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在地震
四川汶川5月12日地震,相距200多公里的重庆大足县震感强烈,县相关部门随即对北山、宝顶的石刻进行了全面细致检查。检查发现,大足石刻在此次地震中未受影响。
为确保景区安全,大足县随即安排专人对石刻景区进行24小时值班;加强重点区域的定期监测、监控;景区内设立专门的紧急疏散场地,以保证游客及景区人员的安全。(来源:新华网)
资料:重庆大足石刻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的三处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9年12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行列。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省重庆市,以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为范围,在此地可赏到代表中国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
大足石刻因地处中国内地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幸免了历代战争的浩劫和人为破坏,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摩崖(石窟)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两千米处,开凿于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两宋,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躯。长达500米余,共编为290号龛窟。其中有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55处,经幢8座,银刻线阁1幅,石刻造像364龛窟。
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共编290号龛窟。在长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铭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疾图”一幅,石刻造像264龛窟。佛湾佛像雕刻精细,体态俊逸,风格独特。“心神车窟”中的“普贤菩萨”造像精美,被誉为“东方维纳斯”;“转轮藏经洞”被称为“石雕宫阙”;“韦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经碑”为世所独存,既是书法珍品,又可补史料之遗缺,价值极高。佛湾石刻分南北两个区域,南区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区大多为两宋时期作品。晚唐时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饰简朴、线条流畅。五代时期的作品,玲珑精巧、多彩多姿,衣着服饰由简到繁,逐渐摆脱了外来文化影响,具有石刻造像过渡期的特征。两宋时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十分突出。
宝顶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建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年),历时70多年,石刻共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崔明石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六耗图、地狱变像等,以佛经故事为主要题材,造像旁还刻有经文、颂词等文字说明,宛如一幅幅图文并茂的连环图画,是不同于中国其他石窟的显著特点。
大足石刻不仅有规模巨大的佛教造像和体系完整的道教造像,还有石窟造像中罕见的纯儒家造像,而且“三教”、“两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大足石刻的这种文化现象作为实物例证,反映出在中国文化史上儒、道、释三家长期以来既斗争又融合,到宋代时“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三教皆可通行”的“三教合流”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巩固。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
大足石刻纵贯千余载,横融佛道儒,造像精美,完好率高。同时伴随造像出现的各种经文、傍题、颂词、记事等石刻铭文有15万余字,而且多为金石史中的佳品,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