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水灾遍地死尸 圣严法师8岁看破生死
前日圆寂,享寿80岁的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被台湾宗教学者誉为当代最具权威的禅学者,对佛教弘法贡献甚大。
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圣严法师一向主张“心灵环保”,强调提升品性,提倡的不只是宗教,更是人生哲学与生活态度。
不少名人、艺人,如马英九、陈水扁、林青霞、李连杰都视他为导师。
圣严法师也曾经多次来新加坡开示和讲演,获得热烈反应,每次出席人数超过5000人!
今天起,本报将带您窥探这名高僧的世界,重温他童年、学僧、军旅、游学、弘法的传奇一生。
‘在那年纪,我已知道死亡来临时,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唯有接受……’
目睹水灾灾情,遍地死尸,圣严法师8岁就看破生死。
1938年,法师8岁那年,大雨连日不停,长江的水破堤而出,过后,圣严法师随父亲到灾情最严重的村庄探访亲戚。
眼前一幕把他吓呆了。只见农田和屋舍完全被洪水掩盖,灾民都爬上屋顶等待救援,周围漂浮着无数具尸体,有的已肿胀发臭。
回家后,这悲惨景象始终挥散不去,圣严法师夜夜从噩梦中惊醒,但这也让他顿悟生命无常。
在他的传记《风雪中的行脚僧》里,他说: “当时我并无宗教信仰。但眺望着那江水,看着尸体漂过,我突然领悟到我们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能死亡。
“在那年纪,我已知道死亡来临时,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唯有接受……担心死亡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直至死亡来临,要活得充实。”
家境贫困 营养不良 6岁才说话走路
家境贫困、营养不良,圣严法师幼时体弱多病,直至6岁才学会说话走路,但刻苦的圣严法师,年幼时,不论是挑粪、走32公里去打工,也毫无怨言!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小娘港的一户农家,有3个哥哥、2个姐姐。
法师的家很穷,母亲怀他时已42岁,加上怀孕时营养不良,他出生时“比一只猫大不了多少”,而且直到6岁才学会说话走路。
为保佑他健康成长,父母特地给他取名“张保康”,直到9岁上学,老师再为他取学名“张志德”。
他们家前后遭遇两次水灾,二战时又被日军掠夺,一贫如洗,连买香烛拜神的钱也没有。圣严法师13岁就被迫辍学。
一家八口挤在小房里,睡的是铺上稻草的木板床,以番薯、咸菜配稀饭。腌萝卜、肉都是稀有美食。
年幼的圣严法师寄望父亲带回家的,竟然是芦苇根。芦苇根据说吃起来像莲藕,也像甘蔗,香甜可口。
作为家中最小的成员,圣严法师负责背竹篓出外挑粪施肥,割草喂养家畜。到了12岁,他随父兄,每天来回走32公里到江边修水堤、下田、拾棉花、种豆等。
虽然生活艰苦,但圣严法师的二哥表示,这个弟弟“从不抱怨、也不多说话”,反而自觉家庭幸福。
14岁第一次出家
圣严法师两度出家:第一次14岁时;第二次是30岁退伍之后。
1943年,一名到张家避雨的邻居,与圣严法师的母亲攀谈起来,并问起这名家中幼子的志向。
圣严法师的母亲叹说:“这孩子投错了人家,身子单薄,读书倒是很用功。可惜我们栽培不起,看样子只有去当和尚了!”
母亲还随口问一旁的圣严法师是否愿意,怎料年幼的圣严法师想也不想就说,“当然想做”。
正巧该邻居受附近狼山广教寺方丈之托,找小和尚上山帮忙,就此为圣严法师牵了线。不久后,圣严法师便上山出家了,法名常进。两年后,他又辗转到上海的大圣寺和静安寺当学僧。
后来因国共内战,法师被迫还俗从军。直到30岁时才成功退伍,再次剃度为僧,获赐法号慧空圣严。 (稿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