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七讲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十七讲)
请看经文。“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好,看这一段经文。这还是正宗分的第二结构段,特别劝勉众生应当求往生以发愿。上面谈到了往生的利益:带业往生的凡夫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都能成为阿鞞跋致,一生都能成佛——揭示往生净土的无上利益。下面就紧接着:特别的来劝勉要发往生之愿。佛就告舍利弗长者说,如上的那种大事因缘——就是往生成佛的大事因缘,众生幸而得闻者……闻到净土法门是“幸闻”,幸闻就是本来我们的福德、智慧是不堪闻的,是闻不到的,但是由于释迦牟尼佛大悲心非常猛利,这个是众生得大利益的事情,所以就处处勉强宣说。我们能够听进去,能够相信,这就叫幸闻。这个不容易哟!《法华经》里面当佛要说成佛法门的时候,五千个增上慢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当下退场了。他就是不当闻,闻不进去;闻了生反感心,他就自然退场。这个净土法门亦复如是,很不容易闻,很不容易信。但是你还能够幸闻,就应该生起稀有难遭之想,就应当发起大愿:愿生彼国。如果这愿不发起来,你就是闻了也等于白闻。那为什么要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主要是能跟如是——就是前面所说的无量无边阿僧祇的一生补处菩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能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一处在空间的概念是一个极乐净土,从心性上来说就是一心——阿弥陀佛的愿心。所以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也就能够证明凡圣同居土横具上三土。一生成佛的依据就在这一句。
好,下面对《要解》里面这句经文几个重要的概念要了解。什么叫“诸上善人”?一般前面讲的声闻、阿罗汉,还有菩萨——三贤位菩萨乃至十地菩萨,这些都可以称为善人。唯有一生补处菩萨——就是等觉菩萨,在菩萨因地当中是登峰造极的。他们的数量很多,叫“诸”。“其数甚多”叫诸。这些人才能称为“上善人”。除了等觉菩萨之外都称为善人。这里讲“俱会一处”是指凡圣同居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也可以说是凡圣同居秽土。那么在凡圣同居土里面有凡夫,也有圣人。圣人有两种圣人。一种是叫“实圣”。实圣就是:他实际上在这个地方来修行的,是由于他有漏的业力还没有断,在这里继续断惑证圣的,这叫实圣。比如像初果圣人要七次生到天上、人间;到了二果呢,还得要“一来”;到了三果圣人才能生到五不还天:这是由于他在这里有漏业感召过来的。还有叫“权圣”:大权示现的圣人。这是上三土的圣人以及他方世界的佛菩萨。由于他们有大慈悲心的愿力,随顺这个世间凡夫众生的根机示现救度,有这二种因缘,我们这些凡夫就可以跟圣人同居在一个刹土。等到实圣——初果、二果这些圣人——他们有漏业尽了,业尽情空了,灰身灭智了,他就离开这个世间。那么大权示现的菩萨:众生能感之机尽了,他度众生的愿满了,他也离开这个世间。这一离开,他跟我们凡夫就相差很大:“苦乐悬殊”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我们这世间跟圣人同居是暂时同:暂时住在这个地方,因缘到了他就离开了。那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就不一样。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凡夫跟圣人同居叫究竟同。究竟同就是讲的:同为师友,同尽无明,同证妙觉,每天把手同行。所以“暂同”跟“究竟同”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这个世间虽然有圣人,但是我们有缘见到圣人的机会少;亲近他,跟他闻法学法,这种情况也极少,除非是特殊的因缘。那五台山有文殊菩萨在那里,但有几个人见到文殊菩萨了?那么这是指佛前、佛后的凡圣同居土。就是佛在世的时候,虽然圣人也很多,但是相对于地球众生的人数来说还是不多的,就像珍宝一样的稀有,就像祥瑞一样的一闪就过。他不能像极乐世界一样的——圣人可以遍满整个刹土,就好像天空当中繁星密布,就好像大地的微尘那样多。这又是一个差异。那第三个差异,就是我们这个世间凡圣同居:虽然圣人和凡夫都在这么一个刹土,但是所做的事情不一样,所办的事情不一样。圣人在这里做:他是要断惑,他是度众生。我们凡夫在这里是做什么?五欲六尘轮回之业,是迥然不同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些往生的凡夫,是以信愿称名这个不可思议的无漏功德,感得:到了“俱会一处”的凡圣同居土——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于是跟那些诸上善人为师,为友,就好像兄弟一样不相舍离,共同修行道业,共同破除无明,共同证得三身、三智。好,那透过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就能了解为什么能快速成佛。带业往生的凡夫就在阿鞞跋致三不退当中——尤其注意那个念不退,“念不退”,念念跟一切种智相应,就在念不退当中顿然“超尽”菩萨四十一个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好,那这里又进一步阐释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夫是什么身份。