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三十日(三):顺性满意,常怀庆幸
安居第三十日(三):顺性满意,常怀庆幸
一宝二宝百宝千宝,随心称意,庄严具足,是印契与唤醒我们本具的功德,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切众生在善恶无记这三个缘中起作用,那么我们的善恶在佛陀这个功德藏中是没有意义的,下面就剩一个无记的基础了,这个无记的印契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印契,它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功德。所以,阿弥陀佛的依报庄严之“地庄严”,来印契我们心灵的七宝,乃至无尽宝藏的交织,它有无量的具足,无量的方便,使我们远离一个东西——贫乏,匮乏。
凡夫有情的心智是贫瘠的,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事情做着做着突然做不下去了,想象想着想着想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就因为贫乏。所以说往生彼国,在阿弥陀佛这个依报的印契下,或者说唤醒下,就会使我们心地的庄严自然成熟。这个印契不是给我们了什么,但是靠这个印契,会使我们这个贫乏、困乏的业报转化成像佛陀一样的具足,所以佛力住持,报德住持,怎么来住持呢?就是来印契我们的心地。
我们现在的心地状态,就是在我们的无明的覆盖下所产生的一个所谓的现报,或事实。这个事实,我们称为娑婆世界或者堪忍界,因为彼国是顺性而立的,所以称为极乐界。这个堪忍,它的本质就是违性,违性表现的就是善恶无记三业。由我们自身违性作为之三业造成了这个堪忍的依报。所谓的违性,就是贫乏。如果凡夫心没有贫乏这个伤害,那我们就生活的就太安乐了。没有自卑与贫乏,那人生活的就太自在了。那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也是不可思议的,你充满了喜悦,安住在一个自在力中,你就不会受到贫乏的欺辱与逼迫。我们经常被贫乏所逼迫,有的人去抢劫银行,是因为贫乏;有的人去赚一些不应该赚的钱,有些人贪污受贿,有些人做一些掠夺性的、欺诈性的事情,都是因为贫乏的逼迫造成的,也就是说都是违性的。
你若知性本具足,顺性而为,人的心智一松开了,福慧也就现前了。做生意的人都知道的,你要是用一个很大度的心,很宽容的心跟人谈生意,没有谈不成的。你要是用一个很贫瘠、很贫乏、要掠夺对方的心谈生意,没有谈成的。我遇到一些作为稍为好一点的,都是心理十分好,宽容,经常吃点亏,经常给人带来点利益,他认为那是很快乐的事情,他的生意就做得很大。有的人斤斤计较,总想从别人那里苛求点东西,结果生意做得一塌糊涂,或者说经常会被人欺骗,因为贪心故,实际根源还是在于贫乏、贫瘠的心理造成了这种恶报。
贫瘠是因为对性德的自我削减。本来很圆满的,我们用业习去消减它,使其变得匮乏。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的性德没有少啊,我们本性的具足没有丝毫的减少,我们的佛性没有受到任何的减少。但是你为什么作用不出来呢?就是我们匮乏的习惯,就是贪嗔痴慢疑造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我们用贪嗔痴慢疑来削减我们本来具足的这个佛性的作用。虽然是本质具足,把你把它削减了,削减的越狠的人越尖刻,越罪恶,过失越大。而过失越大,三恶道就越近。越宽容,心性越袒露,善缘也就越广大。彻底解放自己的人那就是佛陀,圆满的觉悟,只是回到本然,法尔本然,如是如是罢了。所以世尊说,我若有所得,燃灯古佛自不与我授记。实际他就是顺性而言,只是他亲证了法性的具足性、真实性。我们就被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慢疑无明覆盖着,我们不断地用这种贪嗔痴慢疑削减着自己本具的功德,埋没了它真实的作用,使自己的生命受到了一个极大的自我局限,你把它限制在一个贫乏匮乏的国土,这个国土就是堪忍。
