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教、跳槽、修心、父子关系的问题

  晓晓:法师,您好!请问教幼儿读佛经有内容和次第的讲究吗?我想引导孩子从小种下念佛学佛的种子,请问法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我的女儿(四岁半)儿子(两岁半),他们平时也会跟著我背诵一点佛经,我想发愿让孩子一门深入学习淨土宗经典,趁他们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多背诵。但不知这样考虑是否有欠缺的地方?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弘恩法师:您这个问题我是有一点自己个人的建议,其实我们整个佛经的翻译,是基于中国文化的一种语境,在中国文化里边,其实更多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把一个小孩子从小的这种良好的品性给打好基础。

  所以我想在教孩子读佛经之前,我们应该先把这个工作做好,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关于人性的道德,关于如何立志,如何为人生做奉献,这种修齐治平的思想,其实是我们当前人非常需要的,那么在小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他应该会有自己一种自主的选择是要读哪部经、背哪部经。

我跳槽后六个月就被裁员了,正在找工作,非常焦虑,也很自责,后悔不应该跳槽,觉得自己特别没用。请问我怎么找回正能量呢?

  邵东月:我跳槽后六个月就被裁员了,正在找工作,非常焦虑,也很自责,后悔不应该跳槽,觉得自己特别没用。请问我怎么找回正能量呢?

  弘恩法师:您好,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人生其实不会在一个地方永远地待下去,跳槽,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从过去的工作环境、工作经历当中,做一种反思,就是我们之所以跳槽到底是自己的原因,还是他人的原因?我的建议是努力找自己的原因,自己哪一些不足?思想、语言、行为,我们只要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就会有一种提升。

  那么同时,我们也不应该把这种心情放置在对过去的一种悲观后悔或者焦虑当中,我们应该迅速地走出来,面对当前的环境,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和择业要求,赶快去寻找一份新的工作,这应该就是我们说的正能量!人生也总是这样,随着人生的起起落落,往往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希望您早日找到自己“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刻。

净土法门中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怎么修得?有什么标准?

  Shu:我想请问师父,净土法门中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怎么修得?有什么标准?

  弘恩法师:您好,这三种心其实说起来都是由一心而生发的,由哪一个心?由信心。《华严经》里面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一切的善根、一切的愿力,是基于信心而生发的,因此我们如果要想生起这三种深重的心的话,首先看自己的信心是否具足?这个信心,不是说我们开口说“我信”就叫信心,真正的信心,它是深入我们的心髓,真正的信心会像根一样——信,谓之根。它就有生发之地,你会发现自己在修行上、回向发愿上都是有一种非常好乐的欢喜心。这说明这个信心是升发起来了。

  如果自己只是口头上说有信心,那到了自己修行的时候,就感觉修不下去,或者发愿回向的时候,自己感觉这个愿力不真切,就说明我们的信心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信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我想起《金刚经》里边有这样一句经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段经文我希望我们都好好的去思维琢磨一番。“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就是信心不可思议的功德所在。

我们初学佛学,从哪部经论着手?请师父开示。

  林俐俐: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初学佛学,从哪部经论着手?请师父开示。

  弘恩法师:您好,佛法有五乘的次第——人天乘、辟支佛乘、罗汉乘、菩萨乘和佛乘。我们要问自己究竟是基于哪一种“乘”的发心而学佛的。因为你不同的发心会决定你看不同的经典,所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只能是依着我们自己学佛的目的,才能帮你推荐、选择相应的经典来读诵。

  但是不共之中还有共法,就是一般来说一个初学佛的人,应该对佛法基本的“五戒、十善”和因果之理有正确的了知和把握,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可以从《地藏经》、还有很多寺院广为流传的像《金刚经》这些经典,都可以涉猎一下,因为一开始可能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发心,所以把这些流通比较广的经典先涉猎学习一下,这是我的建议。

佛教讲究孝养父母,但是我老爸一生我行我素,喝酒很凶,从来没为我做什么,没培养,没出力,又导致现在病瘫,我行孝行不起来,怎么办?

  拥平之心:佛教讲究孝养父母,但是我老爸一生我行我素,喝酒很凶,从来没为我做什么,没培养,没出力,又导致现在病瘫,我行孝行不起来,怎么办?

  弘恩法师:您好,您既然叫“拥平之心”那就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心。我们不应该生活在过去的仇恨对立当中,尤其是对一个学佛的人,要有一种慈悲的心怀,纵然是一个陌生的人,他生病了,我们也应该照料他、看看他。

  佛在《戒经》里面也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现在自己的父亲病了,不管他过去做了什么,他毕竟是自己的父亲,这时候应该放下一切的前嫌去照顾他。

  同时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不管是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都是最重孝道的,孝是一个人一切品性的根本,那么行孝不仅是为了照顾别人,更多的是长养自己的善根,长养自己的福德,乃至让自己拥有健康顺畅的人生,这些都离不开孝的滋养。因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孝”对于我们人生的滋养,对于学佛的滋养,对于修行的滋养,如果能这样正确认识的话,我想这些都不是问题。希望你也能够对自己的父亲能够多一些宽容、多去照顾他,这样父子和好如初,这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好的一种事情。

  原文标题:师父不是万能的,师父只是给你指条明路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师父来啦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