这个身份你很难去标显他。如果说他是凡夫吧,但是他不要经过转生就一定能够得一生补处,一生成佛,就是哪个地方有缘分他就到哪个地方示现八相成道,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没有两样。所以你不能说他是凡夫——非凡。如果说他是圣人,是一生补处菩萨吧,但是确实他的见思烦恼没有断。从他断惑的程度来说,你又不能说他是等觉菩萨。那这种情况我们就没有办法去诠释了。这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教网、教观——所没有涉及到的问题。不仅释迦牟尼佛的教网没涉及,乃至于十方无量无边刹土诸佛的教理也没有办法来诠释这个问题。这就是极乐世界的那种特殊之处:非凡非圣,即凡即圣。好,那透过这一点知道,这些众生往生后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诸上善人,他们是在实报庄严土,乃至于佛是在常寂光土;但带业往生的凡夫是在凡圣同居土。哎,这里面就有一个特别之处我们要注意:首先,我们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重要意义。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要修行,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定要考量清楚。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三界的分段生死,离开凡圣同居的秽土。但是从通途教理的这种解脱道来说,凡圣同居你要离开是最难的事情。见思惑一定要断尽,你才能离开凡圣同居的秽土。这就是: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好,阿弥陀佛因地知道我们很难出离三界,所以才建构一个极乐净土——凡圣同居的净土——跟我们对应。而且这个凡圣同居的净土跟十方无量佛刹的凡圣同居土比,有他的特别之处。这个特别之处就是:你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就能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此土凡圣同居非常难以脱离;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你可以信愿称名,感通佛力,带业横超,而且一去就是阿鞞跋致,不是凡夫。但你也不能决定说他是圣人,因为他还是一个见思惑具足的人。但是他具有圣人的功能作用。要了知这个道理,了知它通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我们常常与那些宗门教下的人交流比较困难?就像印祖说的往往“通宗通教”的人不信净土。原来我看到这句话总是觉得难理解:通宗通教的大通家应该更信净土。那这些年来确实我也接触一些学通途法门的人,还真的觉得印祖这句话很有道理。他常常对净土法门用通途的教理去观照,去分析,那就是:越分析越觉得净土法门不可能哪!哪有这个事情哪?很难相信。所以我这几年才深深去倡导:学净土法门的人不仅在行上要一门深入,而且解上也必须一门深入,先看净土五经一论,先看净土宗祖师的书。如果把通途学得太多了,他就已经建立那么一个参照标准了。他情不自禁的先入为主,用那个标准来分析净土法门。你就没办法。所以要了达净土往生的这种特殊性,你才能够产生深信。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
-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八讲
-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六讲
- 忏除业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没在阿弥陀佛上,能否往生?
-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爱情?
- 从极乐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还会退转吗?
- 凡夫的六根是轮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对镜时不能把持自己该怎么做?
- 生命分为几个阶段?十个阶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摄住散乱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净心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念佛、持经要有至诚心?
- 在修清净心的行门当中念佛是直接和圆顿的
- 至信与至乐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发第一愿是为了帮众生带业往生
- 一切众生充满贪嗔痴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净业行人为什么要读诵大乘经典?
- 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别吗?
-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条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吗?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