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安详人生之道
禅是一种自我心灵的对话和内在学习的过程,这种心的效能的训练,从冥思、静坐开始,到心灵的开悟,使自己疲惫不堪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提纯,不仅带来身心的健康、喜悦的态度,更从中看出生命的意义。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它的价值,透过禅修的训练,我们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有效率。
有一天,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宣布要传授衣钵,选付继承祖位的人,叫大家呈述心得。这时,一位首席的上座师神秀,在走廊的墙壁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个槽厂舂米的苦工看了神秀偈语以后,也写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这个苦工就继承了衣钵,他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
慧能禅师的境界非一般人能企及,而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对于我们俗人更为合适。生活在熙熙攘攘、名来利往的现代社会的我们,这个偈语实在是战胜自身烦恼、解除心灵痛苦、获得自我解脱的一剂良药。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在现实的泥泞中偶然昂起头来喘几口气的超脱,是在对世界包括自我的本质有了充分把握之后做出的一种抉择。
人生活在世上,对同一事物,由于心境不同,感受也不同。同是花鸟,你可以感觉是“人闲桂花落”、“鸟鸣山更幽”,也可以感觉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境好时,即使普通的天气,你也会觉得阳光灿烂;心境差时,明月光也会成为伤心色,风铃声也能变成断肠音。
只有“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提得起、放得下,处世清楚,为人豁达,虽宠辱而不惊,虽毁誉而不计。
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禅修的过程和妙理。
1.禅心——清醒觉察的心力
禅是一种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心灵生活的艺术。我们通常仅仅关注工作效能的提高和训练,殊不知,工作效能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心智效能的高低,心智的效能决定个人的思考、情绪和回应能力,而禅即是心的效能训练。透过禅的训练,我们能清醒地觉察心灵的脉动,拂去尘世环境对心灵的污染和干扰,回归清新自然的本心,进而体验成功的人生、喜悦的生活,找到生命的归宿。
人,需要有美丽的情怀。心灵如果紊乱、不安,就无法专注、清醒地思考和工作,心情浮荡、低落、忧郁、烦恼和痛苦也就会随之而来。我们总是想象着,有片美丽的天空属于自己。那天空,或蓝天白云,或彩霞满天,我们便会忘却生活的烦忧,去细细感受那值得我们去憧憬的美好明天。于是,心情便清澈宁静起来。而禅的修持就是要我们从这些尘劳的阴霾中解脱出来,还原自己本如明镜的心海,展现自己本就亮丽的本性。
领导修炼:禅宗的安详人生之道
2.禅行——笃实力行的智慧
对现代人而言,达摩的四个行门,是提升个人精神生活质量的法宝。它引导人们彻底检讨生活的状况、苦乐的根源、成败的关键。它能解开并抚慰内心不平的情结,引发达观的态度,清晰生命价值的本义,辨析并抵御现实世界种种诱惑,以冷静的眼光和智慧,看到并拥抱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达摩四行的简要含义是:
报怨行:从复杂的因果现象中,培养洞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训练勇于承担责任的气度,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
随缘行:把握现有的生活因素,观照在当下,破除烦恼,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称法行:关照自己的最终期许,建立自己的价值理念,训练自己的良好的习惯,创造幸福人生。
无所求行:以淡泊的态度,宽阔的心胸,涤除心垢,清明智目,拓展自己的心理生活空间,更好地投入生活。
金钱、地位、名誉、竞争等等琳琅满目的现代职场和生活,充斥大部分人的心灵世界。有时它们像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一样,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玷污了我们的心灵,以至于我们迷失了人生方向和路径。而禅行法则的修炼则能帮助我们拭亮眼睛,看清世态的真相,在复杂纷繁的世态中脚踏实地,修炼充实圆满的幸福人生。
3.禅灯——点燃你的生命之眼
每个人心里的深处,都有一盏光明的灯,即使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在禅的典籍里,无处不在传述光明的心灯,照亮人生的光明面,故云:一灯能除万年暗。这是说当自己的心灯明亮时,就可以从万年的黑暗中走出来,看到希望。
更具体地说,当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身心疲惫的时候,当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充满仇恨、愤怒、嫉妒、恐惧、丧气甚至绝望的时候,或者当我们在事业的征途中被鲜花掌声或香车美女包围的时候,我们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打开智慧的心烛,观照自己的灵魂。发散着佛光的禅灯可以让我们用另一双眼睛看世界,另一颗心灵感受世界。世界本已不洁,然我心如故,拯救我们自己的仍旧是我们自己。禅灯不沉,我心不灭。
