为无。成断灭论故。复征释其义云以此现前四谛之法。彼皆以为实无。于我见最初起处。计有计无皆是邪见。非解脱正因之分故也。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牙事设此二喻以明外道断见。初喻无果。无果则无因也。次喻无因。无因则无果也。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若谓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已灭。则是无因。今灭则是无果。当灭则复无因。以是推之皆是自心妄想所见。彼因既无则无次第相续生矣。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此重复破外道转计也。上惟计有计无。为生法之因既被斥矣。若复计有无与识三缘和合而生者。亦无是理。故说喻以晓之。龟既不能生毛。沙既不能出油。则所计义堕。故云汝宗则坏。以其违背大乘决定之义故也。外计以有无二见为本。故总斥云有如是过。既无其本则所作事业因果。皆无实义也。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上止言彼说三缘为能生之因。未言其所作之事。所作者何。若方便若因果若自相通乎三世。方便者。外道教法也。因果者。依彼教所修因果也。自相者。自心所现之相也。此三世之事。自其近者言之。若探其本而有无二种之相。相承觉想地转。所谓八万劫前。冥初生觉觉生性性生地。次第转生二十五谛。皆由自己邪见过患熏习余气。作如是说也。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害。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愚痴凡夫亦是外道。由着恶见邪见迷无所知。自以为智立教诲人。故妄称一切智说也。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此明佛法正说即广前说所现幻境也。见离自性者。谓见一切法悉离自生性执亦离他生共生无因生性执。今总略云自性。以离性执故无生也。譬之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寻香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与幻境一也。若达此幻境本无内外。见有内外然从无始妄想虚伪所成。是不离自心。自心性离则妄想因缘灭尽。此即妄想三有苦果灭也。以及能说所说能观所观。至于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一切皆离言于识境界摄受者。境界即六尘。摄受即六根。言及摄受者。即六识也。言不相应者。由了识境空寂则无待对。岂复有生住灭。然后藏识自心得起。随入一切境界。以正智分别无不可也。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法界平等本无生灭。迷之为生死。悟之为涅槃。迷悟虽殊理常平等。菩萨修行自浅至深。故云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此自证也。自证既理起用化他运大悲心。施设善巧方便诱接群生。使其修无作行开发本性。言无开发方便者。即无功用行也。理虽人人本具。非此无功用行。则自行化他皆不成就。彼菩萨既诣此理。则了一切众生皆如幻化。不劳作意。任运远离内外境界诸相。唯一真心更无所见。是为入无相处。无相处即初住破无明显法性处。次第入行向地。从地至地者。从一地至十地也。

