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僧师徒说起
从唐僧师徒说起
文/释本性
早年,喜读《西游》《三国》《水浒》《红楼》。从《西游》中,感诚;从《三国》中,感义;从《水浒》中,感忠;从《红楼》中,感情。
出家后,保留了对《西游》的阅读,有时,还将之对照《大唐西域记》阅看,从中看到的,不再仅仅有诚,还有义、忠、情。比如,唐僧对释迦牟尼的诚,悟空等师兄弟对唐僧的忠,悟空沙僧八戒间的义,唐僧师徒对佛教四众及其他人员的情。
唐僧师徒,各有性格,留心分析,感觉特有意思。他们师徒,从其身上,各体现了一种思想、一种人生哲学。
唐僧,是完完全全的佛教主义者.他讲慈悲,讲虔诚,循规蹈矩,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有很强的使命感。
悟空,似个墨家主义者,有侠士风范.他书虽读不多,学问虽不大,但惟唐僧之命是从,可以为师尊赴汤蹈火,甚至杀身成仁,他不计较粗茶淡饭,不畏路远坑深,不惧妖生魔出,他要的就是一个理字,一个义字,为这理这义,不惜千山万水,上上下下,左冲右突,而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甚至,隐忍着巨大的被误解被误会的委屈。这种若为理义,宁可粉身碎骨的豪侠之气,令我感叹、崇敬。司马迁曾这样描述侠士风范: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只是,今天,这风范者,已是鳞毛凤角了。关于侠士,有非常感人的故事:侠士孟胜率众弟子帮助阳城君守卫城池,兵败。为此,孟胜决定自杀,以向阳城君有个交待。弟子徐弱知这事后,急劝孟胜,说,老师您若自杀,于兵败无补,还使墨家思想断绝于世。听这劝,孟胜很严肃地回应道:我与阳城君,如不算其师,也算其友,如不算其友,也算其臣,这次,我承诺要帮助他守住城池,却兵败了。这样,我如果还苟且活着,那么,墨家就会断送在我手上,将来想请严师的,不会找墨家,想求贤友的,不会找墨家,想择良臣的,也不会找墨家。徐弱听后,很感动,豪气顿生,说要为老师开辟死途,说完便自杀而死,随着,孟胜也自杀了。不想,听到孟胜自杀的消息后,孟胜的弟子也纷纷自杀,随师而去,达83人之众,豪气干云,惊天动地,至今,还震我胸襟。
沙僧,像个儒士,做什么都中庸。他既讲忠孝仁义,也讲仁、义、礼、智、信。做事诚恳,以德服人,君是君,臣是臣,师傅就是师傅,徒弟就是徒弟,定位清楚。他认真地履行着义务,却很少要权利,他虽本事不大,却很努力。
而八戒,如道家的老庄弟子。老庄讲求自然,认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当然也活于自然,天真自然,讲求清静无为,无为而治。老庄中的部份人也因此认为,既然讲求自然,就应随顺自然,想行乐时就及时行乐,为此,便鄙弃道德,只想作性情中人。像阮籍,有位美女夭亡,并不相识的他,却跑去大哭一场。有家酒楼老板娘是美人,阮籍知后,便天天到那喝酒,醉了,就借醉随意在老板娘身边躺下。像陶渊明,天天是: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那八戒,虽本心良善,但是,他能不为的就不去为。最好,走的慢点,或不要走;想睡时,就睡睡;担子能轻点的,最好轻点;能不去取经,最好别去;免得那么辛苦。他爱吃,爱看美女,想喝酒。他随兴、随意,归于天真,顺乎自然。从世俗角度看,很是可爱,却又令人可气。
佛教有种根机说,不同根机,各不相同,无论其在思想上、性格上、需求上、品质上。
唐僧、沙僧、悟空、八戒,他们的根机各不同。比如,他们的过去、出生就不同,成长的环境也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信仰同一宗教,为了同一目标,走着同一条路。
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以性格不同,兴趣不同,教育不同,没有共同语言,或地位不同,阶级不同,门不当户不对作为理由,导致友不友,亲不亲的,这真令人感到有点遗憾与痛心。
我想,差异,才好互补,才会有新鲜与活力产生。再说,人是可以被熏陶与被培养的,差异本身也是可以被缩小的。因此,差异,不是问题;根机不同,不是问题。问题与否,只在乎一心。一心佛,即佛;一心儒,便儒;一心道,便道。一心包容有佛儒道,便有了佛儒道。一心真理,便是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