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三十日(二):法宝载负,身心安乐
安居第三十日(二):法宝载负,身心安乐
依世尊说,是为正观
庄严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
昙鸾法师在讲这十七种功德时,每一个开头都有“此云何不可思议”,这一点必须得提醒大家——极乐世界不是我们想象来的世界,所以说它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因为我们的想象大概都是记忆、所知残留的一个折射,极乐世界对我们来说,我们是从生盲,就是说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个东西。世尊经常讲,一切菩萨声闻于净土教法犹如从生盲,为什么呢?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那对我们这些凡夫有情来说,肯定也没有见过的。所以说特别怕大家用自己的脑袋瓜子去想象。想象就增加了一个负担,因为是记忆的重复,就会有负担。
所以佛在《观无量寿经》上反复讲——依世尊说,是为正观;不依世尊说,即为邪观。为什么呢?你认为可思议,你想象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邪观,这个邪观是根据我们的记忆、所知而折现出来的一种染著的境界,染著的一种重复,这样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它是不可思议的。这个一定要有个概念,那我们就不去乱想了。
很多人都读过《无量寿经》,观彼世界,世尊说先观日落,这是我们看得见的;然后观水、观冰,也是我们可视的的东西,这些都成就了,他再引导观杂宝地等等,为什么呢?——先让我们从记忆、所知中有个概念,通过概念引我们进入一个不可思议的境地。就如我们没有来过云南,想象云南是什么样的,一来一看呢?比想象的好。因为什么?比想象的要充实,要具体,或者说跟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因为大家的想象力多夹杂了自己的设计,那你就不会出现正观。所以这个“引入”是正观善巧。这一点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为什么说善巧呢?因为不是你造作出来的,它是善巧。
你看就这么个录音笔,让我们这里面所有的人制造都制造不出来,甚至有的人想象不出来它的原理,但我们看看说明书就可以起作用了,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概念说明书引导我们的正观善巧。极乐世界的依报的十七种庄严亦复如是,我们一定要丢弃那个强制的想象,但是可以顺着佛陀的正确引导,我们学习一个恰当的方式,看看能不能丢掉负担,丢掉重复的记忆,我们慢慢地步入阿弥陀佛的依报庄严,也就是其国土庄严。
法宝载负,得安乐住
此云何不可思议?彼种种事,或以一宝,七宝、百宝、无量宝,随心称意,庄严具足。我们来看看怎么不可思议?我们说所需为宝。有人说物以稀为贵,认为这个东西很少,就是珍宝。不然,很多人不这样认为,饥饿年代,你拿给他一堆银行卡,每个卡上都有一亿,他说不行,给我个馒头。不起作用对不对?你看见一个饥饿的人,你给他背一袋子黄金过来,往那一放,说吃吧。他说不行,最好有二两大米。为什么呢?黄金那时候救不了他的命。
那极乐世界给我们的一宝二宝三宝乃至无量诸宝,是什么意思呢?或者说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看到阿弥陀佛建立的国土顺性的功德了,或者顺性的大用、妙用。因为在佛性的功德藏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犹如摩尼宝能出生一切功德。除此之外我们所有的作为都有局限。因为阿弥陀佛的种种辛苦就是想揭示我们本有的佛性,本来具足的功德。他再多的庄严,也是为表这一个大事,为这一个大事因缘。