那么极乐世界的一宝二宝三宝四宝乃至无量珠宝,随心称意,庄严具足,就是印契与唤醒,没有增添我们丝毫的东西。我们在娑婆世界不少什么,但是用不起来了,因为依报的埋没,共业的欺辱,自身习惯的遮盖,成了一个巨大的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我们的现报。那我们往生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呢?它就会来印契、唤醒你本有的、本具的佛性,或者说唤醒我们的法性,使它真正地起到作用。所以佛力住持,令一切众生心开意解,彻还于本源功德。非是上帝所赐,但以佛愿力所加而成就,成就什么呢?成就你本来具足的功德的起用。就像摩尼宝从海底里取出来一样,它可以出生你的随意所求,让你的随意所求都能得到满足。我们凡夫有情的这个法性的摩尼宝,就在业力的海底呀,我们取不出来了,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把它取出来,我们业习的深厚呀,1000公尺,2000公尺,甚至像大海沟一样上万公尺地在埋没着,你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把它给取出来。那我们就要受堪忍界的果报。
所以我们在观极乐世界一宝二宝称心所意,乃至说能庄严具足的显现,都是为了让我们抉择念佛往生的主题。所意这一切就是抉择的启发。让你在你阿赖耶识中、表层意识中不断地去抉择它——娑婆世界的令人厌离,虽然它的法性与极乐世界的法性无二无别,但因为他是业力之海、违性之海,所以多是沉沦、迷失。那么极乐世界,就是印契启迪我们的法性的一个殊胜功德地,是圆满表达法性的必生地。在此娑婆世界你是无力的。在娑婆世界能不能觉悟呢?能觉悟,但是少之又少。道理我们都很快就学明白了,但是你的业,共业、自业的覆蔽深厚啊,这个深厚是什么呢?把你闭住了,关闭了。
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说我们的性德改变了,或者说我们觉悟的本性改变了,没法改变,在此世界也没法改变。你说那我就在这个娑婆世界觉悟吧。看看你觉悟的因缘——娑婆世界的善缘少恶缘盛,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我的体会是特别频繁的,比如十个人来给我打交道,有九个或八个人都是来倒脏水了,那一两个人是供养珍宝来了,说觉悟啊,他们意识的善巧啊,学法的喜悦呀,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来说覆蔽的东西的,这个没有问题,只是这个现缘表达的是这个东西,装都装不来的。
释迦佛在世时游化于五印度区域,有10亿人得闻释迦佛,有10亿人能见释迦佛,有10亿人连名字都听不到。可见娑婆世界这个因缘有多厉害,象我们这一点点的善根经得起这业力的颠覆吗?共业很快就把你埋没了。很多人说我念佛,念着念着,老念业力,念念念,又念别人的业力了,念念念,又念共业的业力了,念念念,又念自己的烦恼习惯了,很难念佛念下去。哎呀,你要感谢自己的,你还能念几句佛,了不得了,多少人连一句佛都不愿意听不愿意念的?
【举例:有一次师父遇到一群收饮料瓶的孩子,师父说你们念佛就给你们钱,很多孩子都念了,就有一个孩子怎么也不念,钱也不要。】
你认为我们念佛那么容易啊啊?实际真不容易。经典上反复讲啊,闻到大乘经典诸佛名号,能不排斥不诽谤的人是什么样的善根?闻到大乘经典与佛的名号喜悦的是什么样的善根?闻到这样的名号功德大乘教言欢喜踊跃能去实践的是什么样的善根?哎呀,我们的善根大的就不可比喻了,真是这样子的呀。人要有庆幸的心呐!这个庆幸十分重要,你要学会庆幸。
这个庆幸对我们来说是什么呢?——是善缘善根的一种苏醒。庆幸的心会使我们的善缘善心苏醒起来,你可以运用的,你说我很庆幸遇到了佛法,你那个善心善缘就会在你周边成熟。有的人学佛学得很麻烦,有很多怨的东西,结果就封闭他的善缘,封闭他的善心,这真是很要命很要命的。菩萨,因为庆幸是一种知足的心,是一种福报的显现。人一旦去斤斤计较一些事情,人的心就开始变得狭隘,会封闭自己的善心,恶缘就会现前。要学会庆幸,这个心是要认真去培养的。
你说没有什么可庆幸的,所以说我们的福报就少了,心不松弛,福报不现前,恶业蒙蔽着我们自己,都是心在起作用啊!有的人就很怨恨,有的人就很庆幸。我看过怨恨佛法的人,称为“佛法怨贼”嘛,我遇到过一些这样的出家师父,就是表达出家多少年了,没有得到什么,没有怎么样这种怨恨,很快恶报就会现前。
庆幸也是你的心念,怨恨还是你的心念,但是呢?庆幸就是个福报,你的善心善缘就会苏醒,会迅速成熟起来,恶缘就会闭塞掉。你若是怨恨,相互地指责,我看着现在的人,尤其是出家师父,表达不了几天,半个月,很快恶业就会出现,很大的恶业,甚至伤害生命的恶业,我经历过几次这样的事了,很快。
我听一个去缅甸某丛林参学的人说,现在国内去那儿参学的出家师父,都很怨恨他们国内的师长们,心痛啊!他们等于闭塞了自己的善缘,闭塞了自己的善心,那下面怎么修行呢?你一定要知道怎么善于用心,才有善的成就。那你说我就用这个恶心、埋怨心也能修行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一个焦芽败种怎么能长出来良好东西呢?那是不可能。
