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禾山一支归宗南岳之一证
徐文明
内容提要
一般认为源于药山的曹洞宗属于青原一系,但事实上药山一门对此并非一致承认。属于药山门下道悟系的禾山直到五代末年及宋初时仍然坚持南岳与荷泽两家并立之说,不承认青原系的地位,这表明药山一支未必出自青原。
主题词:禾山 曹洞宗 九峰 南岳 青原
一般认为,曹洞宗属于青原一系,这一说法起于晚唐之时,经《祖堂集》大加宣扬之后,更是成为定论。然而,即便到了云居道膺的弟子们都承认自己属于石头一支之后,药山一门也并非全加认可,属于道悟一系的禾山依然坚持旧说,不肯承认青原行思的地位,反过来对怀让大加称赞,这表明他还是坚持自己属于南岳一系。
禾山无殷(?—960),《祖堂集》卷十三有传。无殷为福州连江县人,俗姓吴,七岁于雪峰山出家,受具之后,遍参诸方,后于九峰顿息疑情,奉以为师。九峰道虔为石霜庆诸之高足,石霜上承圆智道悟,道悟与云岩同为药山弟子,因此禾山亦属药山一支。
据《五灯会元》卷六,禾山七岁从雪峰义存(822—908)出家,然而他受具之后却并未成为雪峰一系的门徒,而是在遍历宗筵之后归心九峰,这是否表明他的风格与公开宣称自己属于石头一系的雪峰有别,而更倾向于属于马祖一系的药山呢?
禾山初见九峰,峰问:“汝远远而来,睴睴随众,见何境界而可修行,由何径路而得出离?”山曰:“重昏廓辟,盲者自盲。”峰乃许入室。
九峰之问,意为你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不顾困倦( 睴睴,困视之貌),随众参请,依何境界修行,由何途径出离。九峰此问,半肯半斥,亦激亦陷,表面是说其求道心切,事实上却有如马祖责问大珠慧海不顾自家宝藏、抛家散走一般,怪其别寻外觅,其问依何境界修行、由何途径出离也是暗藏机关,若谓有法可依、有路可行就会陷于有为,若谓无法可依、无路可行就会落入空见。
禾山之答,意为重重昏障已然廓清净尽,而盲者依然都无所见,故盲者自盲,何怪白日之无光;聋者自聋,何责雷霆之无响!禾山的回答看来是很不客气的,大有以九峰为盲者、怪其不知自己凡情已尽之意,这种不客气的回答却博得了九峰的青睐,许其入室,因为禅门要的就是这种“见过于师”的人才,不需要那种唯唯诺诺、平平庸庸之辈。
禾山得九峰之传,顿契心源,独得迷要,后辞别九峰,九峰以一偈送之,偈云:将宝类宝意不殊,琉璃线贯琉璃珠,内外双通无异径,郁我家园桂一株。看来九峰对禾山的评价很高,期许亦深,道其内外通彻,与己无异,期望他能传持家业,令一支嫩桂久昌昌。
禾山先住吉州禾山,次居祥光、翠岩,于辛亥岁即南唐保大九年(951),命住洪州护国寺,号澄源禅师。师居禾山时,学徒济济,诸方钦叹,自然引起了占据江南的李昇父子的注意。据《五灯会元》,江南李氏召而问曰:“和尚何处来?”师曰:“禾山来。”曰:“山在什么处?”师曰:“人来朝凤阙,山岳不曾移。”国主重之。
这位江南李氏不知是李昇还是李暻,从时间上看,应当是李昇,因为其时还在禾山的早年。从两人的对答来看,这位李国主还是颇识禅门机锋的,他的设问看似平常,却是暗藏机关,一句“山在什么处”,表面是问是禾山的地理位置,实则是显示了国主的傲人之意,是说我一招见,你就来朝,人在面前,山岳何在?禾山当下识破其意,道是身为臣民,国主招见,不可不来,然而道尊德重,无可倾动,莫道一方之主,尽天下力也移不得。如此既照顾了国主的面子,又维护了禅宗的尊严,不由国主不服。自此李氏重之,命居扬州祥光院,禾山不愿久居城市,乞归山林,于是又栖止翠岩。其时夹山善会的弟子上蓝令超禅师在洪州开创的上蓝禅苑亦无人住持,于是李氏又命其兼领上蓝,此上蓝禅苑可能就是《祖堂集》所言的洪州护国。
