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莲池大师《禅关策进》的思想要义

  《禅关策进》一书是莲池大师出家之后,根据自己所阅读的禅门佛祖纲目,以及五灯诸语录杂传,实行删繁就简,汇编而成。莲池大师汇编此书的目的是为了策进后学,故将此书取名为《禅关策进》。本书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诸祖法语节要,主要收录了对禅修用功的语录;第二部分为诸祖苦功节略,主要记述了历代祖师的苦行事迹;第三部分为诸经引证节略,主要收录了各种佛经中的名言佳句。书中不仅向我们介绍了修禅之人应当如何精进用功,还介绍了如何对治各种修行障碍的方法。此外,莲池大师还以古代高僧的苦行事例,启示我们励志苦行,成就无上菩提

一、诸祖法语节要

  莲池大师《禅关策进》的第一部分主要收录了历代很多禅宗高僧关于参禅用功方法的论述,以及在修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各种事项。其中的《筠州黄檗运禅师示众》是黄檗希运禅师为众弟子所作的开示。希运禅师在这段法语中对于外道嘲笑僧人用功修禅加以批评。禅师云:

  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学口头三昧,说禅说道,呵佛骂祖,到这里都用不著。只管瞒人,争知今日自瞒了也。劝尔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时,讨取个分晓。

  黄檗禅师不仅批评了外道,而且也给那些想现前贪图享受,等待老年用功的人敲响了警钟。黄檗禅师认为,平时的修行是为了为临终一心不乱积聚资粮。一个修行者只有在平时甩功,在遇到各种困境时才能用上功夫,不被外境所转。平实不真参实宂,临命终时用不上功夫,则一生出家就会一无所成。黄檗还劝人要趁年轻时专精道业,而不要只以口头禅之类表面禅语迷惑他人。

  黄檗禅师在法语中还向禅者指示了具体的禅修方法。禅师以赵州禅师“狗子无佛性”的公案为例,告诫弟子们参究公案的具体方法。黄檗云:

  若是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守个无字。日久岁深,打成一片,忽然心华顿发,悟佛祖之机。

  黄檗禅师这段参究公案的法语,也是后世禅宗学徒参话头的开始。禅师认为,一个参公案的禅子,若能够对着一则公案昼夜参究,永不放逸,日久功深,触缘而发,自然能够入佛知见。

  书中还收录了玄沙师备禅师鼓励根机迟钝的学佛者树立信心的法语。《玄沙师备示众》云:

  夫学般若菩萨,具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根机迟钝,直须勤苦忍耐,日夜忘疲,如丧考妣相似,恁么急切,更得人荷挟,克骨究实,不妨亦得觏去。

  玄沙师备认为,修学菩萨般若之智,需要具有大根机的人能够成办。对于一般的钝根修行者而言,应当忍辱负重,夜以继日地精进用功。对修道如此迫切,再加上有人给予提携指导,认真参究,才能真正有修证的成就。玄沙师备的这种观点,对于学佛者是很好的警示。学佛也和世间的任何学问一样,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你付出心血和汗水。那种想不付出一定的代价就想修有所成的人,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禅悦之味的。

  参禅者不仅要掌握正确的修行方法,也要能够放下常人所放不下的东西。黄龙派的传入死心禅师在给弟子开示时,常劝弟子学会放下。死心禅师在小参时云:

  诸上座,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尔诸人要参禅么,须是放下著。放下个甚么?放下个四大五蕴,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向自己脚跟下。

  佛陀住世时,曾有个梵志参礼佛陀。佛陀见梵志来到跟前,便让梵志放下。梵志于是把左手上的东西放下了,佛陀又让他放下,梵志又把右手的东西放下了。这时佛陀又令他放下,梵志两手空空地对佛说:“我现在手里一无所有了,世尊您让我放下什么呢?”佛陀说:“我让你放下的是五欲六尘。”梵志才恍然大悟。

  对一个参禅之人来说,学会放下四大五蕴,以及六根六尘,对于道业的成就非常重要。若是什么都放不下,不仅难以证道,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所以,佛陀和历代祖师都主张弟子学会放下。

  禅宗高僧不仅劝弟子要放下,而且在修道时还劝弟子要将“生死”二字常挂心头。因为修行者一想到死,就会感到无常的迅速,然后才会痛下决心修行用功。演禅师在《东山演禅师送徒行脚》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常念生死对修行的作用。演禅师云:

  须将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讨取个分晓。如只随群作队,打哄过日,他时阎老子打算饭钱,莫道我不曾说与尔来。若是做工夫,须要时时检点,刻刻提撕。那里是得力处,那里是不得力处。那里是打失处,那里是不打失处。

