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三十一日(一):大用在斯

  违性世界必然成住坏空

  近百年,我们的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类面临着一个自我测试。我们这个世界本身有有情、无情两大类,有情——生老病死,无情——成住坏空,这是必然的。我们在住与坏的阶段生存着,即使人类不去直接地破坏,其相续也是必然的。

  现在的人群有时候会有过多的自责,比如说人类对资源过多的开采使用,认为人类不太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这里面有自责的东西。实际在这个巨大的虚空的空间,我们这个地球是很小很小的一个空间,我们自身的作为也是十分小十分小的,即使在这个地球上人类的作为也是十分有限的。象我们这个气候变暖,人类的作为只是占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说占很小一部分,但是我们会这样认为——我们人类这个群体这一百年来掠夺性的开采与疯狂的消费,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思议的颠覆,或者说带来了一些伤害。

  我们人类自己的作为,小心或不小心地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好,破坏也好,但在这个大环境中,即所谓的“住、坏”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我们人类不可能侥幸地说——我们通过一个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一个永恒的生存环境。

  在这个娑婆世界想得到一个永恒的安稳的环境,可能这个妄想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为什么说它是妄想呢?因为我们这个器世间是违性所造作出来的,是大家的共业累积出来的一个违性世界,它就一定有“成住坏空”这样一个去向,不管你如何做,也可能把时间时空拉的长一些,也可能压缩的短一些,但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成住坏空是必然的。

  那我们现在只能说在这个“必然”中,尽量做一些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调节或者整合,但是必然为这个大环境所不许——水劫火劫风劫一来,人类一点办法都没有,那跟战争没有关系,跟核武器也没有关系,所有的有情都要面对它的毁灭。这不是制造恐怖的,一旦到坏劫,是必然面对四大的散坏,我们这个生存的空间自然会散坏,因为我们的共业造就了这个世界,就是说生老病死的循环造就成住坏空的依报。

  我们对这个地方若没有认知,很多人对这个世界就抱有幻想,当然对生活,对生活的一些欲望就抱有幻想。如果知道我们这个世界会成住坏空,人会生老病死,很多人的妄想就会休息下来。若真正了解了这个世界有情与无情的现实,人的许多妄想热恼也就休息下来了。从长远的角度、真实的角度来审观,人那些无意义的想法与追求也可能会变得清凉起来,因为你知道是不必要的了。假如说地球到坏劫了,风劫一来,你还在那儿说你要发财也好,你要升官也好,你要感情也好,你要生儿育女也好,可能都没有意义。

  我们主要是对大的环境,对时代大的因缘认知不够,所以说那种自私的狭隘的,那种个体的贪欲的炽盛的,很多人就建立这个东西。可那是一点儿都不坚固的,你费了很大的心血建立的东西,可能瞬间就散坏了!因为人对大环境的规避,许多人不愿意了解,或者说就没有了解的机会,他就会设计自我生存的贪欲的小圈子,自私的小圈子,作为的小圈子,势力的小圈子,这个圈子是脱离现实的。为什么一再提醒大家注意这个大的环境趋势,大的时代的群体意识,若是不注意这个,我们就会迷失在个体的某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愿望上,会迷失,或者说去执著。

  菩萨们啊,我们这个时代真不是一个要学习积累知识的时代。你这一生学的很多东西你永远都用不上,因为学习知识过剩。现在很多东西都在急速地变化,一个人发明以后,整个世界就公用共享它,所以很多人都会闲下来,但是大部分人还会想象去做一些什么事情,所以会拼命去积累知识。现在在人群中,知识群体不断扩大,烦恼随着知识增加,因为知识增加和果报的不均衡,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失望、怨恨、对立、破坏意识,或者说背叛意识。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在拼命地学习,以求未来有个大的好的果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作为者。但因为现在就失去了均衡,种子种下了,就不断地去作为,不断地去想象,不断地去修行,或者说学习某些东西,结果后面不对称的东西就更加炽盛,那个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说我们对大的环境有了认知,你就可以看到自己小的贪欲也好,作为也好,它有没有成熟的环境?能不能成熟它?成熟它的意义何在?我们如果有这个认识了,那我们在这个世界就少一分热恼,少一份妄行妄为!

