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正道?
什么是八正道?
八正道,梵文为aryastangika—marga,亦称“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等,指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种合乎正理的正确的解脱道路。据《中阿含经》、《俱舍论》和《大乘义章》等记载,释迦牟尼当年在鹿野苑初转*轮时,就向五大弟子述说了此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道路,为后来的佛教修行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内容。
据说释迦牟尼在初转*轮时,并不是一开始就讲四谛,而是先讲了一番“中道”的学说。因为当时跟随释迦牟尼的五个人看他抛弃了苦行颇感失望,甚至离他而去。释迦牟尼认为,在家庭过世俗的生活,追求人生享乐,是一种偏颇的行为;出家修苦行,折磨自己的肉体,希望以此获得解脱,也是一种偏颇的行为,两者皆不可取。为此,他在初次宣说佛法时就特别强调苦行和享乐都是过分的偏执,若依此二法修行,根本不可能达到解脱的目标。只有“离此二边取中道”,即采取不苦不乐、不偏不倚的“中道”的修行方法,才能达到解脱的圣境。中道的修行方法共有八种,即八正道。
1.正见,即符合佛教教理的正确、真实的见解。确切地说,就是经得起三法印检验的对宇宙人生的真知灼见。要想证得真实的知见,必须经过正确的宗教修行实践,而正确的修行实践,又必须依靠智慧的引导。事实上,所谓正见包含着修和证两方面,是知与行的统一结合,相互增补。
2.正志,即正确的思维,也作“正思”、“正思惟”,指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考,远离主观偏执、虚妄分别。佛教将正志分为两个层次,即有漏和无漏。对众生而言,一切向善的,趋向佛道,有助于佛法修行的思维都可看做正志,但这只是世间法意义上的有漏正志,归根结底仍是一种虚妄分别。真正的正志是对佛教的四谛等教义有正确的思考和体认,以追求无上正觉为目的,与无漏解脱心相应的思维活动。
3.正语,即合乎佛法的语言,具体来说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就是说老实话,无欺瞒虚诓;不两舌就是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口就是不说粗言恶语,说话和气文雅;不绮语,就是不花言巧语,乃至远离一切不符合佛法真理的错误无益的言论。
4.正业,即符合佛法道理的正确行为,此为对治身、口、意中的身业。身业有三,即杀、盗、淫,远离此三业,即为成就十善业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三善业。不杀即不杀生,非但不能杀人,一切有生命的众生都不能杀害;不盗,就是不非法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任何物品;不邪淫,就是不发生违反社会道德的两性关系。
5.正命,即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远离各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或职业以求活命的做法。佛典中特别强调了“离四邪命名为正命”和“离五邪命名为正命”。离“四邪命”是指:“一离下口食,谓不种殖,合和诸药,治生贩卖,以求活命;二离仰口食,谓不占相日月星宿吉凶等事,而求活命;三离方口食,谓不谄媚豪势贵胜,通致使命,巧言多求,而自活命;四离维口食,谓不习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画师泥作诸伎艺等,而自养活。离此四种,名为正命。”离“五邪命”是指:“一为利养,诈现奇特异人之相,此一身邪;二自说功德,以求他利;三占相吉凶,为人宣说;四者高声现其威严,令人敬畏,以取其利;五自说己所得利养以动人心,此即是其因利求利。”
6.正方便,即正确的努力,也作“正精进”,指按照佛教的修道方法,止恶修善,精进不懈。
7.正念,即正确的信念,指信奉并明记四谛等佛教教义。
8.正定,即正确的禅定,指修习佛教的禅定,心专注一境,消除杂念,洞察四谛之理。因为禅定本来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修行法,它渊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早在佛教产生之前,瑜伽禅定就为古印度许多宗教所采用。佛教创立后,也吸收了禅定这种实践方法,但在许多方面对传统的禅定作出了发展与变革。例如,不以神通为目的,将其置于“无我”的理论基础之上,并与一定的教义学说相连等。这里强调“正定”,就包含着把佛教的禅定与佛教之外与其相似的修行法进行区别的意思,即要在佛教思想的指导下修习禅定。
八正道也可视为包括了两大类的修行法。一类是以正见为主,正志、正念、正定为辅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修行;另一类是以正命为主,正业为辅的物质生活方面的修行。正语、正方便则兼属两个方面。在这八正道中,正见与正命是最基本的,以此为基点而使自己在思想、行为和语言等各方面都符合佛教的要求,便能最终获得身心的解脱。佛教认为,只要按照上述正确的方法修行,即可由凡人圣,由迷到悟,最终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解脱之彼岸。因此,八正道也被喻为“八船”或“八筏”,是针对邪见、邪思惟而提出来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佛教形象地以车轮来譬喻八种正道之间互相促进、相互为用的关系。
佛教是讲求解脱的宗教,而解脱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八正道实际上包含了戒、定、慧三个方面的修习,精勤修习此八正道,就能由凡人圣,趋向涅槃。因而八正道在佛法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著)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进念佛后家庭和事业为何会出现很多逆缘?