他若不揭示我们本来具有的功德藏,那我们学佛就是一个迷信,或者说就是一个神的崇拜。那没有什么意思!因为神的崇拜有一个终极的障碍,一到一个顶点的时候他就会推翻,就是说到他心灵深处那个自我自慢最交织的地方,他就会推翻他的神,就会开始反抗。
世尊一定证实了这样一个法界性,了解了一切众生的根本心理状态的,所以说极乐世界是种种珍宝所成。那么七宝,即七觉知分,能出生一切功德。释迦文佛讲,七觉支是治疗一切世间疾病的极大善巧。他有病的时候,不用药的,就找一个年长的老年比丘或阿罗汉,说请让某某长者来给我诵七觉支。那人就跟世尊说,世尊,我当诵。然后他把七觉支诵一遍,世尊一听病就好了。为什么呢?七觉支可以解除我们的心结。
不知道大家用过没有?可以试验的。你去实践,那就是法;你不去实践,那就是文字,跟你没关系。好比有的人说我心痛,有的人说我头疼,有的说我呕吐……,种种疾病,那你可以拿《七觉支经》来读一读。
这个七觉支,称为七菩提分——正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它是珍宝,你可以交叉地用,它会给你带来无量无边的利益。有人昏沉来了,学法没有欢喜心了,迷失了,怎么办呢?就用喜支,你就可以从昏沉中走出来。因为我们人生中都有喜的东西,有的人喜欢吃甜食,那就想想糖就行,把它作为一个缘起,逗一下你,让你心里高兴了,放放松,你就可以走出昏沉、继续学习、作为了。
今天遇一个小伙子跟我说他自己修行很烦,问怎么办?我说你要把你的点滴功德舍给大家,比如舍给法界有情,那你的喜悦多大呀!你若舍给跟你交往的人,谁都会生欢喜的。你自己不要吃独食就行了。所以“舍”这个字啊,跟平等一联系起来就很有味道。我们每天都有点滴的善与喜的,那你把这个点滴的善与喜悦舍给一切有情,你就一个平等的缘起,这样你把它当成生活的一个主题,你就会得到极大的安慰与心灵的自我满足的一个假设,能使让你去除贡高下劣的逼迫,令你得到一个平等安住的机会。因为任何人自卑会挫伤我们的心灵,骄慢会使我们很负重,骄慢的人往往会后悔,他的能量散发完了,就会感觉自己象很空洞的人一样,没意思。
所以,这个七觉支分来描述极乐世界的宝,来提示大家从法宝这个角度来体会。阿弥陀佛的依报是以法来载负众生,令众生入其宝地,得安乐住。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也处处都是宝,但是我们因为业力的强制性、习惯的强制性,使我们在遍满瓦砾荆棘的世界中生活,处处会受到压抑啊,伤害啊,碰撞等等。若是我们真正得法眼净,你看这个世界真是每一把土都是很有意义的,你知道恰如其分的来运用它。所以极乐世界的“一宝二宝百宝乃至无量诸宝,随心称意,庄严其国”,是通过依报的回施,令我们在菩提分中道业有成,来加持我们,这叫圣地加持啊!
例如,我们在放光寺这个环境中,受着历代的善知识的道德之庇护。自从明朝记载这里出现的大德,对这个地方的加持那都是不可思议的,而这个地方远远不是明朝,世尊在世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一个佛教圣地,是一个南来北往僧众、教法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一些有禅定功夫的人,有宿命智的人,他们追忆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到过去教法道德的繁荣与厚重。象我们这样一群人能够坐下来安静地学习,有这样的机会,的确是古德们繁茂的道德庇护着我们。那么极乐世界亦复如是,他以圣地的功德,一宝二宝三宝四宝来加持我们,使往生之人在七菩提分的种种角度的交换使用中,出生不可思议的功德。
可能我们会把宝当成一种什么所需,但你要知道——法是我们最需要的。因为它可以使我们走出轮回,不再沉沦于六道的恶缘之中,或者迷失之中,使我们能在自利利他的增上缘中各得其善巧。这个宝是不可思议的!
