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修净土诗》第六、第七首
《劝修净土诗》第六、第七首
好,请看第六首。“称性庄严非外得,天然果报自无穷。一尘遍入诸尘里,万法全收一法中。华映玉池人倒影,身游佛国地俱空。色心依正原无碍,但得情忘境自融。”好,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无尽的,而且是称性庄严。什么叫称性庄严?就是称合法性来庄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是称性发的四十八大愿。能够称合法性发愿,那说明这个发愿的菩萨至少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大菩萨才能叫称性,是从实相里面显现出来的,一切庄严都是实相的表达。好,既然是称性的,那我们看这个“性”。在天台家,有个词叫“性具事造”。我们业力凡夫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也“性具”——就是本性上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具足法界所有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换句话来说,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也是我们这些众生本具的庄严。所以我们无论是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还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现量享受这样的依正庄严,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本具的,不是从外面得到的。这一点很重要!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性的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寿;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自性的慈悲;大势至菩萨就是我们自性的智慧。极乐世界的菩萨就是我们自性的俗谛;声闻就是自性的真谛。无尽的庄严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性德。现在好像是外面的东西——外慕诸圣,实际上回归自性,都跟我们性体无二无别。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称性庄严非外得”,如数家珍,不由外得。一定要了解这样的道理。
好,那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所享用的一切资生用具、福德智慧的果报,也是法尔自然现前的。比如说我们的饮食,念头一动,七宝钵器自然现前;我们要穿一件衣服——七宝的衣服,你念头一动,想要什么珍宝,想要什么款式,想要什么色彩,都是自然现前的。还有我们所住的宫殿,还有我们供养他方世界或者本土佛菩萨的一切华、香、幢幡、宝盖——一切供养之具,你只要念头一动,它自然地现前。而且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没有数量的限制,无穷无尽。大家想一想,这个就不得了了。我们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苦?就苦在没有天然的果报。我们吃点饭很辛苦,要耕作,要插秧,要收割,要脱粒,要……很麻烦。穿点衣服也要种植。你得到什么东西,都要辛勤的劳作。甚至生存资源越来越匮乏,就要去拼命的竞争。它没有自然现前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福报不够。既然没有自然现前的东西,得要通过劳作,通过竞争才得到。好,这一念心使我们把道德就会放在一边,“我就要得到这些资生用具”。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道德提不上来?就是生存资源的获得没有自然性。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自然福德的资生用具,所以他没有生存的压力,不需要残酷的竞争,也不需要货币的交换。他就能够非常悠闲。当然也非常精进的修行佛法,提升精神生命。把自己法身慧命彰显出来,是极乐世界往生者唯一的生活内容。然后救度众生,自利化他。好,这是“天然果报自无穷”。
那么西方极乐世界法法圆融,一个微尘就能够遍入所有的微尘里面,一个佛国也能遍入到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同时其他的诸尘也收摄在一个微尘里面。所以在一微尘里面,可以显现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这就是“一多相即”。一法可以遍到所有的法里面,而同时万法又能够全收到一法里面:一多相即。这就是事事无碍的境界。
在这个七宝池里面,有四色莲华;莲华又有光和色,也就交相辉映。莲华在八功德水里面,水非常的澄清。那水不是氢二氧的水,水是七宝的水。由于水是七宝,宝与宝之间也是重重叠叠的,所以它水的层次性就非常微妙。那水的层次性跟它七宝的这种成分,有一个立体的辉映。然后每个珍宝放出它相应的光,有它相应的色。这种不同的光色,互相的相渗互即、辉映。这个水又非常的澄清,于是人这身影投在水上,就有他的倒影——影子。人有倒影说明这个水非常的澄清,才显出他清晰的影子。
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就得到了种种的自在,所以他能够分身散影,化身就游戏到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距离的概念,在他到了事事无碍境界的时候,都是空的。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佛菩萨来说,他并没有像我们所感知的那种十万亿佛刹遥远的距离。十万亿佛刹的空间距离,是建立在我们凡夫的这种生灭心基础上。我们生灭心还有时间,有空间,才建立这么一个幻相。如果证到了诸法的空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话,那么他方的刹土在一念之间就可以过去;就在一念之间,他能度过很多很多的劫,作很多很多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佛事。就在这种空里面,可以念劫圆融:一念可以延伸无量劫,无量劫可以融摄在一念。这个“地俱空”就是空间的距离打破了。