  违性的变异必然归于顺性的安稳

  这个地理环境,对我们来说特别特别重要。极乐世界一宝二宝三宝,乃至说无量诸宝,随心称意,庄严具足,这是依性德而彰显,来印契众生自性功德或者说佛性的功德,那我们这个违性的环境——娑婆世界,其诸苦就是不足,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满足。极乐世界有诸乐,来自于满足顺性。

  违性世界 诸苦(对自己不满足)

  顺性世界 诸乐(满足)

  现在许多发心修行的人、学习的人,或者看似上进的人,多以不满足的心理去学习,去修行,结果会更加的怨恨和不足,会更加的迷失!因为什么呢?大环境会给你造就这样一个结果。

  让我们来满足,并不是让我们麻木不仁,或者是一个自欺的心理,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若认知了性德的具足性,这种具足就能出生一切功德,从根源上来解决我们的不满、不足、苦这样一个业报,要不然我们还在这个违性的作为上,即在不满上去修行,以此作为缘起是很痛苦的。但是你看看现在所谓的修行人、学习人、发心人,没有是以满足的心去做缘起的,满足是顺性的缘起。

  菩萨啊,缘起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你若认知不清楚,那你后面的作为了就会陷入一个大的不堪收拾的结果上。诸苦都是来自于不满足,诸乐都是来自于满足。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最简单的观察——小孩子,一个巧克力,一个糖豆,一个新鞋子,一个新衣服,一个小玩具,可以使他很高兴地过很长时间,因为什么呢?他容易满足。这个满足看着是很幼稚,但它有顺性的东西。现在我们的贪欲心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容易满足,这种贪的习惯是违性的。因为性本来是具足的,我们违背了性的作为,在自己造作的一个不满中,这样就会带来诸苦的结果。

  所以,这个世界是不满足的世界,极乐世界是一个随心满意的世界。这个满意了就给我们带来了所谓的珍宝,什么东西都是珍宝,为什么呢?满意。我们这个世界什么都不满意,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勤奋作为,不断地去强化自我,强化环境,带来了很多苦。

  【举例:现在百分之九十的农村孩子是不会种田的。因为从开始上学,他们的父母就有这样的想法——让我的孩子去城市,去大城市,走出农村,走出山沟,不要再耙这个地了,他们的父母开始不满意了,对土地,对种地不满意了,对自己的儿女再在这个土地上劳作不满意了。所以现在大量的土地荒芜,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很多地就种上桉树,因为桉树不长虫子,不长虫子就没有鸟,其他生命也就相应没有了,很多生物链都没有了,就形成了一个死地的林子。】

  我们这个环境就是不满意制造出来的,因为不满意,则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改变了还是不满意,这个变异的苦一定会跟着我们的,变异越频繁你的苦也就越多。你若了解它、觉悟它了,也可能是一个善巧;你不觉悟,这个变异给人带来催使之苦啊。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两个世界,我们去观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十七种庄严的目的,不是为了其他的,是要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要往生彼国?——因为彼国是必归之国,就如河水归海一样,是必然的。这个变异归于不变也是必然的。违性是变异无常的,这个变异必归于这种顺性的安稳。如果看到这个必然了,那我们就不会把往生当做一个执著业了,而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随顺,那样我们就说,哦原来愿生不愿意生并不是一个费事的事情,所以彦琮法师那句话特别感人——“业深成易往”——你业再深,往生是没问题的,就象重物落的更快一样,这个没有问题的。因为安乐国土是个必归之地,是变异之必归。

  娑婆世界就是个频繁变异的世界,我们的寿命这么短,就是因为变异的快。越长的生命,相对快乐、安稳的东西就多一些。我们看看蠓虫、蚂蚁、各种鸟兽,只有几年的生命,几个月的生命,几天的生命,一天的生命,我们感觉到很可怜,那忉利天看我们可怜不可怜呢?我们就象忉利天眼中的蠓虫,朝生暮死,忉利天的一日就是我们的一生。我们自己可能还不以为是,还有很多伟大的抱负,这个没问题,你的抱负是什么呢?有益没有益呢?若是觉悟这个抱负,实在是很有意义的!若是想在世间上建立一个什么坚固的自我,那很快就没了。

  往生极乐世界,不过是百川归海一样,只是早晚之说,所以觉悟者直归本家,就象河水直接回到大海,而迷失者多几个弯曲,多一点执著,到哪个湖,到哪个池塘多逗留一下,认为这就是“我”,结果大旱一来就把你干枯掉了,你是载负不了自己的,出现大的因缘你就没了,因为这个干枯是必然的。