4.禅机——通情达理的生活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里,几乎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主性。因为别人一句话,左右了自己的喜怒,哪里还有自我?因为别人一个眼神,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哪里还能自在?甚至久远以前的一句话、一件事,总是耿耿于怀在心中。究其原因,那就是不懂生活中的禅机。
禅就其功用而言,是启发个人展现灵活生活的艺术,它帮助人们从参透生命的究竟、解脱纷扰的烦恼,展露本我的活力。对于现代人来说,禅最重要的机契有以下几个方面:
说禅话:幽默、机智、风趣,能够带给人欢喜、信心、希望的话就是禅话,这样的人不管走到那里,都像一阵春风,能让沉寂的大地复苏,能让冷漠的心灵活络。他带给人们真、善、美的语言,自然就成为处处受欢迎的人。
听禅音:有一些人闲来无事,专门好打听别人的隐私,好听一些闲言闲语,甚至编谣、信谣、传谣,让自己成为是非人,实在可惜。而懂得禅机的人则只听来自本原的声音,并且以一颗慈悲之心和同理心倾听他人的心音,自然也就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做禅事:诸如有利于国家、社会、企业、大众的事情,就叫做禅事。在禅门里,“搬柴运水无非是禅”,吃饭、睡觉也都是禅。只要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人、自度度人的事情,都是禅事。
修禅心: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标,要修炼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世准则,而这些都可以在禅心中找到答案。禅心就是包容的心、淡泊的心、平等的心、感恩的心,禅心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惭愧的心。一个人能用禅心去体会世间人生,从平实生活中体验情感和认知的乐趣,才能发现并享受生活的美好。
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应对要讲禅话,来往要听禅音,工作要做禅事,修行要用禅心,我们就是觉悟并运用了禅机。
5.禅喜——体验生活的愉悦
由于禅的修炼开启了自我的心门,个人就能领会到生活的悦乐,于是生命变得活泼生动,心旷神怡,当然心的效能也提高了。
禅喜不是习禅的最终目的,却是习禅过程中的意外收获。因为修禅的人生活变得充实和喜乐,这种心境使他更自尊、更自信、更阳光、更健康,也更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为他人和社会的美满付出心力。禅喜大体上可分为五种,即在禅的修炼过程中获得心灵自由的禅喜、恬淡的禅喜、如意的禅喜、现前的禅喜和觉悟正道的禅喜。
6.禅悟——领悟人生的究竟
禅的本意是静虑、冥想,悟与迷对称,指觉醒、觉悟。悟是意义的转化,精神的转化,生命的转化,含有解脱的意义。禅是修持方式,悟则是修持结果,两者是有区别的。禅与悟是不可分的,悟必须通过禅来获得,禅没有悟也就不成其为禅。没有禅就没有悟,没有悟也就没有禅。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看清楚”便是开悟。
悟的境界是追求对人生与宇宙价值、意义的深刻把握,也即对人生、宇宙的本体的整体融通,对生命真谛的体认。这种终极追求的实现,就是解脱,而解脱也就是自由。禅宗追求的自由,是人心的自由心态。这种自由不是主体意志的自由,而是意境的自由,表现为以完整的心、空无的心、无分别的心,去观照、对待一切,不为外在的一切事物所羁绊、所奴役,不为一切差别所束缚、所迷惑。自由的意义对禅宗来说,就是使人由万物、时间、空间的对立者转化为与万物、时间、空间的和谐者。由此可见,超越→空无→自由,是为禅悟的特定逻辑和本质。
明代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用了十幅画和十首诗,图文并茂,道出开悟的历程。从不安焦躁的心,到调伏和发挥心的效能,再到慧命的完全开悟,实在是对禅修过程的精辟概括。如有兴趣不妨找来一读。
7.禅坐——调和身心的关键
坐禅的目的,是要通过静态的身心训练,学习放下种种紧张、烦恼、不安、焦虑、愤怒和悲痛等等不良情绪,让身心在宽阔的意境中得到清净,在自由的世界里得到安息,从而恢复身心原来的能量,补充滋润心灵的营养,发挥禅的真正效能。
坐禅同时也是有效纾解压力的方法。它能使你身心轻安,紧张和焦虑得到缓解,只要每天抽出二十到三十分钟练习,个中妙处自可领会。
坐禅的方法不外乎调身、调息、调心三个要素。透过身心的调理,心变得安定、清醒和觉察,从而接触到自性或深度的自己。就顺序而言,需先从调身做起,次而调息,再次而调心。
8.成功人生的“八个正道”
禅的旨趣是把修行建立在现实的实践规则上,以求得出世间的圆满之果。它不是要追寻和执著尘世的法则,而是要在世俗的生命氛围中,体验出世的人生真义。能在这个关键上努力,就能兼修“有”与“空”的圆满,这就是成功的人生。这成功的人生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实践,要用你自性的明灯实践以下八个正道:
正见——清醒的处世准则;
正思——正确的思维方式;
正语——良好的沟通艺术;
正业——道德的人生智慧;
正命——正当的工作实践;
正进——积极的生活态度;
正念——洁净的修炼意念;
正定——深厚的禅定修持。
这八个实践方法就是佛陀所说的“八正道”,它们是健全的精神生活与人生修炼所必需的。遵循这“八个正道”持续地修养身心,将会使我们的禅灯更加明亮,心灵更加自由,身心更加愉悦,人生更加安详。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