  演禅师在开示徒弟时,特别强调了要常念生死。禅师认为,常念生死可以令弟子感到生死的无常,从而激励他们用心修行用功,脱离轮回之苦。演禅师还对弟子应当如何修行用功作了指导,认为禅者应当时时检点自己,对参究的话头要时时观照,若功夫纯熟,自然有到家时节。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特别是生病之时,很多人都经受不了病苦的折磨而荒废了道业。古代的祖师则告诉我们,当有病苦之时,应当认识到无常的痛苦,更加精进用功,而不要太在意疾病。只有当你不执著于病痛,才能有心思修道,从而获得道业的成就。中峰明本禅师即是如此教诫自己的弟子的,禅师的《天日中峰本禅师示众》云:

  病中做工夫,也不要尔精进勇猛,也不要尔撑眉努目。但要尔心如木石,意若死灰。将四大幻身,撇向他方世界之外。由他病也得,活也得,死也得,有人看也得,无人看也得,香鲜也得,臭烂也得,医得健来,活到一百二十岁也得,如或便死,被宿业牵,入镬汤炉炭里也得、如是境界中,都不动摇,但切切将个没滋味话头,向药炉边枕头上,默默咨参,不得放舍。

  在中峰禅师看来,禅者只要一心专注于参话头,纵然疾病宋时也不以为意,反而把疾病作为修禅的增上缘,这样你不仅感受不到疾病的痛苦,反而因为疾病,更加促进了道业的成就。

二、诸祖苦功节略

  《禅关策进》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历代祖师的励志苦行的事迹。在本部分中,莲池大师分别从古代苦行高僧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高僧事迹加以介绍。这些高僧中既有为对治睡眠悬崖坐树、圆枕警睡、以头触柱的,也有专注道业晚必涕泣、被雨不觉、胁不至席的。通过这一个个高僧苦行的事迹,不仅可以看出古代高僧行苦行的坚定决心,而且还能够使我们高僧苦行中得到激励和鼓舞。

  在《悬崖坐树》一文中,介绍了静琳禅师的苦行。静琳开始作为讲习经教的法师,后来改为习禅修行。静琳禅师在习禅时经常容易昏睡,影响坐禅习定。为了能够让自己专注于禅坐,禅师找了一处干仞高的悬崖,悬崖旁边有一棵树。静琳禅师用草铺在树上,在上面打坐,然后一心系念,白天夜晚不曾放逸。因为身处悬崖树上,静琳禅师不敢睡眠,如此专精道业,不久既得开悟。

  在苦行高僧中,不仅有像静琳禅师这样防止昏沉的高僧,而且还有以圆枕警醒睡眠的高僧。《圆枕警睡》一文介绍了哲侍者在睡觉时为防止自己贪睡,经常以圆木为枕。一旦睡着之后,圆枕就会转动,哲侍者马上就会醒来继续坐禅用功。日久天长,哲侍者就习以为常了。有人见到哲侍者如此苦行,告诉他用功太过,哲侍者回答说:“我于般若缘分素薄,若不如此,恐为妄习所牵”,说过依然精进不辍。

  古代高僧对治睡眠时不仅有“悬崖坐树”、“圆枕警睡”,而且还有像中峰明本禅师这样困则“以头触柱”的高僧。中峰明本禅师在侍奉高峰原妙禅师时,昼夜精勤用功,困倦来时就以头触柱。有一天师诵《金刚经》,诵至荷担如来处,恍然心开悟解。自谓所证境界未达极致,遂更加勤苦用功,从不懈怠。一次在观赏流水之时,豁然大悟。

  书中还收录了许多高僧对通过各种方式专注道业。这些高僧不仅不浪费时光,而且很少睡眠,有的甚至在专注道业时,对身外之物浑然不觉。伊庵权禅师,平时修道十分精进,生怕浪费一点修行时光。师时常反省自己,每到晚上一定会流涕说:“今日只恁么空过,不知来日功夫如何?”师在大众场合,担心妨碍修道,从不与人说一句话。

  璧峰金禅师,在参访云海禅师时,云海禅师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公案让他参究。壁峰禅师参究这则公案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禅师正摘蔬菜,忽然很长时间凝然不动。云海问:“你入定了吗?”璧峰回答说:“定动不关。”云海问:“定动不关是什么人?”璧峰即以筐展示给他看,云海不予肯定,璧峰将筐扔到地上,而后更加用功,经常胁不至席,一坐七日。一天听到伐木之声豁然大悟。

  在《禅关策进》中还收录有一则《被雨不觉》的高僧苦行事迹。全庵禅师修道猛烈精进,很多时候,他在坐禅观照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有一天,全庵禅师在靠着栏杆参究“狗子无佛性”的话头时,下起了小雨,由于全庵十分专注参宂话头,竟然浑然不觉,直到衣服湿透了方才知晓。

  从这些古代励志苦行的高僧事迹中,我们能真切地体会到古代高僧为了成就道业,克服各种修行障碍的苦行精神。古代高僧的这些苦行,对现代的修行者也是一种警醒和激励。在物质条件十分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的修行条件已经远远超越于古代,但物质条件的丰富却使很多人信仰淡化,贪图享受,而不愿再像古代高僧那样行苦行。通过阅读《禅关策进》中古代高僧的苦行精神,会使我们在赞叹古代高僧的同时,更加激发自己精进修行的信心,从而不断苦行用功。

三、诸经引证节略

  在《禅关策进》中,莲池大师还辑录了许多经典中劝诫修行用功和指导修行方法的经文,以使后学者从这些经文中得到正确的指导,从而能够树立正信、发大愿,成就圆满菩提。莲池大师引述《大般若经》云:”.

