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为何是“臭皮囊”?详解“不净观”
为何说身体是臭皮囊?详解佛教不净观
我们现代人在身体上下的功夫最多,生活里面对身体下的功夫最多,一打开电视,那些营养品、养颜液等针对身体的广告也最多,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是围绕这个身体在转。有些老太太常为自己的身体发愁,使得现在养颜胶囊挺畅销,当脸上有皱纹、有波浪了,心里面就觉得难以承受,就天天想办法把这一道一道的东西弄掉,有时我和她们开玩笑,有皱纹好办,脸上的皱纹你觉得不好看就用熨斗去熨一熨,老太太说这样那能办得到,我说既然办不到,那就是自然规律,它该有波纹就得有,你干吗对这个东西发愁。有些年轻人,更是害怕有皱纹,早早就去做准备,所以走在大街上会经常看到有的人的脸就像灰面涂上去一样,努力地要把那个痕填满。有些人认为眼皮单的不好看,就去拉个双的,结果眼皮肿了,适得其反。有的人脸上痣太多,嫌影响美观,就要去取掉,有的越取越大,被那个烂痣药给烂大了。除了脸上还有的在头上,一会儿波浪滚滚,一会儿耸得像个金字塔,殊不知怎么弄,那还是头发,而不能叫猪毛。有的人听别人说自己气色不好,就担心是不是营养不良,回去就要改善改善、补充补充,所以我们很多的精力都投放到这上面去了,一辈子都在为它服务。老子讲“吾之有患,为吾有身”,有了身体这个东西就是大患,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就是围绕着这个身体,从内到外成天围着它转。
佛法告诉我们要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个臭皮囊,外面有一层皮,把这层皮剥开,就会发现里面没有什么好看的,胃就像个茄子,肠子就像不规则的电线一样,里面全都是臭烘烘的、带着血腥味。身上的九孔常流不净,眼睛要长眼屎,鼻子要流鼻涕,耳朵还有耳屎等等,现在有些年轻人很懒,早上起来眼屎还吊在眼睫毛上就去吃饭。所以佛法跟我们讲,你要如实观察,这个身体是一个臭皮囊,是不干净的,没有那么可爱。
佛法告诉我们不要在这个色身上用功夫,这个躯壳就是一具臭皮囊,里面包的全是臭东西,学过解剖的医生会知道肚子划开后是什么的状况。所以我主张那些修行人应到医院去看看,看看那些要死的人是怎么死的,看看那些死了以后的人是什么样子,甚至把肚子打开看一看,要不然老觉得这些东西好可爱、放不下。人的这具躯体是很短暂的,一般也就几十年,保养再好也就百十来年,没有必要紧抓住这个色身放不下。佛法跟我们讲观身不净,修不净观,就是告诉我们观身体,观一具死尸开始死了的时候,脸慢慢变青涨大,青淤肿胀,然后整个脸的颜色变成了紫色,慢慢脸皮破了,里面就流出脏糊糊的东西,整个身体开始腐烂,慢慢地化成脓,里面全是蛆,慢慢只剩一层皮,最后是一滩淤泥。这样的一个东西的确没有什么可贪恋的,别以为自己长得十分标准,将来大家殊途同归,都要成这个模样。所以我们要有这个观念,要知道这个身体都是不长久的,都是要坏掉的,都是不干净的,没有什么值得可爱和贪恋的。唐朝有位大臣叫狄仁杰,这个人很能干,当年他赶考,路上到一客栈去投宿,老板说没有房间了,只有一间是从来没有人敢住的,那个房间里面曾经有一个吊死鬼,是个女鬼冤魂不散,狄仁杰说我怕什么鬼,就坚持住了进去。住到半夜,这个女鬼真的来了,披头散发、青面獠牙,狄仁杰想我跟你没冤没仇,你找我也没用,就站了起来,一拍桌子讲,你这个样子不算可怕、不算恶,你再变一个样子,比现在恶一千倍、恶一万倍再来找我,你这点本事只算是小本事,结果那个鬼还真的走了。后来狄仁杰就写了一首诗:“世间美色常如春,我不淫妇妇淫人,若将美色视亡妇,遍体蛆虫臭难闻。”
我们这个生命是很短暂的,这个躯壳、身体是很脆弱的,比如吹了空调就有空调病,风扇一吹肩腿就又酸又疼,好像现代许多人都禁不起风吹雨打。佛教告诉我们要认识到身体的短暂,身体的脆弱,身体的肮脏,但这不是说我们就不管它了,就可以虐待它,虽然要观身不净,让你要放下这个身体,但不能轻生,轻生也是在犯错误。佛法是中道的,一方面让你通过不净观,对身体的肮脏、短暂、脆弱理解以后,放弃对这个色身的贪恋;另外一方面,让你不能轻视这个色身,你要是轻视、虐待色身,那也不符合佛法的精神。我们要行中道,食能果腹、衣能避寒就行了,而不要在上面下太多功夫,天天围着这个色身转,又是减肥又是补充营养,都是没用的。在僧团内部,经常会有些师父们衣服穿得非常破烂,对自己的身体很虐待,还说自己是在修头陀行,这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不是脏就代表头陀行,艰苦朴素才是头陀行。释迦佛在印度时的所谓头陀行穿的衣服是碎片拣的,但都是洗得很干净后缝起来的。我听老参师父讲,过去有一位僧人,他身上看起来非常脏,长了很多虱子,没人敢接近他,后来他看这样下去不行,得让别人信服,于是就把身上的虱子一个一个抓出来,放在手掌心里,让它们排成队,这些虱子就乖乖的排起了队,让虱子左转,那些虱子就向左转。这位才是真正修头陀的僧人,那些虱子是他养的,他那是慈悲,而你长虱子那是懒惰。佛教讲这个不净观的积极涵义,是消除我们对色身的贪恋,贪恋色身是极端的观念,轻视色身也是极端的观念,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待,这个就需要用佛法来透视我们自己。如果你透视了,你就会放下对色身的贪恋,也会摆脱对色身的轻视,会更积极地把这个色身的作用和价值发挥出来,色身不是仅属于你的,色身是属于社会大众的。我们要通过这样一个不净观,养成对色身的不贪恋或轻视,从而更加积极地把你的整个色身投入到为社会大众的服务当中,这就是我们大和尚提倡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佛教徒要懂得,我们生存的空间、生活的机会都是社会大众给我们提供的,我们日常中的吃、住、穿、用都是社会很多人在为我们服务的,所以我们更应该有奉献精神,放下围绕着对色身贪恋的这样一些观念,把我们的整个色身奉献给社会大众,用我们的色身去回报社会,回报社会对于我们的贡献,反过来,我们对社会也要有贡献。佛教徒应有一个观念,就是“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你要把整个身体奉献尘刹,至少你可以把整个身体奉献给整个家庭、奉献给单位。我这几天在转走廊时,看到"别怕累坏身体"的漫画,就是在启发我们不要怕累,累也有妙用,越累越有喜悦。佛法教我们观身不净是有积极意义的,不是让你消极,以为这个身体没意思,反正就这样,破罐子破摔,而是要更积极地发挥你这个身体的作用,发挥你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价值。所以,我们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视身体,通过对身体这种不净的认识,而放弃对色身的贪恋与轻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当中,把我们这个身体的作用和价值奉献给社会大众。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会很轻松、愉快,就不会有疲劳感,即使有疲劳,也会觉得是心甘情愿的,而不会觉得勉强、吃亏。
- 上一篇: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 下一篇:人痛苦的根源何在?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