禾山云:“如今一等是乱说,可不闻六祖问让大师从嵩山来不污之语与神会和尚本源佛性之理,古德配云:‘一人会祖师意,一人会大教意。’诸人道是谁如此解会,须是鹅王之作始得。”这段话堪称要害,由于《祖堂集》为石头一系张目,将对于石头一系不利的材料删除了许多,能够保存下来的就非常难得了。大概是百密一疏,《祖堂集》竟然将如此重要的材料保存了下来,成为当时药山一支仍然不承认青原的铁证。
据《坛经》,怀让从嵩山至曹溪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则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
又据《坛经》,一日,师告众曰:“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坛经》的记载显然就是禾山所言的出处。怀让之“不污染”,甚得六祖称赏,而神会之“本源佛性”,却受六祖之诃,其实二人所言皆是一物。怀让之高明,在于默识心行,不曾说破,不著文字,故其得祖师意;神会之冒失,在于形之语言,开口说破,流于言教,故限于知解而非心证。虽然如是,神会也算得教意,并非一无是处。
禾山借古人之言称赞怀让与神会,称其一人得祖师意,一人得大教意,这显然还是赞同南岳与荷泽并立的旧说。唐末及五代之时荷泽一系早已室微,石头一系开始崛起,就连南岳门下也有人赞同怀让与行思并立之说,让青原思取代荷泽会的位置,药山门下更有人改弦更张,转而附青原之骥尾,在这种情况下,禾山仍然坚持早已“过时”的旧说,不肯给青原一席之地,这不正好表明道悟一支的态度么。
或谓禾山只是引用古人的成说,未必是他自己的意见。禾山并未将这位古人的名字说出来,他料到会有人提出这一问题,问“是谁如此解会”,他则答道“须是鹅王之作始得”。“鹅王”非同寻常,为佛本生事,其实是佛的称号之一。禾山如此赞美这一见解,足见其立场。六祖之后,中土何人能当“鹅王”之号?看来这是禾山借古德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并称即便诸佛也会赞同这一看法,不必怀疑其确定性。
禾山如此解会,并非由于他对荷泽一系有多少感情,而是他要逆流而上,继续利用神会来排斥行思。从本源佛性的问答来看,六祖对于神会的见解和风格是不大满意的。神会影响之大,并不在于他在禅理上有何过人之处,而在于他有大弘顿教之功。南宗门下对于神会的评价一向是矛盾的,一方面肯定他为南宗争地位的功劳,一方面又对其教法不敢恭维,而是颇有微辞。即便是在神会影响尚在的时期也是如此,如韦处厚《大义禅师碑铭》,一方面给神会四分天下的地位(在南宗内部与怀让并列),赞其“得总持之印,独耀萤珠”,一方面又指责其弟子不肖。称神会“得总持之印”,可谓言其得“大教意”的滥觞。所谓“总持之印”,非指佛之心印,而是总持佛法(教法)之印,扬中有抑,褒中含贬,其实是说神会并未得到六祖的真传,未明祖师意,只是得其教法名言而已,这与宗密对南岳的评价一样,带有一些宗派之见。
禾山言神会得大教意,其实也是为了衬托怀让的高明,强调怀让得祖师意,是六祖嫡子,佛祖正传。无论是强调祖师禅与如来禅之分,还是强调祖意与教意之别,都是为了说明祖师意的高明与特出,禾山自然亦不例外。
除肯定让大师得祖师意这一最高的评价之外,现存资料中并无禾山直言自己属于此支的记载,然而似乎这一句已经足够了,因为谁也不会不认为自己属于最高明的一支。禾山还称赞灵云志勤(长庆大安嫡子,百丈怀海法孙)见桃花、仰山慧寂见天云,由无情而悟道,属于上乘利根,又赞归宗当用无用,是上上之流,这三人都是属于马祖一系的。禾山提到的人物,除药山一系外,如沩山、华林、南泉、兴平等都属于南岳系,石头系中只提到玄沙师备,还是因其评价仰山插锹事而为人问及,并非禾山自己提及。
有僧问:“仰山插锹,意作摩生?”师云:“汝问我。”又问:“玄沙蹋倒,意作摩生?”师云:“我问汝。”曰:“未辨其宗,如何体悉?”师曰:“头大尾尖。”