你要看到,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是能感知到这一点。当讲完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时候,阿难尊者希望能见到阿弥陀佛。得两土世尊的加持,就向西方顶礼,愿见阿弥陀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时,一顶礼,还没起来,阿弥陀佛现前。阿弥陀佛现前,放出炽盛的光明,如黄金山威德巍巍的时候,大家注意:就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天界的宫殿、修罗的宫殿、人道的境界,以及畜生道、饿鬼道、阿鼻地狱的境界,以及他方佛国的境界,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全都现前。当全都现前的时候,你想想:就在佛光里面,我们认为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空间距离就打破了。
实际上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处的。为什么在临命终阿弥陀佛来接的时候,弹指间就去了,一念间就去了,屈伸臂间就去了?他为什么去得这么快?你就是以光速到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外,也得要有很长的时间概念。所以到了事事无碍的境界,是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的。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好,这样无论是极乐世界的心法,还是它的色法,还是依报庄严,还是正报庄严,它都是真如法性的一种显现。真如法性,它是没有障碍的,它是绝待的,它是圆融的。所以它本源上没有任何障碍。就像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些往生者也没有障碍。可能就是在一个空间当中能够站立很多很多的人。不像我们人有血肉之躯,你在这个空间,第二个人就不可能在这个空间。为什么?他有障碍。在西方极乐世界,他是一个无碍的境界。可能就在同一个空间,相互都能够在里面生存着。就好像光与光、影与影、香与香一样的。香和香在一个空间,它没有障碍;光与光,它没有障碍。是不是这样的?这些都是超出我们逻辑思维的,我们很难理解。但它一定是圆融无碍的。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法界的土,所有的众生往生,它都能够容纳?如果有障碍的话,他可能说:“我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但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它都能容纳。它就是事事无碍了。
实际上事事无碍境界是来自于:我们执著的凡情只要超越了,消失了,那么一切的色法、心法、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这些心境一如了。心境一如,到了一种真如自性的层面,它就法尔自然地圆融到了一起。所以看到这样的一些庄严,我们都能够时时领略到本地风光:真如——法性——实相——涅槃。透过这样事事无碍的境界,马上我们能领略到我们的自性,就能令我们豁然大悟,伏灭无明。这些境界——称性庄严的境界,都是来帮助我们修行道业的。
请看第七首。“琼枝瑶草色长新,别有乾坤世外春。红藕华藏金砌鸭,绿珠帘映玉楼人。尘沙莫计声闻辈,海水难量大士伦。博地亦能容入会,何时得与圣贤亲?”好,先看这一首。这些诗句都是对依报庄严的描述,透过这个描述,最后落实在信、愿上。谈到西方极乐世界,它的宝树也是琼枝。“琼枝”就是那种带有红颜色的玉。“琼枝瑶草”,一般用“瑶草”是代表那种仙境。神仙境界的一种瑞草,就叫瑶草。表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生态都是非常吉祥、美好的。这些草哇,树枝啊,它们的颜色——不会有枯萎——是永恒的,是那样的清新。表明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的世界——法性土。所以这些树木、花卉,都是称性而起,无衰无变。那么这种“世外春”,就不是我们这个世间所能看到的那种春色。春代表生机勃勃。这是我们世间之外的春色——“别有乾坤”,就是三界之外的刹土。
我们这个世间是业力感召的,有三维的空间、一维的时间,叫四维时空连续区。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它也谈四界,但是它的缘起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显现的。他这个世界产生的性功德,就像天亲菩萨在《往生论》讲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因为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萨,观察到他方世界那种有时间、有空间的秽土,都是建立在众生虚妄的业力基础上的,所以他要发愿建立一个清净的刹土。众生的秽土是由他颠倒的见显现出来的。阿弥陀佛的净土就要从他正道的见——真空妙有中道之见——来建立。由这个见解,他就能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正道大慈悲”;这种大慈大悲的驱动,就结晶了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的那种蓝图,经过无央数劫积功累德的修行,就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样的大慈悲,他不是世间的,他是出世间的——出世间的功德。所以大慈悲的善根生起的西方极乐世界,它就是“别有乾坤世外春”。
好,进一步描述:它遍地都有莲华。这里特别谈到“红藕华”——红莲华。这个华伸展的非常茂密。它的宝池伸展的莲华可以藏起“金砌鸭”。就是有黄金砌成的台阶;这个鸭子呢,很优游自在的在那里行走。莲华的叶子都能够把它遮盖住,就好像把它藏起来一样。这是指宝池的情况,有鸭。那么在岸边又有宝楼。这里宝楼就提出是玉楼。白玉或者红玉的楼阁里面有人——有往生者。它的帘子都是用绿色的宝珠缀成的。那个宝珠有光又有色,就辉映到那个玉楼里面的人。这叫“绿珠帘映玉楼人”。
