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离言说相,藉教悟宗──《金刚经》导读

  师兄弟二人在柏树下参禅。一粒柏树籽落在师弟头上,师弟问师兄:“柏树籽是否有佛性?”师兄答道,“柏树籽当然有佛性!”“柏树籽何时能成佛?”“虚空落地时。”师弟继续追问:“虚空何时落地?”师兄从容答道:“柏树子成佛时。”

  这种看似有答案却永无定论的论辩游戏,形象地描述了人们执相之害的情形。人们误以为柏树籽与佛性、男与女、空与有、好与坏、大与小、长与短、得与失等表面的分别相为客观的存在,真实不虚,因而产生种种执着,争斗与烦恼由此而生。《楞伽经》中将愚人执着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烦恼,比喻为如大象陷入泥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我们试着从三个方面探讨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便帮助我们离言语相,藉教悟宗。

  首先,人类有史以来有很多非凡的创造,如计算机、飞机、宇宙飞船等等。但人类最有意义、最伟大的创造应该算是我们人类的语言文字,用以表达人类由感官和心灵所体验到的事物、经验、思想和感情,成为一种符号,与真实的事物有本质性的区别。以火为例,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被称为“火”,而人们口头上说小孩玩“火”很危险,在这种语境下的“火”只是名相,并不是真实的“火”。否则,“火”从口出时,嘴唇就会被烤焦。

  其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有时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以“苹果是甜的”这句话为例,没有吃过苹果的人自然会联想起糖、蜜之甜味,这和苹果自身的甜味不同。更何况苹果的甜味随烟台、富士、乔纳森等7,500种品种之不同而不同,靠嘴上“说”出来的甜味,怎能真正体会到“苹果是甜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只有亲口尝一尝,才能知道苹果的甜味。同样,经验告诉我们,有时我们会有一种激情或感受,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人类的语言并不是万能的,确有其局限性。

  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只能表达时间、空间和缘起法范围的事物,而宇宙人生真相(例如中道实相、涅盘等)早已超出时间、空间和缘起定律的限制,根本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就像在鱼的词汇里是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乌龟对他的朋友鱼说,“我刚从陆地上散步回来。”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了。”无论乌龟如何解释,鱼都无法明白在陆地上“走”的真实含意。同样,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等法,用语言文字讲解时仅仅是一种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本身。正如《菩萨璎珞本业经》说,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1]如果有人把佛陀所讲的法当成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当然是在谤佛!正如《金刚经》所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由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证的心法是无法用语言讲出来的,所以佛陀告诫人们,若有人认为佛陀所说皆是宇宙人生真理,这当然是在谤佛!然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走向另一个极端,彻底否定语言文字在悟道过程中的功用,认为“知之一字,众祸之门”[2],讥识字者为“总作得盐铁判官”[3],讥读经者为“钻故纸驴年”[4],把三藏十二部看成是“拭不净故纸”[5]。《六祖坛经》对此有如下看法,“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由此可见,尽管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但并未否定语言文字在悟道中的的重要性,而是主张离言说相,藉教悟宗,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为悟道服务,显示出修习般若法门的妙处。

注释:

  [1]《菩萨璎珞本业经》,T24‧1019c23-24。

  [2]《续传灯录》,T51‧708c18―19。

  [3]《景德传灯录》,T51‧277b18―20;《法苑珠林》,T53‧695a10―16。

  [4]《佛祖历代通载》,T49‧628b29―9;《景德传灯录》,T51‧268a10―27。

  [5]《续传灯录》,T51‧631c19―22;《宏智禅师广录》,T48‧22c7―8;《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T48‧225b1;《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T48‧256a21―b7;《释氏稽古略续集》,T49‧941b18―19;《景德传灯录》,T51‧283c8―9;《续传灯录》,T51‧496c18―22;《续传灯录》,T51‧598b17,655a5;《北山录》,T52‧625a4。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