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上了众生界如幻。则知心外无法。至此又了三界如幻。得如幻三昧。度越自心所现境界。不复有种种相。乃得安住智慧彼岸。言舍离彼生所作方便者。离于有生所作乃得无生无作之方便也。金刚喻者。言等觉菩萨用佛智断最后微细无明能断难断故。以金刚至坚至利之物喻之。三摩提者。此云等持。即金刚后心所得之定。从此定转入佛地。如如者。本觉之理也。恒住此理起诸变化故。能神通自在慈悲方便以为庄严。言入一切佛刹者。是入佛界也。言外道入处者。是入魔界也。由能究竟离心意识得无分别智普现色身三昧故也。言转身得如来者。此总结菩萨所证之果也。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言欲得如来身者。必依己证之果而修因行。应远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种种妄心及因缘和合所作生住灭法虚妄分别。言唯心直进观察者。谓观诸法唯心不涉余途。直观一念三道本无所有。言虚伪过者。烦恼道也。言习气因者。业道也。言三有者。苦道也。于此思惟了无一法。则契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境界。既得自心无入而不自在。故曰到无开发行。即无功用行也。菩萨至此位中随机应现。如摩尼珠随色而转。以微细智。入众生微细之心。随彼心量说无量度门。令彼所度众生亦由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法门。菩萨度生莫善于四种悉檀。故总结劝云。应当修学悉檀之义已见前注。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自所说心意识。至一切佛语心。是大慧述所闻之法。乃佛菩萨之所行者。然不离众生自心境界。言不和合者。不与根尘和合也。盖五法三自性诸法。迷悟共由真妄同出。而有和合不和合之异。和合者妄识也。不和合者真智也。既不和合则显一切所说皆真实相。即诸佛教心之大要也。既述已闻复起后请惟愿为诸菩萨。演说如来前所称叹之法。言海浪藏识者即第八识。此识含藏善恶诸法随染净缘。如海起浪。如来究竟真理法身境界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着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此答上问。首言眼等四缘。明转识依藏识生。所谓四缘者。根缘色缘识缘欲见缘也。根缘者根即眼根。眼所对境自心发现。由不觉故妄生执取。色缘者。色尘本空。无始时来执着为色。妄想熏习使之然也。识缘者。识以分别为性。根尘相对而起计着。欲见缘者。虽三缘和合。若不起心欲见。则诸色相犹不见也。由是四缘眼识转生。若推其本起于藏识故。曰水流处。由藏识而生转识。如水起浪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心体如海。八识如水流注。七识如暴流。六识如波浪。今依八识流动。得有眼等转识浪生。如眼识余五根。至于一微尘一毛孔。皆与识俱生无不觉知。随次境界生亦如是者。言外尘境界亦与识渐次而生。万法唯识见于是矣。然识之所生有顿有渐。如明镜现众色像者。喻顿生也。如猛风吹大海水者。喻渐生也。镜之现像无有前后。风吹海水则前波起而后波随也。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心为外尘所动如风吹海。诸识浪生相续不断。藏识为因转生诸识。作诸业相有同不同合所作业及所生因。所以深入妄计执着。不知色等自性体空。故眼等五识次第转生。言身者聚集为义。谓聚诸见尘。为一眼识等既生五识。则有意识与之俱缘。故曰即彼五识身俱。然彼五识因五尘差别分段之相。而生知觉。意识因者。言五识是六识之因也。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彼身转者。谓彼五识转生六识。而识亦不自谓展转相因而生。皆由自心所现妄计前境。境有生灭转亦随之。或以彼境有变坏之相。识亦俱转。又以彼识分别诸境而识转。故曰谓彼转也。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此既二乘入灭尽定。以例微细藏识不灭之义。盖二乘之人。入此定不能知是识转。自谓我因灭诸识而入正受。而实未尝灭也。不灭者。以识之习气种子依藏识故也。彼灭尽定。但伏六识不取尘境以为灭耳。摄受不具者。即不取尘境也。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此言藏识微细行相唯有诸佛及登地菩萨能知究竟边际。一切二乘外道所得三昧之力。皆不能知。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余地相者。盖言修习如实行者。以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别诸地相也。决断句义者。即善达诸句义也。善根成熟者。谓于无边佛所。广集善根而最胜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者。谓不妄分别。自心所现能知之耳。山林乃修行之处。下中上修根器不等。悉皆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所以无量刹土诸佛为之灌顶。乃得自在神通三昧。众所知识。是诸菩萨眷属。心意意识所行境界无不知之。则能超越业爱无明生死大海故诫修者。应当亲近如实修学。此段经文词义隐晦。旧注多有不同。今依唐译显白处。释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

淡味生华果

初八句颂上犹如猛风吹大海水也。青赤色等。此该六尘追颂上外境界风飘荡心海也。青赤是色能起眼识。珂佩是声能起耳识。檀乳是香能起鼻识。木罗石蜜是触能起身识。甘淡是味能起舌识。现在之华未来之果。种种法尘能起意识。是为境界风起心海识浪也。

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海浪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此二喻。政谓八识心与六识和合俱生非异非不异。而云七识者。以意根意识兼五识身而言。非谓第七识。日月海水喻本。光明波浪喻末也。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此依上海浪之喻复开为二义。初喻言异据入楞伽。多此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二句。盖此本喻八识转生诸识如海水变起诸波浪。言以彼意识思惟诸相者。以意识思惟六尘等相故曰异也。次喻言不异。偈云不坏相有八者。谓八识无坏相也。无相亦无相者。谓八识本无相可见。诸识同依藏识。亦无相可见。如海浪虽异同一湿性则无差别。诸识唯心亦不可得故曰异亦等也。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