  所以,极乐世界这个一宝二宝百宝随心称意,具足庄严,皆是顺性事,而我们这个世间都是违性事,一定要审视清楚!大方向审视清楚了,你对自己的作为就很容易抉择了。如果大的抉择不清楚,小的选择是很困难的,斤斤计较是必然的,所以过去说分析问题要从大局着眼,那样你就方便了,人的心量拓宽了,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轻松了,空间就大了。因为我们一直拘泥在个体、群体、某个阶层的意识中,所以就在一个小的机构、心智、得失作为中斤斤计较,人很痛苦,就是不大方。所以佛讲了很多大方的经典,有《大集部》、《方等部》、“大方广”这样的经典,为什么呢?是来拓宽众生心智的。

  我们凡夫的心智基本上是小、慢、卑劣,很小很小的。很多疾病、灾难、对抗伤害,都是来自于这个“小”,因为他没法真实地展示我们这个生存的巨大的空间,与生命巨大的空间、心理巨大的空间,他没有去看过这个东西,只在狭隘的一些情绪化的东西、一些自己习惯化的东西、一些自己所知的东西中锁定了自己的意识,也就是说把自己的生活意识锁定在一个习惯所知,锁定在自我这个很小的“小机”上来了,所以不大方。

  【举例:放光寺自古有一个牌坊叫“覃恩坊”,覃,就是广大延续,或者发扬光大的意思,发扬什么呢?——恩。我们说四重恩,国土恩,父母恩,师长恩,佛恩。这个(需校对29:23)。很多人来问说你这个牌坊是什么呢?这不是现代。学佛人一定要从“广大”下手的,说发扬也好,光大也好,他一定是从这里下手的,你要是越学越窄,越学越自私,越学越狭隘,你一定走错路了,背道而驰了。所以覃恩坊的背面写了一个“大用在斯”,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真想成就,那你就在这个地方要关注——感恩、报恩。做一个牌坊那就是一个教法啊,它要如实地提醒大家来认知我们的生命与生命的作为,以及作为的准确相应的方法。“大用在斯”,学佛人若关注这一点,一定有个很得当、很准确的路子走,那样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经历也是一宝二宝三宝四宝,也能使我们称心如意,也能具足。】

  顺性的大家庭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个地庄严——“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极乐世界楼阁犹如明镜,朗照十方,“观十方无碍”就是照十方世界犹如镜中物。现在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宽了,意识窄了,现在人可以到五大洲任何一个国家去,但心理比以前要窄得多了,眼界宽了,心窄了。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事,看了太多的地方,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自我强化意识反而增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自我占有率,即消费,比过去古代人肯定是高得多了,不满足也多了,人的心念就窄了,现在人的适应能力肯定没有以前人的适应能力强,很脆弱的,忧郁症、恶性疾病触目可见。

  在经济发展的负重下,人的心念小了,出现很多心理疾病,因为物质是最沉重的东西,物质的积累使人很负重的。物质,不管任何一个人,只要关注它,这个积累都是很负重的,负重是必然的。现在人的物质的追求已经到了一个特别不可思议的状态,很多人去当房奴、车奴,“奴”是不是负重啊?为房子车子去工作,这是一个很负重很负重的时代,人的心理变得很小了。

  【举例:如果侧重在精神层面的生活,人的精神意识是可以拓宽的。当时文革时流行一句话“狠斗私心一闪念”,所以过去雷锋多啊,好事多啊,人心相对就有很多很宽松的东西,那个时候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大院子,大家几十口几百口住在一起,一改革都拉起围墙起来了,一家一家很小很小的,拉围墙干什么呢?心灵开始小了,大院不能活了,就开始小院活着了。然后开始公寓楼,邻居就像陌生人一样了,为什么呢?适应能力越来越差,自我封闭的意识越来越强,物质的占有越来越多,就没有大家庭的生活意识了。过去一家都是七八口十几口人,现在三口的家庭都安稳不了了,为什么呢?心量越来越小,包括亲人之间就容不得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心灵的逼迫就更厉害了,所以遇到阿弥陀佛,我们等于又回到一个大的生活环境里面了,顺性的环境,你看见任何人都不需要防范与敌对,为什么呢?大家都是同生阿弥陀佛国人嘛。你看我们念“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你这个家一下就大了,什么家呢?不需要对立,不需要防范,不需要那么多苦的东西!过去很多家庭都不锁门,也没啥可锁的,过去的生活就比较简单,那么人就变得比较轻松,现在就不得了了,家家都存的有金银财宝对不对?我到一个人家里,一道隔音门,一道方便门,一道防盗门,不得了,我说监狱里也不过如此。其实是人心小了,并不是说你真是有那么多珍贵的东西,人需要“我”拥有的一个地方,这样一个意识就给我们带来了逼迫。