- 玄若法师答: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会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诀窍
- 楞严经大致是在说什么?如何修楞严法门?
-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不孝有三的含义是什么?
- 大悲咒问答
- 印光大师问答
- 佛咒问答
- 在夫妻卧室睡着后念佛,有罪吗?
- 大安法师:家中佛堂的佛像应如何摆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严经或法华经吗?晚上能念地藏经吗?
- 地藏经问答
- 妙量法师答:大悲咒当手机铃声如法吗?
- 心经问答
- 大安法师问答
- 心里整天默诵楞严咒,方式对不对?
- 楞严咒问答
- 帕奥禅师答:天生有阴阳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禅法?
- 南怀瑾问答
- 明一法师答:晚上能不能上香?为什么拜佛会哭?这是流泪佛?
- 星云大师问答
- 诵一部地藏经能一起回向给在世去世的亲人吗?
- 念佛后,孩子的成绩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刚经问答
- 旧财神像可以随便丢掉吗?该怎么处理?
- 养纯白的猫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时需要打开供水杯的盖子吗?
- 因果问答
- 念佛问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莲花盛开,这种感应好吗?
- 阿弥陀佛像可以佩戴吗?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吗?
- 星云法师答:运气不好时如何转运?
- 良因法师答:散念《心经》将近一年,改念《地藏经》可以吗?
- 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断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极乐世界有何标准?
- 印光大师:如何得金刚经的真实利益?
- 给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刚经》、《心经》、往生咒可以吗?
- 大安法师答:家中爬虫成灾怎么办?
- 元音老人答:《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谁说谁闻?
- 回向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时如何观想?用观想菩萨形象吗?
- 佛教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有区别吗?
- 看恐怖电影时,明知所演皆是幻相,为何还是恐惧?
- “上报四重恩”的“重”怎么读?
- 违五戒不杀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杀戒、不妄语二戒?
- 安乐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样的吗?
- 信愿念佛是专修,怎样持咒念经?
- 来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体是不持续的吗?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吗?
- 念佛号有没有方向?
- 菩萨戒从善知识获得,需要反复在佛像前自受吗?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条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须要一心不乱,发菩提心才能往生吗?
- 如何看待善知识,要如何依止世间的善知识?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积累广大的福德吗?
- 学佛人可以化妆吗,学佛后化妆打扮是否如法?
- 发不起度众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这样能往生吗?
- 佛菩萨圣诞时,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样按仪轨做吗?
- 何者是“心”?是六识吗?如何定义、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养,功德有差别吗?
- 为什么抛妻弃子的男人不遭报应,反而过得很好?
- 可以重复受戒吗?
- 学佛学偏了,是因为没有真的深信吗?
- 受五戒后犯了不饮酒戒和不邪淫戒,该怎么办?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运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让愿力大过业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审罪还是该请师父?
- 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却很难?
- 小孩念佛怎样回向?要回向吗?
- 怎样让年轻人接受并欢喜听经闻法?
- 寺院为犯煞星顺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顺星?
- 为什么一念经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对治?
- 念经过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为什么要知母、念恩、报恩,对众生有意义吗?
- 亲人去世后,皈依证怎么处理?
- 遇到假和尚化缘该怎么办?
- 幻化出来的众生有贪爱吗?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