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释论云。心意识三一法异名。对数名心能生为意分别为识。又云。前起为心次起为意后了别为识。言心名采集业者。根尘相对一念心起。而生取着成善恶业。意名广采集者由前心转入意根。起贪嗔痴广造诸业。诸识识所识者。谓第六识分别前之五识所受五尘。故云。现等境说五。五即五识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

如浪种种法云何惟愿说

上云青赤等尘。发生五识如海波浪皆非一异。又云。心能积集业等。故致斯问。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

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

上二句颂法喻皆空。下颂心意采集成业。要令凡夫知造业之由而悟本性也。

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此颂明所造之业及能造之心悉皆空寂亦同波浪。摄即取也。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

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此颂明众生依正二报及所作业。皆自心妄现如水起波。然达妄即真如波即是水。同一湿性焉有差别之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

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此问言法喻是同。何故众生有知不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藏识知巨海

业相犹波浪位彼譬类通

凡夫无智不能觉知。藏识如海而常住。业相似浪而转生。举喻引类令彼通解。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

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此之问意。正由请说法身境界。当为说实。而如来但说藏识如海等诸部法相。是故设喻以问。既分诸部。何不说实也。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

如来之意正欲说实。而未说者机未熟耳。故云彼心无真实。由无真实故。如来说藏识转生诸识。如海起浪及镜中之像梦中之事。虽一时俱现皆非真实故。曰心境界亦然也。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

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此明外尘境界非心本具但随业转生。六识分别五识所取外尘故。云识所识也。意根对法尘。而起意识亦复然矣。五识随五尘而显现。岂定有次第而生耶。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

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

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此喻正显言说文字无实之义。如来随机说法。如画师之随形图像。然图像虽由彩色笔素而成。其实则非彩色笔素。但为取悦众情假之以绘诸像也。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

言说别施行等者。谓对机施设言教。非实在于言教。以其真实本离名字。所以分别者为应初业。初业谓初发心人也。若有真实心者。则示真实之法。令其修行及其悟真实之处。则能觉所觉俱遣况言说乎。

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

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

于彼为非说

此再释应初业句。虽为愚者广以言教种种分别。其实非真亦犹幻师现出诸相皆非真实。故种种言说随机方便施设耳。言所说非所应者。谓小乘之人。为说真实之法则非所宜。彼翻以为非说。所谓说法不投机。翻成大妄语是也。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

哀悯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良医随病授药不同。以况如来应量说法有异。然如来所说自觉真实境界。非外道小乘境界也。妄想即外道。入楞伽云。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第一卷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下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前明真实固非外道小乘境界。然而心之本具法门。若能修习何忧不就。故兹结劝。现量尘境无不出于自心。迷而不觉妄想取着。言摄受者能取也。及摄受者所取也。欲了虚妄而显真实。当独处远俗离诸昏散于初中后夜觉悟。所谓修行方便法门。然恶见经论是外道之本。小乘空相是声闻缘觉之病。若解远离则能通达自心所现妄想之相。而造夫真实之境矣。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上言法身境界是如来究竟之地。修行之人欲到此地非智莫进。是故建立智慧之相。为修学者之所依住。若不进功何由成就。故诫劝云。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又恐大慧未达三相。复征而释之。然此三相二乘所不能行。故喻如跛驴。最胜子者。即第八地菩萨。不共二乘故云能舍。良以此经虽是大乘。亦兼通教也。言修生者。谓修行而生圣智也。无所有相者。无二乘外道之相也。自愿处相者。诸佛从本立愿修行也。圣智究竟相者。自证中道智相也。中道离空有二边之相。故云无所计着也。三昧身即报身也。诸地处等者。谓化身遍诸佛刹。示进修趣果故云行生。结劝同行者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皆是此经所说圣智之事。诸菩萨已闻说八识竟。念欲闻三自性法。是故大慧为再请。但言自性经者。举总而摄别。言百八句分别所依者。谓百八句以分别自性。为所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