  我们念佛人,顺性地来审观有情,解放自己心理的防范与抵触。这样我们就给人轻松,也给自己轻松,满意的轻松。所以极乐世界“观十方无碍”,我们要是生活在一个顺性的心理中,把一切众生看成是必然往生的有情,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极乐世界是顺性所立的国土,一切究竟要往生彼国的!就是说你究竟是一家人,那你可能对其他人的防范、看不惯就减少一些,你就放松一些,你的那些对立的、矛盾的、尖锐的东西就削减一些,人就踏实一些,慢慢地就自在一些。

  所以这个“观十方无碍”,即于一切有情无所对立,无所对待,随顺法性来做人、交往。顺法性交往就有意思了,我们是从深沉的、广大的角度交往。人跟人之间难免有一些矛盾啊,看不惯啊,不舒展啊,都会有的,但是我们对这个矛盾、对抗,或者说一些贪图,顺性地来观察,你从这个大的方面来看问题,人就变得轻松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需要太累,因为人真是很累。在这个顺性的交往中,我们逐渐就学会菩萨的心肠了,广大啊、慈悲啊、无所对立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很容易对立,而极乐世界的依报给我们带来了“观十方无碍”的心智与加持,观十方众生无所障碍,如镜中物。

  我们看见浊恶的事情容易对立,极乐世界可以观十方世界无所障碍,包括可以观察到极恶的浊恶世间,但是他不闻恶声,只见其恶相,犹如镜中物,就像我们看电视中的东西一样,在极乐世界象看电视一样,观十方无碍,即观十方世界无碍。若是顺性者,必然有这样的心智,假设我们能够顺性地跟人交往,那我们也能观察到任何人的一个心智,不管他的心智是丑美,你都可以观察得到的,何以故呢?你是一个平等的,不染著的,不用爱憎取舍的心去观察,去交往的,这样的容易解放我们,使我们从习惯意识、生活状态、爱憎的作为中走出来。我们生活在一个爱憎分明的世界中,极乐世界是平等审观十方世界,无所染著,他只用方便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会强化,或者说被这些问题所蒙蔽。我们在此世界很容易被我们的现缘所蒙蔽,爱呀,恨呀,爱就粘着的无边无际的,恨就咬牙切齿的,但是你要知道大部分的恨来自于爱,大部分的爱来自于恨,很多情感都是过去的怨对造成的记忆,怨怨怨,没地方怨了就产生了记忆,爱的记忆就沉淀下来,再一转身,就眷爱去了,但在一起又不满意,相互就产生怨,怨又积攒成恨,再一转身,就成仇人了,更相对生,各相报复,又成仇人了。

  欣厌对比中真发出离心

  顺性 令人生喜 满人心愿的世界欣(向往)

  逆性 让人厌倦 不满人心愿的世界厌(出离)

  我们类比“欣厌”这两个世界,一个是顺性的,令人生喜的世界,能够满人的心愿。一个是逆性,让人厌倦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中,大家稍有一点健康,一点顺利,马上就会贪图这个世界,但是很快就又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劳作、家庭、感情,社会状态……,人很容易厌倦,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各取所需,人就会有很多的粘着,但一久就厌倦了。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生存,一切作为最终的结果就是厌倦。但你说我是个觉悟者、顺性的生活者,那就是极乐世界,因为你顺性了,就生喜。而违性的作为,不管你做什么,最后的结果一定会厌倦,就是个苦、忧。

  所以我们要对比观察此二界,一个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一个的确是令人有厌倦厌弃,或者最终有出离的心的地方。很多人是到大难来了,老啊、病啊、伤害来了,他就会有很强烈的厌倦感,有的人得绝症了,说哎呀,这个世界真是可厌恶的,实际还不是厌恶了,是没有路可走了。人一遇到违缘,这个厌倦、出离的心也会成熟,但你只要是违性的,其结果,千变万化都离不开最后的厌倦与出离心。我们生老病死的相续过程中,这种心理经常会表现出来,即厌倦、忧伤,或者说在一个疑惑的状态下产生挣扎,想面对现实又不愿意不甘心面对,不愿意面对可它又是个现实,所以人就开始挣扎,渴望得到一个调整、一个转机。转机一来,一顺心,又开始贪著、染著这个世界。