好,这就表明西方极乐世界的往生者,他的生处是莲华,他的住处是在宝楼。这些往生者有声闻,有天人,有菩萨,他们的数量非常之多。这里就谈到“声闻辈”。声闻辈就是阿罗汉了。谈声闻,里面也含摄着缘觉。观察十二因缘而开悟的缘觉——或者叫辟支佛,都摄在“声闻辈”里面。在《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里面,都谈到这种声闻。阿弥陀佛的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纵然很多的有着阿罗汉神通的人,来共同计算阿弥陀佛初会声闻的数量有多少,都算不清楚。所以就用“尘沙”。尘就是把一个刹土变成微尘,你算得出数量吗?算不出。“沙”是指恒河沙,也很难算出恒河沙的沙子有多少。就是比喻没有办法计算声闻的数量。那么不仅声闻辈无量无边阿僧祇数——不可计数,那些菩萨大士:菩萨有从十信位到登地的菩萨,这里谈到“大士”,都是指大菩萨——一生补处菩萨,你都没有办法算清他的数量。这叫“海水难量”,《无量寿经》有个比喻:你拔一根毫毛分成一百份,一百分之一的毫毛就非常小,来沾大海里面的一滴水;好,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像大目犍连的神通,这么多的人来共同计算这些菩萨的数量,他能计算到的就像是这个毫毛上的水,不能计算清楚的就如大海水。这就是“海水难量大士伦”。
好,那这些都是圣贤哦!他方世界四土划分,声闻辈应该是在方便有余土——断见、思惑;菩萨大士,应该是在实报庄严土。那么我们这些凡夫,实际上是不能生到实报庄严土和方便有余土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个特别——“博地亦能容入会”。“博地”就是指我们这些业力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见、思惑还浩浩的存在。但是博地凡夫也能够以信愿称名感通弥陀愿力,带业往生,一去之后就跟这些声闻、菩萨大士在同一个莲池海会——圣会。那么这桩事情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比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当下也有四土。我们是凡圣同居的土,有圣人,有凡夫。那圣人在哪里?比如说一些名山就有菩萨:文殊菩萨在五台,普贤菩萨在峨眉,观音菩萨在普陀山。但是一般凡夫见不到,除非是特殊的因缘。所以我们在凡圣同居土,是跟圣贤隔开了的。各人不同的业力,只能感受到跟他业力相应的时空态。见、思惑没有断的凡夫,不可能跟阿罗汉同处在方便有余土,更不可能跟这些菩萨大士在实报庄严土相会。
但是极乐世界却有一个特别,我们在《阿弥陀经》看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诸上善人”就不是一般的善人:像声闻、缘觉,这都是叫善人,菩萨也是善人的范围;一生补处菩萨才叫“上善人”。那么我们一去,就能够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菩萨把手同行,这个就是他方世界所不具备的。由于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样的一句经文,我们就能够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四土能圆融在一土。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但在凡圣同居土我们却能见到声闻,见到菩萨,乃至见到阿弥陀佛。也就等于凡圣同居土含摄着上三土,这就是他方世界所没有的。
这些菩萨大士都是功德甚深。在《无量寿经》里面,谈到这些极乐世界菩萨的种种功德。用了二十三个比喻,来比喻他的功德甚深。比喻他们禅定的功夫坚固不动,就像须弥山那样的;他们的智慧就像明亮的日月;他们的胸怀就像大海,生出种种的功德宝藏;他们断烦恼的这种智慧炽盛如火,烧尽烦恼的柴薪;他们的平等心、忍辱,就像大地;他们洗濯垢污,就像清净的水;乃至于他们的慈悲广大,就像虚空。你说,这样一个甚深功德的大菩萨,我们一去就跟他们同为胜友,把手同行,这样就使我们的道业有很大的增上功能。好,既然博地凡夫都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就很值得我们向往,很值得我们去求往生。那么这样,我们就非常神往地预期: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到极乐世界与这些圣人亲近在一处呢?所以就要谈到这种盼望、这种渴望、这种欣求之心。一去呢,就能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殊胜功德。
——庚寅年五·一佛七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
- 上一篇:《劝修净土诗》第八、第九首
- 下一篇:《劝修净土诗》第三至第五首
- 忏除业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没在阿弥陀佛上,能否往生?
-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爱情?
- 从极乐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还会退转吗?
- 凡夫的六根是轮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对镜时不能把持自己该怎么做?
- 生命分为几个阶段?十个阶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摄住散乱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净心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念佛、持经要有至诚心?
- 在修清净心的行门当中念佛是直接和圆顿的
- 至信与至乐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发第一愿是为了帮众生带业往生
- 一切众生充满贪嗔痴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净业行人为什么要读诵大乘经典?
- 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别吗?
-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条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吗?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