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思想 >

禅宗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

  佛教进入中国后,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中国,禅始终是站在世俗权力之外的,因而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一个方面是体现在文人士大夫的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提升,这种变化,散落于他们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等各个角落。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开拓一条广阔而深远的道路。

  自汉武帝“废黜百家”以来,直到清末,中国的传统思想领域一直是儒家学说居于统治地位,美学观念起初也以此为基础。魏晋之际,由于天下大乱,导致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重冲击,各种学术思想开始自由传播,这个时候,佛教的东传带来了一股的新的思想文化潮流。到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名叫达摩的印度高僧在广州登岸,他带来了据说自迦叶开始的“以心换心,不立文字”的宗派,被认为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这一宗派的发展,历经中华文明百余年的洗礼和交融,以后来成为六祖的慧能法师在传衣钵的法会上的一首偈言“菩提本非树,明镜不是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标志,产生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禅宗的出现和兴盛,影响中国文化达千年之久,对于中国美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美学史上,中、晚唐是一个由前期向后期演变的关键时期。禅宗的“顿悟”说在这一时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离相无念”的主张强调在世俗的感性之中向精神的理想境界超越,在艺术和美学领域直接促使传统的感官验证式的艺术审美转向以内心感悟为主的审美方式;其“自性顿现”的主张强调人的主体性,促使中晚唐以后的艺术创造由偏重写景、写实转向偏重写心、写意;其“法由心生”的主张突出了人的主观精神,使中晚唐以后的审美指向发生了由实向虚、由外向内的重点转移。禅宗顿悟说一方面继承并深化了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的美学思想,另一方面也埋下了近代美学思想的种子,起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它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于此也可见一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