  大部分人厌倦家庭、生活、婚姻、作为、工作等等,就想改变个生活方式,就说出家吧,到山里住一住。早期我对这种人说,你们不要出家,厌倦这一刻中出家,出几天以后你又不厌倦了,你又回家了。很多人不相信。我说行,你如果真是厌倦(世间)了,你待三年看看。结果这十几年了,没有一个呆过三年的,都是急急忙忙的,要么回家,要么受戒,反正是两个必须得选一个。很多人是到寺庙后对家里厌倦的那个劲泄完了,就说,哎呀,师父,现在开始想家了。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就徘徊,这样徘来徘去,实际这不是真正的出离心,因为逆性中的心性、心所依没有变。不管你到寺庙也好,在世俗也好,你心地的所依是最重要的,要不然你在家烦了,就到寺庙出家什么的,结果又烦了,就又回家了,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就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即心念所依的问题。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了就避开了这种违性的外缘,它都是顺性而显,给我们带来的都是增上缘,顺性增上,所以我们往生彼国,处处都是增上,皆得不退转,佛力住持故,所以一切碍中自得无碍。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碍中无碍”在某个阶段某一时刻,有善知识,有团体,有教法提携你,是可以的,稍微一放松,你就开始放逸了,你又开始没有增上缘了,所以说在这娑婆世界要是行碍中无碍的法则,那真是了不起。

  所以世尊说这个世界是堪忍界,其他菩萨所不许,即不许来这个世间,为什么呢?就怕他们堕落。所以不退转菩萨、一生补处菩萨,在此世界甚为方便,很多大菩萨要成佛时在这个世界体验体验,这个世界是成佛要体验的,不成佛不要体验,你随便一体验就堕落了。

  【举例:龙树菩萨,那是佛再来——妙云相如来,从他的无垢国土乘着不可思议的*轮来到这个世界,但一投胎一转世,就开始做外道,和另外三个道友涂着隐身药到皇宫行非法事,使得很多后宫嫔妃怀孕,结果被识破,那三个伙伴都被杀掉了,龙树菩萨才发愿啊,这个五欲甚可恶,丧人性命,我若能安全出离于王宫,必行沙门之梵行。你看还是佛陀应化啊,我们敢应化么?不应就化了。】

  佛在世的时候,依佛力住持故,他方的大菩萨到这个世界不至于迷失,所以各随世尊,辅佐世尊示现教化方便,但是世尊灭后,世尊多有不许。很多人读过《妙华莲花经》,他方菩萨来说,世尊啊,你要取灭了,我们从他方世界来此世界度化此浊恶世间众生,令其离苦得乐成就菩提。世尊说,止止,莫需说。他们又说,世尊说,止止,不要说。为什么呢?不允许他们来。当然有“从地涌出品”,那是以后的话了,大家一往生就都从地涌出了,为什么呢?往生彼国的所有有情都是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有“从地涌出品”,大家都快涌出来了。

  极乐世界观十方无碍,这个无碍,就是无染著,皆是增上,若清净缘,若浊缘,虽是浊缘,如镜中物,毕竟无所污染。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看到浊缘往往就会染污。菩萨戒中制定了远诸恶缘,顺诸善人善缘,多结于法缘,八难之地不能乱闯,恶人恶事不能去闯,为什么呢?保护菩萨行为。虽然你要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愿等等,但戒律中还是说恶地、恶行之处你是不能去的,战争之地你是不能去的。我们这个世间,恶缘就会减弱我们善的道德,所以远诸恶友,亲近善知识,在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从大的角度来说,娑婆世界这种逆性的共业已经造成了一个依报的事实,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尽量远诸恶缘,亲近善缘,各作增上。

  你不相信你可以去做观察,一个疾病很深重的人,你跟他坐在一起,不需要做换位的修法,你就心平气和地感知感知你们俩共有的这个因缘,大部分的人忍受力都不够。或者说对方烦恼很炽盛的时候,你心里很平静地跟他坐一会儿以后,他那个炽盛的烦恼一展现出来,就要把你给吃掉,很多人也忍受不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顺性的究竟与安住的亲证力不够,所以多会随着变化而变化。

  为什么我们说不念自业他业共业,唯依念佛而作为增上方便呢?若是你遇到违缘了,遇到对方恶性的心理疾病了,那你就念佛、念法、念七觉知,用种种法的善巧回应对方,或者供养对方,那会皆大欢喜的,就会给你给对方带来真正的利益,增加了一次熏修的机会、念佛的机会。但是你要是念对方的业,往往我们承受不了,我们暗自观察就行了。你若真正遇到一个很善良、很有法益、心地很明亮的人,跟他坐在一起,你心里有很烦躁的东西也逐渐会清凉下来,为什么呢?这个世界的传感性很强。所以我们愿生彼国啊,于彼国,我们的大环境全部都是增上的,佛力住持故,得不退转。我们往生彼国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不退转这样一个事实。

