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土传法 有去无回
涅槃宗始祖:昙无谶(资料图片)
冷月斜照。中天竺都城外的刑场上,阴风不断地翻动着一具男尸的长发衣衫:这是为国王调理大象的人,平日很受优宠,不想无意间将国王最喜爱的白耳大象弄死了,国王大怒,治他死罪,并下令:“有敢来收尸者,灭门三族。”于是尸体便暴露于荒郊野外。
但第二天尸体却被一位僧人痛哭着掩埋了。
国王大怒,也要治他死罪,亲自审问:“你是什么人,胆大妄为?”
“贫僧昙无忏。”僧人声音中无一丝颤动。
“难到不知朕的法令吗?自来找死?”
“陛下,调象师是贫僧从弟,他犯罪当死,陛下根据法令杀他,我以亲戚关系掩埋他,于大义并无违背,陛下又何必发怒呢?”
旁边的人都为他感到心寒,他却神情自若。
“嗯,说的不错。”国王暗暗点头。最后,他不但没杀昙无忏,反而将他留在宫中请教,一时朝野传闻。
这昙无忏六岁丧父,随母亲以织毯为生,后来母亲见到僧人达摩耶舍,看他得的供养物品很多,便让儿子做了他的弟子。十岁时,昙无忏便显出超凡的聪敏,每天读经一万余言。他最初学小乘,后来遇到白头禅师,两人辩论三个月,终于被禅师的大乘哲理折服。禅师送他树皮本《涅槃经》,他一读便悟,惭愧自己迷失于大道的时间太久了。二十岁时,昙无忏已诵经二百余万言。他舍身葬亲,勇气震惊了国王,就由阶下囚戏剧性地成了座上客。
但昙无忏在王宫中与其说是作为法师,不如说是巫师更恰当,他本精通密咒,所说都有灵验,被西域人称为大咒师,国王也非常欣赏他。一次随国王进山,国王口渴,四处找不到水,他便念诵密咒,清水从石缝中涌出,他连忙赞叹:“只是受大主恩泽的感召,枯石中才生出清泉。”国王闻听自然是心满意足。消息传扬出去,连邻国人都赞叹国王的大德,带厚礼前来结交。此时的中天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不过,日子一长,国王也就厌倦起来:他的各种欲望太容易满足,以至都要失掉去满足的兴趣了,没有阴影与暴力的世界让他难以忍受,他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昙无忏。昙无忏此时也感到住的太久让人厌烦,见此情形,便辞别故国,带着《大涅槃前分》十卷与《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往罽宾去。罽宾人多皈依小乘,不信《涅槃经》,便又东行到了龟兹,不久又去姑臧。
刚到姑臧,昙无忏住在旅店里。他担心经典被窃,睡觉时将其枕在头下,结果一连三夜他都被拉到床下,以为是盗贼,醒来却空无一人,正疑惑不解,忽然听见空中说:“这都是如来佛祖解脱苦难的经典,怎么能枕在头下呢?”他当下明白,惭愧无比,赶忙放在高处。小偷终于来了,但几次提经都提不起来。天亮后偷儿见他轻轻松松地提着走出旅店,以为遇见了圣人,不由得上前谢罪。
河西王沮渠蒙逊占据凉州一带,自立为王,史称北凉。听到昙无忏的名声,便召他相见,想请他翻译经典。昙无忏想了想,自己不通汉语,又无翻译者相助,这样搞出来舛误必多。于是没有答应,他学习三年汉语,才译出《初分》十卷。当时,河西一带有两个僧人慧嵩、道明很受推崇,见到他的译本,极为敬佩,前来拜望。自此以后他的翻译便由慧嵩笔录。他先后译出《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共有六十余万言。他的译风富于文采,辞藻体制华丽绵密。他后来想到《涅槃经》品数未足,便到国外搜寻,遇上母亲去世,便耽搁了一年多。他四处游访,得到经的《中分》,带回翻译,其后又派人寻来《后分》,于是接续译成三十三卷。自玄始三年(公元414)至十年十月二十三日才完成。昙无忏仍对众人说:“这部经的梵文本有三万五千偈,这里减掉百万言,只有一万余偈。”