  空中声告常啼菩萨言,汝东行求般若,莫辞疲倦,莫念睡眠,莫思饮食,莫想昼夜,莫怖寒热。于内外法,心莫散乱。行时不得左右顾视,勿观前后上下四维等。

  经文讲述了空中声劝告常啼菩萨,若欲求取般若,应当做到不辞疲倦,减少睡眠,废寝忘食,不惧疾病,对于各种诱惑能够做到心不散乱,不被所转。经文要求修行者行走时做到不左顾右盼,勿观上下四方。经文从身语意诸方面警示修道者,若求无上菩提,要能够克服各种修道的障碍,做到一心专注于道业,心不散乱。

  书中还引述《佛遗教经》云:“夫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经文是佛门中经常提及的警言。经文告诉我们,无论修道也好,做世间任何事业也好,如果我们能够一心专注,就能够获得成功。莲池大师之所以要辑录这些经文,就是要告诉我们,修道者不要担心自己的根机陋劣,若能对学佛专注一心,即便根机不利,也能够修行有成。

  莲池大师在本书中,还辑录了《大宝积经》中的经文。以此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应当不被睡眠所恼,不因饮食的好坏而起憎恶之心。坐于树下修行时,不观树木的形貌,还应当不眷恋俗家的六亲眷属。经文还提到,修行者在修道时,应当不受天气的影响,更不应当与人论说无益修行的世间之语。经云:

  佛告舍利弗,彼二菩萨行精进时,于千岁中,未曾一弹指顷被睡眠之所逼恼,于千岁中,未曾起念称量饮食咸淡美恶;于千岁中,每乞食时,未曾观授食人为男为女;于千岁中,居止树下,未曾仰面观于树相,于千岁中,未曾缘念亲里眷属,于千岁中,未曾起念我欲剃头,于千岁中,未曾起念从热取凉从寒取温,于千岁中,未曾论说世间无益之语。

  在佛经中经常有关于出家人克服障碍,专精道业的论述。莲池大师辑录了《杂譬喻经》中专精道业的高僧事例警示我们修行要能够吃苦,并且持之以恒。经云:

  波罗奈国,一人出家,自誓不得应真,终不卧息。昼夜经行,三年得道。又罗阅只国,一沙门,布草为褥,坐其上,自誓云,不得道终不起,但欲睡眠,以锥刺髀,一年之中,得应真道。

  经文中的高僧出家之后,发愿不证道果,终不罢休。为了实现这一大愿,他们胁不至席,昼夜用功:或者以草为禅床,以锥刺骨对治睡眠。由于他们能够精进用功,终于能够证得道果。

  对于出家修行的人来说,必须要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只有做到各种痛苦不能动其心,各种侮辱不能毁其愿,他们就能够道业成就。书中引述《阿毗昙集异门足》中的论述,就是用来激励学佛者要能经受住各种逆境的考验。经云:

  假使我身,血肉枯竭,唯皮筋骨,连柱而存,若本所求胜法未获,终不止息,为精进故,应深受寒热、饥渴、蛇蝎、蚊虻、风雨等触,又应忍受他人所发,能生身中猛利辛楚,夺命苦受毁辱语言。

  很多经文在劝告修行者应当不为外界诱惑和困扰所动的同时,还劝人要精进用功。莲池大师在书中辑录了很多劝人精于道业的经文和事例。如《净土忏愿仪》云:

  若坐若行,皆勿散乱,不得弹指顷念世五欲,及对外人语论戏笑,亦不得托言延缓放选睡眠,当于瞬息俯仰,系念不断。

  经文在于劝告修道之人,应当心不散乱,平日行住坐卧不得贪念世俗五欲之乐。也不得对外人论说戏笑,不得贪图睡眠,应当在一切时处,念道修道。佛门中俗语说:“世情看淡一分,则道念增长一分。”修行人只有把世俗的习气和情念放下,就会更有助于修行的成就。

  莲池大师还辑录《法苑珠林》中高僧惠布精进修行的事例,告诫学佛者应当以他为表率,专心于道业。故事中说,陈代栖霞寺沙门惠布,居住在寺院舍利塔的西边,每天经行坐禅,从不坐卧。他有八十多位徒弟,都跟从他修行,都不出寺远游。

  《禅关策进》一书中不仅收录了古代祖师的的修道法语,还收录了古代高僧超乎常人的苦行事迹。此外,莲池大师还在书中精选了佛教经典中关于克服修行障碍,专注于修行的佛言祖语。从这些法语和事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莲池大师策进后学的良苦用心,而且还能够从这些祖师法语和行持中掌握正确的修行方法,从而使我们都能沿着祖师的足迹不断前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