  赞佛甚深功德海

  极乐世界这个“观十方无碍”,是观一切善恶二趣,各得方便。因为我们往生彼国不是为了贪图安逸,也不是为成佛而成佛,实是为了完成我们无始以来的种种因缘所产生的相续。很多人认为往生以后就没事干了,成佛以后就没事干了,或者说到极乐世界就天天去游玩去了,我告诉你,你在极乐世界游玩的时间你都成就了,为什么呢?虽然有诸乐,但皆无染著,令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悲智善巧,就是说你在游玩生活的状态下就会成就,并不是象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人一放逸一玩乐那就堕落了。彦琮法师说极乐世界“乐多不废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极乐世界所有的快乐不是染著的快乐。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快乐,除了觉悟、顺性的认知,所有的快乐都是染著的,很容易,一染就沉沦,就迷失。

  极乐世界的“地庄严功德成就”,就是来载负我们,使我们从往生一直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成,皆是一如的法则,所以此大地,即指安稳成就之处,不象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成住坏空,而极乐世界,我们这个思维意识,或者说菩萨声闻的思维意识,观察不到它的成住坏空,它是顺性的久远,次于泥洹之道,其功德利益寿量,用我们的这种有限的思维状态是思维不了的。凡夫的心量是极有限的,我们生活的空间太小太小了。如《华严经》中讲,行位住位这些菩萨们都可以分身到他方国土度化众生,有比如入地菩萨,就可以分身到百亿国土,以佛身度化众生,那是个什么心量呢?你能分几个身?最多分两个身,一个去见见别人,一个是见见自己,我们再也没有身了。这就是所谓依报所显现的差别,因为诸佛世尊是顺性展示的一个无量,他是有始无终,那么这个究竟、这个法性的无量,是不可以安立言说的,用任何言说都是没办法比喻的。

  《无量寿经》讲“无量”是最多的,一一国土,一一言说,一一作为,一一事相皆有无量义与功德。实际在这个娑婆世界,每一个事情的发生,每一个事情的认知也都是一样的,只是说我们在彼国的参照中,就比较容易认识的清楚。所以,对这个“无量”有一个认知了,我们再来看诸佛世尊的作为,那我们就会有随顺的赞叹。不随顺就谈不上赞叹。我们说“赞佛甚深功德海”,在随顺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了,那你去赞美他,就象你跳到大海里面了,在海水的托付下,感觉到大海的浩瀚与力量了,你就会赞美大海,而站在岸上的赞美,都来得不真切,因为你没有触摸到水,不知道它的力量所在。所以,身在其中才谈的上赞美,站在海边喊,海啊,真伟大!没有用,太浮了。我们要知道佛的智慧功德,就要入佛智海,要用佛的教法海给我们一个洗涤,一个冲击,一个呼唤,对我们有个震撼,那才能知道赞佛是什么。

  我们在学第二念门的时候,说怎么赞佛呢?——与彼光明相应故,随顺彼光明故,是为赞佛。若没有相应,你没法赞的,你赞什么啊?你想象中的那个赞,谁也不听,没有实际的力量。我们知道这个无量的功德了——一一事相皆有无量的功德,一一事相皆接引无量众生,成就无量众生,那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一草一木任何一个描写,都会由衷地去体验它,去碰触它的实际内涵,即顺性的功德,具足无量的胜缘,每一个东西都可以使我们成就。

  就象世尊在说波罗提木叉这个戒的时候,他告诉诸比丘,诸比丘啊,汝于我戒法中,各个保解脱。例如这一生中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戒,或者说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有一条戒你能坚守住,就像在大海上,突然遇到大海飘荡,无尽的业海把你飘荡,但是来了一条船,这条船是什么呢?就是你守的那一条戒,你若上船,这条戒就可以使你度到彼岸。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无量的功德,你能缘一个功德、一个事相,都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象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的这十七种庄严功德中,你在任何业缘下,能记住一庄严,一妙相,你能做随顺,都能使你成就往生之大利!这一点大家若有认知了,就比较容易念佛忆佛。

  (岁次辛卯五月十六 2011年6月17)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