往生,是我们学习净土的一个主题概念。这个主题概念也是顺性而成的妙用。假如我们把往生当成了的学习主题,就象河流归海一样的一个自然的法则,那我们就轻松了。河流归海是必然的,那我们念佛人往生也是必然的。念佛人往生就如河流归海一样地自然,那么我们就知道念佛的主题就是往生。“往生”这两个字,实际就是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安心于极乐,或者说回归于极乐。
如果这是我们的主题了,过去现在未来心回归于极乐世界,安心于此,这样你的心也就不再躁动了,你在所有的现缘中只是回观。现在再看这个娑婆世界,我们在现缘的生活中,无外乎是一个旁观者了,何以故呢?你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心已经安心于极乐,就如河流归海一样,因为它是必然。那念佛人呢?往生是必然,那你就不需要再用这个心了,生与不生,不要管它了,你在现缘生活中就很轻松,你是没有负担的一个人,没有负担的一个修行者,一个智者。
人一旦去掉了纠缠的负重,人就很轻松,人就开始摆脱了生命意识纠缠不清的负担。没有负担了,那我们再有安心的这样一个机制——如之前所说,把过去现在未来身口意三业乃至有缘,共业中的过去现在未来身口意三业一同供养阿弥陀佛,无有变异,无有回转,恒常安住,佛力住持故。其实这只不过是安心的语言引导,即一个安心语罢了。它起不起作用你可以试一试,虽然是一种语言的自我暗示与引导,它悄悄地在起作用,因为凡夫的修持真是离不开作意的,那在这个安心语的自我引导下,你的心在作意下安心。虽然是一个语言引导,引导久了就成为事实了。
就象中午一打板,你就知道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安心语的自我引导,也同这样的观察一样,你知道念佛必生,犹如河流归海一样,是必然的一个法则,那我们的回归就特别的准确。准确就令你的心安,心安就没有负担了,起码在作意的当下你没有负担了。在安心语引导下的这一刻钟,你的负担是不成立的,那这一刻钟我们解放自己也很好呀,也很有意义的,有的人连这一刻钟都没有,所以这一生就很劳累,念佛就很辛苦。
我们念佛原本就不是为了辛苦,是为了轻安喜悦,原本是为了脱离苦,那为什么你现在念佛会苦呢?原来你有不安心的自语的引导,这很奇特。所以说临终不能往生那是种不安心的自我引导。菩萨们哪,这个很重要很重要!你不要轻视它,你说这不是很简单的游戏法则吗?但很多人就不知这个游戏法则。所以他用不安的自我引导,把自己引导的惶惶不安,又很负重。
所谓的负重是为什么呢?因为念佛不能往生他就负重嘛。念佛了,他又不能往生,他不负重吗?念佛能往生不就很自然吗?那念佛不能往生他怎么不负重呢?天天这样念,他怎么不负重呢?我们自己去这样一类比,原来人类的自我引导是十分要命的。
作意啊,你天天念着念佛不能往生,念佛不能往生,在这个负重的引导下就越念越辛苦呀,辛苦到最后就烦别人去了,你不能往生,你也不能往生,你也不能往生,大家一说是呀,手挽着手往下跳吧,往哪跳呢?——都不能往生!因为什么呢?全部都是引导。一盲导众盲,相续入火。谁来导啊?第一个导的就是恶师。这个盲人喊的声音大点,跟我来!我的眼睛睁开了,跟我来。实际他的眼睛也是瞎的,跟你一样慧眼未睁开,你牵着他的衣襟,跳吧,一串一串的就下去了。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其地庄严功德成就,是引发我们对法的接触、实践的喜悦。所以这个地在加持我们,就象鸡足山这个胜山福地对我们学佛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你若生一念感激心,你的对应面就大一些,你再生一念感激心,你的对应面又大一些。你生起了真正的感激心,那个面就会把你包围起来,你就会生活在感恩心中,你就会得到极大的恩德!但有的人骄慢,有的人自卑,有的人排斥,结果恩德包在我们周边,但他还不知道什么叫恩德,他还是照样用他烦恼的心,去思考烦恼的事,得一个烦恼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不安的自我引导啊。
一个心理咨询师跟我说现在人的身理心理的波段都乱了。我们在寺院这个环境中,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小小的塔,那是佛意所成,你感觉到很安稳,你无意识地扫它一眼,转了两圈,感觉心里比刚才好多多了。因为什么呢?它把你的波段给调整好了。塔调整人的波段可准确呐,因为我们人思想意识频率太高了,要变形的时候,那个塔很安稳,那儿有佛的衣、钵,有佛的锡杖,虽然你不知道那是佛的锡杖、佛的钵、佛的衣,但是你看到那个形象,无意识地就给你带来了心灵、意识的安稳。我提议你要是心里特别烦躁的时候、迷失的时候、对法对人有意见的时候,去绕108圈塔,21圈塔,或者说7 圈,绕了以后你就念念阿弥陀佛,什么也不要管,你说塔啊,你来加持我。这是很有效果的。
这个增上缘中,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引导,有的是物化的引导、形象的引导、音声的引导、次序的引导。次序,象极乐世界这个极大的次序引导,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安稳,这七宝不断地换来换去,换来换去,一直换了四十九遍,让你所有的思想都被宝所取代了。你不相信读一读,大家把那个七宝读一遍,你那个脑袋瓜子一定装不住东西,所有的东西都给你洗干净了。
(岁次辛卯五月十五 2011年6月16)
- 上一篇:安居第三十日(三):顺性满意,常怀庆幸
- 下一篇:安居第三十日(一):稀有难得!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