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潼南大佛的历史文化价值获得专家充分肯定

  本月25日,潼南举办金大佛文化与发展高峰论坛,30多位国内知名的专家围绕金大佛历史价值、宗教文化、品牌塑造、发展前景等开展学术交流,充分肯定了潼南金大佛所具有的厚重历史文化和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教授考证,潼南曾是巴佛教文化重镇,潼南大佛堪比乐山大佛,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室内石胎通体贴金佛像,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大佛寺被历代达官显贵、宗教信众视为朝圣地,宋代敷文阁直学士冯楫、著名理学家魏了翁,清代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都曾在此留下珍贵的遗迹。大佛寺摩崖石壁造像也是巴渝地区目前所知最早的佛教造像,现在还保存着隋唐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的石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弥足珍贵。

  佛儒道“三教”共建大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曾文先生多年从事宗教文化研究,对潼南大佛的第一印象是“震撼人心”。他说:“中国的佛教发展史上,儒释道三家往往是互融互助的,也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潼南大佛融合了多元文化,据有典型的代表性。他建议对大佛的保护修复一定要保持中华文化本来面貌,使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延续。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先生目前主持两项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修复工程,即大足千手观音和潼南大佛。他表示,潼南大佛修复过程也是一次对历史文化的再认知过程,金大佛所承载的很多历史信息在保护修复中逐步展示出来,值得认真研究,并在今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加以借鉴和吸收。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一定要对历史负责,使潼南大佛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留存后世。

  在修复过程中发现,潼南金大佛的双目为名贵楠木做成。四川省社科院佛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胜兴说,古代工匠对佛像眼睛的雕刻非常重视,选用楠木用生漆上色,可以达到慈眉善目、炯炯传神的艺术效果;而且木与“目”音同,在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对应肝,这对研究古代宗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之作

  “潼南大佛是佛教文化艺术作品的杰出代表,对深入研究我国唐宋时期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很好的案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罗世平教授表示。大佛文化是中国佛教发展中一个有趣的现象,乐山大佛、潼南大佛在各自的类别中最具代表性,说明古代巴蜀地区佛教相当兴盛。而潼南、大足、合川形成的巴渝石刻造像带,遗迹保存较好,工艺相当精湛,特点非常突出,对了解巴渝乃至西南地区的石刻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建议扩大潼南大佛的文化研究领域,使之与周边宗教文化形成关联,特色更加突出。

  打造人间的“桃花源”

  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内江圣水寺方丈智海大师称,“佛教文化的核心在于启迪智慧、消除烦恼,认识人心、净化心灵,潼南大佛是世界第七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是潼南的,更是世界的。”他从宗教研究的角度对潼南大佛文化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对弘扬金佛文化,共建心灵家园,把大佛寺景区打造成人间“桃花源”充满期待。

  四川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遂宁广德寺方丈普正法师表示,世界第七大佛屹立在潼南,属“三教同缘”,潼南又处于成渝之间,恰恰应验了“佛光普照”。希望把大佛寺景区建设好,让世人都能分享这一智慧的成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