所以我以前就给自己规定了一个最简单的功课——一天念一声阿弥陀佛,我就感激自己,感激这个色身给我带来的机会,当然感激大家,感激环境,感激任何一个人,为什么呢?你自己都会感激他。你怎么能念这一声佛呢?自己对自己念佛这一念生起感激,感觉到自足、满意的一种心理。干什么呢?鼓励自己,要有庆幸的感受,或者庆幸的心理作为。你要是不养成这个习惯,你处处都不满意!实际就是一个恶业的相续罢了。对自己不满就开始拼命地索取,然后就会把这个索取的心折射到别人身上,总是对别人不满,然后就开始怨呐,恨呐,相互地伤害。如果对自己满意呢?你也容易去原谅别人,包容别人。出家人、学佛人不善于去包容,去原谅,那是很苦很苦的。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鼓励自己去计较,对谁都计较,先对自己计较,对自己说你看你一天念几声佛?你看你读了几句经?你都干了什么事情?第二他开始对周边计较,谁看见我,我就计较谁;第三天想起谁就计较谁。噢,这不得了了,活不成了。第四天赶紧忏悔,我说一定得忏悔,干什么呢?活不下去了。真活不下去了。我是感觉第三天就活不下去了,想到谁就计较,一计较心就越来越紧,越来越紧,越紧越计较,计较成习惯了,芝麻大的事也要对对方咬牙切齿的,最后对自己也是咬牙切齿的。第四天我说提醒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命令——赶紧撤。不能这样干下了,这样干下去就没命了,起码说法身慧命没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庆幸,可能我自我的试验是一个镜子,大家相互为镜子,各照自心、心业,我们来解放自己,一个不计较自己的人,善于觉悟自身业缘的人,就是一个真正的念佛人。
你念一句佛都应该感激,为什么呢?这是佛力所加。你接触了佛力,佛力能住持你的心智业报,你就有不可思议的福报啊!虽然不是你的因缘,但这毕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新的开端。在这个开端上生起了喜悦,我就用“庆幸”当个开端了。每天早上起来念一声佛,就说“好”,今天的开端好,很庆幸呐!有时候看到别人也很烦,那就警告自己了——你不要把你的开端给毁掉。开端是什么?就象打开开关,今天要亮灯了,你一天在光明中就行了。自己给自己的有个提示。
阿弥陀佛这个国土啊,所谓随心称意,庄严具足,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若随顺法性认识自己,觉悟人生,那对他人,对世间也就有所谓随意的、满意的、善于调整的这种作为。所以作为一个念佛人,虽在娑婆世界,我们念佛刹那,所在之地则形同极乐啊!你可以作试验的——我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现在这个娑婆世界,我认得很真的,没有问题,但你要是真正忆佛念佛的刹那,你就会体会到你周边一切功德妙用的生起。为什么?这个刹那会生起良好的开端。
因为念佛本来就是顺性观察,念佛本身就是启用自心的顺性的一个作为,或者说我们念佛就是性德在起作用,不管你觉与不觉。当然如果你明确了,知道念佛就是顺性地起用自心,那么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现缘中就会有种种如极乐世界的依报描述的一样,有所谓的无量珍宝,随心称意,庄严具足。这并不是说要换个刹土才能产生事实。念佛的同时,就在此土,一样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力。
所以念佛即生!这是一个即因即果的事实。不过得实践,不实践很难相信念佛即是往生时,即是度生时,即是成佛时,很多人不会相信这三时于一时成就的。你要实践的,不实践不行的!彻悟禅师说,念佛时即是往生时,即是度生时,即是成佛时。这一念念佛就具足这三个功德——往生,成佛,度众生。它具足这个万德,所以称为万德洪名。你若不去实践,就不了解它是顺性而成的一个真正的启发,我们若真正启用了自己佛性的心,那就是成佛时,度生时,往生时,没问题的。所以我们知见上的认知要准确了,那你未来的实践也就很准确,这个准确就会给你带来法喜。希望大家法喜充满!
(岁次辛卯五月十五 2011年6月16)
- 上一篇:安居第三十一日(一):大用在斯
- 下一篇:安居第三十日(二):法宝载负,身心安乐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