这段问答有些费解。据《五灯会元》卷九仰山慧寂禅师因缘:师(仰山)在沩山为直岁,作务归。沩问:“甚麽处去来?”师曰:“田中来。”沩问:“田中多少人?”师插锹叉手。沩曰:“今日南山大有人刈茅。”师拔锹便行。玄沙云:“我若见,即踏倒锹子。”僧问镜清:“仰山插锹,意旨如何?”清云:“狗御赦书,诸候避道。”云:“只如玄沙踏倒,意旨如何?”清云:“不奈船何,打破戽斗。”云:“南山刈茅,意旨如何?”清云:“李靖三兄,久经行阵。”
沩山问什么处来,尚是直问,故仰山直答,而再问田中多少人,就暗藏机锋了,故仰山插锹叉手,以此作答。仰山插锹,是何意旨?镜清谓是狗御赦书,诸候避道,是说狐假虎威,百兽畏惧,大有挟天子以令诸候之势。此处切不可错解,镜清并非讥讽仰山,而是在说锹子。沩山问田中多少人,仰山插锹叉手,关键不在插锹,而在叉手,其意是说一已足矣,汝道还有欠少么?沩山久经战阵,当然不会轻易落败,于是又道南山大有人刈茅,意思是说田中事则足矣,南山事又作么生?汝既为直岁,不可只顾自己田中事,而置南山于不顾。沩山怪仰山只解自利,不解利他,只得其体,不明其用,然并不明言,而是故意说南山大有人刈茅,仰山一闻便知,赶紧拔锹而去。良马见鞭影便行,真师子儿,一拨就转,仰山自然不会脱泥带水。当然仰山拔锹而去,也有可能是谓本分事不得不问,南山事与我何干,和尚休得没事找事,诱人当头。
玄沙云当时若见,便踏倒锹子,是嫌沩山老婆心切,拐弯抹角,不肯直斥其非,其实玄沙此言亦有过,所谓杀人者走却,委过于刀斧,此事过在叉手者,关锹子何事?是故镜清讥讽玄沙欺软怕硬,奈何不得仰山,却拿锹子出气,不敢去碰大船,无端打破戽斗。
由此可知禾山一句汝问我,是说此理玄奥,汝不得不问我;一句我问汝,是说些须小事,有何难解,我问汝即可,何必劳动老师!因此禾山答语之中,颇有抑扬之意。仰山为南岳之后,故禾山尊之重之;玄沙为青原之裔,故禾山贬之抑之。此时其僧尚不明其意,禾山则言“头大尾尖”,其意更明,是说前者(头,仰山)大,后者(尾,玄沙)小。由此表明了禾山对两系不同的态度。
有僧问:“即心即佛则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禾山曰:“禾山解打鼓。”且不说禾山此答何意,只如学人之问,尽是马祖宗旨,表明参学者是以马祖传人视之的。
禾山批评“如今一等是乱说”,这种“乱说”就是将让与思并列、并将药山划归石头门下之说。《祖堂集》为石头一支大造舆论,抬石头、贬马祖,但这一风气并未由《祖堂集》发起,将药山改归石头门下也是药山一门自己的事,若药山后人自己不如此改换门庭,他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禾山所痛恨的是云居道膺门下的“乱说”,指责的是自己一门的人赶时髦、追新潮,趋炎附势,跟着雪峰一系改换祖宗。
从禾山的立场也足以发现《祖堂集》借圆智道悟之口攻击南岳系的荒唐,道悟从百丈第二代法正禅师出家,又是属于马祖门徒的药山惟俨的法子,由他出面指责南岳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的后世尚且推崇南岳,不言青原,在他的时代怎么可能站在当时尚不存在的青原系的立场上指责百丈及江西一派呢?
禾山为九峰嫡传,代表道悟一支,同时他又主持上蓝法席,代表船子一支,他的看法不只是个人的意见,而是药山一派的主流观点。然而在“一等是乱说”的潮流之下,他的声音显得十分微弱,到了后来,连这种微弱的声音也听不到了。在党同青原的《景德传灯录》中,他的这段话被 悄然删去了。后来的曹洞宗由于是由云居一支传承下来的,反对的声音便越来越弱,后世就干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原来是南岳怀让了。幸而《祖堂集》的作者有所疏忽,才使禾山留下了足以表明其立场的只言片语,使后人知道原来药山一支其初也不是全部赞同改宗青原。
作者简介:徐文明,1965年生,男,河南濮阳人,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