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体佛心,不知圣意的两类人

不体佛心,不知圣意的两类人

  奈何守愚之辈,著事而理无闻。小慧之流,执理而事遂废。著事而迷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券。

  上言佛慈双被智愚,今言众生不体佛意。有善教,无善学,故可叹也。守愚者,愚而甘愚。小慧者,慧而不慧。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资,不可偏废。著此执彼,厥弊等耳。

  ……故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后谓之大智也。——《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这些都表明了莲池大师那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悲悯苍生之心。前面所阐释的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论上根利智,还是愚夫愚妇,都能够得到念佛法门的益处。佛慈广大,普摄一切,利益无边。但这样的殊因妙果,却有两类人不体佛心,不知圣意。

第一类是“守愚之辈”。

  这个“愚”实际上倒也不是一个负面的评价,“愚”本身并不障道。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很愚笨,就像《中庸》中说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意思是人家做一遍就会,我就做一百遍,人家做十遍就会,我就做一千遍,所谓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这就挺好。

  问题在“守”上。“守愚”就是甘于低下,高推圣境,自处凡愚。觉得圣境太高,自己不行,画地为牢、不求上进,这就叫“守愚”。学佛要有大丈夫气概,“彼既丈夫我亦尔”呀,一定要把成佛作为目标啊!

  这些守愚之辈,你让他学佛、成佛,他会说:“哎,不行不行,我哪成得了佛!我不行呢,我业障重啊,我烦恼重啊!”你叫他念佛往生,他会连退三步,说:“哎,不行不行!我往生不了,你们都可以,我往生不了!”再问他为什么?他会说:“我业障重,我都不敢见佛。”这就叫“守愚之辈”。

  表面看起来很“谦虚”,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今人也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嘛。古人今人的这些格言都没有错,错的是守愚之辈用错了地方。他们执著事相,对圆顿的道理不了解。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感应道交的原理,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道理,他都无闻,即使听了也不相信。一窍不通,入不进去,不能产生信心。这是一类人。

第二类是“小慧之流”。

  何为 “小慧”呢?就是狂慧、偏慧,不是真正有智慧。他记忆力好一点,会读点书,也能言善辩,名相概念一大堆,谈起公案头头是道,但却执著于理,而废弃了事相上的修行

  比如他会执著“即心即佛”,说还要去念什么佛啊?当下就是!还要求什么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净土啊?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当下就是,就是常寂光。他讲得振振有词,实际上完全不是他的境界。这叫执理而废事修,不念佛不求往生。

  执事迷理的人,就好像一个待启蒙的小孩子,让他读上古圣人的《周易》《尚书》,他看来看去,总是看不懂啊,所以自认为不是这块料,干脆不看了!这就是守愚之辈。

  而执理遗事的小慧之流,就好像是一个穷秀才,在路上捡到一个大富人家仓库里的账本,大喜过望,看见写着黄金多少斤,白银多少两,丝绸多少,粮食多少,哎呀,你看我多富有啊!这是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两土世尊有善巧的教法,如是作,如是教啊!但是我们这些众生却不能如实地去领纳、信受、修行,“无善学”。

  我们或执著自己的愚痴,画地为牢;或以狂慧去拨无因果、拨无净土。守愚的人是愚而甘心这个愚,小慧者是聪明却没有真正的智慧。

  殊不知理和事是辩证统一的。修行的事相是依照理体而生起来的,但这玄妙的理体要借助事相才能彰显。理和事交相资助,二者不能偏废。不管是“著此”还是“执彼”,弊端都是一样的,都在事和理上打成了两橛。

  “念佛”就是理事双修。“念”是我们始觉的修行,“佛”是我们本有的觉性,念佛就是始觉和本觉的互动。能够这样理事双备地去做,最后始觉和本觉完全吻合了,就是究竟觉。

  究竟觉就是佛智!佛智要通过断烦恼而显发、通过修证而成就,是要从烦恼里面修出缠如来藏的!佛智只有通过事相上去修,才能获得!这才叫大智慧——般若

  原文标题:佛之大智 始于事修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安法师讲净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