张掖(在甘肃)人道进想从他受菩萨戒,他只说一句:“先忏悔过错。”道进便退而竭诚忏悔七天七夜,第八天又去,昙无忏一见大怒。道进便进一步思惟:这是我业障未消啊。于是刻苦用功三年,边修禅定边行忏悔。一天,他在禅定中,忽见释迦文佛与诸位大士给自己传授戒法。当晚在一起的十来个人也梦见这一情形。道进想去告诉昙无忏,离他还有几十步远,他便惊起唱道:“妙啊,妙啊!已经感受戒法了!我当进一步为你作证。”便在各佛像面前为他解说戒法相状的差别。此后,享誉关西的道朗等一千余人都从道进受戒。有的书上说《菩萨地持经》应为伊波勒菩萨传到东土,而传者正是昙无忏,于是有人怀疑他并非凡人。
译经传法之外,昙无忏也常小试道术。一天他对蒙逊说:“有疫鬼聚在这里成了群,灾疫难免。”蒙逊不信,一定要亲见为证,昙无忏便对他施法术。蒙逊见到群鬼,惊骇不已,昙无忏说:“应诚心静斋,用神咒驱赶。”一连三天念诵密咒,蒙逊惶恐地等待。三天已过,昙无忏才说:“鬼已赶走。”在边境上,目能见鬼的人说:“有数百疫鬼成群结队狂奔而去。”境内由此获得安宁。承玄二年(公元429年),蒙逊过黄河;到抱罕去攻打乞伏与暮末,让世子兴国做前驱,结果失败,兴国被暮末擒获,其后乞伏被赫连定定攻破,兴国与暮末均被擒,接着吐谷浑打跑赫连定定,兴国在乱兵之中遇害。蒙逊听到消息大发雷霆,痛骂佛法无用,便遣散僧人,五十以下的必须还俗。昙无忏先是让蒙逊为母亲造的石像哭泣流泪,又正言相劝,蒙逊才猛然醒悟,改变心意。
然而道法高超的名声却招来了他的恶运。
北魏拓跋焘,听说昙无忏道术高深,便派使都来迎,并威胁道:“若不放人,就要用兵。”蒙逊虽自知实力不敌,但与昙无忏相处已久,不忍他离去。拓跋焘见硬的不行,便来软的。他派太常高平公李顺来,策拜蒙逊为使持节侍中、太常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督都凉州西域诸军事。礼仪完毕,接着便命令道:“中你处有昙无忏法师,博学多才,是鸠摩罗什一流人物,而善诵密咒,神奇灵验,又足以和佛图登匹敌。皇帝想听他说法,速派快马送他去。”
蒙逊当下便明白了一切,他与李顺在新乐门上宴饮,微醉时将杯一摔,说道:“西蕃老臣沮渠蒙逊,奉侍朝庭,不敢有所违拗。但天子听信谗言,时时前来逼迫,前些时我上表请求,已答应将他留下,现在又来索求,真让人无话可说!昙无忏是我的老师,我当与他同生共死。臣下老矣,我也不惜残年,人生一死而已,这样活着又有何趣!”
李顺慢慢品完一品酒,放下杯子道:“大王派遣爱子入侍朝庭,忠心谁人不知?正因如此皇上才给大王无以复加的礼遇。但大王却要为区区一个梵僧,去损害山岳般的功绩,不能隐忍怒气,破坏了向来的美德,难道进庭的优厚待遇,大王不想要了吗?”
蒙逊冷笑一声:“太常说话象苏秦般动听,恐怕言行不会相合吧!”
两人不欢而散。
蒙逊不肯放人,又迫于魏的强大,左右为难,此时昙无忏却坚决请求西行寻经,蒙逊对他也恼恨不已。义和三年(公元433年)三月,昙无忏要上征途,蒙逊装模作样资助他粮食,并赠送许多宝物,暗中早已布置好杀手。在城门口,昙无忏流泪对众人说:“我的宿世对头要来,圣人也无法相救。”
蒙逊果然让刺客将他杀在半路上。昙无忏享年四十九岁,远近僧俗闻知噩耗无不叹惋。蒙逊在极度矛盾的心理煎熬中,日渐神情恍忽,经常白日见鬼,用剑刺他,一个月后,便得病身亡:与昙无忏也称得上“共死”。
- 上一篇:有佛法就有改变命运的方法
- 下一篇:佛说知幻即离幻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